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信息消费发展新特征及障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障碍论文,世纪论文,新特征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的互联网的整体环境在2001年有了比较大幅的提高,具体情况为:上网人数增多了、网络更加畅通了、网民对网络收费不再完全拒绝了。截至到2001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为3370万人,比去年同期的2250万人增长了49.8%。其中,女性网民逐渐增加,达到40%。另外,上网计算机数达到1254万台,增长40.6%,网络这条信息高速路的路宽则达到7597.5兆,增长1.7倍。目前中国网民的绝对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网民数量持续增长,潜在消费群不断扩大,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信息消费的内容
当经济由“土木钢铁”时期转向依赖4C(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消费电子consumption electron、信息内容contentof information)发展时,这就预示着信息消费阶段的初步形成。那么信息消费到底包含有哪些内容呢?从广义上讲,信息消费包含有四大块内容。
(1)以电信为基础的包括通信、电话、上网等的网络信息消费。这些新的消费方式包括网上购物、网上交流、网上炒股、网上拍卖、网上保险、网上医疗等。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近一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网络用户中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中,网上游戏占15.8%,网上炒股占10.3%,网络购物或商务活动占8%,网上教育占11.8%,网上支付占1.8%。为了加快信息化进程,国家电信部门也在不遗余力地改善电信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宽带接入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协议、多用户、大容量、高速度的IP宽带信息网,这些举措将有力的推进信息消费的纵深发展。
(2)媒介、报刊和广电为主的信息消费。大众媒介、报刊和广电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接收信息的重要来源。在信息时代,这些传统的信息消费方式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进行了与网络结合的有益尝试,如报刊的网络版、互动电视等。以互动电视为例,电视与网络合而为一,不仅加强了电视与观众的双向沟通,同时也将是网络制造商、网络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拓展市场的一个亮点。
(3)传统教育向在线教育或网络教育的发展也是信息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它同时也是一种信息的消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为知识的交流传播和再创造提供了便利的工具。教育机构或部门教育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独特。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手段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在促进知识的共享的同时,远程教育作为互联网上一种重要的信息消费也实现了其价值。在常用的互联网络服务中,网络教育以11.8%排在第10位,这个数字说明全国有370.7万人在接受网络教育。
(4)以文献信息为主的信息消费。大量的文献信息保存下来,是人类不断学习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以上三大块内容都依赖于文献信息。它们的内容包含着文献信息,它们的成果形式最终要转化为文献信息。尽管在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部门受到来自网络的挑战,但文献信息在当前条件下仍然是我们信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信息消费发展的新特征
2.1 信息消费多元化发展
随着信息消费市场的逐步成熟,信息消费也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以网络信息消费为例,前几年,门户网站主要以广告收入为主,网站的很多服务免费向用户开放。现在,网站逐步从免费向收费的信息服务发展。一些网站如新浪、网易、21CN等相继推出了邮箱、短信息、个人主页等收费项目,网站的多元化收费格局初步形成。用户也逐渐认可和接受了从免费时代向消费时代转变的这一进程。
2.2 信息消费的年轻化发展
不久前有关方面完成的中国青年消费发展趋势调查结果表明,未来5年,青年消费将向享受与发展并进的趋势发展。在信息消费方面,信息消费年轻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目前最有购买力的消费群体,主要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他们年轻活跃,既拥有现代社会的知识,又没有传统社会对他们的约束,他们消费大胆、个性鲜明,他们极其崇尚个性,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个性化的信息消费就成为他们表达独特思想与行为的有效载体。他们在网络的伴随下成长,对精神的需要和发展需要要求的程度更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消费的消费群将大众化,网上购物将成为未来青年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研究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将是信息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3 信息消费的知识化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人日益认识到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创造财富”不再是像以前那样难以理解,通过知识创造财富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中,人们更愿意把钱花在提高个人知识能力的方面上,诸如个人电脑的消费,网上培训、网上教育方面等等。信息消费的知识化发展是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必然。
2.4 信息消费的主权化发展
消费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在当今社会,人们日益强调消费者主权,信息消费中更加突出。电视广告、网络广告、街道广告的频频出现,它们在向消费者狂轰滥炸的同时,也说明了决定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广告可以以流量的方式来暗示和诱导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但不可能决定消费者的信息消费。在信息消费中,消费者主权意识和自我鉴别信息能力提高,消费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消费信息为消费选择服务,这都说明信息消费主权时代的来临。
2.5 信息消费的理性化发展
任何消费模式都有一个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阶段,前几年当一大批从美国硅谷留学回国的青年人在网络上大展拳脚时,人们对网络热有太多的期待,没有任何利润的网络掀起了网络股的狂涨。但在1999年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网络的发展存在网络经济泡沫,人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网络的发展,同时信息消费也不再出现跟风现象,信息消费更加强调因其所需而消费。从人们对宽带热的冷思考可也可看出信息消费行为的理性化。无论是电信企业,还是非电信企业、开发商无不梦想独霸宽带入户,以为只要垄断了“最后一公里”,就可以坐享其成。殊不知,用户对于网络的消费,已不像几年前装电话那样盲目追风,也不像上窄带那样急不可待,信息消费心理已趋于成熟,尽管开发商把宽带吹得神乎其神,但消费者并没有被他们吹得晕头转向,对于宽带的接纳十分谨慎。许多开发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圈到理想的用户数。
3 信息消费发展中的障碍问题
3.1 信息消费的畸形发展
近几年,舆论炒作得最凶的是高科技、新经济、互联网和风险投资。高科技类产品的价格呈不断降价的趋势,互联网甚至只赔钱不赚钱。这些情况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一大批人盲目追赶高科技潮流,以投资人的钱来实现自身的理想,并且坚信总会有盈利空间的出现,正是有这些人的支撑,推动了信息消费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大多人的生存需求次序是吃饱、穿暖、住上房子,其次是安上电话、装上电脑、开上汽车,因此不同阶层人的信息消费各有不同。中国的财富大量集中于城市,70%的农村人口,其消费需求不及城市的1/3。由于中国城乡差别有扩大化的趋势,因此信息消费鸿沟也将继续扩大。最后出现的局面是:一些人仅求温饱,而另一些人则是手机上网、电子购物。这种畸形现象在信息时代愈发突出,当城市的信息消费趋于饱和,而农村的信息消费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信息消费将停滞不前。信息消费的不平衡在全球都存在,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个国家内的城市与农村、同一个城市的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的“信息消费”差距越来越大,也就是“数字鸿沟”在加大,如何缩小信息消费贫富差距,这是全球性的挑战。
3.2 信息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消费中,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在这个杂乱无序的信息空间中,看起来人人都是平等地掌握信息,然而商业活动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却更加隐蔽。消费者有广泛的选择范围,但他一开始能够选择的信息非常有限。他每做一次选择,都会通过减少选择以获得狭小信息领域更丰富的信息。最终人们在信息长河中,会选择一条他们熟悉的、被以前购物经历证明是不错的路线。
从竞争角度来看,每一个经营主体都会力图利用消费主体可得到的有限信息来实现其经营目标。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信息消费决策的难度和成本,同时也限制了消费主体的自我保护。一是信息化程度化,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不够,导致消费主体的信息搜寻成本过高。二是信息过多过滥,假信息增加了消费主体的信息成本和鉴别难度,直接影响到消费主体的成熟。现在许多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导致消费主体因信息误导而造成损害的事例屡见不鲜。三是获取信息后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识别,那么即使是有效信息也会成为无效信息,消费主体采取“碰运气”式的消费,给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可乘之机。
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更加泛滥,信息消费者可以借助于网络直接实现消费行为,在这种虚拟的条件下,不完全信息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信息消费者的购买风险也更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信息消费的满意程度将是阻碍信息消费者扩大进一步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问题。
3.3 信息消费中的消费权益保护问题
在信息消费市场中,消费者在消费行为发生前,厂商对信息产品的承诺是质量过硬、信誉保障、售后服务等,但当消费行为发生后,这些承诺能不能严格履行将打上问号。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1年投诉报告中,信息消费问题(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和通讯)投诉的比例明显增多,严重侵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消费者对这些产品产生不信任的同时,也存在信息消费行为减少的可能性。
3.4 信息消费中的网络伦理问题
在信息网络环境中,各种伦理意识不像现实环境受到高度重视,因此,网络伦理问题随之产生。一方面,信息的生产责任观念淡薄,有用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浪费了网络资源;另一方面,信息消费有偿意识淡薄,千方百计地免费使用网络,损害正常商业秩序。人机交互的频繁导致现实的人际交流减少,从而使人与人的感情疏远;利用网络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和损害他人身心健康的做法屡禁不止。信息消费中的这些伦理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显现出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5 信息消费的知识产权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的实行,信息消费向完全商业化发展,完全免费时代在不久的将来将与我们告别。用知识产权对版权人的作品进行保护,是对版权人辛苦劳动的尊重,也是其作品价值的体现,将大大激发起版权人的创作积极性。信息网络时代,在信息消费过程中,人们对自己的出轨行为的罪恶感降低到最低限度,加上技术的熟练和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人们在使用信息时,抄袭、复制、修改等滥用信息的行为时有发生,网络侵权此起彼伏,这给一些非法的个人或团体提供了造假的空间,也给消费者判断信息的真伪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给信息监管带来了难度,因为在数字环境中,数字信息的可复制性、可篡改性、可传递性,使人们无法确定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使用了信息。因此,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确保信息消费在一种法制的轨道上进行。
3.6 信息消费中的网上支付问题
在网上进行消费,人们普遍认为付款不方便。信息消费中的支付手段最重要的是信用卡支付和银行转账。作为重要的现代支付工具的信用卡进入中国已有15年。信用卡也已开始由最初的富人阶层的身份证变为普通人钱包里的常见之物。但是国人持卡消费的数量却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真正经常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不多,由于用卡场所有限和信用卡服务水平偏低,中国目前持卡消费未能全面普及,这给信息消费带来不便。
4 信息消费发展中的具体措施。
4.1 尽量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数字鸿沟
城乡差别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同时政府也实行了一些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像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多的国家,完全消除城乡差别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缩小这种差距,在具体措施中对农村实行优惠。如在信息产品的消费中,如电话的安装、电脑的购买等,国家在鼓励的同时,应加大投入的力度。力求减少信息消费中畸形发展形象的扩大化。
4.2 加大信息监管的力度,使信息消费向良性发展
信息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服务问题,都强烈地要求有一种具体的制度或机制对信息生产者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因此信息监督随之产生。信息监管涉及信息产品的生产监督和流通监督。加强对信息生产领域的监管可以提高信息产品的品质,减少信息差,达到信息消费的最大化。信息流通领域的监管涉及多方面,它包括对有形信息商品和无形商品的监管。有形商品消费包括手机、电脑等,这些商品的质量和服务的兑现是监管的重点;无形商品消费包括网上教育、网站信息等,这些基于网络的信息消费要进行引导,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到的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的要求去办,一方面要对网络信息消费进行监管和引导,促使信息产品或服务提供者和信息消费管理者提高网络信息消费质量;另一方面,要寻找变信息消费潜力为信息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都赖于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以及信息监管的力度。
4.3 加大信息消费中知识产权保护
从信息消费管理者的角度而言,应从技术上保证信息消费在一种合法的形式下进行。这些技术可以包括封锁域名、过滤IP、反复制设备、控制进入手版权保护作品的技术报措施、作品使用的“追踪系统”软件等,通过这些措施来保护版权作品的知识产权,保证每一个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信息消费者也应该在信息的使用上,严格遵守网络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在维护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的同时,也对信息消费的良性发展是一种促进。
4.4 全力推广信用卡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为信息消费创造条件
在美国使用信用卡的消费已占整个零售业的80%以上。因此,只要现代人对新生活方式的追求不变,信用卡必将在中国普及。另外,由于信用卡业务利润高,因此在中国入世之后,随着中国银行零售业务的逐步开放,信用卡业务也必将成为外资银行的强攻目标。国外以及港台银行将凭借较成熟的信用卡业务基础结构、较高的服务水平和经营信用卡业务的经验,全力推广信用卡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这将促进中国信用卡与国际的接轨。
4.5 提高信息能力,促进信息消费
信息能力是人们获取利用信息并创新信息的一种能力,在信息消费时代这种能力尤为重要。有信息能力才有信息消费。信息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消费,它对消费者的素质要求极高。而当前,我国消费者的素质相对落后,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知识的能力相对偏低,阻碍了信息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消费者要在消费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在认识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消费,从提高个人信息能力方面入手,向信息消费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