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析及干预论文_明岩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护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及感染率。方法:对本院2015年在院的护理人员进行有关职业暴露的问卷调查,及近几年上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通过统计2010—2015年发生职业暴露32人,其中锐器伤27人,占84.38%,血液/体液暴露5人,占15.62%,暴露源病种以乙丙肝为主,其次为艾滋病、梅毒病人。其中1例感染丙肝病毒,经过暴露后系统干预,病毒转阴。结论:通过加强新入职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性,采取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规程,制定安全防护制度,加强自身防护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干预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腔、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破损皮肤包括皮炎、倒刺、割伤、擦伤、磨伤和痤疮〔1〕。做为收治传染病的专科医院,我们对本院2015年全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锐器伤和血液、体液暴露是护理人员面临的最危险的职业暴露,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查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院2015年职业暴露的问卷调查表、2010-2015年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表

1.2 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开放式的问卷调查形式,将全院护士按工龄分成两组,≤ 2年、>2年,共计发放问卷调查145份,回收率100%,调查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安全意识、工作环境、手卫生的依从性、护理器具使用情况、自身防护、规范操作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对发生的32例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探讨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有效措施。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145名护士中,发生职业暴露人数为32名,其中发生过锐器伤者27名,占84.37%;血液、体液暴露5名,占15.63%。

2.2 职业暴露污染源的情况 发生职业暴露者全部为血源性传播性疾病,其中乙型肝炎22例,占68.75%;丙型肝炎7例,占21.87%;梅毒抗体阳性2例,占6.25%;艾滋病1例,占3.13%。见表1

3 讨论

3.1 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3.1.1 主要场所及人员 病房、门诊采血室等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场所,从事护理操作的护理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这与护士操作多,人员少,致使护理工作忙碌、紧张,长期超负荷运转,也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重要因素〔2〕。

3.1.2 针刺伤 针刺伤的主要环节为注射、抽血、静脉穿刺等操作时患者突然移动;采取标本将血液注入试管取下针头时;输液结束拔针后撕掉固定胶布时;将裸露的针头拿到处置室分离针头和针管时;将针头重新套帽以及剪掉输液器针头时。

3.1.3 破损皮肤直接接触污染物 在许多情况下护士的手存在皲裂或微小破损,由于没有及时发现未引起重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接触HIV、HBV、HCV阳性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未戴手套或手套破损,可导致直接污染护士手部伤口,而导致感染。

3.1.4 缺少合格的防护设备和用品 部分医疗机构的领导对医务人员健康重视不够,防护措施或防护用品投入经费有限。

3.1.5操作不规范或违规操作 临床上各种操作均有规范的操作规程。早期医院安全护理意识欠缺,防范制度不健全,执行科学的操作技术指南差,,加之新上岗人员培训不到位或操作不熟练;护理操作不戴手套、口罩;处理污染物品不注意必要的防护,均可导致职业暴露的发生。

3.1.6多种因素形成心理危害 护士长期面对各种危重、意外伤害以及死亡患者,往往导致焦虑、紧张、情绪低落。有些护士不愿意护理艾滋病患者,工作感到恐惧,经常上夜班等因素,使护士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心理压力增加,致使一些护士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物钟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症状。就可能出现更多的失误,就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3.1.7护理人员身心不健康 医院普遍存在床护比不足的现象,管理层不能垂直领导,受科室管理模式制约,导致护士超负荷工作,思路不清,也是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3.1.8 发生职业暴露后,护理人员对暴露后紧急处理还不够熟练,普遍缺乏上报意识,依从性较差,应急能力也较弱。

3.2 防护措施

3.2.1 建立安全防护制度 建立完善的锐器伤防护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预防锐器伤的特殊教育和培训,使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改变其职业暴露的危险行为,杜绝或减少意外损伤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3.2.2 纠正损伤的危险行为 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用手折弯或弄直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头帽;禁止直接传递锐器(手术中锐器用弯盘或者托盘传递)禁止徒手携带裸露针头等锐器物;禁止消毒液浸泡针头;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选择有安全装置的护理器具〔3〕

3.2.3改善医疗操作环境:根据工作的性质,灵活机动安排休息时间,使护士身心得以缓冲,减轻压力,焕发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证工作质量。并且提供充足、优质的防护用品,达到有效防护目的。

3.2.4 实施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1〕。

3.2.5加强护理健康管理:建立护士健康档案,每两年为护士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建立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建立医疗锐器处理流程;建立职业暴露监控体系,追踪伤者健康状况.

3.2.6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立即处理原则 为减少职业暴露发生感染的机会,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进行处理,处理原则是: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污染眼部等粘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黏膜进行冲洗;存在伤口时,健侧手要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15分钟。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3.2.7职业暴露的处理

对发生职业暴露局部立即处理后,由当事人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填写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的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的种类和病毒的情况,处理的方法及处理经过要进行上报。科主任签字确认后交由院感科评估签字,再由主管院长签字后到检验科进行与暴露源相关的检验。(1)HIV职业暴露的人员,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h,但即使超过24h,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如齐多夫定(叠氮胸苷)、拉米夫定和印地那韦的联合应用。HIV职业暴露后的补救治疗措施非常有效。(2)暴露源乙肝阳性+暴露者接种疫苗(3次或以上):已知有免疫应答(≥10mIU/ml)无需PEP;已知无免疫应答(≤10mIU/ml)HBIG1剂+疫苗接种或HBIG2剂;抗体反应未知,监测抗体浓度。根据抗体结果选择。暴露后0、4、8、12周、6个月,进行HCV、抗-HIV监测。(3)如果暴露源抗TPPA(+),推荐苄星青霉素240万单次肌肉注射。青霉属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口服,连服14日。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TPPA〔4〕。在发生职业暴露30例中,其中一名护士感染了丙肝病毒,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01U/L,丙肝病毒RNA3.880╳106拷贝/毫升,以病毒性肝炎丙型急性无黄疸性收入院治疗,经过保肝、抗病毒对症治疗后,现该护士肝功能已恢复正常,丙肝病毒已转阴。嘱其应定期复查。

总之,我们应重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通过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前、暴露后给予干预措施,做到行为控制,就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行为管理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5〕,如:规范的操作行为;安全器具的推广;锐器盒(SDCs)的使用;医疗垃圾的管理;应急预案的启动;采取标准预防;职业安全培训;完善的报告制度等从而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及职业暴露后的感染几率。

参考文献:

[1]胡必杰,高晓东,等.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J〕.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丛书,2012.6

[2]张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13,28(8):1158-1159.

[3]林梅,杨碧霞.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9)2639-2640.

[4]孟清,郭富华,等.传染科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4(10):339-340.

[5]梁素娟,陈婉.护理人员锐器伤的行为控制实践与安全器具使用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4,(04);64-66.

论文作者:明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  ;  ;  ;  ;  ;  ;  ;  

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析及干预论文_明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