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峰[1]2004年在《新闻报道的衍生负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是个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研究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效果,即新闻报道的衍生负效果。 新闻报道的衍生负效果是由于报道者的无意之失而引发出来的一种背离报道者预期效果的负效果。它在现实工作中比较常见。 本文首先提出了新闻报道衍生负效果的概念、概括了它的特征及危害;接着文章归纳出了现实工作中出现的几种典型的衍生负效果;最后本文还探讨了新闻报道衍生负效果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规避衍生负效果的对策。
兰菲[2]2006年在《论食品安全新闻的衍生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安全新闻自出现起就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不仅因为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题材,而且因为食品安全新闻所产生的复杂的衍生效果。食品安全新闻与受众相互作用,在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后果;食品安全新闻在社会中衍生了一个媒体的“再构成”环境,推动食品安全形成社会问题;食品安全新闻还参与和影响了政治生活,它不仅直接推动了政治议题的形成,还对官员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一类新闻题材便可引发如此复杂的连锁反应,媒体在播发食品安全新闻时,更需要慎之又慎,发挥其正面功能,规避负面效果。
陈静[3]2008年在《环境新闻报道衍生的负效应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新闻在传递环境信息、培养环保理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新闻实践中,传播者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使得环境新闻报道衍生出负面效应,引发消极的社会影响,这种传播现象是与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不相称的。文章将环境问题这个特定内容同新闻传播规律结合起来,着力分析了环境新闻报道衍生负效应的原因、典型表现及其危害,进而提出合理的规避措施。其中,文章将多个丰富而典型的各类案例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托,力求从实践经验中得出环境新闻报道的理性思考并应用到实践,使其产生的社会效应最大程度的实现传播者的初衷,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健康深入发展。
郑宁[4]2015年在《媒介融合视阈下多媒体摄影报道研究》文中指出媒介融合时代,无论是技术还是媒介,之前已明晰的界限与概念被不断地解构并重构,打乱传统媒介的生态格局。网络媒介的兴起带来了信息传递的对称性,影像的采集与交互已成为了人们必备的基本技能,这也让新闻摄影从业者“摄影”优势不再引以为傲。更为严峻的是,新闻摄影所依托的纸媒平台受到网络媒介正面冲击,萎靡之势强烈来袭,从业者也在劫难逃。多媒体摄影报道在此局势下应运而生,为新闻摄影从业者开辟了一条新的生存之道,也推动新闻摄影整个体系迎向新的变革浪潮。本研究以多媒体摄影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媒介融合为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系统科学地梳理它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兴起背景与条件的分析、定义的辨析、发展概况的论述以及创作规律的归纳。然后以图文报道和多媒体摄影报道这两种形式创作了《被囚铁笼的“怪病”少年》,运用P.戈尔丁的传播效果模型和传播效果层级论,研究它们在腾讯网上的传播效果,进一步运用问卷调查法深入剖析、研究两者在传播效果上的差异。最后结合相关从业者的访谈资料,对新闻摄影从业者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进行概括。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研究,旨在验证多媒体摄影报道转型的动因、存在的价值,从而为新闻摄影从业者提供转型模式的现实依据和参考范本。
宋晓一[5]2009年在《论网络舆论的衍生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网络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快捷、互动和信息海量的传播优势,使得这一新媒介在我国新闻传播和舆论形成等方面已经无可争议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并在当今整个传播格局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些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自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促成中国网络舆论发端以来,历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使用的日益普及,中国网民愈发注重以网络为出口和管道,对涉及社会现实各个方面的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更合理更真实的社会构造。网络舆论无疑已经成为社会信息的策源地,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诸方面。近年来,网络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在迅速成长和日益成熟,更是因为网络舆论所产生的复杂的衍生效果。网络舆论与受众相互作用,在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后果;网络舆论在社会中与各种隐性的社会问题交锋,推动网络舆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网络舆论还参与和影响了政治生活,不仅直接推动了政治议题的形成,还对官员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经由网络渠道形成的舆论可以引发如此复杂的连锁反应,更需要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其正面功能,规避负效果。
沐杉[6]2008年在《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界定食品安全报道的概念开始,将我国食品安全报道按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分为萌芽阶段、诞生阶段以及勃兴阶段。虽说食品安全问题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但进入我国民众的视野还是2001年以后的事。当年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把关较以往更为严格,同时食品安全报道陡然增多。自2001年至今是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勃兴阶段,在此期间新闻报道暴露出一些问题,新闻业与食品业的矛盾也逐渐显露。本文通过对勃兴阶段报纸、电视和网络叁大媒体报道的回顾,以及对媒体对典型安全事件报道的归纳,从新闻学角度总结出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类型及特点。同时,根据前人对此类报道的传播学研究,笔者进一步探讨了媒体作为“第四人”,在实现信息对称及行业监督上存在的现实问题。虽然目前的食品安全报道还夹杂着虚假新闻、新闻炒作等弊端,但相信随着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的完善,新闻媒体也必会发挥更大作用。
吴艳[7]2012年在《地沟油报道对沪上白领阶层态度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绝于耳,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也成为公共卫生与大众传媒的重要议题。作为一种与公众生活全面、直接地发生联系的新闻题材,食品安全报道自2000年以后日渐变得炙手可热,成为社会热捧话题,大众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是公众了解和追踪食品安全问题的窗口与平台。其次,近年来,我国社会阶层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发生了新的变化,白领这个群体日渐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群体。白领基于其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惯的特殊性,一日叁餐在外就餐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群体,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相关方面报道的重要性对于白领阶层不言而喻。最后,那种将受众视为一盘散沙的时代已然一去不复返了,当下媒介市场也愈发注重细分受众,力争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兴趣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与之相对应的,学界视阈中的受众细分研究趋势也愈发明显,因而笔者在这个时间当口从微观角度入手深入详细审视以地沟油事件为代表的食品安全报道对沪上白领这一人群态度影响的研究思路,恰恰顺应了当前受众研究呈现出来的细分化和深入化的新趋势、新背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地区白领阶层进行问卷发放,针对地沟油报道的态度影响首次进行实证分析。笔者试图站在媒介的角度研究沪上白领群体特征,考量他们的信息接受特点和习惯,并探讨其对地沟油报道的心理作用机制、行为以及态度上的改变,包括认知改变、情感改变以及行为卷入度,探寻提高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力度和有效度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并提升社会成员的食品安全素养,并为各类媒体提高与优化相关报道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程果[8]2010年在《改革开放以来媒介在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30余年来,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媒介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通过对媒介功能的相关理论和中国媒介运作实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随着媒介专业化趋势和"分众"市场定位的发展,媒介的衍生功能发生分化,在不同的报道领域呈现出不同的衍生功能组合。本文不仅分析了媒介的基本功能,而且从实然和应然的角度对媒介在这一专业报道领域中所呈现出来的衍生功能组合进行了分析,并对传媒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出现的功能失调现象进行了探讨。
张志安, 徐晓蕾[9]2015年在《政务微信的社会功能及提升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Web2.0及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从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到政务微信,政务媒体的社会功能更加多元。随着政务微信对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渗透,其社会功能也逐渐凸显。通过对政务微信"正""负"社会功能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政务微信社会功能的具体呈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政务微信的可持续发展。
冯上斌[10]2012年在《食品安全报道存在问题、根源及制度安排》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全体国民也逐步摆脱了食不果腹的日子。然而,随着食品领域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惜牺牲他人身体健康来达到降低成本牟取利益的目的,加上食品监管乏力及传统道德的失效,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大众传媒作为环境监测者,对食品行业存在问题的揭露和监督成为必要,更何况,对食品问题的揭露和监督也能为市场化媒体赢得受众的关注和喝彩。因而,大众传媒对食品行业存在问题密切关注并予以大力揭露,为消费者塑造安全食用环境提供自身应有的贡献。然而,在食品安全报道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经验以及立场等因素的影响,媒体也存在夸大事实、随意预警、媒介寻租等问题,从而,牵连一家又一家合法食品企业甚至造成食品行业危机。为此,本文从反思食品安全外延和内涵复杂性入手,对食品安全报道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显威胁类食品安全报道中存在的强化负面信息而弱化关键信息、角色错位甚至虚假报道展开分析,对潜威胁类食品安全报道的随意发布预警、急于渲染定性等问题展开探讨。同时,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思考,认为食品安全报道问题不能仅仅归结于媒体的社会责任及专业知识缺乏等因素,更要从我们媒体业在建构过程中为吸引眼球存在放大风险倾向,记者惯性思维、报道权过大以及媒体行业监管缺失等方面来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发现媒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保障食品安全报道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闻报道的衍生负效果[D]. 赵振峰. 郑州大学. 2004
[2]. 论食品安全新闻的衍生效果[D]. 兰菲. 河北大学. 2006
[3]. 环境新闻报道衍生的负效应问题研究[D]. 陈静. 河北大学. 2008
[4]. 媒介融合视阈下多媒体摄影报道研究[D]. 郑宁.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5]. 论网络舆论的衍生效果[D]. 宋晓一. 苏州大学. 2009
[6]. 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研究[D]. 沐杉. 暨南大学. 2008
[7]. 地沟油报道对沪上白领阶层态度影响研究[D]. 吴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8]. 改革开放以来媒介在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功能分析[J]. 程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0
[9]. 政务微信的社会功能及提升对策[J]. 张志安, 徐晓蕾. 新闻与写作. 2015
[10]. 食品安全报道存在问题、根源及制度安排[D]. 冯上斌. 复旦大学. 2012
标签:新闻与传媒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 新闻报道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社会舆论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