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艺术课:英语语音课程改革的新探索_英语论文

朗读艺术课:英语语音课程改革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课程改革论文,语音论文,艺术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育中,一年级开设英语语音课已经成为传统。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形势对英语语音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国外英语教学界近年来英语语音教学上也达成了一些新的共识,我们认为,可以尝试以“英语朗读艺术”课来取代传统的英语语音课。

二、开设英语朗读艺术课的理据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指的是“自觉运用语音技巧对书面语言进行艺术加工,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准确生动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张志公,1982:270)“朗,是说声音的清澈、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朗读,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张颂,1999:8-9)众所周知,能否有效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语感强弱。缺少语感就永远谈不上掌握或精通,所以,“培养语感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王德春,1983:236)而朗读则正是提高语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经常朗读语言优美的课文,可以丰富语汇,熟悉句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张志公,1982:270)

葛传椝教授(1981:111)曾极力向青年学生宣传朗读的益处,他说:“朗读帮助你记入心中,而记入心中对于志在写得好的一切人是必要的。朗读帮助你养成好的发音和语调,而好的发音和语调对于一切学习语言者是必需的。朗读帮助你发现某些在你的默读中可能见不到的语言优点。假使你不朗读,你不能学到写得自然或者欣赏文学。”“朗朗上口而后铭记在心,久而久之自能言语有章,行文有法。”(杨自伍,1998:1)Lee(1900:217)认为朗读是连接会话和演讲的纽带,他十分赞同这一说法:朗读是通往演讲的桥梁。

在当今日益开放、即将加入WTO的中国,政府和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实际水平,特别是会话和演讲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社会上正兴起一股学习英语演讲的热潮。“人们往往欣赏脱口而出、出口成章的‘辩才’,殊不知‘辩才’如果未从朗读中获益,成长的道路定是倍尝艰辛的。”(张颂,1999:4)然而,尽管朗读对提高语感、口语、写作和演讲都大有裨益,但在我国的英语本科教育界中,还很少听说有开设“英语朗读艺术”课这回事。这应当引起英语专业乃至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关注。

从国际上看,目前在英语语音教学界有这样一种共识:即切分(segmental,即单音素)项目应与超切分(supra-segmental),即Gimson(1980:60)所说的“音韵”项目同时教,而不是一先一后。(Keys,1999)语音教学应提升到话语层面上,教学重点应放在整体考察学生交际能力和语法掌握的口头表现上。(Morley,1994;Celce-Murcia等,1996)所以,由朗读课取代传统的语音课很可能成为未来语音教学的发展趋势。

三、英语朗读艺术课与传统语音课的区别

1.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语音课一般局限在纯语音体系的范围内。我国目前较为流行的语音教材基本上是按“音素/语流/语调”的架构来编写的,内容较少超出句子的范围。而朗读艺术课的内容则远远超出了句子的范围,把常见语篇类型(如小说、童话、散文、专题讲座、解说词、公共演讲、新闻报道、诗歌等)的各种范文的朗读规则和技巧,纳入课堂教学中,而且作为重要的内容精讲细练。

2.从教学项目的排序看,传统语音课多照搬国外模式,缺少“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考虑(纪玉华,1991)不管是先讲元音还是先讲辅音,都较少考虑中国学生的“序”,没有把对中国学生来说最容易的内容安排在先,让次容易的内容紧随其后,把最难的内容安排在最后,从而做到让学生始终能用已经学过的语音知识和技能来学习和练习新的语音项目。如有的教材在第一课中只教了10个音素,但在课后的练习中却出现了30多个音素;再如,有的教材在没有讲解省读、失爆等语音项目之前,就在练习中安插了需要省读和失爆的词句。而在朗读课中,遵循的是中国学生的“序”,如在音标学习阶段,开始就讲

3.从教学重点来看,传统语音课注重语音理论和语音知识的系统传统,特别注重单音素的精讲细练。而朗读艺术课则注重实用,理论从简。如《英语朗读艺术入门》《纪玉华,肖晓燕,1999)只选择了少数与学生提高听说能力有直接关系的语音专门术语,进行重点讲解,从而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荷。再如,该教材仅用全书约16%(一般语音教材约用50%)的篇幅讲完了音标部分,而其余80%以上的笔墨都用在“音际关系”的处理方法、“音韵要素”(Gimson,1980:61;陈文达,1983:1)的讲解和各类体裁作品的朗读技巧点拨上。

4.从教学形式来看,既然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教学内容的改变就必然导致教学形式的相应改变。总的来说,朗读艺术课的形式比较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常常可以穿插讲故事、诗朗诵、作演讲、演话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而传统语音课的教学形式则往往以带读、跟读等机械操练为主,学生容易感到单调、枯燥无味。

四、英语朗读艺术课的内容和重点

朗读艺术课把有助于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为四个部分:

1.音标部分。 主要讲授英美英语元音和辅音的发音要领和常见错误的纠正方法。使用的国际音标为“宽式”音标。由于近些年来出版的英语词典有的使用“严式”音标,所以,凡是讲到两种音标不相同的地方,一律给予特别说明;另外,凡是遇到英美两种音标和发音不同的地方,一律给予特别讲解。练习材料均为单词,只是在为/--/编写的练习中安插了少量的词组。

2.音标关系(inter-phonemic relationship)。 该部分相当于传统语音教材中的“连贯言语中的语音”(sounds in connected speech)。主要讲授“省读”、“连续”、“失爆”和“同化”。传统语音课中讲的“延迟爆破”和“不完全爆破”被视为同一现象作为“失爆”讲解;而传统语音课“特殊爆破”中讲的“鼻腔爆破”和“舌侧爆破”则只是在“音标部分”中简要地讲解了一下,并没有作为精讲细练的内容。(原因详见纪玉华,肖晓燕,1999:9&27)

3.音韵要素(prosodic features)。 主要讲授“重音”、“节奏”、“停顿”和“语调”。“重音”包括“单词重音”和“语句重音”,“语句重音”又包括“表意重音”、“逻辑重音”和“情感重音”;“停顿”一课着重介绍了决定停顿频率和长短的四个因素,即信息单位、信息含量、信息跨度和信息流向;“语调”一课特别强调了语调的“表态功能”,摒弃过去“对号入座”(如什么问句用什么语调)的做法,这样有助于解除学生在朗读中选择语调时的疑惑,鼓励学生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运动进行大胆的艺术再创作。

4.“语篇朗读”。 该部分包括六课,分别讲解常见的六种语篇类型(即小说、故事、散文小品、专题讲座、公共演讲、新闻报道、诗文歌词)的朗读规则和技巧,并配有适量的与青年人思想、生活、学习和兴趣有关的范文作为练习。

总的来看,朗读艺术课的教学重点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基本上是前三部分所授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偏重第二、三部分的理由是: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stress-timed)语言,而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syllable-timed)语言;英语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中国学生受母语讲话和朗读习惯的影响,常常在英语语流中和音韵上出现差错。有的学生读单音节单词非常准确,但在读多音节词、词组和句子(更不要说长段语篇)时就漏洞百出了,有的很难让人听懂。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非英语国家的外国学生虽然单音素发音不尽到位,但朗读时注意音标关系和音韵要素的处理,结果听起来很顺耳而且可懂度高。有理由认为:苛求中国学生发音百分之百地像语音书中描写的那样,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即使是英美人士自己,其发音(无论是元音还是辅音)也并不是个个都到位的,但他们的音际关系处理能力和音韵直觉或意识却是很强的,这使得我们中国人在听他们讲话或朗读时总产生一种“他们的英语都很漂亮”的感觉。所以说,教中国学生朗读英语必须把音标关系和音韵规律的讲解和练习作为重点。

五、结束语

从很多方面看,英语朗读艺术课可以取代传统的英语语音课,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英语语感的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高。与传统语音课相比,它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对英语朗读艺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说明,有些观点和提法未必成熟或妥当,诚望广大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提出宝贵意见。

标签:;  ;  ;  

朗读艺术课:英语语音课程改革的新探索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