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设问的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设问论文,试论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设问在现实思维和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尤其在教学、演讲等领域使用更为普遍。语言学将它作为“故意掀起语言波澜,使语势起伏不平,迭宕有力”(注:程希岚《修辞学新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5页。)的修辞格式;写作学称之为用问答体结构文章、布局谋篇的写作手法。然而,逻辑学界却没有给它一个确定的位置。传统逻辑没有涉及它,本世纪以来兴起的自然语言逻辑也无它的容身之处。目前,我国逻辑学界又普遍将它排除在问题逻辑之外。笔者认为,设问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形式,在语言学、写作学中已经站稳了脚跟,逻辑学界也应给它一席之地。
排除设问于问题逻辑以外的理由,似乎由于它是“无疑而问”,它是“自问自答”,它“不寻求答案的信息”。笔者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意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设问的逻辑特征
л·A·马特维耶娃说:“问题逻辑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问题结构的分析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建立形式化的问题语言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表达自然语言的任何问题。”(注:〔苏〕л·A·马特维耶娃、〔苏〕E·л·斯米尔诺娃《问题逻辑的语言分析》,《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年第5期。)设问应该属于问题逻辑的范畴,因为它具有问题的形式结构。设问有问句、语境、预设、答案四大部分。问句有问式(包括问号和问词),有题设(即问句中除问式以外的部分)。问句可分类为:是——否问句,X——问句,选择式问句(注:张尚水《关于问句逻辑的几个问题》,《逻辑与语言研究》3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页。)。答案可分为真答案、假答案。这些结构形式都是问题逻辑研究的范围。
设问还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设问的“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不答不是没有答案,而是答案明显而省略)形式,有问和答两个方面,问要求答,答满足问,二者内容上密切联系;形式上问和答又各成句子,各自独立,不需要互相依存。“问是疑问句,不表达命题;答是陈述句,表达命题。”(注:苑玉成《简论疑问句的逻辑问题》,《逻辑与语言研究》2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需要时可以拿出其一单独来使用,例如,“歌颂呢?还是暴露呢?”(毛泽东语)这在原文中是设问的问句部分,人们在平时的语言中经常使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特点不仅不应作为排除设问于问题逻辑之外的理由,恰恰相反,由于问题逻辑不仅研究问句,还研究答句,而设问的有问有答正是构成问题的显著标志,为问题逻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如果一般问题提出后还需要等待答案的话,设问则完全不需要这一等待。设问是问题中的特殊形式,对它要作全面分析,仅从提问者一方出发,似乎不需要寻求信息,但是,设问的问句确实提出了需要回答的问题;设问的思维主体虽然不是问答者双方,但是,思维主体一方确实承担了问题的问一答程序。笔者感到,目前问题逻辑研究中有一种倾向,给问题下定义时,以设问虽具有问句形式却不寻求答案的信息为由,将它排除在问题逻辑研究的内容之外,似乎只强调语义,不管形式,但具体分析时,又离不开设问同样具备的问题的形式结构;给问题下定义时,将设问排除在问题逻辑研究的范围之外,但具体分析时,又将教学中所使用的设问作为问题逻辑的重要研究内容。这种矛盾现象,恐怕是由于对“问题”所下的定义片面性所致。
关于问题中的问句寻求答案的信息,一般是仅从提问者一方而谈,设问是自问自答,自然不需要寻求答案的信息,但是,如果从问题本身看,设问提出的问题是要求回答的,只要是要求回答,就是在寻求答案的信息。只不过是主体不同,一般问句是发问者寻求信息,设问的问句是发问者启发听问者寻求信息。我们认为,寻求答案的主体是发问者还是听问者,不应作为衡量是否为“问题”的标准,而应是问句本身,此问句是否提出了疑问,是否需要回答。另外,设问提出的问题一般来说不同于“您吃饭了吗?”“您到哪儿去?”之类的随意而问,是提出蕴涵一定分量的交际内容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启迪对方产生疑问,随之产生寻求答案信息的要求。如廖仲凯1924年3月在石井兵工厂青年工人学校的演说:“我们听见袁世凯做皇帝的时候,他用钱来买无耻的猪仔议员,使他们不反对他做皇帝;又用钱来买各省的督军,不反对他。……试问袁世凯的钱由何处而来?这个问题非解答不可。”(注:廖仲凯《爱国必先有文化》,《名人演讲录》,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联系上下文语境,“袁世凯的钱由何处而来?”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听众深思,也是一般人不得其解的疑问,听众需要回答,也要求回答,以便弄清真相。而这个问题恰是设问的问句所表达的。逻辑学界普遍肯定问题逻辑在教学中的作用,也都肯定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法,这一切都是离不开设问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首先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自己解答这些问题,或者点拨学生解答这些问题,这里面都离不开设问。这些设问对教师来说并不是要向学生寻求什么信息。在研究问题逻辑的文献中出现了这样的例子:
教师:什么是动物?
学生:鸡鸭猪狗是动物。
教师:为什么是动物?
学生:因为它们会叫唤。
教师:蚂蚁不会叫唤,为什么也是动物?
学生:蚂蚁会爬,会爬、会走的是动物。
教师:鱼不会爬,会游;鸟不会爬,会飞。它们为什么也是动物?
学生:它们能活动,能活动是动物。
教师:飞机、汽车能活动,它们为什么不是动物?
学生:它们自己不能活动,是人开的,自己不能活动的不是动物。
教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是动物。(注:陈银科《问句逻辑》,《现代逻辑学导引》(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368页。)教师一开始提出问题“什么是动物?”,最后自己作了总结性的回答,自然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即使其中的几个“为什么是动物”、“它们为什么不是动物”的问题,也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回答的,不能说是教师的有疑而问,而应看作是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路,有意设计的问题,即:设问。崇雅中学特级教师卢柏容说得好,“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学’和‘问’联系起来,‘学问’一词明白地显示了无‘问’便不成学的道理。而这个‘问’,一般人只理解成来自学习者的,但事实并非那么简单,它应该是,既包括求学者有疑而‘问’,也包括教者教授中为启发而‘问’。”(注: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6期。)这种“为启发而‘问’”,实际就是设问。
一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把设问解释为“明知故问”、“无疑而问”。这里,语气和语义均颇重的词“明知”、“故”、“无疑”、“而”,压倒了“问”的内涵,似乎问是虚的,无形中将设问排除在了问题之外。孙中山在《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今设计一问,社会革命尚须用武力乎?兄弟敢断然答曰:英美诸国革命,或须用武力,而中国社会革命,则不必用武力。”(注:孙中山《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名人演讲录》,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设计一问”后边的部分就是设问。受孙先生一语启发,我们可以将设问的内涵理解为“设计之问”或“假设之问”,“设”顾名思义就是设计、假设的意思。“设计之问”、“假设之问”形式和内容相同,我们这里只以“设计之问”为例加以分析。从语言学上分析,它是偏正词组,设计是问的修饰限制成份,不能与问并列;从逻辑学上分析,设计之问与问是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问为属概念,设计之问为种概念。属种关系的概念,种概念首先要具有属概念的属性,然后,才能有自己的特有的属性,因此,设计之问强调了设问中有问。“明知故问”、“无疑而问”形式相同,内容相似,这里以“无疑而问”为例加以分析。从语言学上分析,“而”具有转折意,“无疑而问”是联合词组,联合的两方在结构上处于同等的地位;从逻辑学上分析,无疑和问是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即P与非P的关系。这一现象语言学界认为是妙笔,是修辞矛盾。而逻辑学界是忌讳的,认为是逻辑矛盾,于是,只强调P“无疑”,而把非P“问”看成是虚的。其实,如前所述,设问中的问句既是个独立的句子,又提出了需要回答的问题,完全具有实在意义。为了克服此歧义,笔者认为应当对设问的内涵加以调整,调整为“设计之问”或“假设之问”。如此调整,将对我们为设问这种思维形式寻找逻辑归宿大有裨益。
设问不同于反问,反问没有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它只有一个语句,这个语句形式是问句,但可以转换为陈述句,表达陈述内容,属于命题逻辑研究的范畴。而设问的问句,命题逻辑是不能研究的,除问题逻辑之外,其它非形式逻辑也是不能研究的。所以,不能将设问与反问混为一谈,统统排除于问题之外。
二、设问的逻辑结构
设问属于问题的范畴,它和问题逻辑所研究分析的“问题”是同构的。问句、语境、预设、答案四部分组成一个整体。设问的问句是一个表示求解的疑问句(可记作Q),后边是一个陈述句表示答案(可记作A),和其他问句一样,设问的问句对语境(可记作C)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任何一个问句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针对特定的对象而言的。例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个设问:(文艺的普及和提高)“这两种任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下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6月版第268—269页。)此设问的问句就是依赖以下语境提出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五年,在抗日根据地延安,文艺工作有两种任务:普及和提高。它们各有特点,普及的东西比较浅显,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级的东西比较细致,比较难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针对这样的语境,毛泽东提出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怎样的问题是很自然的。预设(可记作P)也是问句的先决条件,它是用陈述句表达的隐含有问句中的某种思想。上述问句就隐含着两个预设:(1)有普及和提高两种任务;(2)普及和提高存在着一定关系。答案(可记作A)在一般问句中是潜在的,它包括可能答案、真答案、假答案,而在设问中,答案是外在的,它只有真假两种情况。例如:
①文艺工作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②文艺工作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由于①是一般疑问句,等待回答,所以,它有可能答案:a.普及和提高都是基础;b.普及和提高都是指导;c.普及是基础,提高是指导;d.普及是指导,提高是基础……。而②给出了回答,自然只有真假二值,普及是基础,提高是指导的回答是真答案,其余都是假的。
从上边的分析可以看出,设问和其他问句的逻辑特征基本是一致的。如图(有阴影的表示“潜在”内容)。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般问句和设问句的不同是前者的答案是隐含态,后者的答案是显示态,其他部分并无区别,而答案的隐和显的不同并非是本质的。
关于设问的详细逻辑结构,借助于表格形式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句子加以说明。(见下页表)
以上分析和表格充分显示出,设问的“问题”特征是明显的,问句、语境、预设、答案四部分组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问句离不开语境,回答离不开预设;语境对问句有引导作用,预设对回答有桥梁作用。在一个设问中,语境引导出问句,问句发出问题,回答解决问题,预设是问句和答案之间的过渡。这样,“引、发、渡、解”处于同步和谐的状态,这就是一个由思维主体一方为主导完成的“问题”的完整理性思维,这种思维形式是其他思维形式所不能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