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句尾看“老气达”的四个译本_从句论文

《老乞大》四种版本从句句尾助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助词论文,四种论文,版本论文,老乞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1《老乞大》、《朴通事》是旧时高丽、 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书,其原作者和成书年代均不详。朝鲜《世宗实录》世宗五年(即明永乐21年,1423年)六月壬申条:“礼曹据司译院牒呈启:‘《老乞大》、《朴通事》、《前后汉》、《直解小学》等书,缘无板本,读者传写诵习,请令铸字所印出。’从之。”据此,知这两部书早已编定,被读者传习,只是没有印成书本。印成书是在世宗五年到十六年间(1423—1434年)。后来,随着时代和语言的变迁,两书曾被多次修改,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十一年(1480)记载:“此乃元朝时语也。与今华语顿异,多有未解处。即以时语改数节,皆可解读。请令能汉语者尽改之。……选能汉语者删改《老乞大》、《朴通事》。”这是官方拟选人进行首次修改的记录。为便于学习,十六世纪前半叶,由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为两书作了谚解。谚解本现传有《翻译老乞大 朴通事》和《老乞大 朴通事谚解》,是现今有关研究者们利用的主要资料。本文是笔者对《老乞大》所作的系列研究之一。《老乞大》有不同时代的多种版本,从其众多本子所反映的语言特点来看,主要有四种版本:1.最近发现的古本《老乞大》,一般推定是元代编写的,具体年代不详,为韩国一私人收藏者所藏刊本。以下简称《古本》;(注:我有幸通过韩国一位大学教授得到古本《老乞大》的影印件。全书共40页(80面),字迹清晰。封面无书名,也无序、跋、刊记之类,但首页第一行有“老乞大”三个字,末页最后有“老乞大终”四字。据悉,此书不久将在韩国出版。韩国有关学者曾就此书的发现开过研讨会,推测此书编写于元代。)2.《老乞大谚解》,约刊行于1670年前后,内容跟成书于1507-1517年的《翻译老乞大》相同,(注:《翻译老乞大》与《老乞大谚解》内容相同,用字不同有以下几处(前为《翻译老乞大》,后为《老乞大谚解》):包彈~駁彈,取(妇)~娶,爺孃~爺娘,頭疋~頭匹,貨物~貨要(“要”为错字),消乏~消之(“之”为错字),~欒,緜~緜,竄~窜,甆~瓷,青羅曳撒~青羅衣撒。总的看来,前者比后者从古,错误要少,但考虑到一般研究者不易得到前者,故选用《谚解》本。)只有少数几处用字不同,多存元本之旧,一般认为反映了元末明初的语言,以下简称《谚解》本;3.《老乞大新释》,刊行于1761年,以下简称《新释》本;4.《重刊老乞大》,刊行于1795年,以下简称《重刊》本。后两本均刊于清代乾隆年间,相差34年。这四种版本大体反映了自元朝至正年代经明初至清朝中叶的汉语语言特点,对这四种版本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动态地观察元、明、清三代北方汉语的面貌,从变化中窥见现代汉语发展的历程。由于条件的限制,迄今为止的研究多侧重于谚解本,鲜见有论及新释本和重刊本的,至于古本,由于尚未披布于世,知之者甚少。《朴通事谚解》后附《单字解》“时”字条下提到“古本”用字的特点:“时,犹则也。古本用呵字,今本皆易用时字或用便字。”这个记载跟今天看到的古本《老乞大》甚相符合;从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来看,也跟元代可靠的白话文献相一致,很可能它就是《单字解》里提到的“古本”。笔者近年对这四种本子的语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研究,本文是就从句句尾助词所作的专题研究。

1.2从句句尾助词是指位于复句中的从句句尾的语气助词, 如现代汉语的“呢”、“嘛”、“的话”等。由于这类助词主要出现在假设复句中,所以,很多人都把他们看作是假设语气词,但这样笼统地说是不够全面的。据艾皓德(1991)考察,谚解本的从句句尾助词“时”除了用于假设复句之外,还用于推断复句(既……时,……)、让步复句(便……时,……)、转折复句(虽然……时,……),有时它还用在句子的主语之后,相当于主题语的标记,还能用在紧缩复句之中等等。我们认为,这类助词的本质是表示停顿,它的语法功能是表明上句话意思没有完,还有下句;换言之,它的功能在于表示句子的独立性很低,从属性很高。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云:“时为语气间歇之用,犹呵或啊也。”张氏不说“时”为假设语气词,而说用于语气间歇,抓住了此词语法功能的本质,更有概括性,是很高明的。当然,不可否认,这类语气词确实又大都用在假设复句之中,如果把让步复句也归入广义的假设句(让步复句实际表示一种假设性的让步),那么这类助词中用作假设语气词的比例就更高。鉴于这一事实,也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拟将这类助词用X代指,并把它分为两类:A、表示假设语气;B、 不表假设语气(单纯表停顿);另把出现在紧缩句中的归为C类。 下面根据这种分类介绍《老乞大》四种版本中此类助词的变化情况。

《老乞大》四本中从句句尾助词X成分的使用情况各异, 古本跟其他三本的差别较大,《新释》本和《重刊》本前后只相差34年,基本相同。本节介绍各本X成分的使用情况。

2.1《古本》使用“时”与“呵”,“时”共出现139次,“呵”共出现93次。有与假设义、让步义连词配合使用的,也有不用连词而单独使用的;假设义连词除用“若”外,还有金元时期的特殊假设连词“怕”和“不争”。(注:“怕”,张相释作“犹云如其也,倘也。”宋元时习用。“不争”,张氏释作“犹云如其也,当真也。”元时俗语。)

2.1.1时

A 若……时(怕……时、不争……时) 便……时

(1)若背不过时,教当直学生背起,打三下。(1b7;a 表示正面,b表示背面,前为页数,后为行数。下同)

(2)若是似往年好收时,休道恁两三个人, 便是十数个客人也都与茶饭吃。(15b5)

(3)怕你不信时,别个店里试商量去。(5b10)

(4)不争将去时,连其余的马都染的坏了。(25a9)

(5)主人家迭不得时,咱每伴当里头教一个自爨肉。(6b4)

(6)到哪里便早时也好,咱每歇息头口,明日早行。(3b4)

B 既……时

(7)既恁投大都去时,俺是高丽人,汉儿田地里不惯行, 你把似拖带俺做伴当去不好那?(2b9;把似:不如)

(8)这个马怎么这般难拿?元来这般的。既这般歹时, 再来著绊者。(13a8)

C 紧缩句用例

(9)我与你四定钞,肯时卖,你不肯时,赶将去。(26a7)

(10)添不得,肯时肯,不肯时罢。(26a10)

2.1.2呵

A 若……呵 ……呵

(11)若这般谨慎行呵,便是在下人扶侍官长的道理。(32a6)

(12)若是先与料呵,那马则拣了料吃,将草都抛撒了。(7b3)

(13)你要(说?)那话怎么!使不得呵,你肯要那?(18b9)

(14)知他,那话怎敢道?天可怜见,身己安乐呵,也到也囗。(1a8;末字缺,疑为“者”)

B 既……呵 虽然……呵 ……呵

(15)既那般呵,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也,咱每则迭那里宿去?(3b3)

(16)既这般的呵,休则管的战张。(15a2)

(17)虽然这般呵,房子委实窄,宿不得。(14a6)

(18)吃饭呵,拣口儿吃。(34a9)

(19)茶饭呵,俺店里小主人家新近出去了,委实无人打火。(19a1)

(20)那般打了呵,则是不怕。(2b7)

(21)那般呵,更好。(3a2)

C 紧缩句用例

(22)二两半钞,与恁多少呵是?(15b1)

(23)你这般胡索价钱,我那些个还呵是?(26a7)

2.2《谚解》本中使用“时”、“的”,“时”共出现243次,“的”只出现3次。《古本》中的“呵”一次也没出现。

2.2.1时 《谚解》本中“时”的用法与《古本》相同, 只是未见用假设义连词“怕”和“不争”的。

A 若……时 ……时 便……时

(24)若少些时,又要这一等的布零截,又使一钱银。 ( 56b10 /240;斜线后为奎章阁本页数,下同)

(25)你好房子里不教我宿时,只这门前车房里教我宿一夜如何?(42b8 /84)

B 既……时 虽……时 ……时

(26)既那般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咱们只投那里宿去? (9a9 /17)

(27)虽然这般时,房子委实窄,宿不得。(44a9 /87)

(28)新罗参时,又好,愁什么卖!(2b7 /132)

(29)穿衣服时,按四时穿衣服,每日脱套换套。(45a5 /217)

C 紧缩句用例

(30)咱们买些什么回货去时好?(59a4 /245)

(31)你将这一张黄桦弓上弦着,我试扯,气力有时我卖。(27b9 /182)

2.2.2的 《谚解》本中语气助词“的”只见于紧缩句中。 这种用法的“的”很容易被看作结构助词,为帮助判断起见,下面把四个本子的同一句话列在一起参照考察。

(32)古本:二两半钞,与恁多少呵是?由你,但与的是。(15b1)

谚解:一百个钱,与你多少的是?随你与的是。(48b2)

新释:这一百钱,与你多少米呢?随你馈我多少就是了。(17b6)

重刊:这一百钱,与你多少的是?随你多少就是了。(49a10)

《古本》的“呵”跟《谚解》《重刊》的“的”相当。《新释》是活译,可不计。

(33)古本:不争你这般胡索价钱,怎生还呵是?(23a2;不争:如果)

谚解:不要你这般胡讨价钱,怎么还你的是?(9b7/146)

新释:不要这样混胡讨谎价,教我怎么还你是?(26a8)

重刊:不要这样胡讨虚价,教我怎么还你是?(10b3)

《古本》的“呵”跟《谚解》的“的”相当,另两本省去了助词。《谚解》本等后三本把“不争”对译成“不要”是误解,这说明明代以后的人已经不懂得这个词的意思了。

(34)古本:你这般胡索价钱,我那些个还呵是?(26a6)

谚解:你这般胡讨价钱,我还你多少的是?(19a7/167)

新释:你胡讨价钱,我还你多少是呢?(29b9)

重刊:你胡讨价钱,我还你多少是呢?(21a5)

《古本》的“呵”跟《谚解》的“的”相当,另两本也是省去了助词。值得注意的是,《谚解》本中与“呵”相当的语气助词“的”不仅只出现在紧缩句中,而且都用在有疑问词的句子中。这种用法现代汉语中仍有,例如:我真不知道怎么跟你说的好│你一会儿说300, 一会儿说150,你说我付你多少的好?这种用法的“的”省去也无碍, 这跟《新释》本《重刊》本不用助词的情况正相吻合。关于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的“的”,目前还没有人论及,通过对《老乞大》四种本子中从句句尾及紧缩句中语气助词的对比研究,我们找到了其历史线索。笔者拟另文讨论。

2.3《新释》与《重刊》二书语言面貌基本一致, 故放在一起讨论。此二书跟《古本》《谚解》本差别很大,从句句尾使用的语气助词数量大大减少,而且跟前两本也很不相同,除了有少数几例“的”外(其中有的还难以判定),又出现了新的语气助词“么”和“呢”。《新释》里“时”已不作助词使用,“的”5次,“么”25次,“呢”8次;《重刊》里“时”只出现1 次:“须要高些射, 低射时窜倒了。 ”(35b8/204)后句话跟《谚解》本同,应是对《谚解》的沿袭,不一定反映当时的语言。“的”4次,“么”24次,“呢”5次,情况与《重刊》本几乎完全相同。

2.3.1的 上面说到,《谚解》本中助词“的”仅见于紧缩句中,只有3例,而清代两个本子中有4、5例,也不限于紧缩句。 为了帮助判断,下面仍将四本同一句话列在一起加以比较。

A 若……的

(35)古本:背过的,师傅与免口(缺字应为“贴”)一个;若背不过时,教当直学生背起,打三下。(1b6)

谚解:背过的,师傅与免贴一个;若背不过时,教当直的学生背起,打三下。(3a8)

新释:背的熟的,师傅给免贴一张;若背不过来的,教当直的学生背起来,打三下了。(1b9)

重刊:背得熟的,师傅给免贴一张;若背不过的,教当直的学生背起来,打三下了。(2b9)

后两本的“的”跟前两本的“时”相当,有可能是假设语气助词,“的”就相当于“的话”;但这个“的”理解成名词标记(结构助词)也可以讲通,而且,从今人的眼光来看,更容易看作后者。我们暂且把这类例子列上,以备深入研讨。

(36)古本:既你待买时,咱每商量。(22a8)

谚解:你既要买时,咱们商量。(7b2/142)

新释:你总要买的,咱们好商量。(25a10)

重刊:你总要买呢,咱们好商量。(7b10/148)

这一组例子比较有说服力,《新释》的“的”与《古本》和《谚解》的假设语气词“时”相对应,又与《重刊》的假设语气词“呢”相对应,说明它起的是假设语气的功能。“的”就相当于“的话”。

B……的

(37)古本:系腰呵,也按四季。春里系金系腰,夏里系玉系腰……(33b5)

谚解:系腰时,也按四季。春里系金条环,夏里系玉钩子……(46a7/219)

新释:就是系腰的,要按四季。春里系金条环,夏里系玉钩子……(39a6)

重刊:系腰的,也按四季。春里系金条环,夏里系玉钩子……(48a8/229)

“系腰”是动宾结构的名词,即腰带,这从《古本》的“金系腰”、“玉系腰”可知。但在后两本里,也有可能被清代人理解为动宾短语了,那么“系腰的”的“的”就是名词标记。因此,从“系腰的”与“系腰呵”、“系腰时”相对应来看,“的”有可能是假设语气助词,但考虑到清人有作重新分析的可能,又不能完全断定它一定就是语气助词。

C紧缩句

(38)古本:似这等布宽呵好,这几个布哏窄有。窄呵偏争什么?也一般卖了。恁怎说那等言语?宽呵,做出衣裳余剩,又容易卖;窄时,做衣裳不勾。(36b10;偏争什么:岂差什么)

谚解:似这等布宽时好,这几个布忒窄。窄时偏争什么,也一般卖了。你怎么说那等的话?宽时,做衣裳有余剩,又容易卖;窄时,做衣裳不勾。(56a10/239)

新释:似这等布却宽还好,这几个布却忒窄了。就窄些怕什么?小不得他一般都卖了。你怎么说那等的话?宽的做衣裳是有材料有余剩的,可以又容易卖。窄的做衣裳是没材料,不勾。(42b5)

重刊:似这等布却宽还好,这几个布忒窄了。就窄些怕什么?少不得他一般都卖了。你怎么说那等的话?宽的做衣裳有余剩,又容易卖。窄的做衣裳不勾。(58a10/249)

这组例子中,清代两本中的“宽的”、“窄的”分别跟前代两本的“宽呵”“窄呵”、“宽时”“窄时”相对应,“的”有可能为假设语气词;但以今人的眼光看,作名词标记解释也可以,因此难以确定是否为清人的重新分析。

(39)新释:大大公、大大婆在世么?请的好,九原不可作,如今没奈何。(33b8)

“请的好”意思是应该请,“的”字与《谚解》本中“我还你多少的是”的“的”为一类用法,应视为语气助词。

以上五例中,例(36)和例(39)是没有疑问的,另三例还有疑点,需要进一步发掘其他材料,待深入研究后再作定论。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新出现的“的”是极其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

2.3.2么只有A、B两类,未见紧缩句用例。

A若……么……么

(40)若是似往年好收么,别说你两三个人,就是十数个客人我也能都给茶饭吃。(《新释》17b10)

(41)吃了么,就要跑肚走动,先吃稀粥补一补,然后再吃饭。(《重刊》39b1/212)

(42)咱们都去了么,这房子教谁看守着?(《重刊》30a7/61)

(43)若不看顾他,那病人想着没有朋友的情分,心里凄惶么,才得五分病,也添做十分了。(《重刊》45a7/223)

B……么

(44)初喂他的时候么,就把料水拌草与他吃。(《新释》8a8)

(45)吃饭么,要拣可口的吃。(《新释》39b9)

(46)茶饭么,因我店小儿新近出去了,委实没人料理。(《重刊》62a7/125)

2.3.3呢

A若……呢

(47)若桦了呢,买的人就不信了。(《新释》32b8,《重刊》30a7/193)

(48)咱们若做汉人筵席呢,头一椀燕窝,第二椀鱼翅……(《新释》35b1)

B……呢

(49)既这般利害么,后头呢,用绊罢。(《新释》15a6;《重刊》42a2/85)

(50)家中呢,请大公、大婆、祖父、阿婆、父亲……外头呢,请公公、婆婆、外公、外婆……(《新释》33b5)

现将各本从句句尾助词的用字情况列表对比如下:

时 呵 的 么

古本老乞大 70 93

老乞大谚解 1733

老乞大新释523(25) 8

重刊老乞大 1 423(24) 5

[注]上表中的数字是以《谚解》本中出现语气助词“时”的位置(A、B、C)为参照点来统计的,括号内的数字是《谚解》本未出现“时”的。其他用法不在统计之列,比如反复问句:“你这月尽头到得北京么到不得?”句中的语气助词“么”未统计在内。

根据上一节介绍的情况,我们对各本的X成分加以比较。

3.1用字

从上表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老乞大》四本从句句尾语气助词用字有很大的差别:《古本》用“时”和“呵”,以“呵”为主;《谚解》本完全不用“呵”,几乎清一色地用“时”,但出现了三例“的”;《新释》本和《重刊》本基本一样,主要以“么”、“呢”、“的”充当句尾助词,不用“呵”,也不用“时”。现代汉语中,除了少数方言仍使用“时”和“呵”外,普通话只用“么(嘛)”、“呢”和“的话”。拿普通话跟清代两本相比较,二者基本相同,只有“的话”与“的”的不同,我们推测,“的话”的来源应跟清代本中的语气助词“的”有关联。《老乞大》的姊妹篇《朴通事》中的用字情况与《老乞大》相同。而且,与这两书时代相同的白话文献中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例如:

(51)无体例勾当休行者;行呵,俺每根底奏者。(《元代白话碑——1268年周至重阳万寿宫圣旨碑》)

(52)这孝顺父母的、扶侍官里的两件儿勾当了呵,自家身里自然立者也。(《孝经直解》)

(53)若不弃嫌呵,愿与哥哥作个兄弟。(元 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

(54)见说一女已倾弃,人道却有一女奇。若是时,若是时,却当与君作个道理。(《张协状元》戏文)

(55)你若肯时肯,不肯时罢手,休把人空迤逗。(《雍熙乐府》二十止轩小令《醉扶归》)

如前所述,在上述一系列助词中,值得深入研究的是“的”的来源及用法,限于材料,只能留作将来的课题。

3.2功能 从功能上观察, “时”与“呵”跟“么”与“呢”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主要表达停顿语气,在假设复句从句句尾表达假设语气。差别是,“时”与“呵”可以出现在紧缩句中,而“么”与“呢”未见用于紧缩句。“的”在《谚解》本中只出现在紧缩句中,而在清代两本中也可以用在非紧缩句中。总的来说,前两本有借助于助词来表达的倾向,后两本则有少用或不用助词的倾向。从语音语义两方面看,这四本中从句句尾助词的变化只是一种词汇兴衰替代现象,相互间没有词源上的来源关系。

3.3句型变化 为称说方便,下面把从句句尾助词称为后置词,把假设连词称为前置词。

3.3.1用前置词替换后置词:……呵 /时~若…… 共有22例, 如:

(56)古本:哥哥因事到东京,不弃嫌小人呵,是必家里来。(13a2)

谚解:大哥因事到我那里,不弃嫌小人时,是必家里来。(40a9/79)

新释:大哥若有事到我那里,不弃嫌,可到我家下来。(14b9)

重刊:大哥若有事到我那里,不弃嫌,可到我家里来。(41a1/83)

(57)古本:依不得时,俺不卖。(36b1)

谚解:依不得我时,我不卖。(55a1/237)

新释:若不依我,我是不卖。(42a6;《重刊》57b2/247同)

(58)古本:使不得呵,你肯要那?(18b9)

谚解:使不得时,你肯要么?(59b2/118)

新释:若果然使不得,你肯要么?(21a9)

重刊:若是使不得,你肯要么?(60a6/121)

(59)古本:已后使不得时,俺则问牙人换。(24a4)

谚解:久后使不得时,我只问牙家换。(13a10/153)

新释:久后若使不得,我只问牙家换。(27b5;《重刊》14a10/161同)

这类例子,一般都是《古本》《谚解》本用后置词,《新释》本和《重刊》本用前置词。

3.3.2在早期本子中既有前置词又有后置词时,后时本子保留前置词,去掉后置词:若……呵/时~若……共9例。如:

(60)古本:若过去了呵,那壁有二十里地无人家。(3b3)

谚解:若过去了时,那边有二十里地没人家。(9a7/17)

新释:若再过去,往前二十多里地没人家了。(4a1;《重刊》9b1/20无“多”字)

(61)古本:若是先与料呵,那马则拣了料吃,将草都抛撒了。(7b3)

谚解:若是先与料时,那马只拣了料吃,将草都抛撒了。(22a6/43)

新释:若是先馈他料,那马只管拣料吃,草都抛萆了。(8a10)

重刊:若是先馈他料,那马只管拣料吃,把草都抛撒了。(22a3/45)

(62)古本:是秆草好,若是稻穰时,这头口每多有不吃的。(5b6)

谚解:是秆草好,若是稻草时,这头口们多有不吃的。(16a8/31)

新释:这秆草好,若是稻草,牲口多有不吃的。(6a9;《重刊》16a5/33同)

以上两节所归纳的前置词与后置词的变化,提醒我们注意汉语在元代与蒙古语等阿尔泰语的密切接触中所受到的影响。阿尔泰语主要靠后置词表达语法关系和意义,汉语的介词丰富,很多语法关系和意义要靠介词来表达。既用前置词,又用后置词的句型是两种语言接触后的混合形式。

3.3.3无助词~有助词,或有助词~无助词。这种情况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如:

(63)古本:酒不好,不回钞。(18a4)

谚解:酒不好时,不要还钱。(57a2/113)

此句清代两本作“若不好,你别还钱。”(《新释》20b2;《重刊》57b8)

(64)古本:既待去,也余剩有些钞里,闲放者怎么,一就买段子将去。(26b2)

谚解:既要去时,我有些余剩的银子,闲放着怎么,一发买段子将去。(21b1/170)

(65)古本:你道的是呵,两三句话,便成了交易。(23a2)

谚解:你说的是时,两三句话,交易便成了。(9b5/146)

新释:你说的是,两三句话,交易便成了。(26a8)

重刊:你说的是么,两三句话,交易就成了。(10b1/154)

此例只有《新释》不用助词,其他三本都有语气助词。

(66)古本:俺自做吃,锅灶椀楪都有么?(19b3)

谚解:我们自做饭吃时,锅灶椀楪都有么?(61b4/122)

新释:我们若自己做饭吃,锅灶椀楪都有么?(22a5;《重刊》62b1/126同,只是“自己”作“自”)

由上可知,用不用从句句尾助词并没有时代前后的规律可循,这也说明这类语气助词并不是非用不可的。

《老乞大》各本中从句句尾语气助词有多种,但相互间都无词源上的演变关系,只是词汇上的前后替代或更换。“呵”、“么”、“呢”、“的”充当语气助词各有其来源,这里只讨论语气助词“时”的来源,也就是探讨时间名词“时”是如何语法化的。

4.1“时”来源于表示未然和将然的时间名词。

“时”作为时间名词,可以指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时间。例如:

(67)我正饥渴时,主人家这般与茶饭吃,怎生忘得你?(《谚解》39b2 /78)

(68)你那小女儿出班子来,俺来时都完痊疴了。(《古本》21a8;“班子”即疹子)

(69)你烧的锅滚时,下上豆子。(《古本》6a6)

这三例的“时”分别表示现在、过去和将来的时间。过去和现在表示行为动作或事情已经发生,即已然;将来时表示行为动作或事情还没有发生,是未然或将然。由于假设的事情都是未发生的,所以,表示假设语气的助词“时”应是从表示未然或将然的时间名词虚化而来的。请看下例:

(70)我们自做饭吃时,锅灶椀楪都有么? (《谚解》61b4 /122)

试比较例(69)与例(70)。在这两例中,状况和动作都没有出现或发生,是表示未然和将然的;但仔细辨析,可以看出二例中的“时”意义虚实是有区别的。例(69)强调火候,当水开时才能下豆子,“时”的时间意义非常明确。与此相比,例(70)强调的是做饭这个行动,而不是做饭的时间,“时”的意义很虚,再加上“时”所处的语法位置正好在从句句尾,就促使它走上了语法化的路程。在“时”语法化的第一个阶段,它还没有完全摆脱开与时间范畴的联系,就是说,它往往可以两解。比如:

(71)明日病疴了时,大(太)医根底重重的酬谢也。(《古本》30b9)

此句既可理解为“当病好了的时候”,又可理解为“如果病好了”,这种可以两解的例子最能说明“时”语法化的起点。清代两本把这句改作“若病大好了”是有道理的,因为这里意思的侧重点在结果不在时间。

4.2“时”的语法化经历了由实变虚,又由虚变得更虚的过程。 其标志是它可以出现在跟时间毫无关系的复句中。例如:

(72)酒不好时,不要还钱。(《谚解》57a2 /113)

(73)你说的是时,两三句话,交易便成了。(同上9b5 /146)

(74)你好房子里不教我宿时,只这门前车房子里教我宿一夜如何?(同上42b8 /84)

(75)有卖的弓弦时将来,我一发买一条,就这里上了这弓着。(同上28b10 /184)

(76)安乐时不快活时,真个呆人。(同上37b6 /202;“时”, 前为名词,后为助词)

这些例子的“时”都跟时间无关,“时”可以说完全语法化了。但是,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例子大都表示情况不确定,跟表示未然将然的“时”还有语法功能上的某种联系。这是“时”语法化的第二个阶段。

4.3“时”语法化的第三个阶段是它既跟时间意义无关, 也跟未然将然的语法意义无关。例如:

(77)新罗参时,又好,愁什么卖!(《谚解》2b7 /132)

(78)系腰时,也按四季。(同上46a7 /219;“系腰”为名词)

有时居然可以用在表示已然的场合:

(79)既这般时,火伴,你三个一发都出了着。(同上21b3 /42)

(80)虽然这般时,房子委实窄,宿不得。(同上44a9 /87)

这些例子里的“时”已不表假设,只起语气停顿的作用,其语法化程度最高。

在同一文献、同一时代,实词的“时”和虚词的“时”并存,语法化程度深浅不同的“时”并存,我们正是通过观察这些差异来分析和推测其演变过程的。

主要引书目录

古本《老乞大》 韩国私人藏本。

《老乞大谚解》 奎章阁丛书第九,(日)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影印。

《老乞大新释》 奎章阁藏书4871号。

《重刊老乞大谚解》 弘文阁,1984,汉城。

标签:;  ;  ;  

从句尾看“老气达”的四个译本_从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