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动商的深层次融合
周慧雪,王宗平
(南京理工大学 动商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4)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动商的角度解读太极拳,进一步探讨太极拳对发展人类动商以及促进智商、情商、动商统一发展的作用,为太极拳及动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动商与太极拳产生的基础有关,并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共同影响太极拳的技法、性质与目的;太极拳中的养生文化与动商的根本目的不谋而合,太极拳将古代哲学智慧与人类动商发展融为一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层次动商融合体。
关键词: 太极拳;动商;文化;养生;哲学思想
太极拳集百家武术之长,以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与阴阳辩证为核心思想,集强健身心、修身养性、技击对抗等功能为一体,在运动人体科学、哲学、中医等方面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多年来很多学者试图从各种角度解读太极拳,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提出的 “动商”这一本土概念为研究太极拳提供了新的视角。太极拳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动商提出的时间虽仅有七年,但动商自人类起源便开始存在,本文从太极拳的起源、运动理念、技法和文化精神四个方面分析、探究太极拳中蕴含的动商因素,并为进一步研究太极拳和人类动商的发展拓宽新思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通过生活经验与课堂物理知识内容相结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本文将从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究,生活实际与高中物理相结合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高中物理知识能力.
一、从太极拳来源中寻找动商因素
太极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武术。早期的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为了生存,研究出搏杀野兽的技巧。后来,部落的分化和国家形态的出现,搏杀技巧不仅用来对付野兽,而且还转向对付人类,用之于战争、格斗以及搏击类的竞赛等方面。这些搏杀技巧就是武术的起源因素之一。在古代,武术发展方向分为以健身、娱乐和养生等为目的的民间武术和以提高杀人技巧为目的的军事武术。明末年间,由于抗倭的需要以及各类民间武术发展中存在相对闭塞和传承上的残缺不全等问题,戚继光对抗倭经验和民间武术进行了总结整理并编入《纪效新书》,作为训练戚家军的军事教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武术因而流入《纪效新书·拳经》中得以保存与发展[1]。军队作为国家的根本保障,是最重要的一道壁垒,戚继光创立三十二式长拳作为军队的训练项目,旨在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和军队的整体战斗能力。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军队武术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搏击技能;战争考验士兵的运动素质、运动心理和身体机能,每一个士兵的动商水平都影响着军队的整体战斗力。这也是一个军队、一个国家动商水平的体现。而民间武术是为了改善生活、增强身体机能的锻炼手段,是动商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和社会文化的一种积累方式。戚继光取民间武术和军队武术之所长编著《纪效新书》,使这套长拳既具有民间武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又着眼于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对于提高士兵的整体性综合运动商数有较大的帮助。
报警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声光报警单元、电量检测模块、充电保护模块、RF433射频模块、GPRS通信模块、北斗/GPS定位模块、电池模块和MSP430单片机模块。声光报警单元主要用于本地报警和状态指示;电量检测模块对报警装置的电池电量进行检测;充电保护模块用于为电池充电,具有过充保护;RF433射频模块用于检测装置与报警装置的无线通信;GPRS通信模块用于报警装置与后台服务器的数据通信;北斗/GPS定位模块用于获取报警装置的位置数据;电池模块用于为报警装置提供电能。报警装置安装有锂电池,同时能够进行外部供电,其电池能够保证报警装置断电后工作6 h。
广义动商是指一切通过人的身体某一部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生命活动、生产劳动、身体运动的特质等。动商是与生俱来的,例如跑、跳、投是人类基本的能力[2]。从古至今,人类的动商主要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机能和人类的生存繁衍等方式体现出来;人类动商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是依靠先天遗传,另一方面是后天环境和学习教育的产物[3]。地球上所有动物生下来就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和动商基因,而人类则形成了更为复杂、高出于自然规律之上的社会规律,这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具有人类独特性质的动商。在人类发展史上,战争始终伴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与发展,无论是以棍棒、兽骨或是石头为工具进行战争的原始人类社群,从生产工具分化出来的冷兵器时代,还是到现在的热兵器时代,每个阶段的更迭都是对人类体能和智力的更大考验,都是对人类动商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一种促进。
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能在众多拳法中脱颖而出必定有其优势,也是历史选择下形成的蕴含中华文化、更适合中国人的养生武术。太极拳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于其承载了深厚的太极文化与阴阳辩证思想,其思想精髓在于世间万物在不断的运动中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无时无刻无不处于运动状态,太极拳也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说法,太极拳与动商共同的自然属性是“动”,源于自然的生生不息中[6],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皆生于动而归于动,从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中感悟处世哲学,又以身体活动为载体探索与追求生命的升华。在动中寻找生命的平衡,在动作、意念、呼吸、心境的配合和练习中体现太极文化的精髓。通过身体运动达到生命时间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是人类发展动商的最终目的,太极拳的动商理念不仅在于肢体运动,更在身、心、意、气的统一配合中达到对身体全面影响。
二、太极拳运动理念中的动商内涵
直觉领悟在生活中通常是短暂的,太极拳将这种领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延长,使练习者在整体意识中得到“求自然”“贵虚静”“重养气”的体悟[7]。太极拳是在长期磨砺中通过“正己”“修己”“知己”“舍己”等方式,展现对自身长期修炼的过程。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不刻意发劲,通过自然的盘架来带动身体的变动、转化,进而调整和挖掘人体的潜能;通过内心对太极拳产生感悟的心理变化与动作引导,以技载道,在身体运动中体现阴阳运转,承载太极文化的精神内涵。太极拳讲究“重意、用意、练意”,其本质就是通过内心活动引导外在的生理变化,使其形神兼具、性命双修[8]。
人们的动商水平与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古代养生法中“导引”和“调息”对民间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武术乃至太极拳中被大量采纳。传统的养生文化和道教“丹经”文化对太极拳的“慢化劲道”产生了直接关系,并大量渗入气功养生中的丹田运转法、吐纳导引法、意念行气法。在古代,统治阶层对武术进行严格管制,民间武术因其养生特性被怀柔甚至被推崇,再加上与导引和调息相融,结合当时处于动乱年代,民间武术仍具备一定的实战性,逐渐形成兼具养生性和实战性的运动手段。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将拳法的练习作为士兵强身健体的锻炼手段,也为实战武术提供身体基础,所以从戚氏长拳的出现,武术的杀伤特性就开始向以自身为对象的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性质转变。
这些通过翻译进入国内的不良思潮不仅危及意识形态统一,还影响社会发展。我国在开展翻译活动时一定要有所选择,有所批判,了解其在思想领域的多重影响和深刻内涵,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身体运动智能的进步引领人类社会发展,是人类认识并改造世界的核心智力。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掌握客观规律、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培养动商,从而培养人锻炼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从古至今人类表现出来的动商主要用于改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机能和人类的生存繁衍。在医疗技术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通过学习身边的事物创建了各类具有养生性和技击性的武术。每个阶段的更迭都是对人类体能和智力更大的考验,无论是民间武术、戚氏长拳,还是各种养生术以及武术,跟随社会发展,其目的性质的转变都是人类动商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产物。
三、太极拳技法与动商理念
太极拳风格的演变对练习者的运动素质、运动心理和身体机能等一系列动商综合量化指标有不同的影响。太极拳从快到慢,从单纯的格斗技巧到格斗与养生并存再到蕴含的太极文化,逐渐演化为注重身心意气相配合的养生武术;从对练习者有年龄、体质的要求,到大部分年龄段和体质的人群都可以练习;从最初的格斗功能被特定部分人群练习,到因其养生特性被广泛推崇和普及,技击型武术到养生型武术的转变根本性地颠覆了太极拳的动商理念。太极拳的广泛普及使太极拳与太极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入融合,既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作用,又能培养个人动商、民族动商,推动民族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太极拳保健养生的特性使得攻击性大大减弱,即使练习人群庞大,太极拳技击性与战斗能力也远远滞后于养生性。而从动商的角度看这一变化,技击型武术是针对特定人群用于提高对抗的能力,注重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实力以达到保卫国家的目的,其根本用途在于战争而非促进人的身体发展;养生性武术虽运动强度减弱,但对于提高个体综合运动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动商水平与凝聚力的提升。
明朝末年,戚继光将民间武术和军队武术总结整理编著了《纪效新书》作为训练戚家军的军事教材,与单纯的军队武术不同,戚继光把“棉张”的“短打”融入《拳经》之中,创立了戚氏三十二式长拳,将内家拳法中“柔”的特性融入戚氏三十二式长拳。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明确指出拳法并不是作为实战的武术,练习拳法是为了提高身体的基础能力,因而备下了《拳经捷要篇》,将其作为“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锻炼手段。陈王廷以《拳经》为原型创编了陈氏拳法[4]45-89。陈式太极拳兼具实战性和养生性,这种两面性深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在战乱时期凸显实战特性,而在和平年代则更注重养生性。以陈式太极拳为前身,杨露禅进一步对太极拳进行改编,创立的杨氏太极拳“对他性”减弱,“对己性”增强,动作特征更加柔和缓慢,逐渐演变成具有养生性质和目的的养生武术。
四、太极拳文化精神与动商理念
说起太极拳,就要想到养生。太极拳从长拳演化而来,其目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武术原本是古人为了提高战斗能力的格斗技巧,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武术不再是战争的代名词,其本质开始出现了从“杀生”到“养生”的根本性变化[4]。养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养生主篇》中:“文惠君曰:‘善哉、我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5]意思是说:养生是个体利用自身的修炼方式积极地充实生命、提升自我的一种行为,这与动商理念不谋而合。动商通过身体运动来推动心理、生理、智力与意志品质的发展,对智商、情商有助推作用,三商协同发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4],对于个人提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太极拳动作易练而精神难学,太极拳的精华更多地体现在内心的修炼,体现在习练者的精神状态方面,其精髓在于心态平和并进而实行自我调整,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活动,在太极拳对抗活动中,在不使用护具的情况下,通过推手双方的对抗运动,静动相随,不断产生并化解对手的力道,并从中体会和谐的意境。其中蕴含的“和谐意境”,推而广之,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大到探究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维系社会的稳定,都契合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太极拳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练习者个人而言,能够在演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体会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能够将自然运行的规律与人类的智慧相融合,践行和谐、安定、中正的人生处世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与思想意境。在中国,太极拳已发展成为全民运动,其锻炼人群不亚于其他任何体育项目。太极拳的普及有利于促进全民健康,太极思想也会随之广泛传播。人们在练习中追求和谐、自然的人文精神,并产生“顺应自然”的认同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整体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将成为太极发展的终极目标[9]。
其二:无名氏《眉峰碧》(蹙破眉峰碧):双调47字,上阕4句23字3仄韵,下阕4句24字3仄韵。句式:5576。5577。只此一首。
动商不仅包含人体运动的商数,也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刷新认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能力;通过运动来融合生命,彰显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人自身的更大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动商不仅属于体育学的范围,而且也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也就是哲学范畴,因此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10]。太极拳是一项集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价值观为一体的养生武术,蕴含着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太极拳的延续与发展是在文化沉淀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人类与生俱来就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动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得以不断发展。提高人类动商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并且在传承与发展中传播文化与精神。
太极拳是“文化”和“武化”的有机统一,它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武术的精髓。没有“文化”的教育是野蛮的,但只有“文化”而没有“武化”的教育却是病态的教育。而如今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 ,“小眼镜”“小胖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现象的大量出现,也正说明近几十年来“重智商轻动商”教育的弊端之所在。太极拳实现了文育和体育的统一,练习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提高动商的过程。运动是基础,通过提高运动促进动脑能力,再通过动脑来带动思维。我们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在感受的过程中思考,促进智商、情商、动商的全面发展。太极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国学文化和哲学理念,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动商不仅是体育,它包含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切运动,而身体运动作为动商的一部分,其育人价值承载着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未来趋向。培养动商不仅能够提高身体机能,而且也能够激发人的智慧并开发人的潜在能力,提高人们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通过不断的身体活动和动商体验,可以寻找最适合人类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惯,在更适宜的活动中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体会人生的价值,获得新的人生感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动商以“动”为基础,蕴含于世间万物之中。以动为媒介,促进人类进化;以动为依托,承载千年智慧;以动为方式,感悟世间真理。
综上所述,以文化作为支撑的太极拳运动,就是以体育运动作为表现形式的动商形态,蕴含了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境界。从哲学的层面来看,动商与太极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珠联璧合,两者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融合,更好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笠尾恭二. 中国武术大观[M]. 福州: 福建省人民出版社, 1984:22-94.
[2] 王宗平.动商是什么[N].南京理工大学报,2014-10-12.
[3] 王宗平,张怡. 动商——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支脚[J].体育学刊,2014(4):13-16.
[4] 曲国峰. 从杀生到养生——中国武术“求生”之路[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5] 庄周. 庄子全书(内篇·养生主篇第三)[M].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60-78.
[6] 王世龙. 用动商诠释太极拳[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6-40.
[7] 邱丕相,刘帅兵. 论太极拳的文化精神及意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14-17.
[8] 邱丕相,田学建.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观[J].体育学刊,2005(12):70-72.
[9] 林小美,苏欣,杨建营.论太极拳和谐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J].体育科学,2007(7):21-47.
[10] 陈东林.宇宙的根本法则与动商的研究前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11.
An In -depth Integration of Taiji Boxing and Motor Quotient
ZHOU Huixue, WANG Zongping
(Motor Quotient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 210094)
Abstract :Resorting to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aiji boxing with regards to motion quotient (MQ). It exploits i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motor quotient, and in the promotion of coordinated IQ, EQ and MQ development. Thus, it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aiji boxing and motion quotient.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motion quotient is related to the generation foundation of taiji boxing. Together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MQ exerts a deep influence on taiji maneuver, nature and purposes. The health-building culture of taiji boxing coincides with the fundamental purposes of motor quotient. Combining the ancient philosophical wisdom with human MQ development, taiji boxing is an in-depth MQ integr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 taiji boxing; motor quotient; culture; health; philosophical thoughts
收稿日期: 2019-04-06
作者简介: 周慧雪(1997—),女,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商、学校体育、太极拳理论。
中图分类号: 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46( 2019) 05-0033-04
(责任编辑、校对: 陈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