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中的“闭门课”艺术_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历史课中的“闭门课”艺术_中国近代史论文

历史课“结课”艺术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艺术论文,历史论文,结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往往匠心独具,努力把握课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界。但善始善终才算一堂优质课,导入固然重要,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而课的结尾也须讲究处理得当,若草草收场,会使整堂课功亏一篑。完整精美的结尾,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画上圆满的句号。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创设余音袅袅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一、“结课”的几种方法

1.悬念设疑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尾的时候,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疑虑重重的表情结束教学,同时又提出下一节课答复的知识联系点,激发对上课伊始问题的答复兴趣。如“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捉了蒋介石,东北军将士要求杀蒋介石,中共为何放了蒋介石,是否可以以此认为张学良、杨虎城不是千古功臣?新课伊始,我的答复是:放蒋是为了推动南京国民政府走向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我党实现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而“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则是联蒋抗日的实现。这种悬念设疑法,给人以课已结束而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联系,形成整体。

2.形象刺激法

课尾教学可转换视角,出示与课程有关的图片、画像等,配上音乐,以刺激学生的视听,营造轻松形象的教学氛围。历史学科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很多,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取教学所需,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延伸,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时空度。如讲抗日战争史,不妨出示《太行山上》片断,学生被片中师长的话语“将有必死之心,土无必生之意”所感染,以此来认识中国抗战的长期性、艰巨性,但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中华民族。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可搜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等,刺激学生的视听,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讲红军长征,可在课的末尾播放《十送红军》歌曲,调动学生思维的细胞,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探索:井冈山的百姓为什么十送红军?长征红军克服哪些艰难险阻,取得胜利?课就在如此美好的情景中结束了。

3.总结归纳法

总结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起强化和深化的作用。若能在课结束的时候,用简洁、流畅、准确的语言,艺术含蓄、提纲挈领地对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树”,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提炼升华。

总结归纳法结课是教学艺术中常用的结课法,如对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的总结,可设计为:

内容——土地分配制度;产品分配;理想社会的设想;

评价——进步性;革命性(反封建性)

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

再作深层次说明: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反封建性能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和绝对平均的空想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既有革命性又有落后性和空想性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4.讨论质疑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存在着一种“空形压强”,即当观看到两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完形”,达到内心的平衡。鉴于此,不妨在课尾,针对教学的关键之处,提出一些有争论或学生感到迷惑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把学习引向深入的目的。

5.随机应变法

在课临近结束的时候,以机警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能力,会使学生在报之以会心一笑的同时,又接受知识的真谛。一节课短暂而轻松,学生对学习历史不会有厌烦的感觉,甚至期盼下堂课的到来。如讲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中的丘逢甲事迹时,教室外大雨滂沱,我及时转换话题说:丘逢甲的抗倭守土的事迹感动了上苍(下起了大雨,学生笑),让我们以丘逢甲的《春愁》诗共同追忆爱国名人的事迹:“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样的结束语,很有感染力,学生既接受了知识,又引起对台湾命运的关注,可谓一举两得。

6.反馈信息法

课尾可设计一些练习,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如讲完《北宋中央集权的改革》,可设计如下问题:

*北宋是不是统一王朝?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为何首先从军权着手?

*中央收归哪些权力?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北宋为什么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

*如何理解“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君弱臣强、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等问题?

又如隋朝一节,可作最后的教学设计:隋朝为何统一?为何繁荣?为何短暂?为何影响深远?学生回答后再得出结论:隋朝是实现大统一的朝代;因建设而繁荣;因暴政而短暂;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朝代。

7.经典独白法

可吟诵诗作佳句,穿插掌故轶闻,历史谜语或讲一则笑话,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讲南宋王朝,可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来揭示南宋王朝的腐朽。学二战历史,可以穿插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人的奇闻轶事、名言警句等。又如讲完《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可设计如下结语:(用悲愤低缓的语气)1894年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决策集团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用悲壮激昂的语气)巨大的失败、巨大的灾难、巨大的损失和巨大的耻辱无不震撼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的出路在哪里?(用低沉的语气)对此,中国的各个阶层在苦苦探索着……这种方式,不仅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道德感、理智感的熏陶,形成教学的高潮,而且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8.竞争激励法

要使学生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需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课堂收尾时,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如可在新课结束后,组织简单题、中档题、较难题三档题型,由课代表担任节目主持人,让学生分组抢答,学生踊跃回答,在答题过程中教师不断予以鼓励和肯定。这种竞赛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以及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能使所有学生都能领略到学习成功的欢愉。

二、课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水到渠成,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2.要求科学准确,切忌牵强附会,或追求趣味性,或刻意体现奇峰叠起的效果。

3.言简意赅,要给学生以启发,做到“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

总之,结课是一节课的结尾,而不是教学的结束,它是新知识、新思维的开始。结课的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不论何种技巧,都应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标签:;  ;  

浅谈历史课中的“闭门课”艺术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