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磁共振用于感染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李宝山

研究磁共振用于感染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李宝山

李宝山

(榆树市人民医院核磁共振科 吉林榆树 130400)

【摘要】目的:研究动态增强MR数字减影技术应用于感染性脑膜炎临床诊断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70例感染性脑膜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分析动态增强MR数字减影检查结果。结果:本研究54例研究对象存在脑膜强化现象,实施减影处理后,其敏感性达到77.1%,明显高于减影处理前的51.4%(P<0.05)。结论:针对感染性脑膜炎患者,选择动态增强MR数字减影技术进行检查和诊断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动态增强MR数字减影;感染性脑膜炎;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110-02

脑膜炎病变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诱发该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要想针对该疾病进行及时治疗,就必须要采用科学、有效的临床检查方法和诊断方法。近年来,磁共振扫描方法在脑膜炎病变诊断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现出良好的敏感性。动态增强MR数字减影技术作为磁共振技术的一种,能够发挥良好的诊断效果。为了研究动态增强MR数字减影技术应用于感染性脑膜炎临床诊断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本次研究选择本院70例感染性脑膜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70例感染性脑膜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70例研究对象中男患44例,女患26例。7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有4岁,年龄最大的有5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2.5±3.2岁。本次70例研究对象中属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有30例,患结核性脑膜炎的有14例,其余26例患病毒性脑膜炎。

1.2 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GE_Signa HDxt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作为扫描工具,针对患者实施常规T1W1颅脑扫描,之后实施T2W1颅脑扫描,明确需接受动态扫描检查层面,做好定位工作,科学构建肘前静脉通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患者进行造影剂注射前,首先实施模板扫描,以便将其视为对照,而后经静脉通道将钆喷酸葡胺顺利注入,注入量控制在15毫升至20毫升范围内,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2毫升,结束注射工作后,启动新的动态序列扫描工作,综合分析患者状况,开展全方位动态序列扫描。扫描参数为TR/TE 104/20,扫描层厚为4毫米,将间隔控制在0.4毫米[1]。

借助PHILIPS NT10减影软件包针对影像检查结果开展后处理,针对增强后的图像Dn以及增强前获取的预扫描图像D1开展同层面减影,获取相应的减影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分析。

2.结果

本次70例感染性脑膜炎患者中,经Gd-T1W1检查发现,70例研究对象中有36例患者存在脑膜强化现象,有18例患者脑膜厚度超过3毫米。本研究中10例患者出现普遍脑膜增厚问题,还有8例患者存在基底池脑膜强化现象。通过PHILIPS NT10减影软件包进行图像处理后,发现54例研究对象存在脑膜强化现象,实施减影处理后,其敏感性达到77.1%,明显高于减影处理前的51.4%(P<0.05)。54例研究对象完成减影处理后,针对阳性患者实施减影处理前后的图像信号强度以及噪声信号强度等进行全面测量,针对具体CNS值进行科学计算,实施减影处理后的CNS值为135±79,明显高于实施减影前的27.1±56(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减影前后的敏感性和CNS值

组别 敏感性 CNS值

减影处理前51.4% 27.1±56

减影处理后77.1%* 135±79*

注:与减影处理前相比,*P<0.05

3.讨论

脑膜炎大多数属于血性性感染,感染性脑膜炎很容易对患者软脑膜以及蛛网膜造成不利影响。正常的蛛网膜-软网膜不存在强化现象。感染性脑膜炎在脑膜炎强化方面通常呈现为线样,通常表现为弥散性强化,也可能表现为局限性强化,如果脑膜强化长度大于3.0厘米,则考虑其是否出现脑膜病变[2]。

现阶段,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显示患者的脑膜异常强化,实现对感染性脑膜炎的科学诊断,然而,常规磁共振检查的实施无法针对轻度增强病变进行有效显示,影响临床诊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使用动态增强MR数字减影技术,能够避免脑实质以及骨髓信号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脑膜异常强化在显示方面的清晰性,进一步确诊。

本次研究发现,本研究54例研究对象存在脑膜强化现象,实施减影处理后,其敏感性达到77.1%,明显高于减影处理前的51.4%(P<0.05);实施减影处理后的CNS值为135±79,明显高于实施减影前的27.1±56(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陈静等人关于感染性脑膜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相符[3]。从以上研究可知,针对感染性脑膜炎患者,选择动态增强MR数字减影技术进行检查和诊断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及时发现感染性脑膜炎病变,提高临床诊断科学性和准确性,建议在今后的感染性脑膜炎临床诊断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辉,刘焱,王艳.婴幼儿颅内感染与磁共振脑膜强化模式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10:685-687+691.

[2]袁杭,王安龙,林上奇,邱小伟,朱卫平,吴莲慧.结核性脑膜炎磁共振的诊断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3:3085-3087.

[3]陈静,李欣,王春祥,赵滨.MR增强FLAIR和T_1WI序列对儿童感染性脑膜炎成像效能的对比[J].放射学实践,2010,12:1319-1322.

论文作者:李宝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  ;  ;  ;  ;  ;  ;  ;  

研究磁共振用于感染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李宝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