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集市贸易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市贸易论文,魏晋南北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1674 (2000)01—0037—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看似在乱,其实在变。于市亦然。该时期城乡集市贸易的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运行,均显示出在动荡中发展的特色。
一 三国时期北方与南方集市贸易的发展
1、曹魏统治下的北方市场交换
曹操统一北方后,在一片废墟上再建社会秩序,卓有成效。在经济上,采取“劝农”、“广田”、“垦荒”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等措施,致令“仓廪皆满”,“器用充实”,市场繁荣。在北方集市上,有朝歌的绮、清河的缣总、襄邑的绵绣、上党的麻布。林林总总,光彩夺目,四方客商争相购买。在漳河边上,曹操筑铜雀台的邺(今河南临漳),是为新兴都会,商业气息甚浓。邺都,有三大集贸市场,每个市场都有围墙和市门。在市场中,人声鼎沸,琳琅满目,场内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特别是许多“难得之货”,充斥市场,增加了城市的繁荣。
曹魏的集市贸易,有四个特点。第一,政府比较重视。《魏志,杨俊传》中说:“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 发怒收俊。……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宛即南阳,原本是曹魏六大商业城市之一。曹丕以“市不丰乐”为由,治地方官吏的罪,是前所未有的。第二,在市场中出现了一批拉拢买卖,从中进行剥削为业的“市侩”。如马侩、牛侩等,均属市场交换的经纪人。当时市侩的地位并不高,往往被市吏羞辱。第三,在商业政策上与东汉相比较,恢复了盐铁专卖之制。如曹操“遣谒者仆射监盐官,司隶校尉治弘农,关中服从”。(《魏志·卫凯传》)同时,政府不仅主持了铁农具、兵器的生产,而且垄断了流通。当然,任何时代的专卖,并不能杜绝私下经营。盐铁可赚大钱,总有人冒险走私。曹魏时亦然。如石崇之父石苞为县吏时,“被使到邺,事久不决,乃贩铁于邺市。”(《晋书·石崇传》)市长见而异之,因与结交。后来,曹魏又扩大了专卖制度,如“官贩苦酒,与民争锥刀之末。”甚至胡粉(铅粉),巨木也在专卖之列。第四,重视边地贸易,以弥补军需和统治者的奢求。一是立军市。“颜斐……后为京兆太守……至青龙中,司马宣王在长安立军市。而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斐以白宣王。宣王乃发怒召军市侯,便于斐前仗一百。”(《魏志·仓慈传》)可见,所立军市,专配军市侯管理,出了问题,军市侯是要治罪的。二是魏、蜀、吴三国本身亦常交市。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遂定荆州。……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 ……权遣校尉梁寓贡于汉,及令王市马。”(吴志·孙权传》。)“今与孙骠骑和通,商旅当日月而至,而百贾偷利,喜贱其物平价,又与其绢,故官逆为平准耳,官岂少此物辈耶?”(《太平御览》卷817)“逆贱孙权, ……比年来,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逛诱边民。边民无知,与之交关。长吏以下,莫肯禁止。致使浮舟百艘,沈滞津岸,贸迁有无。”(《魏志公孙度传》)嘉禾四年(235年)魏使以马求易珠玑、 翡翠、玳瑁。权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吴志·孙权传》。)“大将军曹爽附绢二十匹令交市于吴,”(《魏志·夏侯尚传》)“初,吴之未平也,浚在弋阳,南北为互市,而诸将多相袭夺以为功。”(《晋书·周浚传》)三国之间的交易,有两种方式,即官方的聘使贸易和民间的互市。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种市场交换往往很不稳定,充满杀机。三是与边地民族的互市。曹魏首先很注重同西北各族的互市。文帝问(苏)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墩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魏志·苏则传》)这是曹氏欲西求明珠而通市的情况。“太和中,迁墩煌太守……辄以府见物与交市”。(《魏志·仓慈传》)曹魏亦很注重同北方鲜卑族“通胡市”。鲜卑数十部,割地统御,原明誓约定,“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魏志·田豫传》)但民族间的互市并非一纸盟书便能禁绝的。黄初三年(222年), “(鲜卑大人柯)比能帅部落大人小子代郡乌丸修武卢等三千余骑,驱牛马七万余口交市,遣魏人千余家居上谷。”(《魏志·鲜卑传》)魏与鲜卑交市,以牛马为主,并大宗交易。魏所需牛马,许多来自鲜卑。鲜卑族还将俘掠的生口,作奴隶出售。正始年间,陈泰任并州刺史,“京邑贵人多奇宝货,因泰市奴婢。”(《魏志·陈泰传》)魏与东北的乌桓三郡亦有互市。曹操平定乌桓后,曾“歌以咏志”,他在《步出夏门行》中有“逆旅整设,以通商贾”之句,足见其对互市的关心。总之,不管是交战时期,还是相对和平时期,曹魏与边地各族,仍“聘问交市,交来不绝。魏人奉遣金帛缯絮,岁以万计。”(《魏书·序记》)
2、江南集市贸易的开发
公元222年,孙权雄踞江南称帝。“吴握有扬子江流域, 商业上地位优越。长江一带,帆樯如织,荆洲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南尽南海,交通便利,商贾辐辏。江流所贯,汇为富源。”(王孝通著《中国商业史》)
同曹魏与蜀汉一样,孙吴对商品交换很重视。孙权在位,便在都城建业(今南京)建有两个大型集市。即建康大市、建康东市。孙休在位时,又加建了北市。三个均属综合性集市。商品种类齐全,上市人数多,是都市中最为繁荣之所。左思在《吴都赋》中赞誉道:“开市朝而并纳……混品物而同廛,并都鄙而为一……轻舆按辔以经隧,楼船举帆而过肆,果布辐凑而常然……交贸相竟。”从此赋中,我们可以知道,吴都除市中心的集市外,河水两边亦设有集市。楼船举帆穿过,反映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
孙吴对集市贸易,有严格的管理,专置司市中郎将。如陈声曾于公元273年任此职,后因得罪了孙皓的爱妾,惨遭杀害。 孙权的虎将潘璋,曾当过市官。他“为吴大市刺奸,盗贼断绝,由是知名。”(《吴志·潘璋传》)他治市如治军,积累了一套管理市场的经验,也熟悉了买卖之道。后来,他任右将军,便立军市以获利。“璋为人粗猛,禁令肃然,好立功业,所领兵马不过数千,而其所在常如万人。征伐止顿,便立军市。他军所无,皆仰取足。(《吴志·潘璋传》)
二 两晋集贸市场的畸形发展
1、两晋集贸市场
入晋后,京师洛阳建有三个大型集市。大城西是金市;大城东是牛马市;大城南是南市。金市和南市是大型综合性集市,很热闹。市场上各种商品荟萃,入市人数很多。牛马市是大型专业集市,是北方良马宝驹的重要集散地。这些集市中的房舍店肆皆为官府创设,并派市长、市丞管理。在市场上,既有做买卖的,也有逛市场看热闹的。例如,《晋书·卫介传》说:卫介少时乘白羊游于洛阳市,举市共观,皆道这是“谁家壁人”,如此俏俊。
西晋其他中小城镇,也设有集市。如讨吴有功的羊祜病亡的消息传到南方,“南州(襄阳)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晋书羊枯传》)羊枯死,令人悲不成市,说明他生前深得人心。同时也说明南方一些小镇都有了比较正规的集市。
西晋时,统治者为追逐商利,也有私第立市,坐收市利的。据《晋书,愍怀太子传》载:晋惠帝时,愍怀太子“于宫中立市,使人屠酷,手揣斤两,轻重不差。……又令西园卖葵、菜、篮子、鸡、面之属,而收其利。”皇太子在宫中设集市做买卖,长年累月,练出了“手揣斤两,轻重不差”的硬功夫。如何评说?应该说,他与东汉末代皇帝学做商人不同。汉灵帝主要是为获得嬉戏娱乐的快感。愍怀太子立市,主要是获得市利。他又非做大生意,而是小买小卖,恐怕又跟他的兴趣有关。集市设于宫中,是新鲜事,自然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做买卖。可见,皇族开市做买卖,客观上,对集市贸易的发展有一定刺激作用。当然,也是统治者贪婪的反映。
江南集市贸易,三国时期便日见发展。东晋时,更见活跃。表现:一是集市数量增多。首都建康,孙吴时期有三个大市,东晋后期安帝时,又加设了秣陵开场市(一说斗场市)。“隆安中发乐营人交易,因成市也。”(《太平御览》卷827)”在秦淮河两岸, 也出现了许多新集。“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通典,食货典》)二是市税加重。“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通典,食货典》)东晋时,无论是都会或城市中的集市,还是中小城镇中的集市,都有市税官征税。同时,也在重要津口置津关,“以检察禁物及亡叛者。其获炭鱼薪之类过津者,并十税一,以入官。”(王孝通著《中国商业史》)津关征十分之一的税,对小贩来说,是很重的。在市场交易方面,政府也开始征收估税和散税。估税:“凡货卖牛马田宅,率钱一万,输价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买卖立文券,当是大宗交易。散估,指“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王孝通著《中国商业史》)政府巧立名目,向买卖双方收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然也说明南方城镇市场规模、过津货物和市场交易量,皆甚于三国。南方“人竞商贩,不为田业。”反映出当时趋商之风甚盛。
2、两晋集市贸易的畸变
自东汉后期遗留下来的流弊,至两晋时,浸淫日广,注入到集市中,令集市贸易难以正常发展。一方面,两晋贱商观念畸形。如政府规定集市商贩的头巾上,须标明卖商品名称,并一脚白鞋,一脚黑鞋,故意丑化买卖人,使之地位低下。另一方面,许多奢靡现象浸淫都市,蔓延成风。首先是货币拜物教思潮蔓延。入晋后钱的地位大大提高,追求金钱,成为时尚。南阳人鲁褒针对时弊,著有《钱神论》,讽刺道:“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谚曰:钱无耳,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此段刺词,一方面说明货币已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在市场上流通,给集市贸易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使“市井便易,不患耗折”;另一方面,贪鄙之风也注入于集市中,言必称钱。一些奸商为了钱,掺杂使假,短斤少两,道德沦丧。“孔方兄”、“有钱能使鬼推磨”等谚语,实际上是从市场发轫,再流于社会的贬语。
在金钱的诱惑下,官吏入市做买卖之例,在两晋已屡见不鲜。前述愍怀太子宫中立市,最为典型。上行下效,“会稽王道子使宫人为酒肆,酤贾于水侧。”(王孝通著《中国商业史》)刘胤领江州刺史,派属下“大殖财货,商贩百万”,其商船在江上往来穿梭,络绎不绝,把水道都堵塞了。
三 南北朝集市贸易的新发展
1、南朝集市贸易
南朝集市贸易,多袭东晋旧制。各城都,仍循市里分设之制,即交换区与居住区分开。商品交换在官设的集市内进行。不同的是,中小城邑出现了许多定期集市。“丰国市,五日一会。 ”(《太平御览》卷827)这是北方期集的最早记录。“平都县为巴郡之隶邑。 ……县有市肆,四日一会。”(郦道元《水经注》卷33)说明南朝时,四川地区的县城中已有较闻名的定期集市了。
这种集市,汉以来又称“会市”。刘宋元嘉初,“民有所系,吏无敬得,家给人足,……九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曲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书·良吏传序》)集市中有歌舞杂耍,并相沿成俗,是农村集市一大特色。南朝集市上的商品,较之过去要丰富。一般的农产品、日用品、手工业品,在集市上随处可见。米、盐、鱼、绵、丝、绢、茶、纸、席、木铜器、铁器、漆器及牛、羊、马等均是集市上的大宗商品,时令果、菜在城市集市中也很多。在城市集市中,批发商为了存放货物,往往在市中建有“邸阁”。
与东晋一样,南朝官吏好商贾。“后宋废帝昱,喜入市里,晨夕驰逐。凡诸鄙事,过目则能,锻炼金银,裁衣作帽,莫不精绝。《宋书》齐东昏侯起芳乐宛,于苑中立市,使宫人屠酤。贵妃潘氏为市令,帝为市魁,执罚争者就潘氏判决。又开渠立埭,躬自引船。埭上设店,坐而屠肉等事,皆可骇怪。幼主恒于华林园立贫穷村舍。帝……躬自交易,亦染南朝之习。此必当时市井驵侩,乐易伏游,较之帝王反有过之。……臣僚之习俗亦然,……邓琬性鄙,贪吝过甚,财货酒食,皆身自量校,使婢仆出市贩卖,亦可见上下相效之风矣。”(王孝通著《中国商业史》)
2、北朝集市贸易——以洛阳为例
自孝文帝迁都后,洛阳便逐渐成为北方最大的城市,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别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洛阳伽蓝记》卷3.卷4.卷3.卷2.)“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围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别有阜财、金肆二里,富人在焉。凡此十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户,阁道交通,迭相临望。”(《洛阳伽蓝记》卷3.卷4.卷3.卷2.)显然,洛阳大市,周围八里,是全国最大的集贸市场。市场内,有零售、有批发。本地手工业品、食品和各地土特产,均会集于此售卖。市场周围,都是围绕市场出现的手工制作业,分行业集中,也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区。
洛阳在晋时有金市、牛马市、阳市三个大市,北魏后则增加到6 个:城南的羊市;城东的马市;城东南有小市;凌云台西,千秋门外有金市,“兑为金,故曰金市。”(《洛阳伽蓝记》卷3.卷4.卷3.卷2.)还有新设的大市和四通市。羊市、马市、金市是专业性交易市场;大市,是大型综合性市场,批零兼营;小市则是小本经纪的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的营业场所。四通市位于城正南宣扬门外五里,洛水之南。
四通市,四通八达之意。自然也是繁华的综合性大型集市。另外,洛水之上又自发出现了永桥(浮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士庶需脍,咸诣取之。”(《洛阳伽蓝记》卷3.卷4.卷3.卷2.)所卖口味,多是水族,时人谓之鱼鳖市也。 该市附近的归正里, 聚居南朝人3000余家,他们也自立巷、市,自相买卖,具有南方水乡特色。
洛阳诸市,均为官建官管。开市、罢市都有规定时间。虽为天天集,但中午往往是交市高峰,傍晚散市。信号以钟鼓之声为准。在建春门(东北角的城门)外的建阳里,筑有高三丈的土台,“上作二精舍,……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有钟一口,撞之闻五十里。”(《洛阳伽蓝记》卷3.卷4.卷3.卷2.)
北朝其他城市的集市在相对稳定时期也比较繁荣。如邺城有大型集市2个,其制一如洛阳。值得一提的是,东魏孝静帝武定六年(548年)高欢下令在京邑(邺)二市和各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两把标准秤,悬于市门。私秤,皆照市秤定轻重。这是我国集市上设“公平秤”的肇始。
3、农村集市贸易的新形式——草市
南北朝时期在农村向城市的交通要道上,出现了一些既不同于城市集市,又不同于农村“会市”的集市。这种集市,史称草市。它是自发产生的。草市,发轫于东晋,南北朝渐多。史籍虽无专门关于草市的记载,但也可翻寻到一些蛛丝马迹。《水经注,淝水注》说: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门因草市而名,说明自东晋以来,北方有些城郊交通道口或渡口有了较正规的草市。有市门,便会有围墙,有围墙当是官府所立了。据《南齐书》卷50载:“(南齐萧)宝夤逃亡三日,戎服诣草市尉。”可见南朝的建康(今南京)的南郊有草市,且规模很大,政府专派有“草市尉”管理。“草市尉”,显然属军事编制,说明政府对草市控制很严。
为何称草市?有几种说法:一说因草舍而名;二说因市场是非正式的、草率的而名;笔者认为草市是因出售草料而得名。
显然,草市在产生时,有两大服务功能,一是服务于战争;二是服务于城市。设“草市尉”实行军管,说明这种市场很特殊。南北朝,战争频仍,城市多集结军队和战马;另牛马是当时主要的运输动力,且在城市集市上,多设有专门的牛、马、羊市,需大量的草料;又城市居民的燃料也以草料、柴料为主。这样,草料和木柴、木炭便成为走俏的商品。但草料易燃、显眼、影响环境,又需要大型场地堆放,若至城中出售,不便消防,不利于市容卫生。故农民在政府监督下,便在城外的空地上堆放待售。当然,久而久之,其他商品也在这种市上买卖了。后来草市向远郊和农村延伸,便成为农村圩市的代名词了。
草市的出现,是集市贸易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其作用在于:第一,它是城乡交流,城乡联系的一个窗口。草市设在农村和城市的结合部,各地行商、城内各类人物,都少不了草料、柴木,均得与草市打交道。因此,草市往往又是生产交流、技术交流和商品交流的汇合。官府的消息也在市场上传播,又是信息市场。第二,草市是市镇发展的催化剂。在草市上,各类人物荟萃,一些人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向农民订购,由农民将草料送来市场,自己长居草市,成为包买商;草市的繁荣,又吸引了许多外地商人徙居于此,长年累月,这里人口滋繁,房屋并起,便逐渐发展为新的商业性市镇了。
当然,隋唐时期及其以后,许多非售草料的市场亦叫草市了。草市演变为南北农村圩市,与“会市”混为一体,成为农村集市的主要形式。两宋时期原来以出售草料的草市,则称为草场。
收稿日期:1999—01—15
标签:南北朝论文; 三国论文; 集市论文; 洛阳伽蓝记论文; 魏晋南北朝论文; 中国商业史论文; 太平御览论文; 曹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