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川崎病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要点,提高川崎病治疗中的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013年川崎病合并血栓形成患儿的护理。结果:经早期积极合理的药物治疗结合细致的临床护理,5例患儿治愈,无明显后遗症,1例患儿发生猝死。结论:川崎病合血栓形成的患儿有猝死风险,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严谨、细致的护理对这些患儿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川崎病;血栓形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243-0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主要见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KD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症损伤为主要病理特征,尤其以冠状动脉损伤最为严重和常见。部分KD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可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KD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可导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脏病等病理状态,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现将我院收治的6例川崎病合并血栓形成患儿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以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医院住院并经心超检查发现的6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患儿。川崎病诊断标准为日本厚生劳动省川崎病研究课题组修订第五版。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和统计,包括患儿基本情况、临床特征、心超、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检查、治疗及转归等。
1.2 结果
患儿基本情况及临床特征:6例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川崎病患儿,男孩5例,女孩1例,月龄6M-32M。6例患儿均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6例患儿中5例左冠状动脉血栓形成,1例左、右冠状动脉血栓形成。6例患儿中2例左冠状动脉瘤形成,4例有左、右冠状动脉瘤形成。6例患儿中冠状动脉直径最宽处达1.34cm。心电图检查2例患儿出现ST段改变,其中1例患儿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标志物5例患儿正常,心肌梗死患儿死亡前8h心肌标志物检查发现升高。治疗与转归:急性期治疗中,3例患儿行IVIG治疗,3例患儿未行IVIG治疗,5例患儿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亚急性期及恢复期治疗中,6例患儿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5例患儿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5例患儿口服潘生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心超检查发现血栓形成后,6例患儿行尿激酶和/或肝素钠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心超检查发现4例患儿血栓缩小,1例患儿血栓未见明显改变。1例患儿死于心肌梗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护理
2.1 日常护理
患儿置于空气良好,温度适宜的病房,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及哭吵,保护心脏。
2.2 口腔的护理
每天两次口腔护理,漱口液选用1%-2%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加食欲。有口唇黏膜皲裂者可用适量维生素E胶囊,红霉素软膏或润唇膏外涂;对婴幼儿每次喂奶后再喂温开水冲洗口腔,如有口腔糜烂,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必要时可用清热解毒中成药口服或外涂。
2.3 皮肤的护理
患儿应穿柔软宽大的棉质衣服,衣物保持干燥整洁,勤剪指甲防止抓破皮疹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保持指、趾及肛周病变皮肤的清洁、干燥,如有膜状脱皮,嘱勿撕脱,应用剪刀减去脱皮,每次便后要及时清洁臀部,擦干后外用鞣酸软膏。
2.4 发热的护理
川崎病患儿一般持续发热,体温可达38~40℃,甚至更高。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每4h测量1次体温,必要时每1~2h测量1次。因婴幼儿KD有并发高热惊厥的风险,体温≥38.5℃要及时予额头冷敷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若效果欠佳,应遵医嘱用布洛芬混悬液,防止高热惊厥。出汗多时应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鼓励多饮水或果汁,多补充水分。
2.5 心脏的护理
急性期嘱患儿卧床休息,降低机体耗氧量,保护心脏。川崎病合并血栓形成患儿,有心包炎、心肌炎、心律异常等病变风险,存在冠状动脉瘤破裂、血栓脱落导致心肌梗死等危急情况,导致患儿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因此要严密动态的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脉搏、心率、血压、四肢末梢循环及尿量,注重心律,心音改变及有无心包摩擦音等,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年长儿诉说心前区疼痛并有惧怕感应怀疑心肌梗死的可能,如同时伴有神志障碍,四肢湿冷,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则提示心源性休克,应立即向医师汇报,做好复苏准备并积极配合抢救。
2.6 药物治疗的护理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剂时应告知餐后服用或者把药品磨碎加入乳汁、果汁中分次口服.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川崎病合并血栓形成患儿需口服双嘧达莫,必要时需要溶栓治疗,溶栓治疗过程中,患儿存在出血风险,严重的出血倾向可导致颅内出血,如发现患儿颜面部或其他部位出血点,或出现鼻衄、牙龈出血、黑便等时向医师汇报,及时调整溶栓治疗方案或停止使用溶栓药物。丙种球蛋白为血液制品容易被污染,使用前应认真核对,复温后使用,开启后立即使用,不能加任何药物,严格按医嘱执行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输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观察有无体温升高及过敏反应。
3.讨论
血液中存在凝血系统和抗凝血学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正常情况下两个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若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将触发凝血过程,便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华法林常用于KD患儿抗凝治疗,一般建议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3-5mg/(kg·d)基础上加用0.1mg/(kg·d)的华法林可获得较好的抗凝效果,且能减少KD患儿心肌梗死的风险,但目前尚缺少大样本的临床实验证实二者合用的最佳时间和剂量。潘生丁有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常作为KD患儿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一般建议有冠状动脉瘤形成的患儿需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较大或多个冠状动脉瘤的患儿,宜加服潘生丁。一般使用尿激酶和/或肝素钠溶解血栓,常规推荐的尿激酶剂量为首剂20000U/kg,在1h内通过静脉输入(或按4400u/kg 在10分钟内静脉推注),继之按每小时3000-4000u/kg静脉滴注3~10h。肝素钠剂量一般按60-120u/kg,加5%GS缓慢静滴。在血栓形成及溶栓治疗过程中,应积极监测凝血谱,并行心电图、心超等检查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建议溶栓治疗过程中每4h复查凝血谱,每24h行心电图检查、96h复查心超观测冠脉瘤和血栓演化进展,并注意观察患儿体表有无出血点、有无牙龈出血、有无黑便等。一般建议APTT时间大于2倍国际标准值或纤维蛋白原小于1.0g/L时应减少或停用溶栓药物,防止出血倾向或血栓脱落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川崎病患儿过程中,需警惕血栓引起的心肌梗死,应重视心超、心电图、心肌标志物等检查,早发现,早干预,减少患儿猝死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谭葵花、宋志梅、汪燕燕.不完全川崎病的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7-28.
[2]周书来,罗建平,齐延琦等.川崎病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6例报告.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2):927-928.
[3]宁寿葆. 现代实用儿科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20.
[4]杜忠东. 川崎病.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86-187.
论文作者:王金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2
标签:患儿论文; 川崎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冠状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血栓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