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_中西部地区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_中西部地区论文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注意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上)第27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党的十五大报告则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高度论述了如何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一、明确了解决地区差距的重大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

1、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实际上就是经济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会造成政治上的不平等,反过来会强化经济上的不平等,最后肯定会导致社会主义失掉其本质特征。邓小平同志指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第三代领导人将解决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正是对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坚持和发展。

2.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来看,将解决地区差距作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分布集中,贫困人口数量多,加上宗教问题复杂,如果地区差距拉得过大,将会影响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影响少数民族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信赖,进而影响到国家边境地区的安定与巩固。1962年曾经发生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大批边民外逃事件,尽管有国外势力的挑唆,但根本还是由于极“左”路线造成的国内连年经济严重困难。这方面的教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3、 将解决地区差距作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也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少数民族已经在政治上成了国家的主人,所谓民族平等问题就比较集中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上。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努力遏制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并逐步使之缩小,以便让各民族都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整体利益与每个民族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

江泽民同志指出:“东部地区由于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加上国家政策上的一些支持,发展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

1、就经济基础来看, 解放前,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四分之三以上的工业,广大内地,特别是边疆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建国以后,从1952年到1978年,我国生产力布局总体上选择了以国家投资向内地倾斜为特点的内向型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对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产生了较大的作用。但在传统体制下,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工业品以及农产品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将一部分价值通过不等价交换转移到了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东部地区,地区差距仍然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邓小平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思路,我们首先开放了东部沿海地区,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发展。

2、就地理环境来看,东部地区的区位条件远远好于中西部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临海优势和对外联系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既便于接受发达国家技术和经济资源的辐射和转移,又便于通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投资办厂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远离海洋,对外联系不便,难以直接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和资源转移,也缺乏既可当投资者,又可当引资者的华人、华侨。而且“级差效益”尤为明显。据资料介绍,新疆地区内各城市的平均距离为760公里; 到内地各省会的距离为3700公里!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地区光是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就是一个数倍于东部地区的沉重负担;而且,同样建一条公路,它的有效服务半径,运输效益,平均投资回报率,也与内地有着数倍之差。

3、就国家的政策环境来看,差别也极为突出。以投资政策为例, 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虽然一度偏向中西部地区,但总的说来,投资仍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投资重点又主要在沿海的一些省市。“四五”时期,东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35.5%,中西部合计占64.7%,到“七五”期间,东部占51.7%,中西部地区占41.1%,到1994年,东部占55.0%,中西部占36.0%。(注:课题组:战略资源的开发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10月14日。)

所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一是要认识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三是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应当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

三、提出了逐步缩小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江泽民指出:“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 )根据他在十二大关系讲话和十五大报告的有关论述,对如何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大致有这样几条基本原则:

1、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步伐,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96.82 %的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近四分之三到五分之四的煤、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产量,平均达四分之一以上的铁、 铝和森林等面积外, 尚有宜农、 宜林等可利用荒地10800万公顷、可利用草地31333万公顷。此外,就全国而言,光、热资源富集并且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注:王凤俊: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及政策, 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3月27日。)中西部地区要想迅速发展, 必须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2、中西部地区主要依靠自身发展的同时,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获得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密度较低,适用时间也较短。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积极朝着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方向努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家要在统筹规划下给予支持”。首先,要“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料开发项目”。1995年,中央拟从八个方面向中西部实行行政倾斜,对开发中西部优势资源和加快基础设施作出过重点的论述:一是适当扩大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的权限;二是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安排一些先进试点的领域和项目;三是放宽地区审批外资项目的权限。(注:国家拟从八个方面向中西部实行政策倾斜,政策天地1995年第11期。)在实践上,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的倾斜也是非常明显的,如大京九、三峡、小浪底、喀什到库尔勒铁路、塔里木油田等。其次,要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的首要条件。90年代以来,国家明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按照公平原则确定各地区的合理赋税;如何科学核实财政转移支付额占国民收入生产额的合理比例;如何按照坚持总体效率兼顾空间平衡的原则,正确选择和掌握空间转移支付的流动方向。再次,要“鼓励国内国外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近几年国家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矛盾,要国家拿出巨额资金投向中西部地区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国家赋予优惠政策,增强中西部地区造血功能,尤其是增强中西部地区的融资能力,还是可能的。这样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又可以使我们解决好管理问题。象西安市将西临高速公路管理权转让给香港,用转让费又修新路,陕西省将陕西铝厂股权转让,又用换取的资金进行新的资源开发项目建设。这都是一举多得、加快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的好办法,应提倡和推广。

3、不论东部地区,还中中西部地区都要调整各自的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东部地区要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优惠政策日益普及化的今天,东部地区需要继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而能否抓住当前有利时机,顺利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关键在于东部地区能否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外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增加创新优势;对内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第一经济增长点,力争在一些领域、层次、产品、关键技术等方面有重要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东部地区由“优惠型”向“素质型”转变,更好地发挥东部地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示范与辐射带动作用。

中西部地区也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来选择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生产主体,不断扩大再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要防止不顾中西部地区的条件和优势,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中,以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进一步加剧地区差距的扩大。

4、 东部地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二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东部地区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实践证明, 以下几种方式是卓有成效的:

首先要开展对口帮扶。早在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就确定: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东、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宁夏,全国支援西藏。通过对口支援,密切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关系,使落后地区能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其丰富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逐步摆脱落后状况,走上富裕之路,这样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增强发展后劲,促使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其次要科学引导产业转移。8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靠传统产业迅速起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进入90年代,东部地区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开始向产业高度化方向过渡。这就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使之能够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嫁接东部地区的技术优势,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接过传统产业转移的接力棒,形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再次要鼓励市场让渡。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对外贸易额稳步增长。1995年全国出口额为1487.7亿元,比1979年增长了15倍,其中东部地区出口额为1297.32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7.2%。 在出口结构中,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服装、鞋类、玩具、体育用品和电信设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注:胡武贤:中西部经济发展:困难、机遇与对策, 区域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这对同样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为主的中西部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力发展传统产业,抢占国内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好机会,但也应看到,这种被动型的市场让渡的实现只是个短暂的过程,近年已经出现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开始挤占中西部地区市场份额的倾向。因此,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开拓新的国内市场,从而为中西部地区发展腾出市场空间既是东部地区再创新辉煌的需要,也是对中西部地区的大力支持。

最后要实行教育培训。中西部地区的落后说到底是人才的严重不足。俗话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应重点放在“授以渔”上。为此,有必要在东部发达省份设立中西部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训工程,每年无偿为中西部(特别是农村)培育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培训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采用培训班,或直接进厂上岗锻炼,或作学徒学艺等形式,而中西部要通过考核的手段,选拔优秀青年去接受这样的培训。东部地区,要动员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机关、团体到中西部地区搞扶贫开发和经济技术合作,搞捐资助学和兴办各类社会服务事业。

5、根据市场化、一体化的要求,加强东西合作,实现联动发展

我国中西部地区工农资源丰富,土地、劳动力低廉,能源、原材料成本较低,政策优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而发达地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发展空间,利用潜在的市场,加强与中西部的联合与合作,已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生产力要素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具有开展合作的广阔空间。

江泽民同志1994年考察广东讲话时指出:“坚持发展特区以及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内地的横向联系,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做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这对于促进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极为重要。”(注:人民日报1994年6月23日。)

90年代以来,在政府引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通过对口支援、干部交流、劳务输出、异地开发、中介搭桥、产品展销、“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等形式逐步打破了中西部地区的封闭格局,加快了生产要素的组合和流动。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输送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引进了上万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一些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要实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分工协作、联动发展还有相当艰巨的工作要做。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中西部地区在投资环境上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软环境。中西部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计划经济的观念严重,视企业为私有财产,认为企业合资、合作后,自己就没法管理了。一些企业负责人也坚持“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传统观念,过于看重自己在合作企业中的地位。软环境差的另一个表现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法律保障差。中西部合作方随意不执行合同,甚至侵吞投资者财产的行为时有发生。事情发生后,往往又受到当地地方保护主义的保护。据调查,1980年至1990年十年中上海与中西部和沿海各省区搞协作的项目,累计提供资金18亿元,意在获取原材料的供应。按合同统计,对方应向上海提供总价值为272.6亿元的105种原材料。但是实际上,上海只获得45亿元的原材料。这就是说,履约率仅为16.5%。(注:徐道贤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未来对策选择,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7年第3期。)今后,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应深入开展合作, 力求找到双方都能获益的合作方式。

收稿日期:1999.11.1

标签:;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