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美国的密友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美国论文,密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同日本在1951年9月签订的《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已于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从此,日美关系就由敌国成为盟友。如果把这个条约比作婚约,也可说是二者已结为连理。但这不是一桩自主婚,而是拉郎配。因此,不是相濡以沫,而是同床异梦。也有人称之为“夫妻同屋分居”。
从美方来看,它同日本的关系已由军事管治变为依约控制,但对“大日本帝国”的遗民而言,无论是美国的强力统治,还是依法控制,都难以使他们心服口服,也只能在美国的“保护伞”下,蓄积力量,待时而动。经过近70年的发展,日本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现在,它遇上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机会,所以安倍晋三就在2013年2月访美时,模仿希拉里的腔调说:“日本回来了。”他一方面表明,自民党政府与民主党政府不同,他要加强日美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则是要显示他的力量。他对奥巴马说,“日本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二流国家,我要让日本重新强大起来,强大到足以做出更多的贡献来让世界变得更好”(路透社华盛顿2013年2月22日电)。2月27日,日本《产经新闻》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宣称:“追随美国便万事大吉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某种意义上,日本必须领导美国。”
希拉里曾说,日美联盟是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石”。但是,日本这块石头,还会让美国踩吗?踩上去会感到很稳固吗?在旁观者看来,值得怀疑。因为以安倍晋三为首的日本右翼势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不是心服口服,而是多有不满。
第一,其不满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而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接受盟军要求,没有立即投降,并于7月28日宣称对波茨坦公告“不屑理会”。于是,美国就决定对日本使用新发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日本仍然不听警告,拒绝投降。8月9日,美国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8月15日,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胜利结束。迄今为止,美国是唯一使用过原子弹的国家,同时,日本也是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日本不断有人要求美国对此进行道歉。据美联社2006年12月18日报道,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昭一在参观长崎原子弹爆炸资料馆后称:“美国决定向日本投下这种东西是不可原谅的。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是犯罪。”2007年7月4日,安倍晋三以日本首相身份发表谈话,他强调指出:“美国在长崎、广岛投放原子弹,夺走了很多生命,许多受害者在战后一直忍受着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后遗症之苦,日本不能原谅投放原子弹的心情没有改变。”(共同社东京2007年7月4日电)
第二,其不满东京审判的裁决。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个元凶的国际审判,是对德日法西斯首要战犯戈登和东条英机之类的依法惩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标志。这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举世欢庆,大快人心。但是,安倍晋三作为甲级战犯岸信介的外孙却一直耿耿于怀,力图推翻东京审判这个大案。2007年8月,安倍晋三第一次以首相身份访问印度时,“强烈要求”会见当时主张甲级战犯全体无罪的印度法官拉达-皮诺德-帕尔(1886-1962)的子孙。这被认为是否定东京审判的行动(日本《每日新闻》2007年8月23日报道)。2012年底,安倍重登首相宝座后,于2013年3月12日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对二战后远东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再次提出质疑。他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做出的,应该说是战胜国一方做出的裁决”,并称“历史问题的评价,最终还是应该由历史学家去做出(《历史不容翻案,正义不容挑战》,《人民日报》2013年3月14日)。此前,他的内阁成员文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还狂妄地宣告:“1946年至1948年在东京举行的战时罪行审判的裁决无效。”(《安倍晋三对右翼内阁的任命对该地区而言是个凶兆》,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13年1月5日)日本正、副首相等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就是要使东京审判的裁决无效,就是向正义挑战。
第三,其不满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二战结束后,盟军对日本和德国的整治方式有所不同,它不是几个战胜国分区占领,而是美国一家独占。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后近7年时间。安倍晋三把这几年称为“占领时代”。这时的日本,外无主权,内无治权,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就是最高统治者。这对日本帝国的子民来说,是屈辱的、难忘的。安倍忧心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知道日本曾丧失主权,被占领过7年”。为了不让后人忘记此事,安倍政府在2013年3月12日通过了一项内阁决议,决定把《旧金山和约》生效日设立为“主权恢复日”。官房长官菅义伟说:“日本摆脱占领,恢复主权,回归了国际社会。这象征日本战后时代的主权恢复。”4月28日,日本政府为纪念《旧金山和约》生效61周年,在东京宪政纪念馆举行了“主权恢复·重返国际社会纪念典礼”,以纪念摆脱美军统治的日子。天皇和皇后以及参众两院议员与政要400余人出席了纪念活动。安倍晋三在致辞中谈了战后日本重建的历史,但他未提侵略战争,不讲日本为何丧失主权。最令人惊异的是,在活动结束时,安倍和最高法院院长等要员都举双臂三呼:“天皇陛下万岁!”使参会人员都感到惊慌失措。随后,安倍又身穿迷彩服,头戴坦克帽,登上战车,向自卫队员挥手。此举属战后日本历任首相的“首创”,这似乎是要留下一个印象:回到了战前的帝国时代。
第四,其不满麦克阿瑟审定的“和平宪法”。1946年由麦克阿瑟审定的《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生效。日本右翼势力最不满意的是103条中的第9条。该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与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海空军及其他战力,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概言之,就是“放弃战争,禁止拥有军队”,故称“和平宪法”。它对热爱和平的民众而言是福音,对军国主义遗族而论则是紧箍咒,被视为“美国乌托邦式幻想与日本战败失去独立相结合的产物”。所以,“护宪”与“修宪”就成了战后日本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2006年9月26日,52岁的安倍晋三出任日本首相后发誓,要在他当政期间实现修宪。他说,他的国家将在“全世界”发挥更大的安全作用,日本宪法中有些条款已经“跟不上时代”,将用一部“新宪法”来支持这一目标。为此,他做了努力,参议院还通过了一个《国民投票法案》。但他当政未满一年,就在2007年9月12日因“胃肠紊乱”而宣布辞职。修宪未成,强军大有进展。2007年1月9日,防卫厅正式升格为防卫省。4月23日,准航母“日向”号下水。日本已拥有世界排名第五的军队。
第五,其不满联大通过的《侵略定义》。1974年12月14日,第2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侵略定义》,结束了战后20多年关于侵略定义的讨论。这是世界公认的对侵略行为的最权威的解释。《定义》明确指出:“侵略是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定义》共分8条,其中第5条第2项还明确规定,“侵略战争是破坏国际和平的罪行。侵略行为引起国际责任”。国际责任不仅包括“国家的责任”,也包括有关责任人必须承担的“刑事责任”。但是,2013年4月23日,安倍晋三竟然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提出了他的“侵略定义未定论”。他说:“关于侵略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其定义会因国与国关系中各国所处的立场而有所不同。”(《日本首相重新诠释二战历史》,美国《华尔街日报》2013年4月27日)5月8日,他在同一场合又解释说,我的意思是,“侵略”在学术上有各种观点,“并没有绝对的定义”,并称:“在安全环境不断变化的形势下,迄今的解释是否还恰当呢?”(共同社东京2013年5月8日电)。
安倍的言论,不仅是对联合国权威的挑战,也是对其前辈的不尊。1951年日本与美国片面缔结的《旧金山和约》中,承认“联盟国战争罪行法庭”的判决,接受了对其侵略事实的认定。1986年9月,中曾根康弘首相表示,日本进行的那场战争“是侵略战争”。1993年8月,细川护熙首相的讲话和1995年8月的“村山谈话”,都承认日本的侵略行为并表示道歉。现在,安倍晋三首相为什么唱反调,抛出一个“侵略定义未定论”?20世纪就带头对美国说“不”的现任日本维新会共同党首石原慎太郎对此已做了回答:二战时期的日军行为“不是侵略”(共同社东京2013年5月20日电)。“不是侵略”,也就没有犯战争罪,也就无须谢罪、道歉,因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就被颠覆了。
安倍晋三在2006年出任首相时,就想“摆脱美国而自立”,“二进宫”之后,也难说他会对美国言听计从。2013年4月14日,美国新任国务卿克里到访,安倍不是先会见克里,而是先去拜鬼,先到冲绳祭拜了琉磺战役牺牲者,下午才会见克里。琉磺岛战役,是美日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之一,美国也付出了巨大牺牲。5月13日,安倍派遣饭岛勋秘密出访朝鲜,事先也没有知会美国。16日,当媒体向在日访问的美国朝鲜政策特别代表戴维斯提问此事时,他称:“没有听说过。”并说:“我的这个回答显示了日美之间有着何种程度的协调。”共同社认为,这表示对日方的“强烈不满”。
中国有句俗语: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英国《金融时报》在2012年9月12日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题为《日本尚未准备好当一个可靠的盟友》。文章说:“将日本当成在亚洲一个不可或缺的盟友,美国将迅速促使该区域已经具有爆炸性的局势恶化。”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阿米泰·埃佐尼讲的更深刻,他说,美国推动日本在亚洲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项“愚蠢的政策”,“日本正在脱去二战后披在身上的和平羽毛”(《警惕日本脱去“和平的羽毛”》,《人民日报》2013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