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杂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兼论后现代思潮颠覆同一性的双重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复杂性论文,后现代论文,意义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9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08(2006)02—0024—07
“同一性”概念是对于事物之间的共同、相同、相等、一致、统一、无差别等现象的表达。在科学词汇中,过去并没有“同一性”这样一个概念,但是,自从复杂性科学出现以来,“同一性”这个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新华文摘》2004年第12期上,发表了一组题为“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研究”的文章。其中赵光武的文章指出[1]:“反基础主义质疑同一性、单一性、终极性,强调多样性、奇异性、非线性、不可穷尽性,反对‘将复杂性还原成简单性’,要超越还原论。这是对复杂性探索在研究趋向上的认同。”“复杂性探索对还原论的超越,就是对反基础主义拒斥同一性的科学支持。”苗东升的文章指出[2] :后现代主义“颠覆同一性和一致性、张扬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主张,是对复杂性研究的重要哲学支持,因为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产生复杂性的必要前提。”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复杂性探索与同一性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讨论。
1 后现代思潮颠覆同一性的双重意义
1.1 后现代思潮为什么要颠覆同一性
后现代思潮强调“差异性”。它提出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非理性主义、非中心化等观点,强调用具体、个别和特殊取代抽象、一般和普遍;注重偶然性、暂时性和可变性,以及历史化、语境化和多元化等等;它热衷于寻求多样性、碎片性、零散化、不确定性、不可通约性,重视歧见和反例,倡导和推崇多元论,主张将“异”引进哲学。[3,4] 由于强调“差异性”,后现代思潮就对于与“差异性”相对应的“同一性”采取了拒斥的态度,主张向同一性开战,颠覆同一性,把同一性思维当作扼杀人的创造性、想象力的过时的东西加以攻击。他们对于涉及同一性思维方式的一切观点和理论均采取拒斥的态度。
1.2.后现代思潮“颠覆同一性”思想的合理性
后现代思潮主张向同一性开战,颠覆同一性,这具有合理性吗?如果有,其合理性在什么地方呢?后现代思潮“颠覆同一性”的合理之处,是在于它对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的颠覆。什么是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本文作者在《论科学的复杂性》一文中,已经就这个问题做了讨论[5],现在引述如下:
众所周知,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一直采取分析或者还原的方法。分析或者还原的方法包含着这样一个前提:知道了局部,就一定知道整体。如微积分通过“以直代曲”,把极短的直线加和起来,就可以精确描写非常复杂的曲线。西方科学方法还包含着其他一些前提。
知道了现在,就一定知道未来。如拉普拉斯在《概率论哲学论文集》中说[6],如果智慧在某一时刻知道自然界的一切力量、一切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并能把这些材料加以分析,那它就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从原子到天体的各种物体的运动,它对未来如同对过去一样了如指掌。后来英国天文学家金斯(又译作秦斯)这样来描述拉普拉斯式的观点:宇宙又好像是一本早就写好了的书,时间老人在一页一页地翻着,但每一页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早就确定了的。
知道了确定,就一定知道不确定。如当量子力学产生的时候,产生一场大争论[7],哥本哈根学派认为,量子运动是几率性的,具有不确定性;而爱因斯坦、薛定谔、普朗克、狄拉克等则坚决反对,爱因斯坦写信给玻恩说:“我们已成为相对立的两极。你信仰掷骰子的上帝,我却信仰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完备和秩序。”知道了线性,就一定知道非线性。人们往往把非线性看成是线性的叠加,就如整体是局部的叠加一样[8]。
基于这样一些前提,人们就根据局部来描述整体,根据现在来预测未来,根据确定来把握不确定,根据线性来刻画非线性。
西方科学方法的这些前提,暗含着这样一些似乎是不证自明的观念:
局部与整体之间是完全同一的;
现在和未来之间是完全同一的;
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是完全同一的;
线性与非线性之间是完全同一的。
这些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式:1+2=2,或者表示为形式逻辑的公式:A =A。
这些观念必然导致一种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这种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对于纷纭复杂的现象进行了约化,即:
把整体约化为局部;
把将来约化为现在;把不确定约化为确定;
把非线性约化为线性。
这种约化的代价是牺牲了复杂性,使现代科学不能解释复杂系统丰富多彩的现象,从而导致“复杂性困惑”。
因此,后现代思潮对于这种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进行颠覆是具有合理性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传统的理论研究中,人们总试图从“多”中寻找“一”,从“异”中求取“同”,从“表象”中探究“本质”,这种单向的、整体的、同一的思维方式必然会造成人们只重整体不重部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及只重中心不重边缘,由此人们就会慢慢地忽视了世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各门学科的发展也趋于僵化、封闭、远离现实。后现代主义的这些观点,对于科学方法的改进,对于引起人们对于复杂性问题的注意,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颠覆同一性思想的同一性缠绕
虽然后现代思潮对于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的颠覆具有合理性,但是,后现代思潮把差异性绝对化,一味强调差异性、多样性、个性,否定同一性、共性、普遍性,把差异性和同一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试图颠覆所有的同一性,这样它就不再具有合理性了。
实际上,虽然后现代思潮极力拒斥同一性,颠覆同一性,把“同一性”看成极权主义的代名词,宣布“同一性消失”,然而,在后现代思想体系中,却始终无法摆脱同一性的缠绕。它往往在向一种同一性开战的同时,实际上又在强调另外一种同一性。以至于当这一思潮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转移以后,实际上出现了从“同一性的颠覆”到“同一性的回归”的现象。这一点,对于我们进行复杂性探索也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后现代思想强调差异性,否定同一性。然而,与“差异性”相差异的是“同一性”,如果否定了“同一性”,也就是否定了“差异性”。同样,否定了“差异性”,也就否定了“同一性”。
其次,后现代思想强调差异性。然而,如果A,B,C …之间存在差异,则A,B,C…之间在“存在差异”这一点上具有同一性。因此,当说到A,B,C…之间存在差异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们在“存在差异”这一点上具有同一性。如果否定了A,B,C…之间的这种同一性,也就否定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另外,在后现代思想中,有一个“非中心化”理论[9], 这个理论反对“人类中心”论,主张“人应该平等地来看自己与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物种”,这恰恰是强调人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同一;后现代思潮主张“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有‘上’、‘下’的差别,不再有‘优’与‘劣’的区分”,这恰恰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同一。
还有,后现代思潮的反本质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最高的普遍本质,只有合理的家族类似[10]。并且认为“家族类似”概念是与本质主义针锋相对的。我们知道,本质是事物最基本的同一性,反本质主义者否定同一性,自然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但是,“家族类似”也是一种同一性,反本质主义者并没有否定这种同一性,而是对它进行了充分肯定。
再次,在后现代话语中,有一个名词叫“认同”,英文是:“identity”。其意思是表示人的种族、民族、性别、文化的归属和特性。但它在西方哲学史上一向表示的意思却是“同一性”。而对于后现代思潮来说,同一性、同质性,统一性等词汇都属于颠覆的对象,因此,“identity”必须译作“认同”而决不能译作“同一性”。在这里,“identity”作为“认同”和作为“同一性”,非常明显地显示出其语义上的缠绕关系。
最后,在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中,非常强调“协同性”,其“协同性”指的是某社会团体中人们有兴趣、目标、准则等方面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就是一种同一性。建设性后现代思想还非常强调“有机”,强调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这种“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关系,就是相关的人和物之间的一种同一性。由这里可以看到,建设性后现代思潮出现了从“同一性的颠覆”到“同一性的回归”的现象。
后现代思潮对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的颠覆,以及后现代思潮本身遇到的同一性缠绕,使我们看到:同一性本身不是简单的,而是非常复杂的;研究同一性的复杂性,对于复杂性探索具有重要意义。[11] 因此,我们下面对此进行一些讨论。
2 复杂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
要研究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就必然要涉及系统的复杂性问题。
什么是系统的复杂性?科学界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甚至有人说,复杂性的定义与研究者一样多。我认为,哈肯等人把复杂性定义为一个计算机程序的最小长度,是比较接近问题实质的。
哈肯的这个定义虽然看起来比较技术化,但它实际上是把复杂性看成了系统所包含的信息量。因为计算机的基础是0,1符号,每个0,1符号对具有1比特的信息。任何计算机程序都可以用一个0,1符号集合来表示,这个集合对应一个信息量。系统的状态和运动原则上能够表示为各种计算机程序,因而有各种信息量。而其中长度最小的计算机程序则对应一个最小信息量,这个最小信息量当然可以反映系统复杂程度。
现在再进一步来看,最小信息量实质上反映了系统的什么呢?最小信息量实质上反映了系统差异的多少。因为如果系统存在一种差异,就可以用一个0,1符号对来表示,它就具有1比特的信息,如果系统存在n种差异,就可以用n个0,1符号对来表示,它就具有n比特的信息。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 最小信息量实质上是系统差异的总和。由此,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复杂性定义:复杂性是系统差异的总和。这个定义与哈肯的定义实质上是一致的。
不过,应该强调,这里讲的“系统差异”,不仅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差异,而且主要是指要素之间关系的差异。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导致系统静态结构、动态结构和不确定结构的形成。如果把要素也看成特殊的结构,那么,这里讲的“系统差异”,就是指“系统结构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把复杂性定义进一步明确为:
复杂性是系统结构的差异的总和。
既然复杂性定义中讲到差异,那就必然涉及同一,因为差异与同一是不可分的。系统的同一在复杂性定义中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它体现在“结构”二字上,因为差异的局部必须通过关系而统一起来,同一起来,才能形成结构。而“结构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关系的差异,同一性的差异,由此可以见到,“差异与同一的不可分”,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内容。
虽然差异与同一是不可分的,但是,一个系统的差异与同一并不是平均存在于系统中的,有的系统可能差异性多些,有的系统可能同一性多些,从而导致系统的千姿百态。而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系统的复杂性与系统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2.1 差异与同一的共存与系统复杂性之间的关系
一个系统的复杂当然意味着它存在许多差异,但是,如果一个系统仅仅存在差异,它还不是一个复杂系统,而是一个简单系统。因为没有同一的差异就是没有关系的差异,这只能是要素之间的绝对差异。绝对的差异是系统的沙漠化。系统沙漠中的每一粒沙子之间都是存在差异的,但是,沙子之间缺少联系或者同一,于是,系统就变得简单,而且是没有生机的简单。
在相反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系统仅仅存在同一而缺乏差异,它也不是一个复杂系统,而是一个简单系统。因为没有差异的同一就是忽视要素特性的绝对同一。绝对的同一是系统的平板化。系统平板上的各部分之间都是同样的,缺少差异和变化,于是,系统就变得简单,而且是没有生机的简单。
可见,系统差异或者同一的绝对化,都将导致没有生机的简单。一个系统的复杂性既不是仅仅取决于其差异性,也不是仅仅取决于其同一性,而是取决于系统复杂的差异与复杂的同一的共存。或者进一步说,系统的复杂既是差异性的复杂,也是同一性的复杂。根据系统差异性复杂和同一性复杂的各种情况,可以对系统进行以下划分:
(1)同一性比较少、差异性也比较少的系统,这显然是一个简单系统。
(2)差异性比较少、同一性比较多的系统,这也是一个简单系统。
(3)同一性比较少、差异性比较多的系统,这个系统虽然比第一、 二种情况复杂,但是仍然是一个简单系统。
(4)差异性和同一性都比较多的系统,这是一个复杂系统。
从这几种划分可以看到,真正复杂的系统是由复杂差异性和复杂同一性共同构成的系统。对于一个具体的系统,可以根据其差异与同一的情况来计算它的信息量,然后用信息量大小来精确刻画系统的复杂性。
2.2 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
系统差异性的复杂容易理解,现在讨论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问题。
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与系统的对称破缺有关。
我们知道,从科学上来说,对称是指事物或运动以一定的中介进行某种变换时所保持的不变性。从哲学上来说,对称是指事物通过某种中介而变化时出现的同一性。而如果原来对称的东西变得不对称了,或者说对称性减小了,就称为对称破缺。值得注意,在对称的哲学定义中出现了一个关键词:“同一性”。现在我们对其做一个推论。
既然对称是指事物通过某种中介而变化时出现的同一性,那么对称破缺就显然是这种同一性的变化。
那么,这种同一性应该如何变化呢?
假设事物完全对称的时候同一性为1的话,那么,在对称破缺的情况下, 它的同一性就要减小,即它必然小于1。如果对称破缺继续发展,达到一个极限, 事物变得就完全不对称了,那么,它的同一性就必然等于0。这样一来, 事物的对称破缺就可以用同一性来表示,而同一性则取值于(0,1)之间。
通过这样一个推论,我们也同时把同一性这个哲学概念转化成了一个科学概念。由此可知,由于事物的对称破缺,系统同一性就不仅仅只有“完全同一”一种情况。“完全同一”仅仅是同一性=1的特殊情形,系统同一性是可以取值于(0,1 )集合的任何位置的,而(0,1)集合是一个无穷点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复杂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因为它的取值可以是无穷的。
2.3 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与系统规律的对称破缺
为了深入理解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以系统规律的地称破缺为例。在《论科学的复杂性》一文中,已经就这个问题帮了讨论,现在引述如下:
在系统研究中,我们经常谈论线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等术语,这些术语实质上反映了系统规律的对称破缺。
什么是系统规律的对称破缺呢?系统规律的对称是系统规律通过某种中介而变化时出现的同一性,而系统规律的对称破缺则是其对称性减小,表现为同一性的减小。
可以用微积分来举例。系统规律可以表示为一个微分或者积分。在对称的情况下,知道了微分,就知道积分;知道了积分,就知道微分,这时,微分和积分之间是完全同一的,其同一性为1。但是,在非线性情况下,知道了微分, 就不一定知道积分,这就出现了微分和积分之间的对称破缺。这时,微分和积分之间的同一性就不再是1,而变成(0,1)之间的某个数。
系统规律的对称破缺有程度上的不同。例如,考察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关联的规律,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1)可加和性规律,表示为:1+1=2。在这种情况之下,整体等于局部之和,这时,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同一性比较大。
(2)非加和性规律,表示为:1+1≠2。在这种情况之下,整体不等于局部之和,不过,局部与整体之间仍然可以通过非线性关系而达到比较大的同一性。但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同一性显然小于可加和性的情况。
(3)不确定性规律,表示为:1+1=1。此时,非线性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所谓初始条件的敏感性,稍微改变初始条件,系统就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很难通过局部来描述整体,这时,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同一性比较小。其规律是混沌规律。
(4)不相关现象,表示为:1+1=Ψ(Ψ表示空)。在这种情况之下,局部的情况对于整体几乎不发生影响,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同一性很小。在极端情况下,可以认为局部与整体之间没有同一性,同一性=0。其规律是高度不确定的。
不过,对于复杂系统而言,仅仅划分成为上面四种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在这四种情况之间,还存在许多其他情况。例如,同样是非线性系统,它们的非线性程度可能很不一样,因而它们对称破缺的程度也可能很不一样。可以说,在复杂的系统中,其规律的对称破缺可以取(0,1)集合中的任意值;在极复杂的系统中,其规律的对称破缺的取值可能充满全部的(0,1)集合。
从系统规律的对称破缺可以看到,复杂系统的同一性是非常复杂的。
3 复杂系统同一性分布的复杂性
不仅复杂系统的同一性是复杂的,而且这些复杂的同一性在系统中的分布也是复杂的。
复杂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不仅在于系统的同一性可以在无穷点集(0,1)集合中取任何值,而且在于这些值形成特定的复杂分布。因此,只有对这个同一性分布的复杂性进行研究,才能深入认识复杂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
3.1 复杂系统的同一性分布
复杂系统同一性分布可以分为同一性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
托夫勒在为《从混沌到有序》一书所做的序言中提出了一个问题[12],他说:“因为假如普利高津和斯唐热是对的,偶然性在分叉点或接近分叉点处起作用,此后决定论过程再次接替,直到下一个分叉,那么他们不是把偶然性本身镶嵌到一个决定论的框架之中吗?对偶然性赋予一种特殊作用,他们不就解除了其偶然性吗?”普利高津则这样回答,“是的,这也许是对的,但是我们当然绝不可能确定下一次分叉将在何时发生。”托夫勒和普利高津在这里讨论的实际上是与时间相关的同一性分布。在分叉点或接近分叉点处,是偶然性规律在起作用,这时候,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同一性小于1;分叉以后,则是决定性规律在起作用,这时候,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同一性等于1,两种规律共存于一个系统中, 而在不同的时间段上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同一性的时间分布。
在一个复杂系统中,不仅有与时间相关的同一性分布,而且有与空间相关的同一性分布。例如,一个风筝在天上飞,它的内部结构可以应用确定性的牛顿定律来描述,因果之间的同一性等于1;但是,风筝在天空中怎样飘,涉及风从何处来、放风筝的人的心情如何、放风筝的环境怎样等等,这要用随机运动规律来描述,在这里,因果之间的同一性小于1,不是完全同一的。所以在风筝运动中, 两种规律共存于一个系统中,而在不同的空间上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同一性的空间分布。
3.2 复杂系统同一性分布的复杂性
对于一个复杂系统而言,其在时空上的同一性分布是非常复杂的。以规律的同一性为例,一个复杂系统可能同时包含确定性规律、不确定规律和完全混沌状态。确定性规律中又有线性规律、非线性规律等的区分;不确定规律也有不确定程度的不同;完全混沌状态也具有程度上的差异,这些规律的差异都要在同一性分布中反映出来,从而使复杂系统的同一性分布变得非常复杂。
复杂系统的同一性分布对于系统的稳定、运动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同一性分布的复杂对于像生物、社会、思维这类系统的稳定、运动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而,研究复杂系统同一性分布的复杂性是非常重要的。
复杂系统的同一性分布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可以应用信息熵公式计算。计算得到的信息量不仅可以描述系统同一性的复杂程度,而且可以描述系统的复杂程度。
4 复杂系统同一性结构的复杂性
复杂系统的同一性分布考虑的是相对独立的同一性之间的分布,这种分布是复杂系统同一性的一种结构,然而,如果考虑复杂系统同一性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得到复杂系统同一性的各种结构,这些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的。
复杂系统同一性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某种中介而产生的。例如,同一性T[,1] 存在于要素集合A[,1]之中,同一性T[,2]存在于要素集合A[,2]之中,并且A[,1]∈A[,2]。这些要素就是中介,通过要素集合A[,1]、A[,2]之间的包含关系,我们就看到同一性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
复杂系统同一性之间存在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应用集合论的并、交、差运算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复杂系统同一性的结构。如果不考虑这个结构随时间的变化,它就是一个静态结构;如果考虑这个结构随时间的变化,它就是一个动态结构;如果考虑引起这个结构变化的因素,它就是一个动力学结构。
可以想象,复杂系统同一性的静态结构、动态结构和动力学结构都是非常复杂的。这里不展开来讨论。
5 简单同一性思维方式与复杂同一性思维方式
前面已经指出,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我们需要把复杂系统当作复杂系统来看待,提倡复杂的同一性思维方式。
那么,什么才是复杂的同一性思维方式呢?由于系统是由复杂差异性和复杂同一性共同构成的系统,因此从思维方式看,只讲简单同一性,固然是一种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而只讲简单差异性,也是一种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只讲复杂差异性,虽然思维的复杂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更复杂的系统而言,仍然是一种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只讲复杂同一性,虽然思维的复杂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更复杂的系统而言,仍然是一种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只有既考虑复杂差异性,又考虑复杂同一性,而且考虑两者的相互关联所导致的复杂性,才是真正的复杂同一性思维方式。
不过,当我们强调复杂同一性思维方式的时候,不可以忽略简单同一性思维方式的积极作用。因为对于一个复杂系统来说,复杂的同一性,不太复杂的同一性,简单的同一性可能同时存在,只有把复杂的同一性思维方式、不太复杂的同一性思维方式和简单的同一性思维方式综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真正的复杂性思维,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个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
6 同一性的复杂性研究在系统复杂性研究中的地位
在很早以前,钱学森就提出一个思路,即通过把现有各种系统理论融会贯通、综合集成去建立系统学,但是,他的这个思路至今没有成为现实。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不过,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系统研究中缺乏一个核心概念,难以把现有理论成果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牛顿力学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力,这个核心概念使牛顿力学能够将各种力学理论统一起来;然而,在系统科学中缺乏这样一个核心概念,所以它很难将各种系统理论统一起来。因此寻找一个类似于“力”的核心概念,是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系统中,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存不存在呢?研究表明,这个核心概念是存在的,它就是“同一性”。“同一性”概念在系统科学中的位置,相当于“力”在牛顿力学中的位置。问题是这样提出来的,面对一个复杂系统,人们通常会问:性质各异的局部是怎样统一起来,而使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个问题也可以变成:性格各异的局部是怎样同一起来,而使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来研究系统的“同一性”,这就使“同一性”成为复杂性研究的核心问题。
实际上,在目前的复杂性研究中,各个学派关注的核心问题都与同一性有关。“欧洲学派”的普利高津、哈肯等研究自组织和协同作用。自组织出现的原因就是其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而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就意味着同一性的增加,很显然,自组织这个词是与同一性相关的。哈肯研究协同作用,建立了协同学。所谓协同作用,是指系统在开放的条件下,系统内各子系统间以及系统与环境间产生的协调、同步、默契的非线性作用。而协调、同步、默契就意味着同一性的增加,很显然,协同这个词是与同一性相关的。
“美国学派”的霍兰研究复杂系统的自适应,提出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所谓适应是指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协调行为。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系统能够主动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和行为,从而在新的环境下继续发挥作用。而自适应则是系统在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机制下自觉的相互协调行为。相互协调就意味着同一性的增加,很显然,协同这个词是与同一性相关的。
“中国学派”的钱学森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综合集成”的实质是专家体系、数据和信息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系统。而三个体系的有机结合就意味着它们的同一性的增加,很显然,综合集成这个词是与同一性相关的。
既然自组织、协同、自适应和综合集成这些关键词都与同一性相关,那么,通过对于系统同一性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对复杂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研究,就有可能把现有各种系统理论加以融会贯通、综合集成去建立系统学。
收稿日期:200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