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发展史上的三面旗帜——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旗帜论文,三面论文,发展史上论文,人民教育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20年代起,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80年来,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上,飘扬着三面旗帜:一面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旗帜,一面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旗帜,还有一面旗帜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对教育的论述。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泽民教育论述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教育魂。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辉历史,深入学习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教育论述,对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毛泽东教育思想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它具有以下特征:
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教育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思想,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教育思想。
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其基本理论观点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的理论概括而形成的。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教育思想不只是毛泽东个人智慧的产物,还是毛泽东和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共同创造,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毛泽东教育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教育思想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观察和处理教育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萌芽。
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这一时期,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革命教育的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形成了理论,并依据这些经验和理论提出了正确的教育方针和政策。1934年他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注:《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教育思想开始形成。
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而达到成熟。这期间毛泽东直接领导教育工作,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探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教育中继续得到发展。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十分丰富,许多研究曾进行过归纳概括。综合各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一定的教育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社会主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青年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又红又专。
3)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4)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反对本本主义,提倡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重视教育改革。要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6)教育事业发展要两条腿走路,办学形式多样化。
7)认真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坚持“双百”方针,建设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队伍。
8)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邓小平教育理论
1994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论述,是我们党制定新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要认真领会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注:《新的里程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根据江泽民讲话的精神,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内涵:
第一,邓小平教育理论是科学的教育思想理论,是制定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都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依据的。
第二,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站在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围绕“三个面向”,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第三,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我们观察处理、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四,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不仅在实践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而且在理论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第五,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认为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地位问题上,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在教育作用问题上,提出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3)在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上,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4)在教育改革问题上,提出“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5)在培养目标问题上,提出培养“四有”新人,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劳动者的素质;
6)在人才观问题上,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使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7)在培养人才途径问题上,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给予了新的解释,强调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8)在领导思想问题上,提出“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并提倡全社会都要尊师重教。
邓小平教育理论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邓小平一直十分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它看作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保证。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从国家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教育计划要与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密切配合”和“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的主张。这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的基本观点,从战略的全局上对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指明教育发展的方向。
从1957年起,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左”的错误,导致教育工作也出现失误。在此期间,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抵制和纠正教育工作方面“左”的错误。邓小平教育理论在纠正“左”的错误的过程中进行了酝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邓小平被打倒。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失败后,邓小平于1972年复出。他不顾“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挺身而出,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整顿,其中包括整顿教育。他强调指出,科技事业要后继有人,中心是要办好教育。“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经过整顿,科技、教育等领域开始打破严重沉寂混乱局面,出现了新气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了包括教育战线在内的拨乱反正。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进行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过程中,他特别关心教育工作,对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国民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培养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各种错误教育思想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 江泽民教育论述
江泽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局面,作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述。自党的十四大以来,他领导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集中党和人民的智慧,形成了关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和观点,就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战略、措施、规划等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主要为:
1)关于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论述;
2)关于教育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论述;
3)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论述;
4)关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论述;
5)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道德教育的论述;
6)关于依法治教和教育法制建设的论述;
7)关于教育与科研结合,高校教育要立足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论述;等等。
第一,江泽民教育论述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特别是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思想成果。它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面对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遇到的新问题,在政策和策略的制定上,成为一种理论的依据,一种形成共识的基础,是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二,是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方针政策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指明了我国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的国际化合作与竞争,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剧烈竞争,等等,都需要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步伐和加大力度,必须在面对现实和长远问题的挑战上,作出积极的反应。江泽民教育论述高瞻远瞩,正确地把握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践证明,江泽民教育论述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科学性,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预见性、先导性。
第三,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集中党和人民的智慧,深谋远虑,统领全局,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从指导思想到具体的方法措施上,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积极稳健地步入新时代,作出的正确抉择。因此,江泽民教育论述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四,是一种具有现代科学精神和时代开创特质的教育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求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深切关注这一时代特性,必须回答知识经济、高新科技、人口素质、科技与经济体制等新问题。如果把握这一时代特性,以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有效地将我国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有效地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促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使教育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江泽民教育论述,在新的形势下以现代科学精神和时代开拓观念,科学地回答了上述时代课题。同时,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全党和全社会关于教育问题的认识,将我国人民的教育观念更新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泽民教育论述在思想上一脉相传:它们在思想体系上,同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体系,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泽民教育论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的;其基本内容具有连续性。正因为如此,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教育理论体系,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战略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考虑教育问题,从战略高度来筹划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全局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从不就教育论教育,而是着眼于大局,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的高度来抓教育工作,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和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的根本大计来看待。他们的教育理论的整个脉络,是跟党和国家的全局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
3)时代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教育的思想观点,都是建立在对所处时代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对时代提出的挑战的回答。毛泽东主要是针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邓小平和江泽民更关注对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发展趋势,使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这些趋势与特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4)实践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是密切联系我国教育实际论述教育问题,针对性很强,既有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上的指导,又有具体工作的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5)创新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提出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坚持真理,不断创新,是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泽民教育论述的共同追求。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创造性地回答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兴起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努力开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认真研究和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