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科学发展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明城市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建文明城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总抓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五大建设齐抓共建的总平台。文明城市是人类城市化的理想范式,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怎样把握时代大势,立足当地实际,怎样使创建文明城市这一总载体,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局,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创建目标,是我们的急解之题,更是必解之题。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精神文明建设,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过程。近年来,温州市围绕建设实力温州、活力温州和和谐温州,以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为新起点,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讲文明、促发展、筑和谐”为主线,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自觉回应民营经济早发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拓展文明创建领域,不断丰富文明创建内涵,着力在推进创新、建设诚信和统筹发展上下工夫。实践证明,文明创建工作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形成了联创和谐、共享文明的亲和力和推动力。
培育创新精神,为建设“活力温州”注入动力
创新是温州发展的最大特色,是温州人的文明品质,也是温州文明创建的动力之源。“温州模式”之所以备受瞩目,靠的就是创新。因此,必须把创新这一文明品质持续激活,“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把创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素质工程建设的关键内容,势在必行。就文明创建层面而言,主要突出观念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为建设“活力温州”注入动力,开辟源泉。
首先,突出观念创新。思想守旧是最大的障碍,是最大的不文明。近年来,我们在各个层面、各个行业全面开展“八荣八耻具体行”、“全国看温州、温州怎么办”、“我为三次跨越做什么”等解放思想大讨论,引导全市上下从纵向看发展,从横向找差距,把观念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营造创业为荣、创新为先的精神氛围。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增强争先意识、机遇意识、扬弃意识和文明礼仪意识,形成“抓文明创建就是促发展,抓文明创建就是筑和谐,抓文明创建就是惠民生”的自觉行为。建构创新“温州模式”的价值体系。温州人精神——“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是一种主导的价值观,即爱国、爱乡、理想、创业、富裕、文明、服务为基础的群体意识,逐步地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诸如唯实的事功观、公平的竞争观、过硬的质量观、互助的社会观等。温州人精神和温州人价值观是温州独特的资源和优势,是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挖掘温州人恋乡不守土、敢冒险知进退、自信不自满、重利不守财、吃苦不叫苦的禀性,广泛宣传温州人打拼天下、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激发“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当老板”的创业欲望,涌现出了“胆大包天”、“胆大包地”等一批敢吃、会吃“螃蟹”的典型。抓好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企业家创业吃苦耐劳、创新敢冒风险、合作协作共赢的现代企业文明精神,大批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温州,延长产业链,寻找原材料,拓展新市场,在全国各地创业的温州人达160万,创办企业3万多家,年销售收入达1600亿元。此外,还有50万温州大军在国外投资经商置业,足迹遍布全球。文明出行、创业出国,已在法国、美国等15个经济区建起中国商贸城,可以说,温州人在本土之外再造了多个温州。
其次,突出科技创新。温州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民营企业的创新;民营企业的创新,关键是科技创新。近年来,我们大力加强以企业文化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文明单位申报评选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文明单位创建这一综合荣誉杠杆,引导企业把产品做优、企业做强、行业做大、文化做亮。培育科技意识,普及科技知识,健全科技机制,落实科技保障,引导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改进人才待遇为抓手,通过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将技术人才选到重要岗位,努力探索和建立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企业以强强联合、产业对接、资本经营等多种方式壮大实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民营企业对话世界500强”活动,通过理念对话、技术对接、资本对流,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一些世界顶级公司纷纷与温州企业合资合作,全市呈现出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由“温州制造”向“温州创造”的趋势。全市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等三项专利的授权量已达2.2万多件,位居全国试点同类城市前茅,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资格。
第三,突出金融创新。温州民营经济发达得益于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源自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又与温州金融行业普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金融企业以文明单位和行业创建为载体,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应对市场激烈竞争、鼓励员工学习创新、培育文明礼仪结合起来,不断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新品种,积极破解融资难题。针对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贷款管理难度大的现状,在业务文明管理上打破常规,突出考察企业法人代表品行、企业文明形象、自有资金比例、销售贷款归行率、日均存款余额和销售纳税额,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赢利率,不良信贷仅0.82%,被银监会评为银行资产信用最优城市。在业务品种上推陈出新,在全国首次推出品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业务,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在金融服务上提高效率,改进信贷流程,对讲文明、上规模、信誉好、资金需求固定的黄金客户,核定年度贷款受信额度,简化额度内办理手续;对文明信誉好、产业前景优、成长性明显的中小企业开通信贷“绿色通道”;推出首席客户经理制,选派金融企业中层干部为重点企业出谋划策。通过金融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的创建,打造服务品牌。温州先后获得了全国金融生态一级城市和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称号,并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为全球最具活力城市之一。
培育诚信素质,为建设“实力温州”夯实基础
诚信素质是文明创建的重点,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础,是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基石,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关键。从改革开放之初出现量大面广的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到2000年全面摘掉假冒伪劣帽子;从确立质量立市目标,到实施品牌战略、建设信用温州,可以说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假冒伪劣的斗争史,是一部从以血缘、族缘、情缘、地缘为基础的传统信用走向以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为基础的现代信用的建设史,是一部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形成“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社会风尚,树立“讲信用、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形象的精神文明发展史。温州的每一次跨越,文明的每一次升华,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也是落实“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具体的关键内容。
首先,政府带头重信用。“效率、公正、信用、廉洁”是机关创建文明单位的主要指标。早在1997年成立“信用温州”建设领导小组,出台《温州市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方案》,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建设信用体系的目标。针对温州“熟人社会”现象,开展“效能革命”,制定惩戒措施,努力消除重人情轻规则、办事习惯找关系等不良风气。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行政许可项目、规定、收费和实施机构。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建设“中国温州”政府门户网站,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推行阳光政务,把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引入机关管理,再造和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水平。
其次,企业经营守信用。温州市市政府投人80余万元,建设有9万多家企业入库的企业信用信息交换系统,解决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间交流不畅问题。在全省率先建立数据上报质量监测制度,通过违规告知提高企业信贷信息质量,并将6万户企业贷款的信用信息纳入央行企业征信系统。制定《温州市资信评级市场实施方案》,引进2家中介评估公司,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企业资信评估机制。相继出台《市场主体信用行为激励和警示管理暂行办法》、《商品市场经营者信用记录管理实施法》和《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价、反馈、提示、监管、奖罚和修复等方面的管理,定期公布企业受处罚和信用不良信息,曝光了4批共计115家严重失信的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逐出机制,全市崛起了正泰、德力西等一大批树文明、重品牌、讲信用的企业。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2枚、中国名牌产品38个,国家免检产品136个,建成中国鞋都、中国阀门城等国家级生产基地33个,正实现从“数量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从“品牌大市”向“品牌强市”转变。温州因此被评为全国品牌城市,成为全国拥有品牌最多的地级市之一。
第三,公民人人讲信用。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诚信日”,定期举办“信用温州、财富天下”等论坛,教育市民重信守诺。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直机关公务员信用管理试行办法》,实行信用分级制,加强对市直机关公务员的信用管理。启用个人征信系统,开通银行个人征信查询系统,个人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实现突破,对不文明行为如对乱穿马路者实行身份信息录入电脑,闯红灯者被拍照存档。奥康等企业还构建员工信用体系,健全奖惩机制,行使对员工的信用监督权。工业系统开展文明工业园区创建,个体工商户开展“绿叶工程”活动,出租车行业开设“道德银行”和争创“文明品牌示范车”活动,村镇稳步推进信用村镇建设,全方位营造“人无信不立”的浓厚氛围。温州被浙江省信用办列为全省首个信用建设试点城市、中国诚信建设组委会列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
培育统筹意识,为建设“和谐温州”增强后劲
温州发展史,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创造民富的奋斗史。温州区域发展不平衡,要素制约、环境压力日趋突出。必须面向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突出培育统筹意识,从构建和谐温州切入,聚焦城内城外,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新老温州人和睦相处,深化文明创建,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首先,推进城郊一体,共建城区与郊区的文明和谐。温州“小城区大城镇”,90年代初中心城区仅4平方公里,被包围在大城镇群中,有城中村75个、城边村238个;基础设施建设欠债多、档次低,城郊结合部脏乱差严重。创建文明城市,加强城市建设,首要的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融于新农村建设,改造城中村、城边村,实现城区郊区一体化,美化市容市貌。近年来,开展国道、铁路和高速公路三沿两侧的环境大整治,加快村容整洁、文体设施、庭园绿化、乡风文明的建设,并将城市管理和公共设施向城郊延伸,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有效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在强化城市历史文化功能、加强古城风貌保护和延续的基础上,开展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争做文明新市民,争创文明新生活,共建文明新家园。
其次,推进生态立市,共建人与自然的文明和谐。长期以来,温州走的是一条以量的扩张为主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推动。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不仅造成部分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而且也使这些产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为此,我们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全面开展绿色园区、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饭店和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实施生态立市、生态文明工程。以“一江二业十六区”为重点,下大决心打好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以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目标,建设“蓝天、碧水、绿色、安静”四大工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市区以温瑞塘河为主的内河治理,发挥三洋湿地和生态园的城市“绿肺”、“绿心”功能,创建城镇噪音达标区。深入实施“551行动计划”,以资源利用最有效、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对人和环境危害最低为目标,积极推进十大农业文明生态工程建设,做好工业园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推进“和馨行动”,共建新老温州人的文明和谐。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我市现有外来务工人员(以下称新温州人)33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强,是浙江省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促进新老温州人的融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应有之义。我们提出了“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都是有为之人;无论是第一故乡还是第二故乡,都是创业之乡”的口号,组织开展了以关爱民工为主题的“和馨行动”,其核心内容是在劳动用工、工资拖欠、子女入学等方面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生活居住、文化生活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外来民工真正融入温州。目前,全市签订集体合同企业占已建工会企业的70.6%,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率已达82%;已建立15所民工子女学校,民工子女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8%以上和96%以上。据中国城市网“中国城市美誉度”调查,温州名列全国第五、地级市第一;去年,温州还被评为全国农民工最喜爱的城市。
标签:文明创建论文; 温州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论文; 温州银行论文; 创业论文; 时政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