语文教育与人本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本论文,语文教育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令人担忧的语文教育现状
1.从语文教学方法上看,当前的语文教育重主导,轻主体。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领域流传着一个很有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命题,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变成了“二主论”,即“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师由主导地位演绎成了“主人”和“领导”,教师的主导取代了学生的主体。于是出现了“板块教学法”“答案教学法”“演讲教学法”“考试教学法”等等诸多教学模式,但它们都重单向灌输,轻多向交流;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定性结论,轻主体发挥;重最后结果,轻思维训练;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发展。没有以人为本,以学为本,而是以物为本,以教为本。学生长期处于物的状态,学习行为被严重异化。
2.从语文教学内容上看,当前的语文教学重文字,轻文学。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致使语文教学变成了文字教学,使有些考试变成了文字游戏。拿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来看,语文基础知识占了相当的篇幅与分值。读音辨析、错别字辨析、同义近义词辨析、成语运用选择、古今虚词辨析、实词识记、文学常识识记、标点符号的运用,乃至部分诗词的赏析及科技短文的判别,都变成了文字识记的教学。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成绩来分析,虽然作文的得分大大增加,但真正得高分者并不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而是语文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区别语文教学优劣的就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就是语文的字词教学。
3.从语文教育对象上看,当前的语文教育重整体,轻个体。
人的发展总是具有差异性的,人的需求也总是具有层次性的,而且由于诸多因素的不同,人的需求又总是具有个体性。只强调“工具性”,淡化人文性,必然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只注重整体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
二、实现人本思想的途径和方法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教育的核心是“人”。语文教育的前提是视学生为“人”,任务是助学生成人,教学生做人,目的是使学生自己堂堂正正当家做主人。为此,语文教育要:
(1)更新教育观念,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变教学为助学。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经在发生变化。现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同时,教师也要学习,不学习就会落后于学生。顾明远教授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既然是伙伴,我们的语文教师就不应该是教学者,而应该是助学者。其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促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树立未来的主人感,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个性的张扬创设氛围,提供条件,帮助他们为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2)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语文课堂教育新策略。长期以来,师生研究一个问题,往往注重的是这个问题的结果如何,而不是共同讨论,注重讨论思考的过程。我们应该在新型的语文教育理念驱使下,解放思想,引导学生全程思考,着力组织、激发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3)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课堂语文教学思想。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都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立足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吸收,主动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新大纲新教材为语文的性质注入了新内容,同时也提示了语文内容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因此,学语文,不能只靠课堂,还要走向生活实际;不能只靠套路、方法的把握,还要靠积累、领悟、熏陶,加强语文实践;不能只是吸取知识、储备信息,还要有自己的见解,敢于求新;不能只靠老师的“教”,还要摸索、掌握学语文的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时时是语文课堂,处处有语文信息,只有树立大课堂的语文教育思想,才能深广度地解决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语文活学活用,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2.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树立发展个性的育人观。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现有的书本知识或者理论知识,解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问题。要求书本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一致,在实践中形成能力、发展能力。例如:在高中生中开展一个“调查走访,查找资料,帮助编写县地方志”的研究性活动,就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研究者的沟通能力(听懂不同类型的话语、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研习能力(收集所需资料,整理表达策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和习惯)、协作能力(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出问题、交换意见、应对得体,容纳不同意见,协调冲突,一起制定策略,分工合作,紧密联系,建立伙伴关系)和解决问题能力(就人们对县地方志认识和肯定程度设计问卷)。这是语文课堂学习中无法完成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给教师的建议》)语文研究性学习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多样,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这种研究性的学习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兴趣,使研究者的个体得到最大化张扬,从而实现“百舸争流”的语文教学格局。
(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育就有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
(4)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性。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具有选择性,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选择课题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高中生的课题不能是专家的课题,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课题进行分析选择。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超出学生实际能力的研究性课题只能降低学生的研究兴趣,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可以最大值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设计课题,广泛地吸引学生。可以让每一位研究者都能在实践中大大提高综合能力,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而它最能发展个性,满足社会不同需求对教育提出的人才要求,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3.改革课堂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语文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普遍的问题是“三多三少”: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多,水平低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少。这种学情,这种课堂结构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课堂上的信息传递具有互动性,给学生独立的学习机会和表达机会,让学生主动获取。
以学生为主体对象的课堂教学,其思维的角度应该是多元的,对问题的看法也应该是多元性的。一堂好课,最精彩的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多角度认识与探讨,从而得出的多元性结论。虽然出现问题的多元性认识,不是光靠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课堂的激烈争论,需要学生众多的知识做铺垫,也需要多元性的评价标准来肯定的。但正因如此,强调课堂教学的多元性,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问题的过程性研究,就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