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当前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有其时代特点。但实际上,素质教育有其连续性、继承性。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实质问题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也有同样表述。在这些法律中,对教育方针的提法做了调整,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这样一个教育方针,其实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我们教育方针的特点。
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理解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有三个特点应引起重视。
1.素质教育更好地体现了教育方针中教育功能的前瞻性
我国教育方针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教育是面对未来的,邓小平同志在三个面向中特别强调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对教育功能的重要概括。各国教育改革设想中也有对现在培养出来的人在未来如何的考虑。这就是教育的前瞻性。
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价值是体现在未来的。教育能否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看什么?不是看学校里的学生怎样,而是看学生毕业之后、步入社会时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的性质和水平。如果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只是追求暂时的、片面的,或者表面的效果,那么这种教育就很难经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受教育者在未来社会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水平呢?那就是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立足于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如何,就必须重视培养真正能在受教育者身上长期起能动作用的素质。而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对人不同的素质结构要求,传统的素质结构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加以调整,赋予其时代的内涵。
2.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方针中教育对象的整体性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奠定基础。我们不仅要培养各种类型的专家,更要重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这决定着我们国家人力资源的水平。所以,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纯面向能被高一级学校选拔、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
但教师的任务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现在,大家都能接受这样的提法: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面向整体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在这个问题上争议较大的就是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材施教强调个人的发展,而素质教育强调整体的提高。我认为两者应该是统一的。因为,受教育者本身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其原因有先天条件,有环境影响,也因其教育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即应使有差异的个体都能达到一定的共性要求。也就是说,虽然人不一样,但经过教育,都应达到起码的标准,这本身就有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当然,这还不够,还应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所以,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因材施教。目前,有的国家和地区,如英国和台湾,都把小班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因为大班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3.素质教育更好地体现了教育方针所提的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要使学生在学校受教育阶段真正打好素质基础,我认为应该突出三点。
首先,突出全面。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大家都在研究哪些素质是基础素质?基础素质要达到什么水平?这一问题的研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纲要》里提到的四个基础素质大致是合理的。
第二,突出精要。精要,即精炼扼要。现在教育内容庞杂尖深,教学方法重复繁琐,这是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精要是打好基础的重要条件。基础中最主要的东西只有精要以后才可能掌握好,要抓住不放的东西必须要抓得准。
第三,突出内化。打好基础一定要重视良好素质的内化,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品德、智力、才干、体力的内在品质。所以,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过程,没有科学的过程,就没有科学的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比较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应试教育”比较重视结果,特别是考试结果,尤其是以分数表现的考试结果。实际上,使学生内化为内在品质的往往是教育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暂时无法考出来,但可能跟学生相伴终身。
五、现行教育继承着优良的教育传统,但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
现行教育不等于“应试教育”,现行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现行教育中也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对现行教育的完善。
我认为,不能因为教育总体有很大成绩,就忽视一些弊端的危害性。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不同,它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教育目标的短视性
“应试教育”单纯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也就是教育成绩。应该说考试成绩与学生素质有关系,但考试成绩并不能标志着学生的素质水平。因为素质是更为深层次的、长久起作用的人的品质。为应付考试而进行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肤浅的、庸俗化了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和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之下,教育领域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而且这些现象屡禁不止,造成了教育效果的虚假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校长和教师。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评价体系。
2.教育对象的局限性
“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择又以现行学科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所以“应试教育”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把培养优秀学生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对立起来,使基础教育实际上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由于用来要求和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唯一尺度都是分数,就造成教育难以帮助每个学生在他自己的起点上前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曾经提出,终身教育的观点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不使人的14岁到20岁就决定他的一生命运这个问题。我们也存在这个问题。当一名学生初中毕业后,他能上什么样的高中,就决定了他将来能上什么样的大学,就决定他将来在社会上会怎样。终身教育要改变的,就是这一现象。
3.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由于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考试制度不完善,导致学校教育内容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被大大强化和扭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仅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被削弱,智育也存在严重的片面性。非考试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的能力,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这些在未来社会里非常需要的基础能力不被重视,造成学生素质的缺陷,影响其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同时,由于考试所显示的结果被无限夸大,教育过程的教育性就被严重忽视了,教育过程和指导学生应考的过程在实际上被等同起来。在“应试教育”比较严重的地方,其教育过程就是指导应考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不能自觉地提高学生素质,反而经常违反教育规律。
现在,我们教育中还有一种从“应试教育”延伸出来的“应查教育”。如有的学校为了对付卫生检查,让学生停课半天打扫卫生。打扫后的厕所不让学生使用,待检查过后才使用。结果很可能这个学校是卫生先进,但这个教育过程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如果学生长大了,也当了校长,也遇到了卫生检查,那么他在学校中学会的一套肯定会运用自如。
陶行知先生墓前有副对联:千学万学学说真话,千教万教教做真人。而我们现在是千教万教教人做假,千学万学学说假话。这种教育过程留给学生的结果是让人后怕的,将来这一代人到社会上去会怎么样呢?所以有人把“应试教育”叫做负教育。
六、转变教育思想是实现“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前提
有的同志说,当前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不是思想问题。没有一个校长,一位教师愿意按“应试教育”的模式做。我认为,问题还是在教育思想。这里说的教育思想不单纯是讲教师的思想问题,是总体的思想。这个总体包括社会、包括某些领导们的教育思想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某些教育观念,或说是陈旧的,甚至说是应试的教育观念,还相当普遍地存在。因此,如果没有教育思想的转变,我们整个的转变就失去了前提。
七、推动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是政府、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
实现整体改革,是推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加强整体改革的步伐是必要的,但这个整体改革又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改革方案,然后从哪一天起,就开始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我认为这个过程是个渐进的过程,是随着不断把各学校的、教师的、地区的教育改革试验成果的推广,随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改革,随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进行来逐步完成的。因此这首先是政府行为。如果没有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引导,这样一个涉及面广的改革是难以推进的。
但是,我以为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不能因为这样,就认为一所学校就无能为力了。实践证明,各个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与这个学校校长的指导思想和这个学校的整体改革方案推进的程度有密切关系。我认为现在应该是一个协同动作,学校和教师应该就教育思想认真进行研讨,对学校实际的改进问题拿出方案,进行推进。
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涉及到考试改革。但我认为“应试教育”的根源不在考试本身,因为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学生的方法,它永远是会起作用的。当然考试的形式、内容需要研究和改进。
关于考试目前有两种看法我认为是不正确的。一种看法认为只要不取消考试,就只能搞“应试教育”。改革考试是一个意思,取消考试是另一个意思。以取消考试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不对的。最明显的事实是我们曾经取消过考试,在“文化大革命”中取消了考试,但那时我们也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而且那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缺陷是很多的。这至少说明了全面素质教育并不以考试为前提。在没有考试的时候,如果教育思想不端正,没有一整套教育改革的推进措施,我们同样无法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另一种看法是,“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与考试无关,因此现行的考试没有必要进行改革。这也是不对的。现在的考试有两种。一种是水平考试,其作用又有两种。一种作用是通过考试,搞形成性评价,改进教学,使学生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另一种作用是看学生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第二种考试是选拔考试,这里面就有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选拔的地方就必须选择,如在实行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升入高中时就必须进行选拔考试。由于我们有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选拔。
这个选拔在目前是难以避免的。但也有另外一种类型的选拔。如小学升初中。过去这一升学要进行选拔,因为过去没有普及初中教育。在一段时期内,有些地区不仅小学升初中要选择,就是初小升高小也要选拔,因为这些地区只普及了四年初小,不选拔没办法。但是当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究竟是从总体上来设计九年的教育好呢?还是在小学升初中时再进行一次选拔好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从根本上讲,小学升初中的选拔是没有必要的。眼前还要不要选拔,要由眼前的情况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不断推进的方案,最终过渡到不再进行这次选拔,就如同当初我们果断地取消了初小升高小的选拔一样。从根本上讲,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应该给大家提供大致相同的办学条件,这才是义务教育的本意。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那就是另外一个性质的问题了,我们应该逐步缩小客观差异,使大家能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当然,这种平等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大致相等,或是在一个地区大致相等。这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采取的手段,如果是作为变通性、暂时性的,我认为是可取的。但如果是根本性的,我认为不可取。
八、积极投身于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伟大改革实践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看成是我们对新世纪所做的贡献。我们应该很豪迈地投入到这一战斗中去,不应该站在一个被批判的地位,有一种负疚感,等待别人对自己进行改革,这不应该是我们所持的态度。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完善和推进这项改革。我认为,实现这一转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我们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只要积极、稳妥,我们的教育改革总会向前推进,提高民族素质的目标总会能完成得更好一些。
(注:本文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同志为第三期全国体育教研员讲习班讲学的讲稿,本刊做了部分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