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升华与灵魂的洗礼:改革开放20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_社会改革论文

精神的升华与灵魂的洗礼:改革开放20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_社会改革论文

精神的升华灵魂的洗礼——改革开放20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洗礼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巨大成就论文,灵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已经走过了20年。这20年,是石破天惊波澜壮阔的20年。这20年,是春风化雨脚踏实地的20年。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奋斗史上,这却是最为精彩的一笔,最为辉煌的一页。经历过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每一位中国国民,在为20年来我们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而自豪的同时,更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而欣慰。

20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首先表现在我们党把邓小平理论郑重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成熟的标志。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邓小平理论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和强大威力正日益深入人心,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心骨,这是我们全党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20年我国国内形势的鲜明特点是: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停滞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伟大转折,首先应当说是一场思想领域的大解放,一场精神领域的大革命,一场灵魂深处的大洗礼。我们是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中走出来的。当人们从恶梦中醒来,从混乱走向秩序,从狂热走向理智,从虚无走向实际,从单纯走向成熟,形成了思想转化的巨大落差,形成了精神世界的宽阔平台,也形成了思想解放的自由空间。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把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便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党的工作中心的大转移,本身就是一场全党思想的大转变,思维的大更新,精神的大解放。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是紧密联系着的。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拨乱反正,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宽阔的航道的话,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一条正确的航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们党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两个文明建设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条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指导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在中华民族走向21世纪的关键时期提出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它包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内容、基本原则、总的目标。确立这一指导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更为成熟。在党的十五大上,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全党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从此,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在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指引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20年来,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就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能排除万难、自强不息地执著奋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共同理想,就能齐心协力,励精图治。科学的理想,共同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也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所在。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本世纪末,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上目标是我国人民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具体化,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重大使命。

共同理想的形成,是中国人民从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对比中作出的选择。中华民族是带着被列强瓜分、任人宰割的奇耻大辱进入20世纪的。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救亡和发展问题上,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都没有能够解决中国救亡和发展的问题。只是在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国今后革命和发展打下了根本的基础。邓小平同志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一伟大的实践。在毛泽东同志去世之后,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局势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又勇敢地领导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同时纠正失误,在新的实践中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从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对比中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没有邓小平同志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国这条跨世纪的通往富裕繁荣的正确道路。

共同理想的形成,是中国人民从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对比中作出的选择。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一个萦绕在中华民族心头千古不灭的梦。只有在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人民的梦想才真正变成现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序步步前移,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据一项统计结果显示,现在我国城镇居民储蓄金额已高达4.5万亿元,如果加上6000 多亿元的居民手持现金、300多亿美元的外币个人存款等,实际拥有金融资产5.4万亿。巨大的成就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个距今并不遥远的物品匮乏的年代。据统计,1978年全国年收入在100元以下的人所占比重为35.37%,居民储蓄余额仅仅200多亿元,平均每人每年存款不到22元。 中国人民已经走出了贫困饥饿的年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使中国能用世界7 %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这无疑是个奇迹,而近年来反映食品消费比重的“恩格尔系数”在悄悄下降,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变化。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跨越了温饱,正在大步迈向小康。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不断改善,中国人民对自己所走的路,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加美好的前景,正在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新追求,新目标,新理想。

共同的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深扎根,正在成为56个民族、12亿人民团结奋进、励精图治、昂首阔步奔向21世纪的精神力量,正在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追求。

20年来,我们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全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经济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且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既要鼓励先进,也要照顾多数,如果脱离实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向社会成员提出过高的要求,势必适得其反。鉴于这种情况,多年来,我们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把群众性和先进性加以区别又互相结合,把普遍性要求和更高标准加以区别又互相结合,体现出主导性和层次性的统一,使思想道德教育在健康的轨道上循序渐进、整体推进、全面拓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批先进人物的涌现,带动着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催生着良好社会风气。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雷锋、王进喜、焦裕禄这样一批时代英雄人物曾经成为激励几代人建设祖国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孔繁森、徐洪刚、李国安、徐虎、吴天祥、李素丽、邱娥国、王启民等一大批英雄模范的涌现,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朵朵绚丽的新葩,一股股可人的芬芳。这一个个英雄模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既是平凡的又是生动的;他们的精神风范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追求的;他们的形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备感亲切的。“他们就生活在人们身边。”这些先进人物做的每一件事,人们都能看得见,也能学得来;他们的模范行为往往就是一部很好的“制度蓝本”,加以细化,就可以变为一套制度、措施,很容易普及推广。正是这个特点,他们的精神才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从而推动着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乃至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否认,尽管有一段时期,由于思想教育工作的滞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消极现象。一方面,在扭曲的心态下,时代的英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冷遇;而另一方面,人们又热切地期盼着社会风气的净化。当这些先进人物的形象、事迹和精神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亿万群众心里时,人们欣喜地看到,在一种高尚情操的感召下,近年来社会风气正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在英雄模范的带动下,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分享到成果,也在参与中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1996年9月初, 为了使贫困地区的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决定招募优秀青年,实施旨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扶贫接力计划”。招募消息发布之后,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北京、上海、江苏、河北、山西、四川、贵州……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报名和咨询者络绎不绝。这其中不仅有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有大学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归国留学生和新闻记者、个体户、残疾人。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心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土地上耕耘希望,播种文明。今年夏季长江流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艰苦卓绝的抗洪斗争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曲大合奏,是对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一道道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筑成的冲不垮、压不倒的堤坝,堵住了一道道决口,挽救着一批批受困的群众;一支支农民群众组成的抗洪队伍,舍小家为大家,80多天昼夜坚守在江河险段的堤坝上,一批批干部职工用精神用胆魄写下了一面面人在堤在这闪耀生命之光的生死牌;一批批救灾捐款从一个个企业、一个个家庭、一双双温暖的手中传递到灾民手中,一车车救灾物资从城市、农村、学校、机关带着全国人民的深情源源运到灾民身边。……全国人民用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战洪曲,更用意志和爱心筑起了一道道牢不可破的精神大堤。肆虐的洪水消退了,坚固的大堤却巍然屹立;南北的洪灾被征服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勇往直前不可战胜的精神丰碑将永远矗立!这两件事,集中地代表了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平,尽管它并不能完全说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的全部内含,尽管我们党内还存在着腐败现象,尽管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但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毕竟大大地向前跨越了一步。

各式各类丰富多采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为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使广大群众这个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在活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显示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生命力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是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到实处的有效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这一伟大创造,不断总结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原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各式各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从部门到行业,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家庭,从地方到部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正如火如荼、高潮迭起。

回顾20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已初步实现由群众被动参加到群众自觉参与的转变。指令性强迫性下达的任务指标,单纯地说教式的工作方法正在逐步被更加科学合理的要求和方法所取代,更多地采取寓教育内容于群众活动之中的方法,采取了倡导的方法,采取了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使群众在实践中自我教育提高的方法。这些方法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根本目标结合起来,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根本要求结合起来,同解决当前社会风气、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反映了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由浅层次运作向高层次拓展转变。不仅注意环境秩序的变化,而且注重思想道德的净化;不仅注意语言的美化,而且注重观念的转化;不仅注意传统美德的教化,而且注重现代意识的强化。

三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由分散实施到整体推进的转变。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中央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由分散实施变成整体推进,部署更加得力,协调更加一致,宣传增加了声势,效果更趋明显。一场全国性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神州大地卷起一股铺天盖地的文明浪潮。这场以集中解决文明言行、环境卫生、服务质量、交通秩序四个方面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性活动,犹如一阵扑面而来的春风,催开了一树又一树圣洁美丽的文明之花,使人民的思想境界又一次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峰,预示着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正向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拓展和推进。

20年里,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精彩的活剧,为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吹进一股股清新的气息,增添了一道道秀丽的风光

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哲学社会科学等文化事业,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我国文化事业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阶段,各种门类各种形式的文化事业竞相发展,呈现出一派健康繁荣、绚丽多彩、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景象。

20年里,我国的文化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在转折中繁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方针原则,保证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这是我们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日益繁荣的根本前提,也是20年改革开放中文化事业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0年里,我们的文化事业硕果累累,精品迭出。仅从1993年以来的5年的成果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事业的成果之大,精品之多, 已非同凡响。这期间,我国出版长篇小说2202部;每年发表中篇小说达千部,短篇小说达万篇,每年出版的报告文学约有300部。 影视业的发展实绩,更是有目共睹, 单从质量上说, 5 年来获得政府奖的电视作品达50部之多,获大众电影百花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的作品也达30余部。仅1996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就新排剧目4300个,其中新创作的1919个。1978年到1998年,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由186种增加到2000多种; 公开发行的期刊从930种增加到8000多种,出版社以105家增加到560家; 广播电台、电视的发展更为惊人。

这是文化事业大发展大丰收的时期,也是精品佳作大生产大收获的时期。从《重庆谈判》到《大转折》,从《鸦片战争》到《孔繁森》等一大批精品力作,把我国的电影事业从低谷推向转轨;从《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到《英雄无悔》,从《苍天在上》到《大漠丰碑》一部部电视佳作使我国电视剧创作更趋繁荣;从《高高的炼塔》到《黄河水长流》,从《清风歌》到《党的女儿》,我国的舞台艺术呈现出姹紫嫣红的景象;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到《中华大藏经》,从《中国通史》到《男生贾里》,我国的新闻出版业正一步步走向兴旺。这些数不胜数的文化优秀作品,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增添了无限风光,更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一道道诱人的风景。

标签:;  ;  ;  ;  ;  ;  

精神的升华与灵魂的洗礼:改革开放20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