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困生工作的现状与对策_大学论文

高校特困生工作的现状与对策_大学论文

高校特困生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特困生论文,高校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特困生群体的出现,是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后的新情况。由于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的提高及物价指数上涨过快等因素,使得高校学生之间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出现两极分化,一些学生生活贫困,学业难继。特别是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进行招生、收费“并轨”改革以后,高校的特困生问题更趋突出。

一、高校特困生亟待全社会关注和扶持

1.特困生现状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特困生指因经济困难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业顺利完成的学生。特困生标准,因地区、学校和时期的不同而不尽相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约280万人,特困学生比例接近15%左右, 其中,低于当地贫困线的特困生约7%,实际人数接近20万。 据抽样调查,江苏67所高校在校学生21.9万人,约有10%的学生为特困生。河海大学6184名在校生中,月经济来源在100元以下者有1134人, 约占学生总数的18%;其中,月经济来源少于60元的有398人,占学生总数的6.4%。南京师范大学6000余名在校生中,月生活费不足100 元的约占学生总数的15%;同时约有20%的同学无力添置必要的教学参考书和研究用书。

特困生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或父母双亡,无经济收入;或父母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或家中发生意外变故或自然灾害,负债累累;也有的家中上学孩子太多,学费难以承担;还有的父母失业待岗,生计难以维持;更有的学生靠高利贷上学,困难情况非常严重。

“自尊、自强、自信、自立”是当代高校特困生的思想主流。大多数特困生忠厚朴实,吃苦耐劳,能坦然面对家境的贫寒和经济上的困难。在承受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他们节衣缩食,奋发学习。特困生是一个自尊而又克己的特殊群体。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既羞于开口求助,也不愿意参加花费较大的集体活动,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心理状态中,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精神障碍。再加上高校普遍实现了学分制,面对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的贫困学生,特别是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来自边远省份的特困生,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出现严重的自卑、多疑、孤僻心理,进而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个别特困生感到自己既穷又笨,自暴自弃,甚至出现了特困生离校出走的现象。

2.特困生问题的几个特点

①高校特困生问题具有长期性和社会性。鉴于我国的国情,作为一个历史现象,特困生将会长期存在,不是一朝一夕、拨几次款就能解决的。同时,每个学生背后都有家庭及亲友等社会关系,因此,特困生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波及面,一旦处理失当,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②高校特困生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呈增长趋势。1994年上半年,江苏省无锡市高校月生活费低于80元的特困生469人,到1994 年下半年,低于80元的特困生人数增加到833人。仅由于招生生源的变化, 几年来,少数高校特困生规模有所减少,但从面上看,特困生数量有增无减。1995年,江苏省属高校已全部实现了招生、收费“并轨”,同时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困生数量骤增。1995年9月, 河海大学统计特困生人数为1103人,而到1996年1月,特困生人数已达1134人。

③校际间、系际间的特困生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农林、师范、地质等院校及专业,由于多数享受专业奖学金,同时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困难学生较多。徐州师范大学特困生比例约为16%,中国矿业大学特困生比例为18%。而一些名气较高、专业及就业前景较好的高校,来自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的比重就较大,困难学生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就少。系与系之间,特困生情况也不平稳。东南大学的特困生比例约占5-6%,但该校化学化工系的特困生比例高达10-15%。

3.做好特困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该看到,高校特困生问题不光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的青年学生,包括正遭受着贫穷困扰而仍在孜孜不倦奋发学习的特困生,将是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的主要来源。帮助特困生摆脱困境、完成学业,既是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和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帮后富的重要措施,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加强校风校纪建设,而且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信度和效度;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而且有利于塑造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

能否解决好特困生问题,还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能否深化和顺利推进。《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发展高等教育,加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专业的设置,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办学,全省从1996年起, 每年将根据实际情况扩大一定的招生数额。可以预料,今后,高校特困生问题将更加严峻。另据1995年3月对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12所高校的3445名大学的调查,42%的学生认为“党和政府对特困生关心不够”。可以说,特困生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还有可能成为高校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二、当前特困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能否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健康、顺利地完成学业,业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1993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教委、财政部发文,要求各高校对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经过几年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建立起国家、学校、社会多方参与的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机制。但目前高校特困生工作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1.学生贷学金作用不明显。国家贷学金制度是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措施。贷学金制度起着预借个人未来收入,增加个人教育投入的作用。1987年以来,高校普遍建立了贷学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困生的经济困难。东南大学经济困难学生的普通贷款标准为1000—4000元/年,特殊贷款标准为4000元/年。中国药科大学有25 %的学生享受400—800元/年的无息贷款。但是,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无债一身轻”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宁愿勒紧裤带过苦日子,也不愿申请贷款。另一方面,现行贷学金制度,实际上是以学校为主的贷学金制度,从当前情况看,很难起到贷学金应起的作用。目前的贷学金作用有限,首先是贷款金额偏小(绝大多数学校现行贷款金额标准为30—100元/年),不能解决特困生的实际困难。其次是受益面小。另外,现行的贷款制度要求学生毕业前一次归还,这极大地影响了特困生的贷款意向。同时,一些贷款学生毕业前未能一次性及时还贷,学校既无有效的控制手段,又影响了贷款基金的周转。

2.直接补助杯水车薪。国家为解决特困生的困难,继1994年拨款1.1735亿元后,1995年又从中央财政储备中拨款2.1735 亿元用于资助面向全国招生的中央部委院校的贫困学生。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十分关心高校中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拨出各种专款予以解决。但是,目前的补助只是杯水车薪,只能救得燃眉之急。不少高校事业费中人头费已占90%以上,非常紧张,校方要再从中拨出一块支持特困生也很困难。特别是一些省属普通高校,由于创收有限,更是财力不足。

3.特困生勤工俭学劳动岗位少、稳定性差。目前,江苏高校普遍设立了勤工助学基金,基金来源为:从学校教育事业费中按一定标准提取经费,从当年学杂费收入、学校预算外收入和招生“并轨”收取的培养费中划出部分经费,社会或个人捐助,以及基金增值等。从总体上看,勤工助学存在基金短缺、范围窄、岗位少、稳定性差的弱点,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勤工助学活动。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目前许多行业经济效益差,社会本身存在大量的待业劳动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基础性劳动的技能,参与社会竞争力不从心,勤工助学目前只能局限于学校所能提供的有限岗位。

4.爱心资助尚处于自发和不规范的阶段。其社会参与度还不是很高,属自发行为,有待上升为自觉、规范的全社会的行为。

三、对做好特困生工作的对策思考

社会主义制度为解决高校特困生问题提供了根本保障。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解决特困生问题的思路是,建立起长久性的特困生保障机制。这种机制应以贷款为主,结合奖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多种形式,改变只由国家给予补助的单一形式,在为学生建立保障机制的同时也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

1.改革和完善贷学金制度。制定合理的贷学金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学校内部的贷学金制度,仅面向已经入学的大学生中的贫困学生,而不能预防一些因家境贫困而放弃入学机会的现象。高校已发现经济上不能承担自费、而不报自费就不可能被录取的学生,报自费被录取后要求校方减免学费的“欺骗”行为。考虑到学生生源所在地往往是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我国贷学金模式应该建成政府统一领导、以地方为主、以学校为辅的双轨制模式,由地方政府设置贷学金。为推动贷学金的社会化,必须由政府对贷学金制度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一个统一和较为完善的贷学金制度。

2.筹集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建立健全与勤工助学挂钩的解困运行机制。勤工助学应承担双重功能:一是通过劳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深化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二是积极帮助学生特别是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要坚决摒弃那种单纯按人头发放补助款的方式。各校勤工助学指导中心除了要更多地腾出适合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还要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广开门路,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从事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发挥专业特长的社会服务工作,改变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仅是廉价劳动力的局面。由于财政的“分灶吃饭”,几年来,中央部委属学校享受的中央财政储备拨款,省属高校都没有享受到,省属高校的勤工助学基金要比部委属高校少。考虑到这个情况,应积极创造条件,筹措和建立省勤工助学专项基金,为省属高校安排勤工助学提供必要的经费来源。同时,可在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筹建大学生暑期勤工助学市场,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担当中介角色,为学生提供打工和锻炼能力的机会。

3.设立国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专项奖学金。接受高等教育也有个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发外财”(法律、外语、财政经济类)专业的回报率就比“农林水师”等专业的回报率高。既然农林水师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要回到艰苦行业工作,就更应关心和爱护他们。国家奖学金主要是吸引学生毕业后到重点建设项目、国防建设、文教、基础学科、边远地区和某些艰苦行业去就业。领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奖学金的学生,按合同规定期派到特定单位去工作。应该允许特困生经申请同意转到设立专项奖学金的系科或专业学习。

4.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或慈善基金,规范社会资助行为。实践已经证明,解决特困生光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当前,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扶持,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或慈善基金。“积跬步以成千里,汇小流以成江海”,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将对解决高校特困生问题起到有力的协助作用。二要规范社会资助行为,使资助工作有序进行。可依照希望工程的做法,学校选出最困难的学生若干,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机构分配到各区、局,让关心特困生的干部、职工分别与一个或多个特困生结对资助,避免那种新闻媒介重点宣传的学校和特困生受到资助多、其他学校和特困生受到资助少的不均衡现象。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学生提前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可以提前毕业;学习困难或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不能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学分,可以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6.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高等教育收费上学,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发达国家高校也有家境贫困的学生,但这些国家为什么没有“特困生”这个专有名词呢?我们认为,目前,高校存在特困生现象,固然与社会提供学生打工自立的岗位与机会很少有关,但也与大学生缺少自立精神有关。据了解,有个别对国情缺乏了解的特困生把家乡穷、自己经济困难归结到党没有领导好、干部腐败等原因上,认为领困难补助理所应当,有明显的不劳而获的思想。也有一些学生觉得打扫宿舍楼、教学楼等勤工助学活动丢人、没面子,不愿参加;更有少数贫困学生不愿以贫困学生的名义申请补助,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因此,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劳动光荣教育,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在实际困难得到解决的同时,思想上能受到一次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真切地体会到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勇气,正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增强自立、自强的能力。我们认为,对贫困学生的学费不要轻易减免,交不出可先挂起来,待学生毕业时视其成绩、综合测评情况和就业志愿再行减免。与此同时,要给予特困生特别是性格孤僻者更多的关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特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地面对生活。

标签:;  ;  ;  

高校特困生工作的现状与对策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