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昉[1]2002年在《郑于河南现代化进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叁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将在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本文试图用科学、全面的现代化理论、评价体系与河南发展现状相结合,来研究河南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全文共分五部分,近四万字。 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现代化的的发展进程,归纳出现代化的基本概念、现代化研究范围及表现特征。 第二部分: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进二次现代化的科学评价方法。 第叁部分:对河南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确立适合省情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用定量、定性的方式对河南目前的现代化实现程度作出判断。 第四部分:用可信的数据及方法对河南未来现代化作出展望,指出了河南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第五部分:加快河南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张晓娇[2]2011年在《西部大开发以来关中区域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研究是国际学术界近30年来逐渐衍生的新兴学科或跨学科研究领域。在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研究的先驱学者主要是在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及比较政治学等边缘学科中从事研究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其中又以美国学者为主。70年代以后,现代化研究才逐渐开始向历史学、人类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扩展,参与研究的学者也扩及到拉美、东亚和其他第叁世界国家,随之,现代化研究日益成为各国学者普遍参与的热门学术领域。关中地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部,都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关中地区在史前文化、文化遗存的内涵与档次、政治文化、社区类型和现代化类型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区域。然而,关于关中区域现代化的研究仍然是凤毛麟角。所以,关中区域现代化研究是现代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亟待探讨的论题。关中在百年历史上出现过叁次振兴,即国民政府开发大西北、新中国“一五”、“叁线建设”。这叁次振兴为关中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真正激发大关中经济潜力的却是最近10年来的西部大开发。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开始,从中央到陕西省地方政府都把关中地区的发展作为陕西、西北乃至全国现代化战略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区域。现如今,珠江叁角洲地区、长叁角地区与京冀唐地区叁大地区在快速发展,关中也在大踏步前进,虽然目前未能赶上它们的发展水平,但与其自身相比,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10年中,关中地区的发展一方面方面表现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上;一方面表现在政治方面、文化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变迁上。论文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概念界定。本章从对现代化概念的界定开始,对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进行简单回顾,接着对区域现代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最后落脚点放在关中区域现代化研究的时间与地域范畴上。第叁章是1999—2009年关中区域现代化发展状况。主要研究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即1999—2009年关中现代化发展历程。文章首先对这一阶段关中现代化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了全面分析,其次对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现代化的构成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以说明关中地区现代化要素的增长。其中有经济结构中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第叁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有社会结构中的每千人医生数、教育状况及城市化率。并且对关中地区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的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了评估。最后是对难以量化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分析,以求能够较全面的反映西部大开发以来关中区域现代化的发展。第四章是关中区域现代化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这一章针对上一章节数据的反应情况,总结了这一阶段关中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特点,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挖掘了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五章是关中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启示与展望。
彭茹娜[3]2011年在《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由五大部分构成。“张仃生平”以时间为纲,以张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为线索,分别从“爱国的职业艺术家”、“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革命艺术设计师”、“具开拓精神的艺术设计教育家与教育管理者”,以及“大美术家”、“大设计师”四个方面总体性地介绍了张仃的艺术人生、设计人生。“张仃与中国艺术设计”以设计门类为依据,探讨了张仃的艺术设计实践活动。将张仃的设计作品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叁大类,并在每一类下面又有所细分,且通过分析具体的设计作品,分别归纳张仃在不同设计领域中的作品风格特色,总结其艺术设计的创作规律。“张仃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时间为序介绍张仃的艺术设计教育及管理实践活动;二是以史实为据,探讨张仃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与贡献,将其归纳为“倡立重传统、重民间、重生活、重实践的艺术设计教育方针”,“创立装饰学派,促进对形式美的深入研究”,以及“复兴中国壁画,带动全国壁画运动”叁个方面。“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将张仃的思想发展历程划分为叁个时期,分析归纳张仃不同时期对中国艺术设计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及其秉持的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从意识形态与艺术形态两个方面分别追溯探讨其思想根源,强调了毛泽东、邓小平、鲁迅、张光宇、毕加索等人对其艺术设计思想的影响。“张仃艺术设计思想对当代的启示”结合当前中国艺术设计及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着重从设计师的职业素养、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体制、艺术设计的民族化,以及艺术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四个方面,挖掘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的价值及其艺术人生对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第一,从艺术设计领域切入,研究张仃的艺术设计思想,这在选题视角和研究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第二,将张仃的艺术设计思想划分为叁个时期:从张仃求学时代至1938年赴延安为第一期:从1939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二期:从1977年至其逝世为第叁期,分别探讨了张仃在不同时期的主要艺术设计思想。这种划分方式便于探讨张仃的艺术设计思想,便于发现其艺术设计思想的特点、特色。第叁,从意识形态与艺术形态两个方面分别追溯探讨了张仃思想的来源,指出毛泽东、邓小平等对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的影响,从而为张仃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阚睿斌[4]2008年在《北京市农机职业技能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北京市委、市政府多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在农业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各种蔬菜、花卉、林果、植保、畜牧机械的引进和使用逐年增加。农机行业实用人才的缺乏和整体素质的低下与知识落伍愈加突出,已经影响到了各种农业新技能、新机型的引进推广和应用。本研究立足于北京农机化发展实际,利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收集了北京市农机从业人员队伍和职业技能人员培训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探讨了北京市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利因素和取得的效果,在明确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推进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工作的措施与建议。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根据北京实际,对于农机从业人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农机从业人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职业技能低下的问题,并且伴随着农机化的高速发展,问题愈加明显。2.对北京开展农机职业技能教育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北京具有政治环境优越、培训机构健全、从业人员稳定、具有独立的鉴定机构和考评员队伍四大优势。3.对北京市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从农机职业技能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的工种、农机职业技能教育的对象、农机职业技能教育的鉴定机构、农机职业技能教育的培训机构及管理模式几个方面对北京市的农机职业技能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4.分析总结了北京市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取得的效果,分别是:提高了各级农机部门对于职业技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了农机修理人员的持证上岗率、区县农机化学校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北京市农业工作的一个新亮点。5.分析总结了北京市农机职业技能教育中存在九个方面的问题:培训补贴资金不持续、部分农机学校教职工意识落后、区县对于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技能人才少且分布不均、缺少适用的培训教材、从业人员年龄老化、教育培训工作与其他工作配合不够紧密、制度不健全造成培训质量不高。6.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研究成果,对于农机职业技能教育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措施和建议,即:加强对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领导、制定北京市农机技能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为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争取资金扶持、加强农机化学校基础建设、与农机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灵活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及印发《农机从业人员培训手册》。
李修燕[5]2010年在《论美术馆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劳动人民因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思想信仰。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相始终。可是由于经济以及政治等原因,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美术在社会剧烈变化的20世纪受到了严重损害。人们意识到若是不及时抢救和保护,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态在美术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美术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在保存和保护民间美术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馆通过收藏美术作品及文本、影像等物化载体对民间美术进行抢救性保护,以为我们保存民族的文化记忆;通过丰富的展览形式向人们传递民间美术的艺术及文化内涵,加强对民间美术的宣传与推广。本文以中国美术馆为例,从美术馆的收藏与展览两大功能角度来深入探究美术馆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作用。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和数据资料整理之上,从博物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管理学、社会学、文化遗产学等科学方法,对“美术馆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作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旨在对美术馆这一艺术机构在民间美术保护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理论透析和实例论证,为我国各地区美术馆保护民间美术提供现实参照。
梁艳, 汪兴福, 尹绪忠, 蔡松, 于保华[6]1992年在《有关十四大报告重要论断问答》文中研究指明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本化: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国
闵征[7]2012年在《2011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述评所引用的文献,时间范围在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之间。承接上一年度述评,继续对一年来中国犯罪学研究所取得的知识增量予以客观呈现,并作简要评价,对下一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作出预测和建议。本述评将出现几处引用某作者同一作品学术观点的情形。为节省篇幅,方便读者阅读,在给出第一条索引后,凡未再作新的说明,之后各条均出自上一索引。
参考文献:
[1]. 郑于河南现代化进程的研究[D]. 李昉. 郑州大学. 2002
[2]. 西部大开发以来关中区域现代化研究[D]. 张晓娇.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3]. 张仃艺术设计思想研究[D]. 彭茹娜. 武汉理工大学. 2011
[4]. 北京市农机职业技能教育研究[D]. 阚睿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5]. 论美术馆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作用[D]. 李修燕. 中央美术学院. 2010
[6]. 有关十四大报告重要论断问答[J]. 梁艳, 汪兴福, 尹绪忠, 蔡松, 于保华. 社会主义研究. 1992
[7]. 2011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J]. 闵征.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