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农户论文,技术进步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农业技术进步除了提高食品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及增加农民收入以外,还可能会带来收入差距扩大等一些负面效应。迄今为止,学者虽然对一般性技术进步的补偿效应、创造性破坏效应(毕先萍,2004)、对农民增加收入的影响(黄祖辉,2003;刘进宝等,2004;王益松,2004)等做了详尽的分析,但就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较少,特别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没有作出深入的探讨,相关的实证研究则更为少见。本文的分析由此展开。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
(一)农户新技术采用行为是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基础性因素
农户文化与技能状况、初始财富状况和风险偏好是影响新技术采用的重要因素。(1)文化与技能状况。由于农业新技术对农民的文化与技能要求比较高,只有技能高、学习能力强的农民才能掌握新技术,而文化程度低的人由于不能掌握新技术的要领往往很少采纳新技术。由此,技能高的劳动力由此获得新技能参与分配所形成的“经济租”,而技能低的劳动力则不能获得此部分收入,由此形成收入差距。(2)初始的财富状况。农业技术的运用通常表现为资本密集型的技术,例如引进新品种、新机械设备等,这都要求农户具有一定的初始财富,只有当农户具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新技术采纳的一系列费用时,农户才能考虑采纳新技术。(3)风险态度。农业新技术的采纳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农户是风险规避型或是风险喜爱型直接影响到新技术的采用。农户往往害怕承担农业新技术所导致的各种风险。总之,农业新技术的初始采纳过程会具有“淘汰效应”,只有受教育程度高、家庭初始财富较多和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农户才会选择新技术,而是否采用新技术将直接影响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
农业技术一般可以分为资本耗用型、劳动耗用型和中性的技术进步三种类型,对前两者引起的收入差距可以通过表1中的矩阵形式进行分析。
表1 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注:向量(-1,1)中的“-1”表示对劳动力需求减少、“1”表示对资本需求增加;“0”表示对资本或劳动的需求不变。其他可以依次类推。假定土地需求不变。
对于资本耗用型的农业技术,在资本和劳动供给一定的情况下,对劳动需求减少和对资本需求增多,将导致劳动力供给充裕和资本供给不足,因此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劳动价格下降。对于以劳动力收入为主的农户来说,由于劳动价格下降其收入也将下降,而对于以资本收入为主的农户来说,由于资本的价格上升,其收入将增加。因此,资本耗用型的技术进步将拉开以劳动收入为主和以资本收入为主的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对于劳动耗用型的农业技术来说,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可基于同样的逻辑进行分析。
(三)技术进步过程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
。
我们可以分析以下三种情况:
(四)技术进步通过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对农户收入差距形成影响
农业技术的采纳可通过两种机制对价格产生影响:
1.通过农产品价格变化导致收入差距。农业新技术的运用将通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变化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黄祖辉(2003)按照需求和供给原理,推导出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相关关系:分别表示价格供给弹性、价格需求弹性和技术进步弹性。按照这一公式,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来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1)对于扩大产品产量的技术进步,由于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都较小,技术进步导致的产量增加效应将会被农产品价格下降效应抵消,这样采纳新技术的农户的收入下降,而未采纳新技术的农户收入不变。(2)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产品新品种的技术进步,新产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都较大,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这将提高采纳新技术的农户的收入,由此拉开采纳新技术的农户和未采纳新技术的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3)不同农业新技术导致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对农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由于农业技术不同,导致农户可以选择不同的农业新技术,由此形成不同的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例如,有两种农产品i和j,当时,第i种农产品价格变动将大于第j种农产品的价格变动,从而形成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
2.通过就业的分布变化所导致的收入差距变化。当前,农户之间收入差距一个重要的来源在于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将有更多的人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中来。农业的平均利润明显低于农村工业、非农产业的平均利润率,而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于农村第二三产业,这是造成农户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具体可见图1。在图1中,aL表示农业从业人员,Lna表示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农业从业人员和农村非农业从业人员之和为整个农业从业人员。MPLa表示从事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MPLna表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非农产业的边际生产力高于农业产业的边际生产力,在图形中表现为MPLna高于MPLa曲线。DA表示未发生农业技术进步时非农工资与农业工资的差距。当农业采用新技术以后,例如以实行农业机械化为例,农业机械化将使L'L的劳动力从农业部分转向农村非农业部门,技术进步使得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从MPLa上升到MPLa',非农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下移至MPLna'。由于城乡隔离,劳动力均衡工资未能形成,在农业部门均衡工资为B;在非农业部门均衡工资为C。因此,AB则表现为采纳农业技术的农户和未采纳农业技术的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BC则表示为采纳农业新技术和由于新技术而外出就业的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农业技术的变革引起农业内部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工资的变化,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发生变化。
图1
三、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农业技术项目的实施通过以上路径对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形成影响,但是这种收入差距是长期扩大或缩小和短期扩大或缩小则取决于各种因素正反力量作用的对比。一般来说:(1)随着技术、知识“外溢效应”和人们不断地“干中学”,初始的人力资本不断提升,农业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新技能形成的“经济租”不断被低技能的劳动力技能提升分享。(2)新的农产品不断淘汰老的农产品,农户之间收入差距不断变化。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采纳,新产品完全占领整个农产品市场,因此新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新产品的边际收益不断降低,农户之间收入差距将不断缩小。(3)随着新技术不断采纳,在宏观上将引起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即农业从业劳动者越来越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市场机制也不断完善,产业之间的平均利润率也趋于一致,收入分配渐渐趋于平衡。因此,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将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过程。从短期来看,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和使用,农业技术创新的阶梯式循环推进过程即“技术踏车”过程将导致新旧技术的不断更替,以及技术使用者的不断更迭,农民收入差距也将出现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见图2)。
图2 农业技术采纳者与收入变动图
对应于图2,从左至右的3条线分别表示技术率先采用者、技术跟进采用者和技术被迫采用者。以上仅仅是我们理论上的假设。农业技术进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究竟会经历一个先扩大再缩小的过程,还是无限扩大或不断缩小,或先缩小再扩大的过程,则需要进行实证检验。由于没有未来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民收入差距的数据,我们不能从长期来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只能从某个时间段来实证农业技术进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本文认为影响农民收入差距的变量主要为:衡量农业技术进步的农业技术进步率(ftp)、农林牧副渔总产值指数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比( consrate)①、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均GDP(gdp)、乡村从业人员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例(1aborrate)、乡村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edurate)。1985-2003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取自吕昱晨(2004)计算的结果。1985--2003年的农业技术进步率采用赵芝俊(2005)利用索洛余值法测算的结果。2004-2005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和农业技术进步率分别利用预测值来代替。其他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2003)。本文利用eviews 5.0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农业技术进步率与农户收入差距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的水平上显著
结果表明,1985-2005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在10%的水平上显著地扩大了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农业技术进步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导致农户收入差距扩大0.7个百分点。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乡村从业人员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例越高,越能扩大农户内部的收入差距;乡村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越高,越能扩大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尽管我们控制住价格、人力资本、就业结构等因素后,农业技术进步依然拉大了农户内部的收入差距。但我们可以发现,农林牧副渔总产值指数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比越高以及农村人均GDP的增加,农户内部的收入差距越会降低。可见,为了防止技术进步对收入差距的扩大,促进整个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则是必然举措。
为了分析农业技术进步率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结构性影响,本文进行了邹检验(chow Breakpoint Test),断裂点为1994年,F值为6.78,P值为0.01,在1%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表明在1995年前后存在着农业技术进步率对农户之间收入差距影响的结构性变化。1985-1995年农业技术进步每提高 1个百分点,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1.4个百分点;而1994-2005年农业技术进步率却缩小了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在10%的水平上,农业技术进步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0.5个百分点。同时我们可以看到,1985--2004年乡村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越多,越能扩大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然而,随着乡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即乡村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的上升,农业技术进步却缩小了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恰好印证了农业技术采纳过程中的“技术踏车”效应,即随着文化技能水平的提高,农业新技术将被更多的农户利用,新技能和新产品形成的“经济租”逐渐消失,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最后,我们还发现,1985-1994年乡村劳动者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1.2个百分点,但从1994年以后,乡村从业劳动者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却降低0.2个百分点,显然,随着农村就业结构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四、结论及主要政策建议
农业技术进步通过要素需求变化、产品价格变化、就业分布变化以及人力资本途径等方面影响农户收入差距。随着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政府除了重视农业技术项目的选择、推广工作以外,更应该加大对农民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让更多的人掌握新技术。同时,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防止农户收入差距的扩大。
注释:
①农林牧副渔总产值指数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比用以衡量价格因素对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