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人学在哲学和时代中的地位——“人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侧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侧记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人学学会(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委党校、《江海学刊》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人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近期在中央党校召开。这是全国首届人学研讨盛会。与会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人学学科建设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认真的讨论。提出了不少有创新有积极意义的观点,把人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深入。
一、人学是中国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人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兴起在我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具体来说,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建设者素质的提高;现代企业管理,要逐步实行以人为本;党的建设,关键在于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目标和核心,是培育“四有”新人;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改革中人的物化、价值取向、人的发展、人文精神、个人利益、人的素质、人才、社会心理等有关人的问题都尖锐而突出地提了出来,并促使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反思。既然人及人的问题被实践突出出来,那就必须给予理论上的解答和引导。对此,迄今为止的哲学和研究人的某一侧面的具体科学是难以完全做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一门专门研究“人的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人学。
(二)这是促进和深化我国人的问题研究的迫切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哲学、经济学、文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关注的一个主题。80年代初全国性的人性问题的讨论,1985年前后关于人的价值和人的现代化的研究,1988年前后关于人的主体性、人权问题的论争,9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等等,都是学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近年来我国人的问题的研究明显有以下特点:对人的问题进行分割研究多,综合研究少;专题研究多,从学科建设高度研究少;现实问题研究多,基本(基础)理论研究少。这里的“少”就是研究的局限,而这势必影响人的问题的深入研究。总结近年来我国人的问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自觉地、全面而科学地理解“人”,对人本身的基本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由此,人学的提出及其研究便具有了深刻的学术动因和根据。
(三)这是当代人类实践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呼唤
当代的全球性问题人的物化问题、人的生存境况问题、人的前景和命运问题,等等,都需要正确的理论来解答和指导,其中不可缺少的是专门研究“人的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实际上,对当代人类实践及其发展进程进行现代理论的、特别是哲学思考时,人的问题是一个中心问题。正是时代精神的要求,近年几届世界哲学大会都把人的问题确定为主题,这表明人文化是一个发展趋势。
(四)这也是哲学及学科发展的内在必然趋势
与人的问题相联系的现代科学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人的问题已变成整个科学及其所有分支包括精密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普遍问题;二是关于人的科学研究正在加速分化,某些学科正在加深专门化并且分化成一系列越来越局部的理论;三是研究人的各门科学及其不同角度和方法趋于结合,趋于对人进行综合研究,而哲学发展到今天,人的问题也越来越置于它思考的中心,而且这时的人的问题多是作为综合性的问题摆在哲学面前,然而恰恰由于哲学自身具有整合和综合功能,正有助于对人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所以,人学的产生便具有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它的产生,既可以为研究人的某一侧面的具体的人的科学提供理论前提,也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一条途径。
此外,有些学者还认为:真正的学问就是对人本身的研究,人本身的知识是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又最不完备的知识,而今天我国的人学研究,既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人的研究进行历史反思和现实反思的结果。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我国,人学作为学科建设已具有充分的条件。经过十几年学者们艰苦的创造性探索和研究已取得一大批可喜的成果。据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资料室不完全统计,自1985-1997年3月,我国发表的有关人学文章就有2400多篇,有关专著几十部。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专门研究人学的学者,许多单位也已意识到研究人学的迫切必要性,成立人学研究组织。这些都为人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人学基础理论
这是与会代表比较集中关注和讨论的问题。研讨主要是围绕以下五方面的重要理论问题展开的。
(一)关于人学与哲学的关系
这是人学研究和哲学研究深化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更准确地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第二种观点认为,哲学就是人学,哲学的发展方向是“类哲学”,因为哲学的本性与人的本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哲学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也具有内在一致性,哲学一开始就具有人学的本质,即是关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的理论。当代“类的问题”日益突出,类本位也愈益显示出现,因而,哲学将走向“类哲学”。第三种观点认为,哲学一开始并不具有人学的本质,并不就是人学,哲学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只有到了当代,哲学才逐渐发现了自己的人学本质,于是哲学才有了向人学的自觉转向,自觉采取了人学形态,所以,哲学的当代形态主要是人学。这既是说,哲学的本质是人学,这一本质只有在当代才明确显现出来,而其它理论学说无非是这一本质的不同历史表现形态;这又是说,这种人学是一种新世界观的哲学理论形态;同时还是一种在当代占主导地位的哲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在第三种观点中,有学者作了不同表述。认为哲学实质上是人学,但其表现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其中呈现出一些非人学的形态,只是到了当代,哲学的人学本质才真正显示出来,因而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第四种观点认为,哲学不是人学,人学也不是哲学,哲学应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
(二)关于人学研究的对象
人学研究完整的人,在这一点上已形成共识。但在如何理解完整的人上,却出现了三种分野:一种观点指出:完整的人指的是完整的人类,人学研究的是人类的完整图景及其本质;另一种观点认为,完整的人实指整体的个人,因为现实的个人是人的许多规定性的综合,是人的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个在自身中把人的各种规定综合为一个的存在物,因而是一个具体概念,群体和人类都是以实体个人为基托且从属于实体个人的存在,是实体个人的不同存在形态,是包涵在实体个人之中的,“人”的抽象意义只有通过个人的存在才能得到实现和确证,只有个人才是有完全确定性和现实性的人;人类社会历史始终是个人本质力量的发展史;时代也向人学提出塑造独立个人和健全个人的双重任务;迄今为止,未曾有一门学科对整体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这正是人学的任务;个人并不等于个体,研究个人也不等于倡导个人本位;而在于寻求“人”的根。在这一观点上,有的学者则表述为:人学应以现实个体的人及其能力发展为对象。第三种观点是旨在扬弃前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完整的人是个人、群体和人类三者的统一,人学就是研究个人、群体和人类三者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的。此外,也有的学者主张,人学是研究现实人的生存状态及其精神建构的学问。
(三)关于人学的概念及性质
许多学者认为,不能笼统说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一些人认为,人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学指研究人的一切科学,如心理学、生理学、医学、文学等;狭义的人学则指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问,它具有哲学的性质。有些人指出,人学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人学”概念的提出代表一种新的哲学观念,一种体察、体认世界的新视角,也可以把这种观点称作“新哲学说”。另一种观点为多数人所认同,即认为:人学既不同于人的科学,也不同于人的哲学,人的科学是研究人的某一侧面而形成的一个学科群,而人学则是在综合各门有关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完整的人进行综合研究,以形成人的完整图景,而人的哲学是在对人的完整图景的概括中,提升出关于完整的人的一般哲学理论,这实际上就是关于完整的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的一般理论。如果说人学指的是综合人学,那么作为人学最高、最一般、最核心层次的人的哲学则是哲学人学。这样,人学既具有综合科学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同时又具有哲学的性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人在本质上是生成性的历史存在,所以,我们对人的认识只能是历史性的认识,只有历史地看待人的存在和人的自我认识,才能为科学的人学奠定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人学本身实质上应该是一种历史科学。
(四)关于人学的基本内容
虽然许多人不主张急于建构人学理论体系,但认为确定其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范围也是必要的。在这一问题上,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分上下篇:上篇为综合人学——人的完整图景论。大致包括三项基本内容:(1)人的科学的分类;(2)人的科学的整合及其哲学、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3)人的完整图景。下篇为哲学人学——整体个人的一般哲学理论。大致包括人的本质论、人的存在论、人的发展论和人的价值论四项基本内容。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学基本内容由人学的自然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学的社会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学的关系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学的人论(揭示人自身的奥秘)四大块构成。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学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对人本质研究的“理念”探讨和人性假设的“模型”分析;二是对人的实证行为或经验行为的功能分析,这些功能所以可能的条件,功能调控的方式及其运作机制;三是对人性行为的价值与规范进行研究,探讨价值行为如何强化的可能性。第四种观点认为,人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应由存在本质论、存在形态论、存在发展论构成。
(五)关于人学研究的方法
大家一致认为:要使人学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以对人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人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具体操作上,把大家的观点集中起来就是:(1)要从实践观点出发研究人;(2)从人的科学因素和价值因素的统一出发研究人,避免抽象人道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在对人研究上的错误;(3)坚持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研究方法;(4)坚持外观与内省相统一的方法;(5)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方法;(6)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既要直面中国人现实生活的情况,又要观照世界文明大潮的波浪,摈弃以往那种抽象概念推论和文字演绎的套路,在历史与现实、东方和西方的座标中建构当代中国的人学。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是围绕人格塑造展开讨论的。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培育出一种以独立个人为本位的人;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出一种以人民为本位、具有独立人格和丰富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塑造一种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的人。要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在我国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作用,当前需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与人的素质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与人力资本增长的关系;个人市场行为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由此,我们应在继承传统的集体主义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对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作出当代诠释,注重揭示集体主义的时代内涵。其现代内涵主要有:尊重个人及其能力;注重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能力关系;注重在个人和集体二者利益之间寻求结合点和平衡点等。
(二)人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人学应自觉关注当代人的生存,从而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个精神家园,应自觉反思检讨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方式,从而在弘扬人的超越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培育一种全新的人类实践精神,还要面向未来,自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人文价值追求。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关键是提升人的素质和境界。具体来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靠人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诸项要求靠人实现,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靠提升人的素质和境界。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学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认识基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内容依据(导向性内容和现实性内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依据(科学界定和合理满足每一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以此调动他们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积极性,促进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增进);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每一个人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体,也是它的主体);人学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途径依据(正式的制度建设与环境氛围建设相结合)。
在讨论中,也有专家学者深入挖掘了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的人学思想,认为在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中贯串着对人、人才和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他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说到底是解决人的思想、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运动;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时,他一再讲,最重要的,他最关心的是人才;他响亮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他强调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人的建设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上。还认为,邓小平的人学思想特点,是实践性,注重实际运用;是人民性,以人民为本;是时代性,重视人的全面建设。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的人的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其中主要有:关键在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