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意识论文,父母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在众多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如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教育背景等),父母对儿童的发展无疑具有最大、最为直接的影响。
关于父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先前的研究者大多关注父母的育儿态度、教养方式等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并且取得了一些广为认可的研究结果。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也开始关注起这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借鉴了Baumrind的类型研究方法,试图以几种特定的类型涵盖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万云英,1993;林磊,1995);也有的研究将教养方式作为一种整体性行为模式,力图从系统研究的角度出发,以考察教养方式多维度的特点(如陶沙、林磊,1994)。研究者们试图揭示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寻求最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养方式。
但是,教养方式归根结底还是外在的行为表现。为什么父母会形成不同的教养方式等外显行为呢?这才是我们真正想探究的问题。近年来,心理学家已开始将注意的焦点从教养方式等外显的、直接的影响因素转向寻求形成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影响因素上。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入手,试图找到亲子交往中影响孩子发展的深层内因,他们关注父母的价值取向、教养观念、自身的发展需求等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趋势。例如,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在父母与儿童的双向作用过程中,父母自身的有关变量既受父母和儿童两方面的影响,也对儿童身心发展、父母的人格特征及抚养方式与行为起着重要作用(Ambert,1992);也有心理学家提出,父母对亲子关系的观念采择水平似乎是比通常惯用的价值取向更为深层的心理认知结构,它可由低到高分为四个水平:即自我中心的取向水平、习俗标准的取向水平、主观的子女中心取向水平和过程或交互系统的取向水平,这些不同水平影响到他们如何看待亲子关系和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从而对父母的价值取向和亲子互动产生影响(Newberger,1980; Gernis et al.,1997)。
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性地提出了“父母意识”这一概念,将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称为“父母意识”,试图以此来对父母影响儿童发展的内在因素进行一些概括和解释,并且探究个体在作为父母的人生重要阶段上的自我发展问题。我们认为,父母意识不仅与父母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而且体现着父母的价值趋向,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养模式以及对孩子的态度。父母意识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根源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促进儿童的发展和父母自身的进步。
2 方法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编的父母意识调查表,该调查表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该部分要求父母分别填写父母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孩子的年龄、性别和主要抚养者,家庭居住地等。
2.母性意识调查表。根据我们对父母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在文献检索、父母访谈、专家评估的基础上,形成了母性意识调查表的基本项目。通过小样本预试,对项目的可读性、涵盖面等方面作进一步的修改与调整,最终确定了涵盖母性意识的40项问题,并按随机顺序排列,由母亲在调查中回答。作答方式为五等级自陈式,要求被试根据题目中的陈述与自己实际情况的赞同与符合程度(完全赞同或符合、基本赞同或符合、不置可否、不大赞同或符合、完全不赞同或符合)作出唯一的选择。在40项题目中有15项为反向计分,25项为正向计分, 每题得分在1—5之间,分数越高,则表明其母性意识越积极、 越符合现代社会对个体发展与关子关系的要求。由母亲回答。
3.父性意识调查表。该部分问卷的形成过程同母性意识调查表,也由涵盖了父性意识的40项问题随机排列而成。这些题目都与母性意识调查表上的题目一一匹配对应,但个别项目根据父亲的特点作了相应改动。作答方式和计分原则与母性意识调查表相同,由父亲回答。
2.2 被试与过程
研究采用在杂志上刊登调查表收集数据的方式。我们将父性意识调查表刊登在一家育儿刊物上,由读者自由选择回答并邮寄回收,然后从回收的所有调查表中随机选取了符合要求的300 份调查表作为本研究的样本。这些样本包括男孩的父母176对,女孩的父母124对。样本中所涉及到的儿童,93%年龄介于0—6岁间。
使用SP SS for Windows(V6.0)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 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我们分别对母性意识调查表和父性意识调查表的题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经方差极大旋转后,分别抽取出13个因子,其因素负荷与解释率均较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各因素进行了项目分析,将不同的调查问题分别确定到各因素中。我们发现,父性意识的因子实际可以收缩为9个,便已经能充分涵盖其整个内涵。 因素分析的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根据各因素中项目的意义,母性意识的各因子命名和涵义解释如下:
F1—自我丧失感。指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由于关注孩子的成长而造成的自身的发展与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孩子对自己的发展与成熟带来若干不利影响的一系列体验。
F2—亲子一体感。指母亲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的感觉,而不是将自己和孩子作为两个独立个体的一系列感受。
F3—妊娠态度。指母亲在妊娠期间如何面对即将承担的“母亲”这一新角色,以及对怀孕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对面临孩子出生的一系列感受等。
表1 母性意识因素分析结果(因素负荷与解释率)
因子 量表项目 F1
F2
F3
F4 F5 F6
F1A30 0.762
A31 0.696
A34 0.664
A29 0.505
F2A15 0.729
A8 0.567
A19 0.498
A14 -0.453
A9 0.444
A35 0.429
A33 0.349
F3 A3
0.787
A4
0.674
A2
0.666
A1
0.470
F4A28
0.727
A27
0.628
A32
0.377
F5A40
0.750
A36
0.748
F6A20
0.738
A39
0.473
A24
0.457
A21
0.430
A26
0.417
F7A38
A37
A16
F8A22
A11
F9 A7
A6
F10
A18
A23
F11
A17
A25
F25
A12
A5
F13
A10
A13
解释率(%) 11.2 10.1 5.1 4.5 4
3.8
累积解放率(%) 11.2 21.326.4 30.9 34.9 38.7
因子 量表项目
F7 F8 F9 F10 F11F12F13
F1A30
A31
A34
A29
F2A15
A8
A19
A14
A9
A35
A33
F3 A3
A4
A2
A1
F4A28
A27
A32
F5A40
A36
F6A20
A39
A24
A21
A26
F7A38 0.704
A37 0.526
A16 0.465
F8A22 0.700
A11 0.687
F9 A7 0.751
A6 0.632
F10
A18 0.658
A23 0.561
F11
A17 0.655
A25 0.354
F12
A120.669
A50.492
F13
A10
0.678
A13
0.549
解释率(%) 3.5
3.2 3.1 3 2.8 2.7
2.6
累积解释率(%) 42.2 45.448.5 51.554.3 57 59.6
F4—自我发展感。指有了孩子以后,母亲感受到自身人格有继续发展和成熟的趋势,并因孩子出现而对生活有了更积极的认识。
F5—对配偶的评价。指孩子出生后,母亲认为自己配偶对“父亲”这一角色是否适应良好。
F6—亲子交流困难感。指母亲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体验到的困难,母亲可能认为这种困难是来源于交流时间的不足、配偶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自己缺乏教养的信心,或者是源于教养中与配偶的不同分工。
F7—夫妻亲密感。指有了孩子后,母亲感受到的丈夫对自己关注程度的变化、夫妻交流的改变,以及因子女教养问题带来的夫妻矛盾等对夫妻间亲密感的影响。
表2 父性意识因素分析结果(因素负荷与解释率)
因子 量表项目F1
F2
F3
F4 F5F6
F1 B27 0.640
B28 0.619
B36 0.606
B33 -0.58
B25 -0.57
B3 0.501
B24 0.491
B12 0.486
B22 0.451
B4 0.422
B17 -0.35
B1 0.313
F2 B13 0.552
B8 0.514
B21 0.511
B39 0.502
B26 0.500
B9 0.483
B40 0.482
B32 0.457
B37 0.363
F3 B23 0.579
B2 0.504
B20 0.351
F4 B14 0.860
B10 0.860
F5 B34 -0.414
B30 -0.462
B29 -0.255
B31 -0.351
F6 B15 0.309
B35 -0.29
B38 -0.34
F7 B11
B7
B18
F8 B39
B6
F9 B5
B16
B19
解释率(%) 12.1 9.9 6.3 4.94.34.1
累积解释率(%) 12.1
2228.2 33.1
37.4
41.5
因子 量表项目F7F8 F9
F1 B27
B28
B36
B33
B25
B3
B24
B12
B22
B4
B17
B1
F2 B13
B8
B21
B39
B26
B9
B40
B32
B37
F3 B23
B2
B20
F4 B14
B10
F5 B34
B30
B29
B31
F6 B15
B35
B38
F7 B11 0.670
B7
0.493
B18 0.327
F8 B39-0.32
B60.327
F9 B5
-0.51
B16
0.329
B19
0.290
解释率(%)3.6
3.1 3
累积解释率(%)
45.1 48.2 51.2
F8—母亲形象维持感。指母亲是否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保持了一个良好、公正、有影响力的母亲形象。
F9—宽容性。指母亲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宽容,以及因抚育孩子而导致的自身改变的宽容。
F10—抚养责任感。指母亲感受到的对孩子的抚养责任, 偏重于指提供物质方面的抚养。
F11—育儿责任感。指母亲感受到的对孩子的发展、 成长应承担的责任,偏重于精神、心理等方面的抚育。
F12—对教养的关注。指母亲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意识, 以及孩子出生前就感受到的对孩子将来教养的不确定性的不安等感受。
F13—控制感。 指母亲感受到对孩子施加一定的限制与控制的需要。
同样,根据各因素中项目的意义,可以将父性意识中的9 个因子分别命名及解释为:
F1—接纳感和责任感。指父亲对由于孩子的出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的接纳、认可的情感体验,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承担起父亲角色的责任感。
F2—控制感和困难感。在父亲所体验到的控制感中,既包括感到对孩子施行控制的必要,也包括感受到的受孩子一定的控制、限制的感觉,以及在控制和受制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与孩子、配偶在沟通、交流上的困难感。
F3—功效感。指父亲认为自己曾为家庭、为孩子做了些什么、付出些什么的一系列感受。
F4—宽容性。指父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以及父子关系的宽容。
F5—自我丧失感。指有了孩子后,父亲觉得孩子对自身的拖累,对自己的发展与成熟的不利影响,对自身情感体验、兴趣爱好等的忽略和放弃等。
F6—亲子一体感。指父亲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而不是将自身与孩子视为两个独立个体的感受。
F7—教养观念。指父亲对孩子的教养所持有的一些基本观念。
F8—对配偶的评价。指在孩子出生后,父亲对妻子身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的评价和态度。
F9—育儿焦虑感。指父亲在配偶怀孕期间和孩子教养过程中的紧张、不确定和焦虑的感受。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母性意识的构成因子中,还是在父性意识的构成因子中,都既包括作为父亲或母亲对自身发展与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态度、评价,也有亲子相互作用的内容,还涉及对配偶的评价与夫妻关系,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是非常广泛而复杂的。
4 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揭示个体在作为父母的人生阶段上,其对自身、对配偶、对孩子以及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认识和体验、评价,力图探索父母对孩子产生影响和导致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在心理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母性意识和父性意识都具有丰富的心理结构与内涵,母性意识和父性意识分别由13个因子和9 个因子构成,累积解释率分别达到59.6%和51.2%,表明研究所采用的调查表具有较为理想的结构效度。调查分析表明父母意识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涉及作为父母对于育儿、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以及对自身、配偶的评价和情感体验等。除此以外,母性意识和父性意识在因子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不同的因子成分,而且即使命名为相同的因子,其内涵方面通常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反映出年轻父母在承担不同的家庭角色方面的感受并不一致。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母性意识的13个因子中,排在首位的是自我丧失感(解释率11.2%),其次是亲子一体感(解释率10.1%)。这反映出中国母亲在有了孩子后,最普遍的表现是过度关注孩子,将孩子作为自己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而忽略了自身的情感体验、评价、兴趣爱好等,不再关心自身的发展。这一发现与先前进行的一项中日比较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中国母亲对自身发展持积极想法的人数明显低于日本母亲,并且亲子一体化意识也要高于日本母亲(桑标等,1993)。这说明,中国母亲的母性意识中存在着明显的消极体验和丧失感,而且亲子一体化意识过高。对母性意识和结构分析还表明,母亲的责任感可分化为抚养责任和育儿责任,前者偏重于孩子的生理成长和物质条件方面的责任感,后者侧重于孩子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责任感。这可能与母亲在家庭分工中更偏重于对孩子的生活照应有关,因此母亲的责任感有了进一步的细化。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母亲对妊娠有着明显的感受与态度,反映了怀孕、分娩这样的生活事件对女性而言有着非常特殊的影响,有时这样的感受会延续在未来的育儿过程中。而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母亲对夫妻亲密感变化的敏感,又体现了女性重视夫妻关系,期望通过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而改进家庭氛围、增进亲子关系的特点。
在父性意识的9个因子中,接纳感和责任感排在首位(解释率12.1%)。这反映出父亲在有了孩子以后,首先面临的是由于孩子的出现所导致的全新生活的接纳问题,并且由接纳自然而然产生的对孩子、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感。在父性意识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即专门有一个代表育儿焦虑感的因子。这说明在有了孩子以后,父亲感受到了比较突出、集中的焦虑,感受到了对孩子教养、成长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安。相比之下,母性意识中则没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因子。我们认为,母亲没有这样集中地感受到焦虑,是因为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不安往往渗透于母性意识的各个因子中,是一种多方位的感受,而并非不如父亲强烈。还有一个完全不同于母性意识的因子是,父亲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有一种极其明显的功效感,觉得自己为孩子、为家庭有付出、有贡献,而相比之下,母性意识中则没有这个因子。看来母亲似乎没有特别觉得自己对家庭、对孩子有特定的付出与贡献,而往往视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应该的和理所当然的。这也是中国父亲和母亲在认知和体验上的一个显著差别。另外,在父性意识的控制感因子中,不仅包括了父亲对孩子的控制,而且也涉及孩子对父亲的控制。这种施控和受控造成了父亲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与配偶的关系中的困难感。这与母亲只感受到对孩子的控制又有所不同。
母亲和父亲在家庭、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并且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孩子的诞生、家庭中新问题的出现,会引起父母不同的心理感受。我们认为,母性意识和父性意识在结构和内涵上的差异,既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同性别间心理差异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对家庭氛围与育儿效果产生了根源性的影响。当然,这一影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