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江苏省2009年中考物理试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年中论文,试卷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中考,江苏省对数学、物理两门学科首次实行全省统一命题与测试,这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调研和评估,备受全社会的关注。
2009年江苏省中考物理试卷的编制遵循了《物理课程标准》和《2009年江苏省中考物理命题实施意见》的基本要求,突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正确处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试卷共涉及了40个知识点,覆盖了科学内容中“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的19个知识板块;重点考查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试卷的编制突出了综合性,适当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应用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
一、在真实情境中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009年的中考试卷约80%都是基础题,但考查基础知识不等于考生活常识,不等于考机械记忆,试卷中以自行车、太阳能路灯、电烤箱、汽车保持车距行驶等情境编制的试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试题呈现形式体现从直接提问走向在情境中展开,从理想模型走向实际问题,从原始应用走向信息构建的特点,很好地发挥了中考的导向作用,引导物理教学从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试卷的第3题:
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该题在真实情境中考查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及知识的建立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机械记忆。
再如,试卷的第23题:
太阳能路灯的灯杆顶端是太阳能电池板,它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向灯杆下方的蓄电池充电,将电能转化为_______能储存起来,供夜晚路灯照明。若在一定时间内,太阳光辐射到该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为,这与完全燃烧______kg的煤放出的热量相当;如果这些能量经转化后,可供功率为35 W的路灯工作60h,那么该太阳能路灯的能量转化效率是______%。(煤的热值为
)
该题从学生生活的情境出发,考查能的转化、热值的计算、电能几个基本概念,通过简单的计算,反映出几种形式的能之间的关系,考查了学生对能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理解。
试卷中以生活现象为背景的基本试题有第3、6、7、9、13、23题等。如第6题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物理量数值的大小;第7题考查学生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9题考查能否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第12题中的圆柱形玻璃杯随处可见,关注考查学生是否有观察意识;第27题的背景知识比较新颖,考查了学生能否将研究条形磁体问题的方法迁移过来。这些试题都提醒我们要注意将基础知识和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学会将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养成用物理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此外,试卷同样强调对学生基本运算能力的考查,整卷涵盖了初中阶段的主要运算,包括重力与质量、密度、速度、压强、功和功率、机械效率、热量、电流、电阻、消耗的电能、串联电路的基本运算等,如第15、21、22、23、25题等。
二、以能力立意为主线,注重物理实验、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是物理学的基础,因而今年的中考试卷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全卷实验分值达到42分。涉及的内容包括:用铅块演示分子引力(第5题,2分)、用乒乓球演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第8题,2分)、演示电磁感应(第10题,2分)、水杯放大实验(第12题,2分)、天平的使用(第14题,3分)、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16题,2分)、动滑轮(第17题,2分)、用灯泡或电流表显示电流(第18题,3分)、凸透镜成像实验(第19题,3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20题,3分)、探究磁体的磁极(第27题,5分)、测量灯泡的电功率(第28题,7分)、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第29题,6分)等。当然对实验的考查不是就实验考实验,而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动手做过实验,是否理解实验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的过程中去获得意想不到的发现和难得的感受。
例如,试卷的第12题:
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该题考查的是教材里的一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动手做的基础上,去感知实验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如果学生从未动手做过该实验,则会简单地选择错误答案C.
例如,试卷的第29题: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较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
(1)实验中,将杠杆拉至图中虚线位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______N,钩码总重G为1.0N,钩码上升的高度h为0.1 m,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为0.3 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请写出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原因:_______。
(2)为了进一步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位同学用该实验装置,先后将钩码挂在A、B两点,测量并计算得到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根据表中的数据,能否得出“杠杆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的重力有关,钩码越重其效率越高”的结论?答:______。
请简要说明两条理由:①______;②_____。
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物理实验基本思想方法的把握与理解。根据表中的数据,不能得出“杠杆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的重力有关,钩码越重效率越高”的结论。原因是两次钩码悬挂点不同,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同时也不能只根据一次实验的数据就对实验结果下结论,这是不科学的行为。
2009年的中考试卷再一次提醒我们,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教学中能演示的要演示,该分组实验的要分组实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让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实验意识,不能只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
三、注重探究,强调开放,力求创新
注意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如何在中考中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考试的一个难点。2009年的中考试卷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在新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开放,在探究中学会创新。考科学探究不是简单考其七个要素的名称,而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其内涵的精神实质。全卷涉及科学探究七要素中的六个要素。
试卷中的第11题涉及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第27题涉及如何猜想、如何设计实验以及如何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第28题涉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第29题涉及如何采集实验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得到结论以及如何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价等方面。
例如,试卷的第11题:
玻璃杯从一定高处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却不容易破碎。老师要求同学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A.“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是因为地面比较硬。”
B.“玻璃杯从一定高处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吗?”
C.“为什么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会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却不容易破碎呢?”
D.“玻璃杯掉到地上是否破碎与下落高度、地面的软硬程度有关系?”
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能提问、善提问,是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该题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题中各选项都是问题,只是所提问题的层次不同,要求考生不光有问题意识还要有比较问题的意识,要分辨出不同问题的优劣,从科学探究的本义出发去作出判断。
再如,试卷的第27题:
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扬声器结构时,发现扬声器中有一个环形磁体,他们不知道环形磁体的磁极分布情况,于是几位同学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磁极呈横向分布(如图甲所示,左侧为N极,右侧为S极)。
猜想2:磁极呈轴向分布(如图乙所示,上面为N极,下面为S极)。
猜想3:磁极呈上中下分布(如图丙所示,上下面为N极,中部为S极)。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3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为了验证其他猜想,他们用细线将环形磁体水平悬挂起来(如图丁所示),结果观察到磁体在任意位置都能保持静止。这说明猜想______是错误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剩下的一个猜想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主要器材:______;简要做法:______;判断方法:______。
该题从学生兴趣小组的活动入手,把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和基本原理放在一个活生生的情景之中,使学生在动态与静态统一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这种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考题往往能强烈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让学生领悟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有趣的现象等待着我们去探究。
该题还考查了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以及对设计方案的评价,答案是开放的,情景是新颖的,体现了“探究过程本身比结论更为重要”的评价理念,引导教师将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发现过程转化,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以上这类探究性试题,不是简单地将教材上的某个实验改变几个数据或简单地考查一下实验器材,而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并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分析论证相关的物理规律。因此,本题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四、通过对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考查区分学生的能力水平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要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因此,今年的中考物理试卷中,考查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类型的题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考查学生对表格类型题目的信息分析能力;
②注重学生对图像类型题目的信息分析能力;
③注重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说明书、铭牌等的分析能力。
例如,试卷的第26题:
下表为一台电烤箱的铭牌,其内部简化电路如图所示,均为电热丝。
求:(1)电烤箱在高温档正常工作10 min所消耗的电能。
(2)电路中的阻值。
(3)电烤箱在低温档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和的功率。
该题考生要读懂铭牌上高温档、低温档额定功率的含义,从而获取有效信息,再对照电路图进行分析,才能正确解题。
再如:试卷的第30题:
(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这是因为水的______较大。
(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A.逐渐升高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
A.30%B.40%
C.60%D.90%
(4)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
(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
该题是一道综合题,从汽车防冻液的说明中既要了解防冻液的特性,又要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从中获取信息,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答题。该题还要求学生通过描绘图像,再从图像推知混合液的沸点,考查学生运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信息收集和处理类型的题目立意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不是单一要求学生记住某一物理结论来填空或选择,也不是让学生记住整个现象流程,而是创设一定的物理情景,给予学生合适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江苏省2009年中考物理试卷,没有偏题、怪题和人为编造的繁难试题。试题注重体现物理新课程的特点,注重三维目标的考查,题干规范、贴近生活实际,试卷的结构简约、合理,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赋分恰当,试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既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这既有利于大部分考生在考试中发挥应有的水平,又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2009年江苏省中考物理试卷下载地址:www.skwl.org/article/view.asp? id=2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