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局势需“冷处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黑论文,冷处理论文,局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月10日,北约驻波黑多国维和部队开展了代号为“探戈”的捉拿战犯行动,一名塞族人被击毙,另一名被俘。此后不久,海牙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判处一名在押的塞族人20年监禁。这两起事件在波黑塞族各界引起强烈不满,对波黑和平进程的影响看来是事与愿违。
90年代初,前南地区爆发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残酷的战争。在历时5年的战争中发生了大量屠杀、种族清洗、虐待异族等惨无人道的行为。为了惩罚战争罪犯,联合国安理会1993年2月决定在海牙成立前南战犯国际法庭。法庭自成立以来以战争罪公开起诉了74人,其中塞族占大多数,克族其次,穆斯林最少,塞族战犯不仅人数最多,而且包括最高领导人,因此塞族方面最为不满,认为前南法庭在西方国家影响下“有失公允”。尽管欧美国家施以经济制裁、政治孤立等压力,但前南法庭还是遭到了塞族以及克族的抵制,目前实际归案的只有9人。
虽然代顿和平协议赋予驻波黑北约部队捉拿战犯的权力,但鉴于美军在索马里的前车之鉴,北约在捉拿波黑战犯方面一向小心翼翼,声称“除非路上遭遇,否则不会追捕他们”。“探戈”行动是北约部队进驻波黑后首次缉拿战犯,并出动特种部队上门搜捕,一改北约谨小慎微的作风。
北约态度变化的背景是代顿和平协议实施陷入了困境。人们普遍认为,代顿协议带来的是脆弱的和平,只要北约部队撤出波黑,战火就会随之重新点燃。这一前景使主导波黑和平的美国感到忧心忡忡。如果代顿协议破产,不仅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声誉大打折扣,而且波黑局势的动荡也不利于美国在欧洲战略利益。但美国认为,波黑和平进程之所以停滞不前,主要障碍是卡拉季奇等继续左右波黑政局,因此,除掉卡拉季奇等人不仅是“道义”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美国的战略利益。而在政治、经济等手段难以奏效的情况下,美国只得冒险动用北约部队捉拿战犯。
北约的“探戈”行动选择在塞族领导层发生严重危机的时机进行。近来,塞族共和国总统普拉夫希奇同塞族其他领导的矛盾白热化。普拉夫希奇以其同僚阻碍反腐败调查为由,下令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而以波黑主席团塞族成员克拉伊什尼克为首的塞族其他领导人则宣布普拉夫希奇的决定“无效”,并要她下台。由于领导集团的这场争斗,塞族地区人心浮动,政权瘫痪。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认为这为他们捉拿塞族战犯提供了有利时机。
然而,事态的发展出乎美国及北约之所料。首先,该行动遭到塞族朝野上下一致谴责,针对北约以及驻塞族地区国际机构的所谓“低烈度骚扰”几乎天天发生。这些自发的报复行为包括爆炸事件、企图行刺、口头辱骂以及写匿名恐吓信等等。一些驻波黑的国际官员担心,如果北约捉拿卡拉季奇等塞族领导人,塞族的反应会更加激昂,局势有可能完全失控。
其次,北约的行动帮了普拉夫希奇的倒忙。普拉夫希奇在民族主义政策上同塞族其他领导人并无实质性的差别。但被认为是“温和派”的普拉夫希奇主张“有限度”地同西方国家合作,以便争取到塞族发展经济所需的国际援助,因此西方国家公开支持普拉夫希奇,希望她在这场权力之争中占上风。但北约的“探戈”行动使普拉夫希奇的政敌抓住了机会,指责她给了北约“可乘之机”,并于7月20日宣布开除其执政的民主党党籍,使双方矛盾更加激化。
再次,波黑中央政府机构因战犯问题陷入瘫痪,“探戈”行动表明,海牙法庭除公开起诉外,还秘密起诉了一些波黑人。塞族方面认为,秘密起诉使塞族官员人人自危,因此,“探戈”行动后,塞族领导人已不再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露面,结果使本来就运转艰难的波黑联合政府更陷困境。
北约捉拿战犯政策的变化,使与波黑有关大国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俄国公开指责北约捉拿塞族战犯是“牛仔行动”,并扬言要退出驻波黑的多国部队,法国则私下抱怨美国捉拿战犯计划对法国防区的安全“缺乏考虑”。在美国国内,国会对北约“任务升级”感到不安,担心这种行动会造成美国兵的伤亡,因此要求克林顿政府在重大行动前同国会商量。
总之,“探戈”行动相当冒失。波黑的问题错综复杂,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有关各方需要耐心、谨慎,需要“冷处理”,而不是促使矛盾再度激化。
标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波黑论文; 北约代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