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是否改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福建省永安与三元初中生历史创新思维比较_初中生论文

课改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生了变化吗?——福建永安与三元初中生历史创新思维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永安论文,创新思维论文,福建论文,初中生论文,课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三元区作为省级初中课改试验区,开始实施初中新课程。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之一。而要探究新课程实施后,三元区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发生的变化,仅研究三元区自身的变化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非实验区作为参照物。由于永安市和三元区都位于三明市,各方面情况都比较接近,又未被列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因此笔者就以永安为参照物。而作为非认知目标,创新意识力无法通过考试来检测其变化,只能通过专门的问卷调查来探究其变化。笔者于2003年6月中旬在永安、三元两地分别进行有关历史创新思维的调查。①通过深入剖析调查所得数据,笔者认为三元区、永安市两地初中生在历史创新思维上的差异呈现出“混沌化”,而两地经济上的差异、新课程的实施是造成“混沌化”的主要原因。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学界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有三大主要特征: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笔者从这三个方面探究永安市、三元区在历史创新思维上的差异。

首先,灵活性是指寻找问题症结所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历史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包括对未知的历史进程提出假设、主动查阅历史资料等方面。从表1中我们可知:第一,大约有31%的被调查三元初中生认为自己“会对未知的历史进程提出假设;并主动查找资料,验证该假设的正确。”而永安的初中生却高达45%。而由于能够提出假设,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永安的初中生更擅长发现所需要解决历史问题的症结。第二,有41%的被调查三元初中生认为自己“对不明白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你会自觉地去图书馆或其他地方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而永安的初中生也仅为32%。而对于解决历史问题而言,占有文献越多,解决历史问题能力越强。由此笔者认为三元区的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更强。从上述两点中,我们可知三元区的初中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更强,而永安市的初中生擅长发现所需要解决历史问题的症结。即两地初中生在历史创新思维的灵活性上的差异是处于“不规则状态”。

其次,所谓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对特定的问题情境能给出多个答案。就中学历史创新思维而言,流畅性可以通过探索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等方式进行培养。第一,由于历史进程是由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体,偶然性就使得历史进程充满多种可能性。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初中生探索历史进程多样性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历史创新思维的流畅性。从表1中,我们可知有22%被调查三元初中生认为自己在“上历史课时,你会积极地探索影响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的每一种因素”,而永安的初中生则高达39%。即永安的初中生更注重探索历史进程的多样性。

第二,历史是由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所形成,任何历史事件的出现都是有多重原因。因此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历史问题,可促进初中生历史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形成。从表1中,我们可知有41%被调查三元初中生认为自己“在解决历史问题时,你会尽可能多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选择出最好的办法”,而永安的初中生仅有32%。即三元的初中生更擅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就历史创新思维流畅性形成过程而言,三元区和永安市初中生是各有所长。因此在历史创新思维流畅性上,二地的差异是“无序化”。

最后,独创性是指过去未有过的不平凡的创造设计。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历史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包括不迷信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权威、能够对历史事物再定义、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等三方面。第一,不迷信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权威是初中生历史创新思维独创性形成的基础。一个只知道匍匐在中学历史教科书脚下,只懂得背诵历史教科书的学生是谈不上发展独创性的。从表2中,我们可知,有27%被调查三元初中生认为自己“在历史课堂内外,经常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或教师传授的内容提出质疑”,而永安的初中生则高达40%。即永安的初中生更不迷信历史教科书、教师的权威。这就为永安中学生的独创性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第二,对历史事物再定义是指学生运用自身的能力,重新解释历史事物。这是历史创新思独创性的培养过程。从表2中,我们可知,有35%被调查三元初中生认为自己“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而仅有25%被调查永安初中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即相对永安而言,三元区的初中生更注重独创性的培养。

第三,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是历史创新思维独创性的外在表现。由表2中,我们可知,有30%被调查三元初中生认为自己“在提出历史问题时,你会主动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而永安的初中生也仅为32%。即永安、三元在历史创新思维独创性的外在表现上差异不大。

从上述中,我们可知,就独创性而言,永安中学生有良好基础,三元区的初中生注重其的培养,而两地中学生在其的外在表现上差异不大。换言之,永安、三元的初中生在历史创新思维独创性的差异是呈“不均衡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三元、永安两地初中生在历史创新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灵活性的差异,处于无序化、不均衡、无规则状态。即处于现代哲学经常提到的“混沌状态”。

导致三元、永安两地初中生在历史创新思维的差异处于“混沌状态”的因素有许多。在这些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家长、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与当地的经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舒尔茨先生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的形成方式,而教育的收益是通过就业实现的。即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当地的就业市场有关。从表4中,我们可知,1997年三元区的百人就业率是25%,永安的百人就业率是47%;1998年三元区的百人就业率是24%,永安的百人就业率是46%;1999年三元区的百人就业率是24%,永安的百人就业率是45%;2000年三元区的百人就业率是23%,永安的百人就业率是44%;1997年三元区的百人就业率是24%,永安的百人就业率是44%。从上述数字中,我们可知三元区的百人就业率并不高,只有永安的50%,即三元区的就业形势远比永安严峻。

三元和永安就业形势的压力的不同,深刻影响两地家长的教育观念。即相对永安而言,三元区的就业压力更大,因此想要在三元区获得理想的工作,取得较高的薪酬,即教育投资获得较高的回报,则必须进入名校。而想进入名校必须有出类拔萃的成绩。这就导致三元区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成绩。例如有45%的三元区的家长认为出类拔萃的学生必须是学习尖子,而永安仅为30%。在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三元、永安两地初中生对待成绩的态度产生较大差距。三元区的53%的被调查中学生愿意为取得好成绩而牺牲独立思考带来的快乐,而永安仅占被调查中学生28%。又如只有13%的永安被调查初中生努力读书,取得好成绩是为获取他人的表扬。而三元区却高达44%。

由此我们可知,三元区的初中生学习只是为获取高分数而不是为独立思考。学习的动力来自外部,即好分数可以得到他人的表扬。这是典型的“过于追求成功”。而著名的心理学家张大康提出过于追求成功会扼杀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正是由于三元区的家长的“过于追求成功”的教育观念削弱了三元区初中生历史创新思维的形成。

其次,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的形成起主导作用。2002年,新课程在三元区全面推行。从2002年4月三元区先后组织全区教师进行新课程通识培训,2002年6月进行历史新课程的省级培训,2000年8月在市教科所进行课改年段的历史教师的培训。经过几轮的洗脑式的培训,三元区的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而此时永安尚未进行初中课程改革。因此永安、三元两地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以同龄人为楷模”是指经常要求学生向同龄人学习,其会削弱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泯灭学生个性,不喜欢从事创造性活动。据笔者调查,有66%的永安初中生认为他们的历史教师经常要求向同学学习;而只有44%的三元区的被调查初中生认为他们的历史教师会要求向同学学习。换言之,永安历史教师常以“以同龄人为楷模”,这必然会对永安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第二,“禁止学生提问”妨碍师生之间分享彼此思考、经验和知识,阻碍师生之间的感情、体验的交流,从而影响创新思维的形成。据笔者调查,有24%的永安学生认为他们的历史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而三元区却高达40%。这些都促进三元区初中生历史创新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由于三元区的经济不如永安发达,造成三元区的就业率较低,这就使得三元区的家长过于追求成功,从而削弱了三元区初中生历史创新思维的形成。但由于新课程的推行,促使三元区历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三元区初中生历史创新思维的再生提供契机。正是由于这一正一反的因素同时作用于永安、三元两地的初中生上,最终导致两地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的差距呈“混沌化”。

注释:

①笔者在永安三中、三明三中各抽取150名学生进行《中学生创新意识量表》和《中学生创新意识状况成因量》的调查。之所以选择两校是因为这两校是三元、永安最好的初中学校,代表两地历史教育的最高水准,有典型性。

标签:;  ;  

课程改革是否改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福建省永安与三元初中生历史创新思维比较_初中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