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路径研究——基于价值自觉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视角论文,路径论文,自觉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被国民认同并自觉追求,主要取决于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程度,取决于国民的理解、接受、认同、信仰程度和价值追求的自觉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为广大人民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并由思想上的相信转化为确信,并升华为信仰,它才不至于形同虚设。”①我们试图从价值自觉视角,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民信仰内化机制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路径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一
价值追求按照价值意识水平的高低可划分为自发的价值追求(即价值自发)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即价值自觉)两个基本阶段或层次,价值自发是价值追求的低级阶段,价值自觉是价值追求的高级阶段。所谓价值自发,就是人们在不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情况下,不假思索,不用别人暗示,盲目地追求某种价值的状态,它是一种由自发心态或由本能决定的倾向。价值自发表现为价值本质理解的主观性、价值理论的逻辑矛盾性和价值追求的单纯功利性。所谓价值自觉,就是人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基础上,积极、主动、深思熟虑和理性地追求功利与真善美的统一,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有利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价值。
价值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价值本质理解的科学性。价值自觉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基础上的价值追求,也是对价值本质科学理解基础上的价值追求。科学地理解价值本质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即以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改革开放中各项工作的根本的价值标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以对人民利益,对社会发展进步,特别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效益、效果去确定价值,从是否给人民增加幸福,使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美好去理解价值,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益、效果,这种效益、效果是一种客观的事实,用效益、效果作价值标准,就是拿事实来说话,这样就保证了对价值本质理解的客观性。在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一切充分证明邓小平价值观的科学性。
其次,价值理论的逻辑一贯性。价值自觉既然是对价值本质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价值追求,与之相应,价值标准也就体现出逻辑一贯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下由不同的领导人分别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这三者是一脉相承、高度一致的,都以发展生产力作为重要手段,以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三者不仅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认识的重要理论成果,表明我国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就有价值,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就无价值或是负价值,体现了逻辑一贯性。“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其价值标准是内在统一的,表现了价值理论的严谨性和逻辑一贯性。
再次,价值追求境界的全面性。与价值自发追求单纯功利性、直接性不同,价值自觉在价值追求上表现为全面性、深远性。人的价值追求包含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工具理性是对工具价值的理性追求,价值理性是对目的价值的理性追求。具体地说,工具理性是对功利价值、工具价值、手段价值的理性追求,是对某种直接快感的追求,而价值理性则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进步的追求,是对更高层次价值的理性追求。真正的价值自觉应该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在价值理性的指导下,去追求工具理性,就是追求利(功利)与真善美的统一。把价值理解为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积极效应,主要是对主体,特别是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积极效应。价值不仅在于对主体有用,有功利价值,最根本地在于能使主体发展完善,使主体更美好,使人类社会发展完善,使广大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使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样理解价值,能较好地体现出价值理性主导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体现了价值追求境界的全面性。
二
人的价值认知水平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渐进发展的过程,人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也必然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渐进过程,有一个从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的发展过程。人的价值自觉程度决定着人的价值认知水平,影响着人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被国民认同并自觉追求,需要一个“内化”过程。在价值多元时代,这个内化过程需要有清醒的价值意识、理性的价值判断、坚定的价值立场、创造性的价值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只有实现价值自觉,国民才会有清醒的价值意识、才能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才会有坚定的价值立场和创造性的价值实践活动,价值自觉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意义。
(一)价值自觉有利于国民在价值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清醒的价值意识
首先,价值自觉决定价值认知的水平。价值认知的程度体现价值自觉的程度,价值自觉不仅能认识价值现象,而且能深刻把握价值的本质、规律、属性和功能,并且能对客体未来价值作出预测。同时,在价值自觉状况下,人们借助于价值概念,将不同的价值现象进行分类、归属、比较、分析,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使价值认知科学化、合理化。其次,价值自觉能够减少或避免影响价值认知的不利因素。价值自觉是人的价值理性的表现,标志着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说明人是处在理性状态下的。因此,在价值认知过程中,能够尽量减少或避免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意志、兴趣、好恶等的影响,坚持价值认知中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能够把表面的、片面的、零散的价值感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上升到理性的、系统的、全面的价值认知。其三,价值自觉能够认识和把握价值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保证人的价值认知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在价值认知上坚持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的内在结构不是平面的,而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它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国民要感知、理解它,需要有较高的价值认知水平、清醒的价值意识,需要达到价值自觉。
(二)价值自觉有利于国民在多元价值选择中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
在价值多元时代,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价值判断能力的高低。价值自觉能使人们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过程中坚持理性原则,以理性的态度、方式观察和思考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价值问题,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并在价值选择中做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价值选择是自由的表现,但“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对规律的驾驭和把握。价值选择过程中,深刻认识和把握了客观规律,并自觉地遵循规律,就是价值自觉的体现,就是价值选择过程中的合规律性。人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各种价值的属性、功能、结构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之后,才能获得选择的自由,才能做出合规律性的价值选择。同时,人的价值选择都具有目的性,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地域人们的目的不同,就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和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其目的也不尽相同。合目的性,就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有利于增进人类幸福、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就是符合人类总的价值追求、总的趋向目的。价值自觉是人们辩证、全面、科学的价值追求,价值自觉有利于人们在价值选择中兼顾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样的价值选择符合人类总的价值追求、总的趋向目的,是合目的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内涵的价值目标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价值自觉有利于国民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分清是非曲直,看清事物本质,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认同感、归属感。
(三)价值自觉有利于国民在拥护社会主导价值观上表现出坚定的价值立场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国家价值观、民族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质上是重释价值、重构主导价值体系,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民对国家、民族、政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感情认同,使人心有所求、心有所寄、心有所归。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同和普遍拥护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没有这样的主导价值观,一个社会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当然,社会主导价值观,如果得不到国民的广泛认同和普遍拥护,也无异于形同虚设。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价值自觉能使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表现出坚定的价值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关注社会发展进程,把追求自身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坚守自身合理的价值追求,坚持价值理性,拥护社会主导价值观和追求人类基本价值、追求真善美,不受工具理性的影响,不被社会中错综复杂的价值观念左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价值自觉有利于国民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认清方向,明确目标,坚定立场,旗帜鲜明地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价值自觉有利于国民的价值实践活动具有更大的主动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国民的广泛认同和普遍拥护,更需要国民自觉的价值实践活动。价值自觉不仅仅是一个人思想意识上的价值觉醒,还表现在具体的价值实践活动中,使价值实践活动具有更大的主动性、计划性和创造性。第一,更大的主动性。人的自觉程度不同,在价值实践活动中就会有不同的兴趣、热情、干劲、意志等主观态度。价值自觉能使人们对既定的价值目标表现出浓厚稳定的兴趣,顽强坚忍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主动进取。第二,更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③可见,人的价值实践活动是否有计划,计划的水平如何,就成为区分人自发与自觉以及自觉程度的重要指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周密计划安排,就很可能犯盲目性的错误,价值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人的计划性、目的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更大的创造性。一般来说,人的思想越符合客观规律,创造能力就越强,创造的价值客体的质量也就越高。人的价值实践活动越是符合社会或群体利益和需要,其创造出来的客体就越科学,越能造福于人类。价值自觉能使人在价值实践活动过程中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更多地考虑社会或群体的利益和需要,能使价值实践活动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三
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充分体现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他们的根本利益,这是其得到认同拥护的前提。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需要充分创设有利条件,引导人们感知、认知、理解和把握,同时,人们要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努力提高自身的价值追求,实现价值自觉,做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者、坚定信仰者和自觉实践者。
(一)自觉提炼
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符合社会成员的内心期待和利益要求,才能产生社会共鸣,进而获得广泛认同,否则,就不可能真正进入人的内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充满吸引力和凝聚力,关键在于能多大程度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能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同。”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历史传统、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概括的精华,是在整合人民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价值观体系,无论是指导思想、共同理想,还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都很好地体现了人民主体性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增进人的福祉。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并为其提供了现实条件。其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理想。从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取向看,最终目标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彻底解放,即“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⑤无论是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还是三种社会形态理论,最终的设想都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在马克思的构想中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其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一方面,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人们进行思想引导、行为引导和价值引导,使其价值选择符合当前主流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主导价值取向。其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党价值追求达到自觉程度的标志,是党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提炼,这就为获得国民的普遍认同准备了前提条件。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将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符合发展着的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观整合、吸收进来,使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因素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自觉引导
正确的理论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地被人们接受,核心价值体系要得到国民的普遍接受和认同,需要进行自觉引导,这实质上也就是巩固其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领导权”。“领导权”的获得、巩固,既要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接受和信仰为前提,也离不开积极主动的自觉引导。促进共同富裕、提升政治文明、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宣传教育等都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引导奠定坚实基础,都将有利于提高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晓度和认同度。
经济建设方面,促进共同富裕为自觉引导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解决群众思想问题,需从维护群众利益入手,因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质的匮乏,往往会使人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放弃真善美的追求。“‘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⑥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只有反映了一定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才能在一定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生产,改善国民的物质生活,真正给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促进共同富裕,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遏制和消除种种错误思潮。“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⑦
政治建设方面,提升政治文明为自觉引导创造民主的制度环境。亚当·斯密认为,人除了是一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动物”外,还是一种“感情动物”和“社会动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得到广泛认同,除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外,还需要民主宽松的制度环境。“党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原封不动地加给全体人民,也不能把对自己的要求与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混为一谈。”⑧应当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实行平等对话,广泛吸纳各阶层的意见建议,最终达成社会共识。一方面,国家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保障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保障各种意见的平等协商、交流对话,给予个体对可共享价值观的自由认知、自由评价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利益表达机制,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国民利益诉求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每一种社会思潮都是对某种社会热点问题或社会矛盾的反映,如果压制各种观点的发表,就会阻塞民意,导致矛盾积累。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有助于政府广泛听取、吸收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与综合,在决策层面上达成各种利益间的高度整合,促进社会认同的形成。同时,民主的政治参与制度,为不同利益群体表达自己的愿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大家通过平等协商,便于达成共识,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对社会制度、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社会建设方面,促进公平正义为自觉引导创设和谐的人际氛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⑨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⑩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利益纠纷是造成人与人关系紧张、人际冲突的根源,而社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不信任、抵触和冲突又是社会最大的潜在动荡因素。但“一个社会只要能够提升其公正程度,那么,社会问题出现的种类与强度均会减少或减小,同时社会也可以增强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力度”。(11)公平正义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实现社会人际和谐的平衡器。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社会冲突,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谐的人际氛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为此,“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引导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宣传方面,加强宣传教育为自觉引导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普遍知晓、领悟、接受,并转化为群体意识,才能被自觉遵守和奉行。要让国民感知、熟知和理解,就要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心理基础,要通过制度设计、文化渗透、媒体宣传、表率示范、机制创建、利益驱动、模式创新等方法,多层面、多渠道深入、广泛、持久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自觉认同
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回归到人,被国民广泛接受、认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国民也只有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把它内化为心理世界的道德自觉、价值支撑,才能在心灵上感到亲切与敬重,在行动上做到自觉遵守与维护。同样,作为社会化的人,要在社会共同体中生存、发展,也必然要接受、认同乃至内化一定的社会规则,具备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否则便无法融入共同体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们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为人处世提供了方向指南,为人的共生、共融提供了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尺度,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们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可靠保障。
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另一方面,要深入思考,善于思考。从认知发展规律看,价值认同起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思考以及对内部精神活动的价值体验和反思。“凡是肯思考的人必然会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义务,一定会承认自己同他们的联系,他会研究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弄清自己对决定他本身的幸福的那些存在物的义务,所有这些思考就自然而然地产出道德原理。”(13)人们要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必须以国家和社会可持续性全面发展、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深入思考,充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面向现实生活,明确自身的社会价值需求和应尽的社会价值义务,在给自身提供合理的社会价值需求的同时,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实现“自我”追求与作为“他者”要求、自身个体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内在统一。
当然,价值认同不是价值等同。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意味着各种不同价值差异的消解或机械的等同,而是异中有同,和而不同,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强调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并允许个体价值观的差异存在。如果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同一的,千篇一律的,那样的个体就不会有个性,就没有自己特殊和独特的视角,社会就会失去丰富性,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自觉认同是在肯定个性特色基础上的认同,是多样性、丰富性的统一。
(四)自觉信仰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成为国民的思想共识,体现出量上的结合程度,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尽可能地转化为国民自觉信仰,则反映了质上的结合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是其中的理想信念问题。”(14)信仰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人们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自觉认同上升到自觉信仰,才能做到自觉实践。“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信仰是全部价值追求的指向机制、定向机制和导向机制……信仰所激发的人们的意志、情感和激情的力量,从来要比许多知识和信念更强大、更有力、更持久。”(1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自觉信仰层面,会使人产生超越自身、阶层、认识、利益界限的超越性力量。社会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都是与作为信仰的精神家园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它为我们承担、褒扬、献身于它提供了理由”。(16)信仰以动机的形式外化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因此“人类信仰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主体力图自觉地对现实关系的积极的创造性克服,它不仅是适应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仅趋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尽善尽美”。(17)
鲁宾斯坦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必然性链条的展开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活动作为其内在环节的”。(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由可信上升为确信,需要有一个在主观上培养对于科学真理的热爱崇敬的情感过程,人们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到自觉信仰,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向,革新自身的认知方式,把社会他律转化成自身自律,把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我约束。强化自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对话式反思,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反思的价值坐标、个人道德的评判依据、个人行为的衡量标杆。同时,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坚定政治立场,明确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引领我国发展进步;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符合国情民意、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从而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信念和信仰。
(五)自觉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国民自觉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归宿点。
党员干部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员是社会的先进分子,党员干部的言行影响着人民群众,决定着政风、民风和社会风气。党员干部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是贯彻党的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起来,率先垂范,积极引领,为社会做出表率,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在感召和感悟中跟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信仰和践行。普通群众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增进人的福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人人参与其中,自觉践行,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要确立主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人的主体意识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确立主体意识,人们才有可能自主、积极、理性地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二要见贤思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培养自己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价值追求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保证。三要努力实践、身体力行。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努力实践,身体力行,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途径。高度的自律意识、坚强的道德意志,必须在实践中去磨练,在实践中去接受顺境和逆境的考验才能养成。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应该加以维持的”,没有社会,“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联合的,而没有这种联合,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力量的软弱和不足,就不能发展共同的理性,就不能产生所谓‘人民的国家’”。(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积极、主动、健康、理性的价值追求者和实现者,都应负载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地参与着、活动着、互动着,做到“爱他的责任、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法律”。(20)
注释:
①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信仰的思考》,人民网,2007年10月29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④李英田:《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正在发生转变》,《社会科学报》2007年11月15日。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⑧李德顺:《关于价值观的几个问题》,《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7期。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⑩《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11)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2)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人民网,2010年9月17日。
(13)[法]霍尔巴赫:《健全的思想》,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6~187页。
(14)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5)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207页。
(16)[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16页。
(17)顾伟康:《信仰探幽》,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18)[苏]谢·列·鲁宾斯坦:《存在与意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50页。
(19)(2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7、序言页。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