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30年来中学政治课程发展阶段划分的探讨_政治论文

关于近30年来中学政治课程发展阶段划分的探讨_政治论文

中学政治课程三十年发展阶段划分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十年论文,发展阶段论文,政治论文,课程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9)01-0139-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剧的社会转型导致了中学政治课程的变革。回顾与探讨三十年中学政治课程发展历程与阶段划分,不仅有助于把握中学政治课程三十年改革的脉络,而且有助于对理性地审视社会转型期中学政治课程的发展路向。

一、中学政治课程三十年发展阶段划分的基本依据

进一步研究中学政治课程发展阶段必须把握科学的划分标准。

(一)以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事实为基本分期依据

历史的起点同时也是逻辑的起点。因此,对中学政治课程发展阶段的认识,应坚持课程发展历史优先的原则,把握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1]期间,1978年至1984年,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进行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思想,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5年至1992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1993年到党的十七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这些阶段性的历史事实与理论成果必然要反映到中学政治课程之中,也是我们课程阶段划分必须尊重的历史事实。

(二)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大调整为重要分期依据

30年来,中国经历着一场空前未有的巨大变革,这场变革对中学政治课程的影响是深刻的。正如杜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巨大变革的认识:“认为这个革命对于教育只有形式上的和表面上的影响,那是难以想象的。”[2]党的教育方针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指导着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教育方针仍然坚持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又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政治课的发展过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实践过程,因而在中学政治课程的分期研究中,我们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指导方针。

(三)以中学政治课程改革主题的变迁作为主要分期依据

研究课程发展阶段要关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主题对课程发展的要求,又要注意到课程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面临不同的矛盾、困难与任务,必然会有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也必然反映到中学政治课程改革与发展之中。30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成为不同阶段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反映了不同时期课程变革的主题。比如20世纪90年代后,中学政治课程开始关注课程自身的建设,将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到重要的地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的理念与追求、课程的三维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编制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增强了对实践性、生活化教育途径的探索。

二、中学政治课程三十年发展的阶段划分

依据中学政治课程发展阶段划分的基本原则,我们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发展阶段的分界标志是:1977年的拨乱反正与正本清源、1986年《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的颁布与1996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颁布。据此,我们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学政治课程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恢复重建阶段(1978年至1986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拨乱反正形势的需要,中学政治课程开始了恢复与重建。1979年4月22日至5月7日,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58号文件批转中共中央宣传部等8个单位向提交《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专题讨论了“政治课”工作,9月印发了《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要下大力气编出一套政治课教材。依据1980年9月《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的通知》明确设置“政治课”的意义及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并重申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课程设置方案。于1982年制订了初级中学《青少年修养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社会发展简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高级中学《政治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学政治开设了《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和《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四门课。[3]课程设置的恢复与重建中,与当时思想领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相适应,课程比较注重“完整地、准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尽管存在“左”的痕迹和过分强调理论性、系统性的倾向等问题,但毕竟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为重建新时期的政治课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改革发展阶段(1986年至1996年)

进入80年代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1985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5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落实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的通知》决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部分地方首先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实验,并于1986年制订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大纲(初稿)》。据此,中学政治课程设置调整为《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为落实1987年《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的通知》,1988年后分别出台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调整为《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1993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稿)》和《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稿)》规定,各年级统称“思想政治”课。这一阶段课程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按初中和高中阶段分别规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比较严密地规范了各年级教学内容的范围、序列和结构体系;课程内容增加了邓小平理论内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识,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教育,“个性发展”,“活动课程”等内容在课程计划中也有重要地位。调整后的课程问题主要是未充分考虑中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课程内容仍然存在受制于大学政治理论体系的倾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等。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以及信息化推动了教育领域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等思潮,直接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课程体系成为课程紧迫而艰巨的系统工程。1996年6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并将课程内容调整为《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课程标准明确了对教学目标和程度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教学内容注重表达什么,而且对应达到的“识记”、“理解”、“运用”层次基本标准进行了规范。1997年3月国家教委又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德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方面都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2000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和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课程名称改为《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均体现了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00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规定了课程设置结构由固定化向模块化、选择性发展,凸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以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表现在德育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实施的活动化与评价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中学课程实效性低下的现状。这标志着中学政治课程进入了新世纪课程的科学发展时期。

三、中学政治课程三十年发展的主要经验

课程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很难用某一标准去分割,提出三个发展阶段,是对中学政治课程历史进程的一种抽象。当我们分析课程发展的启发时,就应该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实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提高政治课程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就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如《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纪要》要求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改进教育方法。《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的通知》指出中学正值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必须以亲切严肃的态度教好生理卫生课,防止早恋现象和其它失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要针对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逐步提高。1985年8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要求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新世纪颁布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教学方法,教出实效、教出自己的教学特色等。实践证明,中学政治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学政治课程的建设是在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实现的。三十年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文化结构的转型,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变化要求课程在坚持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增强为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因而中学政治课程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的通知》强调中学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总任务和当前形势。《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也指出,改革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三个面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等。实践证明,中学政治课程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发挥了政治课程服务于社会发展特有的价值与功能。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学政治课程内容编制进行了必要的适时调整,但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和核心价值观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进而保证了课程的性质与方向,也保证了课程科学性与先进性。比如,1980年明确中学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知识教育的课程。1986年《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大纲》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1993年初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都强调是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1996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是系统进行公民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2003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等。

(四)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的发展基本上是走在政策性引领的道路上。可以说,中学政治课程发展的没有摆脱“我注六经”的政策化模式,体现出一定的本土化的特色。比如1979年,中共中央58号文件批转中共中央宣传部等8个单位提交《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纪要》以及《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强党委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并要求学校要由党支部书记或校长主管政治课教研组,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重视发挥政治教师队伍的作用。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进一步确定中学政治课的地位、性质,并对课程如何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各级学校行政领导和党组织都要把思想理论课教学改革作为整个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领导和管理。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2000年中办国办《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对新时期思想政治课建设提出新的目标要求,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这些都表明,我国中学政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30年来,中学政治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问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实效的本土化课程,将是我们今后研究中学政治课程发展的主题。

收稿日期:2008-08-10

标签:;  ;  ;  ;  ;  ;  

关于近30年来中学政治课程发展阶段划分的探讨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