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有色金属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自林[1](2019)在《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有色金属产业是中国的支柱性产业,铜材产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铜材生产国与消费国,铜材在电力、建筑、交通等领域应用广泛,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铜材产业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铜材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西方铜材产业强国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国际竞争力不强,如何提高我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铜材和铜材产业进行了界定和定义,并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简要阐明了支撑本文的三大经济学理论。其次,从生产、贸易、消费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铜材产业发展现状,即中国是世界铜材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但同时存在着原材料依存度高、产业趋离散化、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品品种少以及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之后,构建了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单一指标评价法,测度出中国铜材产业在该指标下的水平;通过综合指标评价法,将中国与其他9个铜材产业强国的指标值进行对比并采用取均值再排名的方法,对10个国家进行排名,准确定位出我国铜材产业的水平。然后,基于波特“钻石理论”的内容,从五个维度对影响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再在“钻石理论”模型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即根据每一个影响因素选取适合的代理变量作为时间序列,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模型,将各个影响因素作为投入要素带入模型之中进行分析。其中中国铜材出口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作为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作为被解释变量,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国外人均GDP、铜选矿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和铜材企业数量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负)和铜选矿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正)对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作用大,国外人均GDP(正)和铜材企业数量(负)对我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小。最后,结合中国铜材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文章给出了提升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包括深挖国内铜矿资源、实施集团化和名牌战略、进行生产规模的专业化和大型化、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拓宽铜材产业链与培养高精尖人才等。
杜娇阳[2](2019)在《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实体经济与一国综合经济实力密切相关,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陕西省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因种种原因,仍存在战略定位不够清晰、结构特色不够鲜明、新兴技术占比不高、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等突出问题。在国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如何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推动陕西省制造业向高水平、高质量、市场化、国际化迈进成为提高陕西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以陕西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陕西省制造业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与区位熵分析,为之后竞争力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三个层面评价了陕西省制造业整体以及具体行业目前的竞争力排名情况,找出了整体以及各行业的优势与劣势因素;最后采用SSM分析法(偏离一份额分析法)着重分析了陕西省制造业行业与全国相比的竞争力优劣水平,并根据优劣的具体程度进行了分类,结合前章分析总结了可能导致竞争力优劣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制造业总体增长率略高于全国,增长势头较大,地位呈上升趋势,在全国几乎不存在竞争优势,主要是因为经济实力低下;(2)陕西省制造业31个行业中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行业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各行业综合得分差距较大,产业发展不均衡;(3)陕西省制造业中近年来综合竞争力显着上升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显着下降的行业是汽车制造业;(4)与全国同行业相比,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有20个,具有竞争劣势的行业有11个;(5)导致各行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各异。本文研究认为,未来陕西省制造业整体应将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增长快速且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作为现阶段的重点发展对象;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革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基于此发展战略,文末提出了坚持“硬科技”;多渠道融资;完善人才制度等对策建议来提升其竞争力水平。
彭珂[3](2019)在《江西省遂川县硅晶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硅晶产业是以硅矿为原材料,通过加工处理得到晶体硅、硅微粉等材料的新兴产业,产品涉及汽车、电力、建材、半导体、航空航天等诸多行业,用途广泛,是现代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产业。我国的硅晶产业起步较晚,且普遍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市场监管不力、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地区硅晶产业的竞争力水平低下,从而影响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遂川县的地理位置不太优越、硅晶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拥有储量丰富、品位较高的硅矿资源,因此如何高效利用资源禀赋优势,抓住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合理布局硅晶产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遂川县的硅晶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充分认识其产业发展环境,为该产业的发展规划作理论参考,并促进该县硅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以及对遂川县、东海县等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地区硅晶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定性研究,比较遂川县等四个地区硅晶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再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将搜集到的地区硅矿资源、硅晶企业布局及相关行业的产值等关键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遂川县的产业竞争力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几年的提升速度要比其他三个县域的提升速度快;(2)遂川县硅晶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如资源禀赋、能源优势、政策支持等,并且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空间较大;(3)品牌数量、对外出口情况、硅产品的产量等指标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关联度最高,说明以上因素是影响遂川县硅晶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就如何提升遂川县硅晶产业竞争力,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1)引导整合资源,打造优质品牌。主要是整合中小型硅晶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开发风力、地热等资源,保证充足能源供应;利用资源优势延伸硅微粉产业链,打造质优量大的品牌。(2)夯实产业基础,完善产业布局。积极引进准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布局适合遂川县发展的产业链;合理规划建设硅晶产业园区,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3)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投资创业环境。构建透明、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加强矿权管理与监督力度;创设便捷舒适、充满活力的外部环境;抓住享受中央苏区政策红利的机遇,积极争取发展资金,创造良好投资环境(4)鼓励技术创新,引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规模企业,鼓励自主创新;扩大人才招聘渠道,引进创新型人才,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
王林[4](2019)在《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新已成为一种潮流汹涌而来,正在影响着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基于智慧专业化理论,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专业化追求区域创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智慧专业化的空间分布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创新资源定向投入和政策定向支持,以及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评价。智慧专业化在发展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在确立未来比较优势和区域专业化战略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成果方面影响较为深远。通过界定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空间分布的特征,以31个省份的权威统计面板数据为基础,从4个维度15个指标出发,运用改进的信息熵权TOPSIS法,构建了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评价模型。以智慧专业化理论为基础,基于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和智慧专业化指数得分,对比国外智慧专业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结合国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区域智慧专业化的研究内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省份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都较高,广东省的智慧专业化水平最高,西部省份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都较弱,且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与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存在较大的极化现象。智慧专业化的空间效应表现为聚集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创新投入对区域自身的自我强化效应,在外部创新环境的作用下,将会聚焦于该区域的经济生产效率的提升,产生区域智慧专业化的聚集效应。从投入产出维度、供给需求维度两方面,构建了区域智慧专业化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体系,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投入要素、区域产业结构、区域政策因素四个层面,选取了人均GDP、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支出、省区前三年专利授权量之和、制造业占GDP比重、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政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共计7个变量指标。以中国31个省份2014-2016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创新基础对于省域范围内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都会存在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区位熵识别各区域的智慧专业化产业集合,构建了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评价体系,分析了各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以及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与时空格局演变。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间内区域间的差异性在增大,东部地区是智慧专业化测度值的高值区;智慧专业化测度值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强的区域其邻近区域测度值也相对较强;同类型空间关系的区域呈现出了较为明显得连片分布特征,H-H区域由东南沿海地区向长江沿线区域扩展,而西部地区连片的L-L区域没有发生改变;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水平、智慧专业化产业促进能力、智慧专业化产业关联度以及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对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呈现出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类型产生重要影响。构建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近五年区域智慧专业化指数的变化与趋势,以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对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当前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这一格局在未来五年将会继续保持,但是区域之间智慧专业化差异将会趋于收敛;区域智慧专业化将会呈现出正向的空间关系,但正相关的强度将会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演化将会呈现出西部的部分地区将会继续处于L-L型,但东部沿海以及中部部分区域将会演化为H-H型。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不仅能够影响区域自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临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制定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总体规划、建立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选择和培育体系、重视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空间布局、强化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协同发展。通过协同发展来缩小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差距,从总体上提升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发展水平,推动和促进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均衡发展。
夏文秀[5](2019)在《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储量丰富,品种众多,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商,在全球稀土产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中国稀土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却不足。由于过去中国采取粗放式管理、市场秩序混乱、科技水平低下、监管不到位等现象,导致中国稀土资源浪费严重、储量减少、产能过剩、价格低廉、环境破坏严重。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发展转型期,国家施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政府有关部门针对稀土产业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调整稀土产业结构、规范开采、保护矿区环境,促进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工信部颁布《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组建公祖指引》,整合稀土资源形成六大稀土集团,至2015年底六大稀土集团整合基本结束,改变了过去中国稀土市场“小、散、乱”的局面,对规范稀土市场秩序、形成产业集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黑色稀土,另外,政府和企业都是重视科技的发展,注入大量的科研资金。在国家的大力改革下,稀土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稀土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升稀土产业的竞争力,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迫在眉睫。本文以矿产资源学、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对大量的原始资料及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及研究分析。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钻石模型为依据,构建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利用2012年-2017年面板数据,进行评价。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力争评价结果合理准确,本文对于评价指标中的生产要素、需求状况和科技水平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对于产业环境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中国稀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竞争力依然非常薄弱。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对策:加大执法力度,规范行业秩序;坚持科技创新,打造高端产品;加快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构建循环经济;加大稀土资源保护力度,注重可持续发展;建立国家战略联盟;延伸稀土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赖丽云[6](2018)在《江西省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江西省政府非常重视本省医药产业的发展,全省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医药产业的竞争不断加强、医药市场的容纳量逐渐扩大,医药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江西省医药产业在紧抓发展时机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自身的一些不足,阻碍了其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有效加强。因此,如何更好地加强江西省医药产业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已然成为需要我们予以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江西省医药产业竞争力作为评价与分析的对象。在对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研读与归纳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江西省医药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联系和区别为依据,科学地建立了江西省医药产业省域和区域竞争力两套评价指标体系。接着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并得到其在行业间和同行业内的竞争力排名情况。而后,根据江西省医药产业在区域竞争力中各公因子的排名情况,重点对排名最为靠后的研发创新能力进行效率动态测度。最后,提出提升江西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针对性建议。本文研究建立在大量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并运用了客观合理的实证分析,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及理论价值,能为江西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依据及政策参考。
杨莉[7](2018)在《转型升级背景下云南省有色产业发展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有色金属产业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过去受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限制,其有色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但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大批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云南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近些年,有色金属产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质量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云南有色产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建立合理的有色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云南省有色产业,以提高有色产业发展质量水平,对于推动云南省有色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转型升级背景下,研究云南省有色产业的发展质量水平。首先界定了有色产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分析了云南省有色产业发展现状,重点构建了有色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近10年云南省有色产业发展质量进行纵向分析,研究发现云南有色产业发展质量整体变化不大,但近几年出现小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能力的不足,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的下降;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云南与其他各省的有色产业发展质量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云南有色产业发展质量仅处于中游水平,比下游地区优势在于有色资源丰富、产业投入多,规模大,比上游有色强省地区差距在于产业集聚度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最后总结本文的结论,并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创新点为:1)明确了有色产业发展质量的涵义,2)基于转型升级背景下,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有色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研究视角的创新,对近10年云南省有色产业发展质量水平进行纵向深入分析,并利用主成分聚类分析与其他省级地区间的有色产业发展质量进行了横向区域差异对比分析。
杨晓刚[8](2016)在《青海矿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矿业发展已从粗放式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到综合竞争力提升阶段,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在复杂的形势和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提升矿业产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和生产效率理论,对矿业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运用层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青海矿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首先运用比较优势与生产效率理论,结合矿业产业的特点,从显性竞争力和隐形竞争力两个方面全面总结了矿业产业竞争力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运用“钻石模型”梳理了青海省矿业产业的经营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优势与劣势,为进一步构建矿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基础。在矿业产业显性竞争力评价部分,本文构建了包括资源禀赋、生产要素、社会效益、矿业政策、环境治理和关联产业等6个方面22个指标的矿业产业显性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了201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2004-2013年青海省矿业产业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引入层次分析法对青海省矿业产业显性竞争力进行横向和纵向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青海省矿业产业竞争力在2004-2013年之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2013年全国地区排名中处于中等水平位置,在资源禀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与之相匹配的生产要素、社会效益、矿业政策和环境治理相对落后,关联产业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竞争力排名的主要因素。在矿业产业隐形竞争力评价部分,本文构建了矿业生产“地勘—开发—保护”3个阶段11个指标的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13年青海省三个阶段的静态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构建了矿业产业的动态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2004-201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矿业产业动态综合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04-2013年间青海省矿业产业的综合动态生产效率处于国内上游水平,但在2013年地勘阶段和环境保护阶段的静态生产效率落后,主要受限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的相对低下。最后,本文根据青海省矿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从显性竞争力和隐形竞争力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青海矿业产业竞争力的策略建议,对制定青海省矿业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陈俊楠[9](2016)在《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业投资环境是矿业投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条件的集合,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及其区域差异决定着矿业投资的规模和流向。我国矿业发展具有区域多样性的特点,各地区矿业投资条件和竞争环境具有明显差异。在当前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等背景下,开展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对于优化区域矿业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矿业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理论研究、数据分析、模型测算、专家研讨、问卷调查、调研座谈等大量研究和实物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实证分析等研究工作,形成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模型、竞争力定量化评价、地区排序及优化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的思路建议。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一是研究构建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针对我国区域矿业发展规律和投资环境特点,对现有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和修正完善,在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由7项影响因素和10项评价指标构成、运用多层次加权综合评价方法的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二是探索开展了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实证评价。通过数据采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工作,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资源禀赋、矿业发展程度、矿业市场化程度、矿业开放程度、矿业管理效能、地质资料服务、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对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定量化测算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排名居前15位的省(区、市)依次是内蒙古、新疆、广东、山西、湖南、宁夏、黑龙江、甘肃、青海、陕西、云南、辽宁、浙江、贵州和四川。这些省份在东部、中部、西部等区域都有分布,其中东部地区省份占20%,中部地区省份占20%,西部地区省份占60%。总的来看,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矿业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得分总体靠前。
潘世庆,胡振华[10](2014)在《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区域竞争力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国有色金属产业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022009年全国30个省市区有色金属产业的数据,考虑到空间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和空间过滤法对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整体的竞争力水平不高,临近省市对浙江、上海、内蒙的有色金属产业具有推动作用,江西、湖南、安徽、山西、甘肃等省市受临近省市的影响减弱了省内有色金属产业的竞争力,其他省市受临近省市竞争的影响不大,据此有根据性地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二、江西有色金属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有色金属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总体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铜材的定义与分类 |
2.1.1 铜材的定义 |
2.1.2 铜材的分类 |
2.2 铜材产业的定义 |
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
2.4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4.1 比较优势理论 |
2.4.2 要素禀赋理论 |
2.4.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3 中国铜材产业发展 |
3.1 发展现状 |
3.1.1 生产状况 |
3.1.2 贸易状况 |
3.1.3 消费情况 |
3.2 存在问题 |
3.2.1 对外依存度高,威胁国家安全 |
3.2.2 集中度趋向离散化,制约企业发展 |
3.2.3 产品品种不足,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
3.2.4 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能力差 |
4 中国铜材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设计原则 |
4.1.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4.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1.3 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评价国家选取 |
4.3 单一指标评价与分析 |
4.3.1 铜材国际市场占有能力 |
4.3.2 铜材创汇能力 |
4.3.3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指数 |
4.4 综合指标评价与分析 |
5 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5.1.1 生产要素 |
5.1.2 需求条件 |
5.1.3 相关支持产业 |
5.1.4 企业战略、结构及同行竞争 |
5.1.5 政府和机遇 |
5.2 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5.2.1 指标选取 |
5.2.2 模型构建 |
5.2.3 数据来源 |
5.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 提升我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与结论 |
6.1 结论 |
6.2 相关对策建议 |
6.2.1 企业层面 |
6.2.2 产业层面 |
6.2.3 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双重优势理论 |
3 陕西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
3.1 陕西省制造业发展历程 |
3.2 陕西省制造业现状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 |
4.1 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方法 |
4.3 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
4.3.1 陕西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评价 |
4.3.2 陕西省制造业各行业竞争力评价 |
4.3.3 陕西省制造业各行业与周围六省竞争力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SSM分析法的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
5.1 SSM分析法的原理与模型的建立 |
5.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5.3 基于SSM分析法的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
5.3.1 总体分析 |
5.3.2 各行业竞争力优劣分析 |
5.3.3 影响竞争力优劣的原因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江西省遂川县硅晶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4.4 创新点 |
第二章 硅晶产业发展概况 |
2.1 硅晶产业及其产业链 |
2.2 全球硅晶产业发展概况 |
2.3 中国硅晶产业发展现状 |
2.3.1 中国硅晶产业发展趋势 |
2.3.2 中国硅晶产业发展问题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气候 |
3.1.3 地质概况 |
3.1.4 硅矿资源及勘查概况 |
3.2 经济发展概况 |
3.2.1 经济发展概况 |
3.2.2 基础设施概况 |
3.3 硅晶产业发展概况 |
3.3.1 硅晶企业生产情况 |
3.3.2 县内硅晶产业概况 |
第四章 遂川县硅晶产业竞争力评价 |
4.1 基于SWOT的评价方法 |
4.1.1 遂川县硅晶产业的SWOT分析 |
4.1.2 基于SWOT的比较分析 |
4.2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评价方法 |
4.2.1 建立指标体系 |
4.2.2 灰色关联模型方法步骤 |
4.2.3 硅晶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
4.3 遂川县硅晶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
第五章 遂川县硅晶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
5.1 引导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
5.2 夯实产业基础,完善产业布局 |
5.3 加强监督管理,创造投资环境 |
5.4 鼓励技术创新,引进新型人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概述 |
3.1 智慧专业化概念 |
3.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理论 |
3.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实践 |
4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评价 |
4.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产业选择与测度 |
4.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4.4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发展水平的实证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 |
5.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模型构建 |
5.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研究假设 |
5.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实证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类型格局 |
6.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模型构建 |
6.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实证结果 |
6.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时空演化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 |
7.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模型构建 |
7.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实证结果 |
7.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格局预测 |
7.4 本章小结 |
8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政策启示 |
8.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总体规划的政策启示 |
8.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选择和培育的政策启示 |
8.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空间布局的政策启示 |
8.4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启示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2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证书 |
附录3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测度一览表 |
(5)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3.2 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
1.3.3 稀土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1 全球及中国稀土资源储量 |
2.1.1 全球稀土资源储量 |
2.1.2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 |
2.2 全球及中国稀土资源生产现状 |
2.2.1 全球稀土资源生产现状 |
2.2.2 中国稀土资源生产现状 |
3 全球及中国稀土资源消费现状 |
3.1 全球稀土资源消费现状 |
3.2 中国稀土资源消费状况 |
4 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1 钻石模型原理 |
4.2.2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3 样本数据来源 |
5 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
5.1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
5.2 评价结果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3.1 分要素评价结果分析 |
5.3.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6 提升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
6.1 坚持科技创新,打造高端产品 |
6.2 加快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构建循环经济 |
6.3 加大稀土资源保护力度,注重可持续发展 |
6.4 改善稀土产业环境 |
7 结论 |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7.2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江西省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关于医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拟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拟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医药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
2.1.1 医药产业的定义 |
2.1.2 医药产业的特征 |
2.2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2.2.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
2.2.2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
2.3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江西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比较分析 |
3.1 江西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经营现状分析 |
3.1.3 各子行业发展情况 |
3.2 与我国医药产业整体现状的比较 |
3.3 江西省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江西省医药产业省域竞争力评价 |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3 评价指标的解释 |
4.2 江西省各行业比较优势分析 |
4.2.1 评价方法的确定 |
4.2.2 行业比较优势分析 |
4.2.3 评价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江西省医药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 |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1.3 评价指标的解释 |
5.2 江西省医药产业区域竞争力分析 |
5.2.1 区域竞争力分析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江西省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的测度 |
6.1 测度方法 |
6.2 构建指标体系 |
6.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6.2.2 测度指标的选取 |
6.3 数据来源 |
6.4 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的动态测度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提升江西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
7.2.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7.2.2 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发展,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
7.2.3 加强提升医药企业管理水平 |
7.2.4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表A |
附表B |
致谢 |
(7)转型升级背景下云南省有色产业发展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有色产业研究现状 |
1.3.2 产业发展质量研究现状 |
1.3.3 关于有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论文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有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产业 |
2.1.2 质量与发展质量 |
2.1.3 有色产业发展质量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产业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
2.2.2 产业发展质量和质量竞争力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有色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云南有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
3.1.1 发展概况 |
3.1.2 发展特点 |
3.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3.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功能 |
3.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3.2.2 指标体系设计的功能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3.3.1 现有评价指标的归纳梳理 |
3.3.2 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的依据 |
3.3.3 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
3.4.1 产业要素质量指标的选择 |
3.4.2 产业结构质量指标的选择 |
3.4.3 产业效益质量指标的选择 |
3.4.4 产业资源环境质量指标的选择 |
3.4.5 产业科技创新质量指标的选择 |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四章 云南省有色产业发展质量的评价分析 |
4.1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1 评价方法的比较 |
4.1.2 主成分分析法模型 |
4.2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
4.2.1 数据的选择 |
4.2.2 数据的处理 |
4.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4.3.1 主成分的提取 |
4.3.2 主成分的解释 |
4.3.3 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 |
4.3.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云南省与其他省份有色产业发展质量的比较研究 |
5.1 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1 聚类分析法 |
5.1.2 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模型 |
5.2 比较对象的选择 |
5.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4 实证分析及结果 |
5.4.1 主成分分析 |
5.4.2 聚类分析 |
5.4.3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8)青海矿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产业竞争力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2 矿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完成工作量 |
1.3.1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3.2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矿业产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竞争力的概念 |
2.1.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
2.1.3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
2.1.4 产业生产效率的概念 |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
2.2.1 优势理论 |
2.2.2 效率理论 |
2.2.3 集聚理论 |
2.2.4 创新理论 |
2.3 产业竞争力模型综述 |
2.3.1 波特钻石模型 |
2.3.2 芮明杰钻石模型 |
2.3.3 Dong-Sung Cho的九要素模型 |
2.3.4 金碚工业竞争力模型 |
2.4 矿业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
2.4.1 矿业的概念 |
2.4.2 矿业产业的基本属性 |
2.4.3 矿业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海省矿业产业发展现状 |
3.1 青海省矿产资源状况 |
3.1.1 矿产资源种类 |
3.1.2 矿产地规模 |
3.1.3 矿产资源储量 |
3.2 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3.2.1 年产矿石量 |
3.2.2 矿业总产值 |
3.2.3 矿业增加值 |
3.2.4 矿业利润 |
3.3 青海省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3.3.1 三大支柱及两大优势工业情况 |
3.3.2 采矿业及后续制造业情况 |
3.4 基于钻石模型的青海矿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4.1 生产要素分析 |
3.4.2 需求因素分析 |
3.4.3 相关辅助产业因素分析 |
3.4.4 企业运营结构和同业竞争分析 |
3.4.5 机遇因素分析 |
3.4.6 政策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海矿业产业显性竞争力评价 |
4.1 矿业产业显性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2 矿业产业显性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4.2 研究方法及原理 |
4.2.1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
4.2.2 层次分析法(AHP)方法计算步骤 |
4.3 矿业产业显性竞争力评价权重计算 |
4.3.1 明确问题,建立层次结构 |
4.3.2 专家打分 |
4.3.3 计算各准则层的权重 |
4.3.4 计算总的权重 |
4.4 青海矿业产业显性竞争力评价与区域比较 |
4.4.1 青海矿业产业显性竞争力纵向比较 |
4.4.2 青海矿业产业显性竞争力横向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海省矿业产业隐性竞争力评价 |
5.1 研究方法及原理 |
5.2 青海省矿业产业静态生产效率评价 |
5.2.1 矿业产业静态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的构建 |
5.2.2 2013年青海省矿业产业静态生产效率评价 |
5.3 2004-2013年青海省矿业产业动态生产效率评价 |
5.3.1 矿业产业动态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的构建 |
5.3.2 矿业产业动态综合生产效率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升青海矿业产业竞争力的意见与建议 |
6.1 提高显性竞争力方面 |
6.1.1 加大地质勘查工作力度,提高资源禀赋水平 |
6.1.2 加快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 |
6.1.3 完善矿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
6.1.4 加大对青海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 |
6.1.5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
6.1.6 注重资源深度开发,延伸矿业开发利用产业链 |
6.2 提高隐形竞争力方面 |
6.2.1 加强科学技术创新研究,提高产业的技术进步效率 |
6.2.2 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推动纯技术效率提高 |
6.2.3 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提升规模效率水平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本文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2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3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对象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研究创新点 |
2 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投资环境 |
2.1.2 区域竞争力 |
2.1.3 投资环境竞争力 |
2.1.4 矿业投资环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分工理论 |
2.2.2 区位优势理论 |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2.4 复杂系统理论 |
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 |
3.1 投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
3.1.1 定性分析方法 |
3.1.2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的一般影响因素 |
3.2.1 政治环境因素 |
3.2.2 法规环境因素 |
3.2.3 经济环境因素 |
3.2.4 经营环境因素 |
3.2.5 服务环境因素 |
3.2.6 社会环境因素 |
3.2.7 自然环境因素 |
3.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调查 |
3.3.1 调查工作情况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3.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主导影响因素 |
4 我国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 指标框架 |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2 指标的确定 |
4.2 指标权重 |
4.2.1 专家打分赋值 |
4.2.2 定义判断尺度 |
4.2.3 建立判断矩阵 |
4.2.4 确定指标权重 |
4.3 评价模型 |
4.3.1 层次结构模型 |
4.3.2 评价方法步骤 |
5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
5.1 我国矿业发展形势 |
5.1.1 我国矿产资源概况 |
5.1.2 我国矿业经济形势 |
5.1.3 我国矿业投资形势 |
5.2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测度 |
5.2.1 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单因素竞争力测度 |
5.2.2 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测度 |
5.3 我国重点地区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述 |
5.3.1 内蒙古 |
5.3.2 新疆 |
5.3.3 广东 |
5.3.4 山西 |
5.3.5 湖南 |
5.3.6 宁夏 |
5.3.7 黑龙江 |
5.3.8 甘肃 |
5.3.9 青海 |
5.3.10 陕西 |
5.3.11 云南 |
5.3.12 辽宁 |
5.3.13 浙江 |
5.3.14 贵州 |
5.3.15 四川 |
6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竞争力评价结果探讨与建议 |
6.1 关于区域矿业协调发展 |
6.1.1 矿业低迷形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 |
6.1.2 充分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资源开发的鼓励支持 |
6.2 关于区域矿业投资布局 |
6.2.1 区域矿业投资布局不合理带来产能过剩等系列问题 |
6.2.2 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矿业投资优化布局 |
6.3 关于矿业投资准入 |
6.3.1 各地区推进矿业市场化和矿业开放进度不平衡 |
6.3.2 完善市场与政策环境,打造竞争开放的矿业投资准入机制 |
6.4 关于矿业投资管理服务 |
6.4.1 部分地区矿业权管理审批改革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
6.4.2 优化管理与服务环境,促进矿业投资经营便利化和高效化 |
6.5 关于矿业领域基础设施 |
6.5.1 多数资源丰富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 |
6.5.2 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对矿业开发的支撑能力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区域竞争力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偏离-份额法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性 |
1.1 传统的偏离-份额模型 |
1.2 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 |
2 实证分析 |
3 结论及建议 |
四、江西有色金属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朱自林.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2]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 杜娇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江西省遂川县硅晶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彭珂.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4]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D]. 王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夏文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江西省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赖丽云.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7]转型升级背景下云南省有色产业发展质量评价研究[D]. 杨莉.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8]青海矿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杨晓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9]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D]. 陈俊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10]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区域竞争力差异分析[J]. 潘世庆,胡振华.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