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必须加快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沉重的人员负担,转化成人才资源的优势,这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提高全民族素质要靠基础教育,在发展教育中,发展基础教育具有“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提高又是“重中之重”的最终目的。什么是素质?柳斌同志说:“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它是遵循认知规律,从科学的基本事实或现象出发,形成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再应用于实践。基于上述认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它就像一剂增力剂,可以使你精神焕发、干劲倍增,生活充满乐趣,它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爱学习,从而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没有兴趣,学生对知识就感到索然无味,不可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冷冉同志在“谈情知教学”一文中说:“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有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真切的情绪感受,受到美的陶冶。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有无学习兴趣,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的根本前提。”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去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识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能正常、和谐、稳定地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导入新课这一节的安排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让学生用彩色笔勾画出三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接着提出你能求出哪种图形的面积?然后提出:“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吗?”这从知识上起到了迁移和辅垫的作用;从儿童的好奇、好胜心理上引发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仅在2分钟内就建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基本模式,又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认知情境……
二、加强课堂密度,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
要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要求进度、数量、质量三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常说的“精讲多练”中的“精讲”不是少讲、略讲,而是一针见血的渗与透;多练不是重复,而是巧练、螺旋上升;练的跨度不是指题目的拔高和加深,而是指思路的拓宽、灵活、多角度进行思考。不断提高层次,使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未来的生存能力,在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上不断上档次。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始终注意学生素质的养成。
如教学圆的周长公式推理过程,采用了直观演示、独立操作、概括总结三个层次,提出了既富于思考又利用操作性的问题,教师用两根绳子分别量出大小两个圆的周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知道绳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通过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想到圆的大小与圆的直径、半径有关,引出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故事,并提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规律,此时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跃跃欲试想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转入第二个层次,教师因势利导让全班同学亲自操作,测量计算。得出“圆不管大小,周长总是直径三倍多一些”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有一种获取知识的喜悦兴奋时,教师又提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那么多多少呢?将学生的思维又推向高潮,使知识进一步深化,最后概括出“圆周率”,得出结论。教学随着层次的步步深入,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也愈来愈活跃。教学的容量密度加大,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效率,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小学生乐于表现、好胜的心理,可多开展课堂竞赛活动,加快节奏,加大密度。对易答题,采取“抢答”、举手齐答、“没发言的再答”、用手势表示等方式;对于较难的题,采取小组“接力赛”,“累分团结赛”;对于难度大的题则采取“夺红旗”等方式。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增强全体同学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加大了课堂教学密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实践活动
学习兴趣是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每一节课都给差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及时鼓励和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课堂上,使每个学生充分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使全班同学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获得和谐发展,每个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小型的可操作实践活动一定要在课堂上及时进行,便于学生的能力提升;较大型的实践活动应当由课内转向课外,由学校转向社区(会),让学生向生活学习知识和面对社会提升能力。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其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发展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保证。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要体现趣味性、探究性、生活生和教育性。这样,一节好的数学课就是不拘一格,创意新颖,气氛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充分展示学生自主操作、主动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轻松地、愉悦地学习,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田华轩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素质论文; 角形论文; 兴趣论文; 密度论文; 数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