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困问题的几个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误区论文,贫困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下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前不少人对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归咎于改革和市场经济。论及城市贫困及其产生的原因,不少人往往首推“改革”和“市场经济”,往往不假思索地把身边出现的城市贫困看成是改革和市场经济之过。这种观点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很有根据,而实质上则是片面的和站不住脚的。城市贫困是诸多错综复杂的综合因素使然,改革和市场经济是出现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但绝非是产生城市贫困的根本原因和唯一原因。城市贫困也绝非是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恰恰相反,没有改革和改革的深化,只能带来更广泛、更普遍的城市贫困;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缓解直至消除城市贫困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举。舍此别无选择。
误区之二:混淆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其突出表现是一概不分贫困程度,把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水平相对不高的人统统视为贫困者,把为数众多的这一部分人群统统视为贫困群体。殊不知,通常意义上的贫困一般指绝对贫困,而非相对贫困。这一点早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在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是指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绝对贫困者,而非指生活水平一般或较低的相对贫困者。对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不加区分,不加辨别,对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认识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夸大的一面。
误区之三:视正常为非正常。贫困几乎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挑战。人类的历史从未能摆脱贫困,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当然也不例外,而对这一原本十分正常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不少人缺乏冷静、清醒的分析和思考,以致视我国目前正常存在的城市贫困为非正常现象,认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贫困是不该出现、不该存在的非正常现象。思想意识上视为不正常,难免就会对城市贫困问题另眼相看,从而误读、误解原本正常的城市贫困问题。
误区之四:以偏概全。认为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有年甚一年之势。产生这个误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原来就存在的城市贫困问题相对集中暴发在现阶段,隐性贫困显性化。没有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随着国企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加速建立和完善,以及一系列城市扶贫解困政策的逐步到位和日见成效,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尽管现阶段较为严峻,但总体上将渐呈缓解而非恶化之势,只是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水平还不高;相对非贫困居民,贫困居民生活依然处于困窘状态,依然明显低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之下。这当然是我们必须承认和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
以上几个误区的存在,无助于对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全面、客观、正确认识,甚至可能产生一些误导,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因而十分有必要加以澄清,十分有必要加以正面引导,从而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标签:贫困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