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江流域资源、工业和航运的协调发展_长江论文

论长江流域资源、工业和航运的协调发展_长江论文

论长江流域资源、产业与航运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流域论文,航运论文,协调发展论文,产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江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5, 长江干流流经10省市(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再加重庆市为11省市),横跨西、中、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是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差距的重要途径,因而加快长江流域开发开放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相对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取决于五个要素:资源、产业、城市化、交通、环境,而促进长江流域资源、产业与航运的协调发展则是当务之急。

一、长江流域资源、产业与交通布局优势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发展轴,长江流域的优势可以从资源、产业、交通、城市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等方面显示出来。

1.长江流域的资源优势

长江流域资源十分丰富,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人力资源(劳动力、人才及技术)、水资源在全国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1)长江流域的人力资源。长江流域10省市总人口4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34%。长江流域拥有我国高校的30%、科研机构的17%以及从事科研及综合服务就业人员的76%,高校在校学生106.01万人,占全国的41.8%。

(2)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其一,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当丰富, 水能和水运潜力巨大。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约980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6%,占全国地表总径流量的57%,但目前的利用率仅为18%。长江水能蕴藏量为2.68亿千瓦,可开发量为1.97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53.4%,至今全流域尚有90%以上水能资源有待开发。长江拥有我国内河流域面积的42%和水流量的62%,是我国运力最大的内河运输大动脉,但这条“黄金水道”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其二,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共生矿多、易开采的特点。在全国已探明的148种矿产资源中,长江流域已找到12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可供开采利用的有99种,在38种常规矿产中,储量占全国20—60%以上的共有29种。

(3)长江流域农业资源。长江流域耕地总面积3069.86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2%,林区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为27.4%,木林蓄积占全国的1/3。长江中下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棉生产基地。

(4)长江流域旅游资源。 长江流域是我国旅游资源分布最为集中、质量最高、开发潜力巨大的地区。长江流域内有省级以上名胜景区40多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点数万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的1/3以上。

2.长江流域的产业优势

长江流域在全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工业部门主要有钢铁、汽车、电力、电子石化等工业。长江沿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上游有“天府粮仓”,中游有“两湖熟、天下足”的沿江平原,下游有“鱼米之乡”的三角洲。

(1)长江流域的工业。 长江流域已经形成了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全面发展的较为完善的综合性的工业生产体系,重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电力、石化工业等。其一,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全国钢铁行业50家最大企业中有20家分布在长江流域。目前已形成宝山、上海、马鞍山、武汉、攀枝花5个特大型企业及21 个全国重点企业和20个地方骨干企业,分别占全国钢铁特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总数的42%、50%和36%。其二,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该地区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汽车工业。汽车制造工业以生产轿车、轻型车为主,同时也生产部分重型车、旅游车、摩托车等。其三,长江流域的电力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长江流域的电力工业以水力发电为主,占70%以上,以火力发电为辅,以核电为重要补充,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4%。已形成了华东电网、华中电网2 个跨省市电网和四川、云南、贵州三个省级电网,其中华东电网装机容量和发、用电量均居全国之首,是全国最大的跨省市电网。

(2)长江流域的农业。长江流域10省市农业总产值为4774.12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43.4%。粮食总产量达19926.2万吨, 占全国粮食总产值的43.7%,油料总量达793.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4%, 棉花产量达163.2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3.6%。肉产品、水产品、林产品以及蚕丝、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均居全国重要地位。可以用相对优势指数来说明长江流域的产业优势。相对优势指数=

某项指标占全国比例

────────────,该指数的含义是,指数大于1, 表明具有

总人口占全国比例

优势;指数小于1,表明具有劣势。长江流域10 省市工农业产品产量如下表:

发电量

成品

汽车

化肥

化纤

原煤

粮食

(亿千钢材 (万辆) (万吨) (万吨) (亿吨) (万吨)

瓦小时) (万吨)

占全国的

37.2 46.4

49.7

49.9

56.6

24.7

43.7

(%)

指 数1.09 1.36

1.46

1.47

1.66

0.73

1.29

棉花

油料 生猪出

(万吨) (万吨) 栏头数

(万头)

占全国的

43.6

44.0

57.9

(%)

相对优势

1.28

1.29

1.70

指 数

可见,长江流域10省市在工农业产品产量方面,除原煤产量约占全国的1/4、指数为0.73,不具有优势外,其他各项指数均大于1, 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3.长江流域的交通与基础设施优势

长江流域具有集远洋港口、长江干流航运、内河与铁路、公路联运、航空运输、通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交通优势。

(1)长江流域的水运。长江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水运系统, 航道里程有7万多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70%。 长江水系拥有通航里程57447公里,占全国内河航道能航里程的52.6%。 长江水系港口共计924个,长江干流有港口216个,其中规划的48个港口拥有生产泊位1617个,长江干流23个重要港口城市拥有码头总长度37844米,泊位564个,其中万吨级泊位37个。

(2)长江流域的陆运。其一,铁路运输。 长江流域的铁路货运远远超过水运。铁路货运为水运的179.5%,周转量为水运的206.7%。与东北地区相比,铁路密度较底,如长江上游地区每千平方公里仅有2.2公里铁路线,而东北地区达18.3公里,且长江流域铁路复线仅为20%。长江流域10省市铁路营运里程合计15004公里, 占全国铁路营运里程的28%。其二,公路运输。长江流域的公路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种运输体系中,其货运和客运均占首位。10省市公路合计42.53 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长度的39.2%。且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90年代中期已建成的高速公路1571公里。90年代已建成或将要建成的长江大桥有16座。

(3)长江流域的空运。长江流域已有大型机场8个, 国内航线125条,国际航线12条。到2000年仅华东地区民用机场总数将达42个。

(4)长江流域的邮电。长江流域10省市城市电话交换机容量为799.26万门,占全国的36.2%,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为333.04万门, 占全国的40.1%。

长江流域10省市基础设施情况如下表:

我国铁路 内河航 公路 全社会 年末市内 市话交换

营业里程 运里程 里程 货运量

电 话机容量

(公里)

(公里) (公里) (万吨)(门) (门)

占全国的

27.9 69.0

39.4

36.1 37.1 36.2

(%)

相对优势

0.82 2.03

1.16

1.06 1.09 1.07

指 数

农话交换

机容量

(门)

占全国的

40.1

(%)

相对优势

1.18

指 数

可见,长江流域10省市在基础设施方面,除了铁路指数只有0.82、不具有优势外,其他各项指数都大于1,特别是内河航运的指数为2.03,在全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4.长江流域的城市发展优势

长江流域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2.4%,其中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5个,占全国特大城市的16%, 并且已形成各具特色和功能的中小城市群,从而形成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镇的多层次的城镇化网络。城市第二产业占61.74%, 高于全国城市第二产业平均值55.8%。城市在工业基础、人口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对外开放方面拥有更大的比较优势。

5.长江流域的综合实力

长江流域10省市的总体实力可以从社会经济的主要方面占全国的比例体现出来。长江流域10省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如下表:

国内生产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乡 镇 社会商品

总 值总 值总 值

企 业 零售总额

(亿元)(亿元)(亿元)

(亿元)

(亿元)

占全国的42.0 43.4 45.9 44.4 40.0

(%)

相对优势1.24 1.26 1.32 1.29 1.18

高校在校

学生数

(万人)

占全国的41.8

(%)

相对优势1.23

可见,长江流域10省市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各项指数都大于1, 说明长江流域的这些方面在全国都具有比较优势。

二、长江流域航运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投资严重不足、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航运管理体制的弊端等因素使长江流域航运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诸多问题。

1.长江流域资源、产业与航运的不协调

(1)投资严重不足而使航运与产业发展不协调。 长江流域的产业发展与航运不对称,“黄金水道”的优势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水运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体系中只占第3位。 这一航运状况与长江流域发展“大运量、大耗能、大耗水”的产业不协调,而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严重不足。

长江航运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航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长江航运业赶不上沿江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考察运输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用弹性系数来测量。例如,从1952年到1957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1%,而各种运输方式的总货运量平均增长速度为20%,运输发展弹性系数1.8。 航运发展弹性系数是测量航运同经济发展关系的指标,是航运发展速度同经济发展速度之比。目前,长江干线水运量平均增长速度为3%左右,水运发展弹性系数只有0.3左右,表明水运发展严重滞后于沿江经济发展。长江干流素称“黄金水道”,其运力相当于20 —40 条铁路。 然而, 目前长江干流货流密度仅1200多万吨,不及一条普通的铁路干线。长江干流的现有航运能力至少有9/10被浪费。美国的密西西比全长6362公里, 径流量只及长江的一半,年运量却是长江的10倍;德国的莱茵河仅与长江的支流汉水相当,其年运量却高出长江1倍;前苏联的伏尔加河是一条季节性通航河流,其干线通航里程、流量都无法与长江相比, 而它的运量也超出长江近1倍。

(2)不能有效地发挥水资源的优势而使资源与产业发展不协调。长江流域资源丰富,但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资源配置不能达到优化程度,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长期以来,在生产力布局方面,过分迁就矿源,忽视水源,已使许多铁路沿线和矿源附近的工业生产,遇到缺水和交通不畅问题,只有“听天由命”,搞“以运定产”。

2.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和水污染加重。长江上游的四川省有近7000万亩耕地严重缺水,灌溉率只有52%,水土流失面积居长江流域第1位。金沙江、 嘉陵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已列入国家重点治理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长江水质污染源主要是沿江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主要形式是在沿江城市岸边水域形成污染带。在沿江22个城市岸边,已有500多公里的岸边污染带, 并呈迅速扩展之势。

三、促进长江流域航运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虽然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是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差距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应以促进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实现长江流域资源、产业与航运协调发展则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1.实行多元化投资体制,多渠道吸纳建设资金,用大推进的方式来促进长江流域资源、产业与交通布局的协调发展。长江航运是长江经济腾飞的跑道,必须超前建设与发展。长江流域的开发和建设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不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资金,而且应动员民间资本和各种投资基金。需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这里可以设想:建立长江航运发展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开发;以“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为原则,调动各方面发展长江航运的积极性;建立股份制水运企业,采取多种途径融资;增加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长江航运的投资。

2.扩大长江流域的对外开放程度,积极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一步吸引外资。虽然长江流域已形成了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但对外开放的水平不高。要扩大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程度,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尤其应大力鼓励采用BOT、TOT、ABS等项目融资方式拓宽投资渠道。

3.发挥得水独厚优势,充分利用水资源,建立“大耗水、大耗能、大运量”为特征的产业,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长江流域水能和水运的优势,尽快将长江流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就应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大力发展“大耗水、大耗能、大运量”的产业主体,以实现我国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和长江流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通过长江流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长江经济带的综合体系。以浦东为龙头、三峡工程为重点,加强长江首尾协调,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全面发展,实现长江流域经济的一体化。

4.加快航道和港口建设,重视船型开发,改造已建的净空过低的长江大桥,发展江海直达运输,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外向化,扩大长江流域的开放。

5.深化航运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建立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大交通新格局。改革至今仍存在的条块管理体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交通布局的协调,增强通讯的作用,使长江成为受运输市场机制调节的自由的内河运输通道。

6.将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处理好“龙头”与腹地的关系,发挥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作用,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和经济腾飞。

7.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流的关系,政府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法律框架,规范市场秩序。

8.建立综合性的开发长江流域的组织,协调好中央同地方之间、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形成一个高效的协调体系。

9.合理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治理环境污染,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带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发展生态农业;加强“三废”的治理,在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中改善环境,走一条开发开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标签:;  ;  ;  ;  

论长江流域资源、工业和航运的协调发展_长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