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检测结果;关键因素;措施
1建筑材料检测概述
对建筑材料进行质量检查,有助于项目施工安全性的提高,保证人们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还有助于建筑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及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使建筑单位在建筑市场中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建筑单位需要积极学习国内外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进行该项检测工作。首先,检测时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国际通用检测方法等要求选择适合该材料检测的操作方法,其中对水泥材料进行检测时,常用代用法、标准法进行检测,前一种方法在现阶段的材料检测中应用较多,水泥检出结果接近于实际水泥标准粘稠度要求。其次,明确检测方法后需要准备温度计、冷弯冲头、连续标点机、万能试验机、抗剪夹具等检测工具,检测前启动各个设备检查是否能正常运行,结合设备使用说明调节设备运行参数。最后严格按照检测流程检测建筑材料:先对材料进行播料、刮模操作,后取样进行检测。
2影响建筑材料检测的因素
2.1温度和湿度对检测的影响
外界因素直接影响着建筑材料的物理特性,并且在不同的季节中同样的材料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充分重视温度和湿度对建筑材料性能的影响。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过程中,需要以建筑材料的性能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天气情况,对温度和湿度进行充分考虑。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混凝土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温度对混凝土的影响也很大。温度不仅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而且还会对构件的抗拉性能产生影响。所以,施工人员在对建筑物的质量进行检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温度和湿度对其产生的影响。
2.2试样精度和尺寸对检测的影响
在建筑材料质量检验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是取样。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检测存在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取样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标准。根据建筑物的性能和使用要求,对其进行试样采集,试样的精准度和尺寸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一般来讲,质量检测存在一定的随机性,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物质量的多元化要求。在进行取样时,不能仅仅对施工单位认可的部位进行取样操作,这样不能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此外,在取样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检测标准来进行操作,确保其精度符合要求,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判。尺寸的选择直接影响工程的检查结果。因此,为了有效地减少检测存在的误差,技术人员需要以本工程的需求为基础,选择最佳的尺寸,确保工程质量。
2.3材料检测人员综合素养较低
事实上,在材料检测中存在部分质检人员的综合素养较低,相关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并且没有能够达到专业标准的道德素质,在工作上并不能保持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的约束力,导致其对工作并没有足够的认真态度,通常也就不能保证其检验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在检验时也没有严格按照公正、独立、公开的标准来进行相关检测,上述就造成了建材的质量检验形式表面化,并没能起到其相对应的实效情形。
3提高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检测的措施
3.1适当确定检测项目
在建筑材料检验过程中,检验项目作为其一个关键性部分应当是准确而有效的,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出具的是准确而有效的检验报告。技术监查单位应对存在于施工现场的各种类建材按照建筑行业相关规定对其开展恰当的项目检测。如对水泥材料进行相关检测时,应根据批次对水泥的凝固周期、细度、安定性及其强度开展有关检验;若工程对于混凝土采用了C30等级,应将其检测重点放在其压碎性能上;若选用的是粗骨料,因其相对疏松的质地,应着重检测其坚固性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提升取样与试样的规范性
当面对的是大工程量时,无法详细的对所有建材按部就班的检测,如若逐一排查,就会使工期延误并造成较大损耗,针对于此只能采用取样检验的方法。对建材抽样时,应合理抽取代表性建材,按照常规的抽样办法,于同一批次建材的不相同部位以及随机数量抽取样品,但需要加强注意的是取样人员要保证合理规范选择取材部位,同时保障是正确合理的抽样数量。在对建材检验抽样时,需要特别注意:①抽取样品时要关注安置周围的环境,要能够保障抽样的规范性;针对于膏质、水性品、乳液等流质半流质样品,应将其进行适当搅拌处理,并将其封入洁净、干燥的密闭不透气容器内。②依照各种材料不同的总储量来合理有效的取材。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使整体建材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分批次抽取建材,要严格依照标准规范来规定所进行的取材数量的确定。③如何对样品取回后进行摆放。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存放,严禁随意摆放,按标准对样品进行标记,并派遣专员专门管理样品。
3.3降低检测误差
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在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差,一般来说,建筑材料检测结果误差有3种:①同一组试件之间的误差,如果这一误差在规定范围之内,则取平均值作为这组试件的检测结果;若误差值超过规定范围,则需要重新试验。以检测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为例,对同一组试件的两个测定值,相比于中间值,出现了15%以上的误差,此时就需要重新安排检测试验。②同一个试件被分成2个试样分别进行试验,检测结果当中出现了平行误差,这一误差常出现在砂的筛分析试验当中,经验表示,两次试验的检测结果中的表观密度之差,应在20kg/m3以下;细度模数之差应在0.2以下。③对同一材料的同一样品进行检测,在采用不同检测设备的状态下,所得结果之间存在一定误差,即再现性误差。对于再现性误差较大的情况,需要有效分析误差的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改进。
3.4检测人员工作能力
目前很多检测人员缺乏材料质量检测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对于检测方法、使用的设备、检测流程等内容缺乏了解,导致检测工作质量不高。同时,部分检测人员无法适应恶劣的施工环境,工作积极性不高,以敷衍了事的态度进行检测工作,使得建筑材料整体的质量检测结果不理想。还有一些检测人员为建筑单位从事其它工作的员工,对于材料检测工作完全不了解,在具体检测时随意操作,检测结果毫无价值。
3.5制定系统完善的检测标准评价体系
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时,需要按照操作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这样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操作流程和标准能够对检测工作进行约束,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建筑单位需要积极地提高建筑材料的检测质量,并且对现有的检测标准进行完善和优化,为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将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标准。规范的监测指标能够确保检测工作的规范性,并且还能对生产企业进行约束,按照要求来进行生产。若缺乏科学合理的检测标准,自然会使检测结果不确定,影响对工程质量的评价。比如,在对水泥质量进行检测时,需要对水泥的标号、强度、凝结时间等进行确定。将检测所得的数据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生产标准。在物料检测过程中,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可以将物料的质量定为不合格,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结论
综上所述,探究建筑材料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对促进建筑材料检测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相关分析,在明确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改进检测办法,要求检测人员严格参照相关检测试验标准与操作规范,能够显著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应更加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由此才能保证建筑施工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上宁.初探建筑材料检测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河南建材,2017(01):106~107.
[2]赵松毅.浅析建筑材料检测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6):28~29.
[3]莫携娣,王万宣.刍议工程建筑材料检测[J].江西建材,2016(23):295~296
论文作者:孙志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建筑材料论文; 误差论文; 标准论文; 工作论文; 质量论文; 材料论文; 建材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