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云龙[1]2005年在《种植密度对高产春大豆生长发育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黑农41 为材料,在新疆灌溉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密度对春大豆的生长发育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 黑农41 产量达5.16t/hm2 以上的形态生理指标:株高99.83-117.80 cm,茎粗0.693-0.771 cm,株高和茎粗最大增长速率分别出现在出苗后50-53d 和29-33d,分枝数0-1 个,主茎14-15 节,节间长5.42-5.96 cm,叶柄长度第6-7 叶达最大值,最长叶柄23.9-27.0 cm,单株干物质积累28.1-34.9g,最大增长速率出现在出苗后76-79d,最大LAI 5.58-6.09,出现在鼓粒期,中上层叶面积占70.5-76.4%,且叶面积持续时间长,鼓粒期光合势151.46-166.63 m2·d /m2。单株有效结荚数24-35 个、籽粒61-90 个、粒重11.69-16.88g。主茎结荚占93.6-100%,中上层产量占88.69-90.83%。上层粒叶比129.24-165.56,中层粒叶比91.76-107.46。2. 新疆高产条件下黑农41 发生倒伏的形态指标:株高超过83.41cm,节间长超过5.82cm,节间长/茎粗大于8.08,株高/茎粗大于115.85,茎粗低于0.72cm。3. 不同种植密度下春大豆需肥量不同: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对氮磷钾的需求呈增加趋势,氮肥需求量37.5×104 株/hm2 处理达最大值,磷钾肥则到45.0×104-52.5×104株/hm2达最大值,而后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应适当增加肥料的施用量,高密度处理应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而增加磷钾肥的比例。
车升国[2]2015年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认为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叁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倪丽[3]2004年在《高产春大豆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高油品种黑农41为材料,研究了5种施氮水平下,产量在4500 kg/hm2以上的大豆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高产大豆氮素积累高峰期约在出苗后68天左右,最大积累速率为7.32kg/hm2*d,全生育期内氮素积累速率平均为4.06kg/hm2*d;磷素积累高峰期约在出苗后75天左右,最大积累速率为2.17kg/hm2*d,全生育期内磷素积累速率平均为1.12kg/hm2*d:钾素积累高峰期约在出苗后60天左右,最大积累速率为3.65kg/hm2*d,全生育期内钾素积累速率平均为2.17kg/hm2*d。生产100kg大豆籽粒的需肥量分别为:氮素7.01kg,磷素1.86kg,钾4.43kg;氮磷钾比例约为l:0.27:0.63。为获得高产,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仍需施用氮肥。施氮能明显促进大豆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及其向籽粒中的分配,施氮处理的养分吸收高峰期较晚,但吸收速率高。氮肥能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其向荚粒中的分配,使植株的干物重以及单株荚数、粒数和百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产量。花期施氮量为90 kg/hm2时,植株养分积累量N438.32 kg/hm2、P122.32 kg/hm2、K289.7l kg/hm2,相应籽粒产量5012.55kg/hm2。以高蛋白品种黑农35、高油品种黑农4l和垦19以及中间型品种新系早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大豆品种间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高蛋白型营养器.官中氮素的转移率比高油型品种高出14.7%,高油类型品种的磷素积累量比高蛋白型高出25.51%。高蛋白品种生产100kg大豆籽粒的需肥量分别为:氮素6.69kg,磷素1.44kg,钾3.54kg;氮磷钾比例约为1:0.22:0.53:中间型品种需肥量分别为:氮素6.52kg,磷素1.55kg,钾3.53kg;氮磷钾比例约为l:0.24:0.58;高油类型品种需肥量分别为:氮素5.98kg,磷素1.51kg,钾3.43kg:氮磷钾比例约为1:0.27:0.59。 ·.
李宁[4]2006年在《菜用大豆优质、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新农菜豆1号为材料,在稀植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分别研究了氮肥对菜用大豆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密度对菜用大豆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播期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施氮能明显促进大豆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及其向籽粒中的分配,施氮处理的养分吸收高峰期较晚,但吸收速率高。氮肥能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其向荚粒中的分配,使植株的干物重以及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产量。花期施N量为90kg/hm~2时,植株养分积累量N498.60kg/hm~2 , P120.75 kg/hm~2 ,K297.75kg/hm~2,相应鲜荚产量13652.55 kg/hm~2。2.稀植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加,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降低;单株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呈减小的趋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而百粒重、品质与密度关系不显着。以低密度处理21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5523.05kg/hm~2。3.播期不同情况下,随着播期的推迟,菜用大豆生育期缩短,株高和始荚高度呈增加趋势,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呈减少趋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百粒鲜重与播期关系不显着;菜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减。以第二播期处理产量最高,为13594.20kg/hm~2,适宜播期应为4月10日~4月25日。
章建新, 倪丽, 翟云龙[5]2005年在《施氮对高产春大豆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高油品种黑农41为材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氮肥对春大豆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始花期施氮肥促进氮素吸收,提高氮素的积累速率,推迟氮素积累高峰期,氮素积累总量增加,促进氮素向子粒分配,提高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施氮量为 0-90kg/hm2 范围内,每生产100kg子粒,氮、磷(P2O5)、钾(K2O)吸收量略增,叁者之间的比率稳定,约为 1∶0.28∶0.69,再增加氮肥施用量,钾的吸收比率明显下降。
滕菲[6]2017年在《超高产大豆砧木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生理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来自相同的祖先亲本(Williams和Amsoy)且地理纬度相同的美国俄亥俄州(38.45~41.22° N)和中国辽宁省(38.55~42.32° N)不同年代育成的11个代表性大豆品种为接穗,于子叶期分别与超高产大豆品种辽豆14和中黄35的砧木进行嫁接,以11个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自身嫁接处理与不嫁接处理作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测定大豆的根系生理性状、叶片光合生理性状、叶片保护酶活性、各器官的养分含量、植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探讨嫁接超高产品种砧木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形态、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图明确根系改良对产量形成的重要性,从而揭示根系改良在大豆育种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超高产大豆根系的生理功能优势以超高产品种做砧木进行嫁接处理,会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根系伤流液重量和根系活力产生显着影响。与品种自身做砧木的植株相比,嫁接到超高产品种辽豆14砧木或中黄35砧木上后,其R5和R6期的根系伤流液重量和根系活力得到显着提高。由此说明,超高产品种辽豆14和中黄35在生殖生长期具有较强的根系生理活性。2.超高产大豆砧木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光合生理的影响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色值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于R2期达到高峰值,叶色值于R4期达到高峰值,而后开始呈下降趋势。R5至R6期间,不同年代育成品种嫁接到自身砧木上后,植株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色值平均每天分别下降1.43%、3.67%、3.38%和0.82%,而嫁接到超高产品种砧木上后,植株相应地平均每天分别下降了 1.11%、3.26%、2.05%和0.48%。即嫁接到超高产品种砧木上后,鼓粒期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色值的下降速率显着降低。由此说明,根系改良能够使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叶片在生殖生长期仍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3.超高产大豆砧木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以超高产品种做砧木进行嫁接处理,会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鼓粒期叶片的保护酶活性产生极显着影响。SOD活性和POD活性在嫁接处理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达显着水平。与品种自身做砧木的植株相比,嫁接到超高产品种砧木上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分别提高了 19.69%、83.29%、61.17%和30.22%。4.超高产大豆砧木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养分吸收和积累的影响以超高产品种做砧木进行嫁接处理,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各器官的氮、磷、钾的百分含量影响趋势大致相同。与品种自身做砧木的植株相比,嫁接到超高产品种砧木上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茎秆与籽粒的氮、磷、钾的百分含量与积累量均得到了提高。其中,当代品种的增幅大于共同亲本和中期品种。与品种自身做砧木的植株相比,嫁接到超高产品种砧木上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氮、磷、钾的单株积累量分别提高了 12.01%、10.73%、4.18%,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 0.54%、0.39%和7.29%,而利用效率则分别下降了 5.67%、2.65%和 3.82%。5.超高产大豆砧木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以超高产品种做砧木进行嫁接处理,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植株的形态性状无显着影响,对产量和品质性状存在影响。与品种自身做砧木的植株相比,嫁接到超高产品种砧木上后,共同亲本、俄亥俄中期、辽宁中期、俄亥俄当代和辽宁当代品种的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 4.5%、6.9%、9.4%、15.7%和19.9%。嫁接到超高产大豆砧木上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单株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粒茎比的显着提高。与品种自身做砧木的植株相比,嫁接到超高产品种砧木上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显着提高了 1.32%,当代品种的增幅大于中期品种和共同亲本,但脂肪含量平均降低了 0.32%。
王聪, 章建新[7]2015年在《滴水量对中熟超高产大豆氮磷钾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揭示中熟超高产大豆N、P2O5、K2O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田间研究了975 m3/hm2(W1)、1575 m3/hm2(W2)、2175 m3/hm2(W3)、2775 m3/hm2(W4)4种滴水处理对‘新大豆27号’N、P2O5、K2O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花荚期滴水量,明显增加花荚期叶、茎中N、P2O5、K2O百分含量和积累量,并大幅度提高籽粒产量;明显提高N、P2O5、K2O的收获指数、每生产100 kg籽粒所需N、P2O5、K2O量和K2O的比例。籽粒产量在6082.6~6404.7 kg/hm2,每生产100 kg籽粒需积累N 6.4~6.6 kg,P2O51.4 kg,K2O 4.6~5.2 kg。适宜的滴水量大幅度提高了花荚期N、P2O5、K2O积累速率和K2O的比例是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魏建军[8]2009年在《新疆超高产大豆群体生理参数及栽培措施的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大陆性气候。试验地点新疆石河子位于北纬44°19′,东经86°03′,海拔442.9 m,作物有效生长季节为120~130 d,年高于10℃的活动积温为3 478.1℃。全年光照时数2884.4 h,平均温度25.4℃。大豆生长旺季5—9月份,总辐射量为259.53 kj·cm~(-2),为大豆植株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提供了优良条件;石河子为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具有较充足的水源和先进的滴灌设施,因此具有良好的大豆高产潜力。1999年罗庚彤等采用新大豆1号在新疆创造了5956.2 kg·hm~(-2)的全国大豆最高产纪录。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进行了超高产栽培研究并获得了超高产的水平。2006年新大豆1号产量达到5 476.2 kg·hm~(-2)。2007年中黄35产量达到5 577 kg·hm~(-2),创造新世纪我国大豆的最高产量纪录,成为“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在进行超高产栽培的同时,设立取样田,对超高产大豆群体生理参数进行跟踪观察,对超高产大豆主要生长阶段的N、P、K积累也进行了测定,与此同时还测定了土壤中N、P、K含量的变化动态,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的变化,并与超高产大豆养分吸收数量进行了比较,从而引证了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N、P、K需求与土壤中相应营养元素消长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中黄35籽粒产量达到5 521.5 kg·hm~(-2)的超高产水平,其主要群体生理参数为:最大叶面积指数4.31,叶面积指数大于3(LAI>3)持续50 d,全生育期的总光合势即叶面积持续时间(LAD)为2 766 375 m~2·d,生育前期(出苗后第16-58天)群体的光合生产率为3.3-5.2 g·m~(-2)·d~(-1),而后期(出苗后第72-114天)则为2.52-5.0 g·m~(-2)·d~(-1),其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分别达到13 943.2 kg·hm~(-2)和39.6%。中黄35和新大豆1号相比,LAI较大且维持了较长的时间,全生育期的总光合势较高,后期光合生产率高,对籽粒形成非常有利,但还不能够确定是否和中黄35的经济系数较高有关。中黄35的生长发育进程受日照时数和光辐射量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2、以新大豆1号、中黄35为试,2006、2007两年研究了超高产大豆氮磷钾吸收动态。结果表明:年度和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大豆植株叶片、叶柄、茎秆的N和P_2O_5的变化趋势没有大的区别,和新大豆1号相比,中黄35对K_2O的吸收时间偏晚且吸收量少;N、P_2O_5和K_2O的吸收时间随着浇头水的提前而明显前移;新大豆1号每生产100 kg籽粒两年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平均需N素8.28 kg、P_2O_5 0.78 kg和K_2O 8.25 kg,中黄35为N 8.13 kg、P_2O_5 0.58 kg和K_2O 4.38 kg。超高产大豆氮磷钾绝对吸收量的积累可用Logistic曲线方程加以描述。3、不同水肥条件下大豆的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的变化:在正常种植条件下,大豆主要生长季节(5月23日-8月23日)田间土壤水解性氮的含量保持在111.1~125.67 mg·kg~(-1)之间,速效磷和速效钾在17.1~20.97 mg·kg~(-1)和249.33~328 mg·kg~(-1),与东北大豆主产区相比,属于富氮少磷多钾的水平。根据大豆田土壤中主要养分的变化结果可以初步说明:土壤中的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可以基本满足大豆生长的需求,如果在大豆生育的中后期补施氮肥和钾肥,则可以更好满足其需要。4、大豆田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的变化与超高产大豆养分吸收量之间的关系:土壤中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每天下降的数量:在5月23日-6月19日(大豆苗期-花期)分别为0.29、0.01和0.01 mg·kg~(-1),6月19日-7月17日为1.88、0.32和0.14mg·kg~(-1),7月17日-8月28日为2.11、0.23和0.56 mg·kg~(-1)。从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降低的速度来看,大豆中后期是吸收土壤中主要养分的高峰期,大豆整个生育期都以吸收氮肥为主,中期吸收磷肥的数量大于后期,后期钾肥的吸收量达到最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水解性氮的减少和植株体内N的吸收量呈极显着正相关(r=0.994~(**)),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的减少与植株对P_2O_5、K_2O的吸收量都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4~*和0.982~*。5、新疆大豆超高产栽培的基本思路:①充足的光照。新疆在5月到9月间每日光照时间近10个小时,大豆生长旺季6-9月份,总辐射量为259.53 kj·cm~(-2),大豆的光能潜力可达到7692 kg·hm~(-2);当然,要想达到这一水平是困难的。②大的LAI。生产实践证明,密植和多肥可以提高叶面积指数((LAI),从而能大幅度地提高单产。“新大豆1号”在1999年、2003年和2006年四次的最大LAI分别达到5.9、6.9和5.3,其时间基本上在7月底即大豆始粒期,而且8月底以前保持了较大的LAI,最大限度地截获光能。这是超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③滴灌可以及时的有效的满足大豆对水的需求,便于根据大豆生长的需求决定灌水的时间和灌量。因此,超高产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水、肥的调节来挖掘大豆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潜力,目标是使新疆灌溉农区的大豆产量达到6000kg·hm~(-2)的目的。
蔡柏岩[9]2005年在《磷素与不同基因型大豆营养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研究主要从时间、空间、分子水平等方面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大豆与磷素营养的关系,重点解决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获得最佳产量和质量需要的施磷量,氮代谢主要酶在生育期的关键控制点,生育期内土壤中磷素的变化规律,大豆子粒球蛋白亚基形成规律及处理间亚基含量与磷素营养代谢关系等问题,为提高磷肥利用率和专用优质品种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及实施技术的位点。此项研究无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是对振兴大豆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验于2002~200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糖业研究院试验站进行。试验采用盆栽,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材料为东农42(高蛋白品种)、合丰25(中间型品种)、东农46(高油品种)3个基因型品种,在施N量为75kg/hm~2,施K_2O量为75kg/hm~2的基础上,每个品种设P_0、P_5、P_(10)、P_(15)4个处理(0、5、10、15代表每亩施P_2O_5公斤数),共计12个组合。 本项研究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测定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变化,明确土壤中磷素变化规律,探索最佳施肥点。二是测定全株及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叁是测定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功能叶片和子粒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四是测定球蛋白及亚基积累量。五是测定产量和蛋白质、油分及各种氨基酸、脂肪酸的含量。 通过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表明:施磷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有较大影响,提高施磷量能增加大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但施磷量过高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反而减少,高蛋白品种和高油品种分别以p_(10)处理和p_5处理为最佳施磷量。干物质分配开花期前以叶为主,花期以茎为主,花期后生长中心开始转移到豆荚中。 利用凯氏定氮、钼锑抗比色、原子吸收的方法测定了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结果表明:施磷对大豆植株及各器官氮、磷、钾积累有较大影响,不同品种不同处理全株及各器官氮素含量从分枝期逐渐增加,成熟期达到高峰;磷素、钾素含量从分枝期逐渐增加,花期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至成熟期。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表现出适宜的磷水平有利于氮、磷、钾的积累,高蛋白品种和中间型品种是P_(10)处理全株氮、磷、钾积累量最高,高油品种是P_5处理全株氮素积累最高、P_(15)处理全株磷素积累最高、P_(10)处理全株钾素积累最高,说明适宜的施磷有利于促进氮、磷、钾达到最佳平衡点,获得较高的积累量。同一处理不同品种间是高蛋白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多于中间型品种和高油品种,高油品种磷素积累量多于中间型品种和高蛋白品种,叁个品种间钾素含量差异不明显,说明高蛋白品种需氮量多于中间型品种和高油品种,高油品种需磷量多于中间型品种和高蛋白品种。 利用HCIO_4—H_2SO_4法和0.5MNaHCO_3法测定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逐渐增加,花期和鼓粒期土壤全磷含量较低,结荚期至成熟期土壤速效磷含量最低,生育期内高油品种土壤速磷含量始终低于中间型品种和高蛋白品种,说明高油品种从土壤中吸收的磷素多于中间型品种和高蛋白品种,从土壤方面揭示了高油品种需磷量大的特性。 利用磺胺比色法和试剂盒法测定了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处理功能叶片NR活性从苗期至成熟期逐渐下降,GS活性最高值出现在结荚期,
孙文相[10]2013年在《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氮素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大豆品种东农52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种植密度(20万株·hm~(-2)、25万株·hm~(-2)和30万株·hm~(-2))和3个氮肥调控方式(基肥一次施N60kg·hm~(-2);基肥施N18kg·hm-2,初荚期(R3)追N42kg·hm~(-2);基肥施N18kg·hm~(-2),盛荚期(R4)追N42kg·hm~(-2)),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各器官的氮素含量,计算了氮素积累量,研究了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氮积累与分配、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相同密度条件下,与氮作基肥一次施用处理相比,启动氮加追氮处理增加了R6期叶片、叶柄和茎秆的含氮量,其中,启动氮加R3期追氮叶片含氮量增加12%和17%(P<0.05),启动氮加R4期追氮叶片含氮量增加7%和14%(P<0.05),启动氮加R4期追氮茎秆含氮量增加13.3%和18.8%(P<0.05)。R5期后,氮作基肥一次施用处理的荚果含氮量一直为各处理最低值。25万株·hm~(-2)启动氮加R4追氮处理R8期的荚果含氮量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启动氮加追氮能够增加鼓粒期营养器官含氮量,减缓衰老。相同施肥条件下,单株各器官和全株氮积累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相同施肥条件下,R7和R8期单位面积氮积累量均表现为25万株·hm~(-2)高于20万株·hm~(-2)和30万株·hm~(-2)。与20万株·hm-2氮作基肥一次施用处理相比,25万株·hm~(-2)启动氮加R4追氮处理R8期的单株氮积累量和单位面积氮积累量分别增加16.0%和45.0%(P<0.05)。说明启动氮加追氮优化了大豆生育后期氮素营养状况,促进了25万株·hm~(-2)群体后期对氮素吸收和积累。与氮作基肥一次施用相比,相同密度条件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能够增加R6期各器官氮积累量,其中25万株·hm~(-2)启动氮加R4期追氮处理与20万株·hm~(-2)氮作基肥一次施用相比,叶片氮积累增加59.2%(P<0.01),茎秆氮积累增加42.8%(P<0.01),荚果氮积累增加15.6%(P<0.05),叶片和茎秆氮积累量占全株氮积累量比例分别增加6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说明25万株·hm~(-2)启动氮加R4期追氮延缓鼓粒期叶片的衰老,提高鼓粒期叶片的同化能力和茎秆运输能力,促进鼓粒期后氮素向荚果转运。启动氮加追氮与氮作基肥一次施用相比,R5后氮积累量和同化贡献率均增加,转运贡献率降低, R5后氮同化量和同化贡献率均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20万株·hm~(-2)氮作基肥一次施用相比,25万株·hm~(-2)R4追氮处理R5后氮积累量增加113.2%(P<0.05)。在30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加R4期追氮处理的氮积累量显着高于启动氮加R3期追氮处理,说明启动氮加R4期追氮可延缓群体过大造成的早衰,增强增密条件下大豆鼓粒期后氮素同化能力。密度从20万株·hm~(-2)增加到25万株·hm~(-2),大豆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相同施肥条件下,25万株·hm~(-2)产量较20万株·hm~(-2)分别增加16.7%、15.2%和16.7%(P<0.05)。与20万株·hm~(-2)氮作一次性施用处理,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加R4期追氮单株粒数没有因密度增加而下降,而平方米粒数却增加22.7%(P<0.05),进而产量增加了33.3%(P<0.05)。当密度达到30万株·hm~(-2),产量却表现出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 种植密度对高产春大豆生长发育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效应研究[D]. 翟云龙. 新疆农业大学. 2005
[2].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3]. 高产春大豆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研究[D]. 倪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04
[4]. 菜用大豆优质、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李宁. 新疆农业大学. 2006
[5]. 施氮对高产春大豆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J]. 章建新, 倪丽, 翟云龙. 大豆科学. 2005
[6]. 超高产大豆砧木对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生理和农艺性状的影响[D]. 滕菲. 沈阳农业大学. 2017
[7]. 滴水量对中熟超高产大豆氮磷钾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J]. 王聪, 章建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8]. 新疆超高产大豆群体生理参数及栽培措施的研究[D]. 魏建军. 沈阳农业大学. 2009
[9]. 磷素与不同基因型大豆营养关系研究[D]. 蔡柏岩. 东北农业大学. 2005
[10]. 启动氮加追氮对不同密度大豆氮素吸收的影响[D]. 孙文相. 东北农业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