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我国建筑产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本文对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以及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前期准备
建筑工程表面的裂缝是常见的问题之一,一旦工程表面出现裂缝,不仅会影响工程质量,也会减少建筑使用的时间,故对裂缝的处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方式之一。后浇带技术是预防裂缝出现的技术之一,它会根据不同建筑的要求完成浇筑。
1 后浇带的主要作用
1.1有效解决建筑结构因温差变化而造成的收缩裂缝
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容易因外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建筑结构受到影响,如外界气温是动态变化的,建筑结构极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而产生膨胀与收缩,从而导致建筑结构出现裂缝。如果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直处于低温状态,而在工程竣工后突遇高温,那么钢筋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会出现温度应力与挤压力,当内部的温度应力与挤压力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时,混凝土的结构就会出现裂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工程施工前需要对温度应力进行着重考虑,并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后浇带工作,若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出现收缩,则立即执行后浇带工作,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不受影响。
施工中也需确定每个部分的施工顺序,确保整体顺序不变的情况下,划分主次,主次划分后再展开后浇带设计。后浇带在建筑中的应用,是为了保障建筑的整体性,让建筑更加稳定,因此,后浇带的施工时间是整个工程结束后,而其实际施工时,需根据整个工程的基本情况合理设计,以保证建筑的质量。
1.2 解决建筑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在施工中应用后浇带技术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执行,而后浇带的浇筑时间主要是根据工程地基沉降量而决定,在施工前需要对裙房结构及建筑结构稳定性进行详细的检查与计算,在与整体连接后,应对混凝土内部结构在沉降过程中所形成的应力进行计算。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技术的使用应明确施工的先后顺序,在主楼施工完成后再进行裙房施工,最后再对后浇带进行浇筑,从而使整体的建筑工程施工任务完成。
2 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后浇带施工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以及材料,同时还需注意浇带的宽度、间距与位置的选择,其中,间距的设置是根据设计图纸上位置的预留,确定间距的大小,但若是在实际施工中出现突发情况,施工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而其位置的确定,是根据建筑的基本情况与不同功能墙体的分布,决定是否在墙体周围设置后浇带。基于此,施工人员必须全面落实施工技术,并优化技术的使用。
2.1重视前期准备
后浇带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制作模板。如果建筑之间的间距较大,整个建筑群的荷载也会增加,严重时甚至会超出钢筋的承受范围,让起到固定作用螺栓的稳定性变差。所以为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需在浇筑前设置钢丝网模板,其制作时必须达到的标准是,钢丝网上的所有网格均匀,制作钢丝网的钢丝粗细一致,而模板的强度、稳定性也要达到要求,保证质量。即模板的制作必须按照规范进行,不可以有任何疏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选择施工的时间
常见的建筑收缩的时间最长为2个月,随后即可浇筑,但如果是高层建筑,则需要在建筑沉降结束后才可以浇筑。高层建筑和裙楼的不同是,裙楼施工量较小,高层建筑的施工量较大,由此,两类建筑不论是荷载还是沉降的多少,都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常见建筑的沉降快于高层,但荷载小于高层,基于这一情况,施工人员需根据不同建筑沉降的特点浇筑。
2.3设置适合的间距与宽度
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技术的应用首先要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良好,在小高层建筑施工中,基础结构在受力情况下不能将钢筋切断,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也确保建筑结构整体性[3]。在建筑施工中,如需要大跨度的后浇带,需要将受力钢筋断开,并做好钢筋切割处理工作,在建筑后浇带的施工中要对钢筋进行合理的焊接,避免建筑物楼板出现受力不均匀的情况而导致建筑物发生弯曲变形。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后浇带宽度进行严格控制,正常情况下后浇带的宽度> 7m。而后浇带的间距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来设置,也可以不以施工图纸标注作为参考,但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对施工所在区域的温度及气候情况作为参照,后浇带间距应≤ 30cm。
2.4 选择合适的材料
施工人员选择材料时,应选择不会收缩的混凝土,比如膨胀型的混凝土,或是在普通混凝土中加入可以让其膨胀的外加剂。同时,施工前也要在搅拌的混凝土中加入减水的化学试剂,并用相应的方式振捣混凝土,确保后浇带施工后达到强度要求。
2.5 温度选择
施工时的温度保护是确定后浇带的温度保持为10℃,这样可以让混凝土与浇筑的表面尽量贴合。而为了避免混凝土表面开裂,需在早上、晚上处理,及时处理出现的裂缝。
2.6 保护与浇筑
在后浇带的整个施工过程中,需优化对表面的养护,避免水、杂质停留在表面。即在施工前,会清理需要施工的表面,保持表面的清洁,而为优化防水的效果,可以在连接的缝隙处涂抹防水砂浆,或是在整体结构的两端使用有防水效果的砖块。如果施工后的后浇带表面出现裂缝,可先用木板挡住上部,并在四周涂抹砂浆,阻隔水与裂缝的接触。用这种方式处理,不仅可以保护后浇带,也可以减少钢筋污染,控制施工垃圾的产生,保证施工现场的清洁,提高了后浇带施工的效率。对于混凝土的浇筑,是根据施工方案具体的要求施工,如果需要更改,需及时告知施工负责人,待双方商讨后确定方案可行后才可施工,而振捣混凝土时,机器与模板需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振捣破坏模板的稳定,并预防水泥浆的流失。
3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应用,可有效预防建筑裂缝的出现,保持建筑的稳定与工程质量,由此,施工技术实际应用时,必须根据建筑的基本情况,选择施工的温度与时间,照施工方案逐一进行,由此确保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段辉乐, 许向阳, 高春平.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探析[J]. 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6(12):00147-00147.
[2]黄发兵. 关于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的探讨[J]. 建材发展导向:上, 2016, 14(17):21-22.
[3]朱宗忠. 试论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 江西建材, 2016(8):90-90.
论文作者:任伟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建筑论文; 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间距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表面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