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新的文化家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快建设论文,文化论文,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古今中外文明,历史冷静而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土壤,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最为持久和关键性的因素。
一
在当今世界,文化产品的生产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常看到:自己的孩子津津有味地沉浸在机器猫的异想天开和哈利,波特的神话幻境之中,他们正一步步地离我们远去。我们的《哪吒闹海》和《大闹天官》年事已高,在这场文化大战中已显得力不从心。屡禁不止的网吧里,有未成年人在废寝忘食地玩着“传奇”和“红色警戒”,网络游戏的地盘我们几乎丧失殆尽,连其中的三国故事和西游记都成为日本人、韩国人蹩脚甚至恶搞的作品。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些文化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和平年代,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更取决于文化方面的竞争力、影响力。文化产业将“文化”与“产业”有机结合,其精神文化性的本质特征和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特性是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意味着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人们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升华,也依靠文化产业的连接推动;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成果展现。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不仅使各国经济依存度逐步加深,也使各国文化资源、文化消费时尚、文化市场日趋国际化,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倍数效应,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开始对世界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影响,因而,也就自然地成为我国加入WTO必须迅速调整自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内容。我国是发展中的经济大国,面对国际社会的文化竞争,应该依据自身特点改变文化发展策略,积极规划和大力建设我们的文化家园,重塑“中国形象”和中国产业形象。
二
经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文化家园的建设议程终于历史地突出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党的“十六大”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明确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国际文化资本已经看到了我国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我国加入WTO,无疑给国际文化产业集团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这个有利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完全意义上的网上经营、跨国旅游服务、中外艺术品的交易和经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原有的一些项目可能会受到冲击,但是中国其他的文化行业又可能获得新的资金注入,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在WTO条件下,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产业集团的联合或竞争要力争达到“双赢”。在文化制度层面,由于文化产品、文化资本的跨国流动和文化生产、文化贸易的全球运作,使全球文化生产、贸易、投资的国际间相互依赖性增强,这样便使得我们必须改革现有文化体制以适应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在思想观念层面,随同全球化而来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使各种不同文化间相互冲突、碰撞和融合。例如当代西方思潮和文化精神中的合理的积极因素,对我们树立新的文化观念、文化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同任何事物一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具有“两重性”,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若干消极影响,但是没有碰撞就没有创造,文化模仿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更会产生文化创造的智慧之光。这种文化冲突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运动,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文化运动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向。
近年来,高新技术如IT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与技术保障,为人们提供了以前难以想象的开拓世界、变革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电脑软件、互联网、电信等信息产业的第一次技术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逢其时。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一起,将构成我国未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
加快建设新的文化家园,绝不是一曲悠扬的流行音乐或一部轻松的电视剧。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尽管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舆论上和声势上已初具规模。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领域里,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法德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都是执国际文化产业界之牛耳。
我们首先必须进行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树立文化“危机意识”,全面改变我们对待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文化产业作为高技术、高品位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中的新型产业形态,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承担着民族文化的创新功能,是应对现实展示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当前处于跃升阶段依托技术支持的“内容为王”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整合、拉动国民经济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发达国家都积极主动地把高科技应用于文化产业,以其通过科技在文化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而我国文化产业不仅总量偏小,市场化、集约化程度偏低,且大多停留于传统技术或传统文化工业,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都较低。
文化产业政策是国家政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外文化产品、文化集团和外资逐步进入我国允诺开放的文化领域及其市场,以及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降低门槛和放开限制之时,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就不能仅局限于国内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就要有全球性战略眼光,文化产业战略就不仅关乎国内和文化领域,还要关乎整个世界文化发展走向和文化秩序重组。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成熟,文化市场规则滞后于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又滞后于思想观念。在文化市场化并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政府就要通过政策、经济、法律等杠杆积极引导,来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使之在当下混乱、失序状态下的文化在重新有序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建设新的文化家园任重道远,需要有超人的想象力和坚定的毅力。推动文化家园建设的动力来自两个巨大引擎,一是文化产品本身的市场交易,如演艺收入、电影票房收入、光盘销售收入等等;二是由于技术的注入而衍生出的新的文化产品,如文化信息业(如手机铃声下载,手机短信和游戏,文化艺术网站,网上音乐电影下载)、文化制造业(如光盘生产线,玩具制造)、文化器材(如电视机、影碟机、音响器材等视听设备)、文化服务业(如票务系统、服装道具制造、相关的饮食住宿运输业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对社会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前者。建设文化家园,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GDP的范畴,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尊严。面对这种最高价值,就连无孔不入的WTO规则也不得不接受“文化例外”的原则。保护和发扬民族的文化,就是维护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民族的支柱产业。中国文化产业要致力于建立中国的民族形象,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也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来源:《理论界》(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