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制约出版业和谐发展的四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和谐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当下中国书业也已拉开构建和谐出版环境的大幕。
目前,位于书业上游的出版社竞争残酷,诸如折扣不断降、账期无限长、盗版很猖狂、退货没商量等问题比比皆是,已经成为阻碍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成为构建和谐出版环境的毒瘤。笔者经常深入发行第一线,对这种真实状况感触颇深,现诉诸笔端,以期引起业内的高度重视,扭转这种不和谐局面。
一、折扣难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商品在流通领域的折扣都可以灵活多变,随行就市,但也有约定俗成的折扣底线。目前在我国图书市场,除中小学教材的发行折扣国家有明确规定外,对其他教材教辅和一般图书则没有硬性规定,所以图书的发行折扣千变万化,大社强社的折扣比较刚性,品牌图书、中小出版社的折扣则变化无常,有的已经突破了常规的折扣底线。
1.教材折扣暗箱操作
教材主要分为高等教育教材、中等教育教材、基础教育教材等。高等和中等教育教材发行渠道较多,有自办、代理、直销等,并非全由新华书店发行,折扣相对灵活,弹性较大。基础教育教材在我国进行教材招标前,全部由新华书店发行,国家对折扣有明确规定,对中小学教材定价也有严格要求,在开本、色数、纸张的克重、页码、每印张的价格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所以在定价或发货方面应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不能越雷池半步。
但目前我国的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并非高教社和人教社一统天下。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一方面打破了垄断,促进了教材内容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导致竞争的加剧,滋生了教育腐败,一些高校的教材科长和教育部门有关人员纷纷落马就暴露出一个又一个黑洞。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有教材的出版社,在前期编写和立项中投入不菲,为了得到回报,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不惜一切代价做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入不敷出,拼杀得筋疲力尽,“血流满地”,有的已经“奄奄一息”,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华书店发行的教材虽然是明折扣,不能改变,但是明折暗扣、暗箱操作已是不争的事实。出版社的推广费、培训费、营销费用也非常高昂,再加上政府采购平均降低了10个以上的折扣,2006年秋季全国中准价又下调了10个百分点,使得教材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依靠教材生存的出版社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
近几年教材市场的急剧变化,致使一些出版社叫苦连天,教材研发成本高昂,如果发行量上不去,则很可能会赔钱出书。各社竞争拼杀的结果,导致有些地区教材版本的确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说变就变,甚至一年一变,根本不能保证教材使用的连续性原则,贻害的只能是学生。教材反复变化的背后,则潜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游戏规则,滋生了教育腐败,助长了商业贿赂。
2.教辅折扣突破行业底线
自我国2000年出台教育减负政策,并实施“一费制”以来,教辅市场已经完全放开,新华书店统一征订的模式已被打破,民营书商大举进入教辅市场,多渠道、多形式争抢教辅发行。教辅的折扣完全靠“市场”来调控。但是目前的教辅市场竞争,并非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则来运行,并不是客观、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许多“黑手”已经把教辅市场搞得乌烟瘴气,没有章法,甚至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主要原因一是盗版书所致。书商操作的盗版书,隐蔽性大,直销到学校,直接返利给教师。低价销售,高额返扣,扰乱了市场秩序。二是教育部门助推。某些地区的教育局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自编、自印、自发教辅,采取购买书号,一号多用的方法,低成本运作,拼凑而成,严重违反了国家的出版政策。有些教育局还对教辅采取招标形式,来确定本地区使用的版本,结果中标的无疑全是低折扣教辅,倒30折左右才能中标。三是新华书店助推。由于教辅市场的混乱和折扣战,新华书店也拼命向出版社压低折扣,在新华书店的教辅书目上,低折扣图书比比皆是,品种繁多,使得低折扣图书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据了解,某一少儿社向当地新华书店供货的教辅折扣已达倒35折;更有甚者,有的正规出版社为了抢占外省的教辅市场,以更低折扣来运作,倒35折可以在当地新华书店发货。这些低折扣图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印制质量来说,都是粗制滥造之作,学生使用的教辅五花八门,良莠难辨,学生迷茫,家长抱怨,教师无奈。
3.一般图书折扣五花八门
目前我国图书的定价根据用纸、内容、市场需求来定,导致一般图书的发货折扣也是变化多端。曾经风行一时的高定价、低折扣图书,扰乱了一般图书的市场秩序,让读者产生了“书价虚高,书业暴利”的印象,现已被新闻出版总署叫停。目前,大社强社如若有畅销的不可替代的图书,就可以掌握折扣的主动权,而中小出版社则只有屈从并受制于渠道,在折扣方面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还有一些出版社与文化公司合作,出版社负责主渠道发货,折扣在50以上;文化公司负责主渠道以外的其他渠道,折扣都是倒折扣,进超市的折扣更是低得惊人。同样的书,发货折扣不一样,致使“串货”现象出现。书店按条码管理,退货全退出版社,吃亏倒霉的最终还是出版社。还有一些出版社与书商合作,所出新书按特价书来运作,在北京的甜水园市场,随处可见当年出版的新书按二三折出货的情况。一般图书的折扣竞争也是触目惊心,令人忧心忡忡。
二、诚信危机
目前在我国图书行业,诚信遭遇着危机,绝大多数出版社无力打造与新华书店相匹敌的专业销售渠道,对中盘过度依赖,致使新华书店霸主地位越来越明显,交易越来越不平等,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1.退货没商量
新华书店实行经销包退制,卖不完的图书可以全部退货,所有的风险和压力全部由出版社承担。对于新华书店来说,按照供销和约,正常的退货是合理的,无可厚非,但书店必须遵守和约规定,保证所退图书的完好无损,并能够再次销售。美国出版社对退货包括打包都有严格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诚实履行合同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可是现在有些新华书店在退货时却不遵守这样的游戏规则,所退图书有的是在货架上已磨旧的书,有的封面已经破损,有的缺页少页等等。这些残次书应该在书店的正常报损范围,但有些新华书店却是照退不误,不论残次,不论多少,出版社都得认可。书店退回的很多图书出版社都不能再次销售,只好报残报损报废,加大了出版社的成本投入。现如今似乎这种不正常的退货方式也成了行规,出版社依赖并受制于新华书店,敢怒而不敢言,忧心叹息,又无能为力。
2.账期无限长
新华书店对出版社的结款账期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大社强社结款可能会顺利,中小出版社在结款方面则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结款成了许多出版社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些基层新华书店长期占用出版社的书款不予支付,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用于其基本建设。其中有些经营困难的书店所占用的货款根本就不可能再予支付,无限期赖账,这些应收账款已成为出版社的呆坏账。二是有些新华书店不信守合约,答应结账,可当出版社开出发票后,一两年还不予付款,借口是资金短缺,付款按大社到小社排队进行。而在美国,不论大小社均严格实行开出发票后的“净30天”即付款的方式,如若不能兑现,还可以委托收款代理人来催缴。三是有些新华书店只要出版社一提出结账,就大批退货,平均退货率高达40%以上。四是有些新华书店长期不结账,还向出版社提出降低折扣要求,否则不予结账,欺行霸市、唯我独行。这一切不守信用的行为,导致出版社大量书款沉积在书店,资金回流慢,应收账款的账期越来越长,数额越来越多,造成许多呆坏账,严重影响了出版社的健康发展。
三、盗版顽症
盗版图书的泛滥,已成为阻碍我国出版事业和谐发展的一个毒瘤。不法书商的盗版活动,直接危害着出版社的生存发展,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图书市场秩序。
1.利益驱动
盗版之所以难以根除,主要原因是可以牟取暴利。盗版书商坐享正规出版社的劳动成果,不劳而获,成本低廉。其一省去了出版社向作者支付的高额版税或稿费;其二是省去照排制版费用;其三是省去了编辑校对等管理费用;其四是偷税漏税。盗版书商所运作的盗版书只是印刷和纸张费用,成本很低,利润丰厚,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所以利益驱动是盗版猖獗的主要原因。
2.地方保护
目前盗版活动已形成一个闭环的产业链。有印制的,有批发的,也有零售的,编印发一条龙,自成一体,活动很隐蔽,但是盗版书最终还是要流向市场,还会露出蛛丝马迹。出版社不具执法权,一旦得到盗版信息就会报告当地执法部门,可大多是以罚款为结局,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不了了之。某出版社曾在某一地市配合当地执法部门,现场查获了一家盗印该社的教辅书几万套及其他出版社的教材及工具书的地下印刷厂,该社拟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以起到警示和打击作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可是当地执法部门阻止这种做法,原因为一是要先进行行政处罚,二是有当地领导说情,最终致使此事仅以罚款了结。这样的情况在各省各地屡见不鲜,已形成一个怪圈:一边盗,一边罚;再盗,再罚……如此循环罚款,盗版永不会终结。
四、库存压力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的库存图书已达480多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库存,属不良资产。导致库存书激增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同质化选题严重;二是经销包退制度。现如今,“退货猛于虎”的局势无人可以阻挡,上下游不通畅协调,当年出版的新书上架生命周期短,非当年出版的“旧书”大部分躺在出版社的仓库里“睡大觉”,渠道霸权主义更加剧了退货率居高不下。许多中小出版社跳不出“忙而无效”的怪圈,依旧编书忙,出书忙,发货忙,退货亦忙,成本与效益不成正比,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倒是为国家运输行业和印刷行业做出了“贡献”。出版社的投资行为,没有得到投资回报,反而占用了大量资金,致使库存书越来越多,难以消化,成为阻碍出版社发展的一大难题,退货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都是出版社的灾难。
1.占用资金
库存图书占用了出版社的大量资金,少则上千万,多则可以上亿,出版社总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库存图书上。库存图书占用了大量资源,如库房、人力、财力等。据了解,某地区仓储租赁费一般为每天0.30~0.40元/平方米,若以2000~3000平方米的库房来计,租赁费每年至少也在100万元左右。现在对出版社的储运部来讲,发货倒不是难事,只要配好书,打好包,一个电话,物流公司就上门把货拉走了。难就难在退货的处理上,目前必须有专人处理大量的退货,若出版社对仓储实行微机管理,按版次印次码放,则更增加了清理退货的难度,长年处理退货成了储运人员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致使出版社在清理退货方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库存图书既占用资金,又消耗人力,增加了出版社的管理费用。
2.难以消化
库存图书是国有资产,是出版社总资产的一部分,不可以随意处置,各社也都非常谨慎。目前各社的处理方法主要是:①打折处理;②报废化浆;③捐献赠送。无论哪种处理方法,如若低于图书成本价,就要冲抵当年的利润,核减资本金,并且多交税金,反映到账面上则显示为亏损。如若不处理,还是资产总量的一部分,还可以作为资产进行评估,仍可以作为一种业绩来充数。所以各出版社都不会轻易处理库存图书。目前有些出版社表面上资产很大,很风光,但实质上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是一种泡沫经济,所以出版社都想借转制改企的机会甩掉这个沉重的包袱,消除这些不良资产。但是国家对转企单位的清产核资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不得随意进行核销。对出版社来说,库存图书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难以消化。
目前,我国出版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凸显,亟须规范市场秩序,构建一个上下游协调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如果以上四大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成为出版业和谐发展的重大障碍。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于2006年11月已颁布实施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在规范交易行为,维护公平交易秩序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新闻出版总署正在加紧修订《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公平有效的行业交易规则呼之欲出,这是整个出版业翘首以盼的事情。
标签:新华书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