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学汉字--探索《说文解字》在汉字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任秀波

追根溯源学汉字--探索《说文解字》在汉字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任秀波

任秀波

吉林省通化县同德实验学校

摘要:我国汉字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都无法与汉字相比。有人认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完整,汉字功不可没。随着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汉语热"、"汉字热"已呈大趋势。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学习了解汉字的热潮。

关键词:汉字 ;说文解字 ; 追根溯源;

反思我们的汉字教学,多数是跟大量抄写,死记硬背有关。即使是教材中给出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仔细琢磨起来,也不过是机械记忆的方法。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汉字写汉字。汉字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文化的载体,应该是学生最热爱,学得最轻松的内容,为什么反倒让学生厌倦呢?这些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怎样能够让识字课上的很有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学的深入,更好的传承汉字文化?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认真研究了《说文解字》,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汉字教学与说文解字结合起来,多年来我在"汉字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和实践。

一、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美。

认真研究汉字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汉字,是全世界最美的文字。

1、汉字的形体美: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欣赏甲骨文和小篆,我让学生看:"鱼"似乎在摆动尾巴,"鸟"有漂亮的翅膀,"羊"的头上真的有弯弯的角……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的时候,融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独特的想象力,赋予了汉字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2、汉字的艺术美。

汉字书法的艺术美,是其他文字无法企及的。我们在座的领导老师中书法造诣深厚的有很多。我让学生欣赏书法,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3、汉字的情境美。

汉字的美,美在它的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符号的"符"字,是在学习燕子的时候以"音符"这个词出现的,学生不懂"音符"与竹子之间时什么关系。这样的故事,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也给汉字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4、汉字的音韵美。

汉字的音韵美,体现在读音上,大到诗词歌赋小到对联,谚语,读起来都是那么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单单"谐音"和"押韵"就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研究天地。

感受汉字的美,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奠定学习汉字的情感基矗这些说起来很简单,对于小学生来说,没一个小知识点的渗透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准备。

二,探索学习汉字的方法。

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总结了一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1、了解造字法,追根溯源。

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最基本的造字法对于学习汉字解决了"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如象形字,这是中国汉字的起源,让学生从认识最简单的"口、耳、目、日、月、山、鱼"等象形字开始,理解象形字。在此基础上,初步理解指事造字法,如刀刃的"刃"就是在"刀"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点,表明刀刃。再引导学生理解简单会意字,是由独体字向合体字发展的,如"休"字是一个人倚在树上,表明休息的意思。由表示意义的意符和表示声音声符组合而成的是形声字,使汉字同时具了表音和表意的特点。

2.理解字义,正确用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而在我们在教学中,过多的重视音和形即"读对"和"写对",忽视了"义"讲解,这种忽视的直接结果就是用字不准确。许多学生有这样的习惯,只要念这个音,拿过来就用。

结合小学汉字教学,我尝试从字义入手,从根本上辨识别字。如 "溃败"中的"溃"是大水冲毁了堤岸,指大军像流水一样大败。"馈赠"的"馈",是向他人赠送食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功亏一篑"中篑是"盛土的筐子",指筑土成山的功夫只缺少一筐土。用以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的一点力量而没有能够完成。知道了汉字的含义,就能很有效的避免形近字和同音字混淆现象。

3.归类区分,减少错别字。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恐怕最令老师们头疼的就是"错别字"的问题。 "形近字"和"同音字"就是学生在书写时最容易出错的两类字。

(1)从形旁的角度区分:

汉字的形旁表义,本身就有丰富的含义。经过学习,我归纳整理出了关于汉字形旁的一些规律,在教学中。巧妙运用这些规律,从汉字形旁入手,可以识记一系列相关汉字也就是一群汉字。

首先要知道常用偏旁的含义:

例如"王"字旁,从玉省,王旁的字多与美玉有关,"页"指的是人的头;"贝"字与钱财有关;"氵" 表示江河的名称;"灬"与火有关。耳刀旁分左耳刀和右耳刀,实际上跟耳朵一点关系都没有,来自于"阜"和"邑"。跟地名和层层叠叠的高山相关,例如"郑"是古代的一个国名,"阻"是征程中阻碍的高山;"方字旁"跟旗帜有关,例:"族"是指在同一个旗号下生活的人,"旋"是指归营的军队转动旗帜庆祝胜利等等。知道了这些偏旁的含义,也就能将汉字按照形旁归类识别,而且在用字上也不容易出错。

(2)从声旁的角度区分:

如学生容易写错的带有"良"和带有"艮"字的形声字容易混淆,如果你只告诉他是一个点的差别,那基本没什么用处。(课件)其实总结起来,用声旁就可以区别,带有"良"字的发ang音,带有"艮"字的发en音,如"很、恨、狠、痕、恳、垦"。学生学习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如果我们先给他的都是机械记忆的东西,而没有规律可循,那必然会造成学的知识越多,混淆的概率就越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的汉字,提前预设好衔接的知识,例如学习"接"这个字的时候,许多同学右边容易写成"亲"那是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先学习了"亲"字,所以在教学"接"这个字的时候,即使教材上没有出现"妾"这个字,也要先把这个字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把"接"写错了。

4.认识一部分繁体字,将简化字与"母体"相连接。

这是我在课堂教学一个大胆的尝试。汉字的简化的确为人们使用提供方便,但是简化不是随着汉字使用慢慢变化,而是一种因为需要而做的切割。这种切割势必会造成一部分汉字与其文化渊源之间的链条被切断。虽然不影响使用,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简化的同时反而增添了学习的难度。以部分繁体字做媒介,适当的认繁写简,可以将简化字与汉字起源的"母体"相连。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会更深入,使用起来才能更灵活。例如盘子的"盘"是形声字,可是这个字上面是 '舟'字,与'盘'的读音相差太远。给出"盘"的繁体字"盤"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再如"导"似乎读音与每个部件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知道"导"的繁体字是"導"是给人指道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在适度、适当、适量的原则下,我将这些方法用到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从生字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目前看来学生掌握的汉字量和词汇量已经远远超过我所教过的上几届学生同年级水平。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强烈的求欲望,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充满兴趣和快乐。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并没有采取反复练习和大量书写的方式。随之而来的,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一篇完全陌生的文章,他们能很流利的朗读,正确断句。现在,我的学生上四年级了,我在进行识字教学探索的同时也进行阅读教学的探索,用扎实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相信扎实的文字功底,对于学生将来到初中、高中学习古诗词,研究古文,乃至传承经典文化都是一抹厚重的底色。

参考文献:

[1]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J]. 鲍广利. 课程教育研究. 2018(05)

[2]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J]. 陈爱凤. 语文学刊. 2009(22)

论文作者:任秀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追根溯源学汉字--探索《说文解字》在汉字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任秀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