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后方法”视角下的外语交际教学法
楚慧杰 乔 蕊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
摘 要 “后方法”时代的到来不仅为交际教学法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我国教学法研究带来了新的动向与挑战。本文从“后方法”视角探讨了交际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局限,并指出我国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结合具体情境,尝试超越“方法”的桎梏,使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 后方法 外语教学 交际教学法 具体情境
交际教学法于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欧洲,80年代初传入我国,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学法之一。我国交际教学法研究经历了理论的引进介绍、应用及反思的发展过程,现正处于深化发展阶段。从知网的论文发表数据来看,2007年前后有关交际教学法论文的发表量达到最高峰,之后,我国学者对交际教学法的关注热度稍有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不如从前[1]。我国“对交际法本身的研究已走过了高峰时期,而在交际法作为独立的角色逐渐退出教学舞台由其他变体取代时,人们试图从新的角度看待适合中国国情的交际法,新的研究动态处于上升趋势”[2]。
一、“后方法”的提出与述评
纵观20世纪外语教学发展史,教学法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可以说,外语教学研究发展史“就是一部教学方法的演进史”[3](本文教学方法同教学法)。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十几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方法。不同流派教学法的不断更替最终引起了研究者们对“最佳”教学法探索的思考。他们开始对方法及方法概念进行反思与批判,为外语教学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Stern最早预言了方法时代的终结。他将上世纪70年代称为摆脱方法的年代,因为此时语言教学研究的中心已经从“如何教”转移到了“如何学”上,并从语内—语际、分析—体验及显性—隐性三个维度对语言教学进行了阐述,这成为“后方法”思想的先声[3]。Prabhu提出课堂上不存在最好的教学法,除非它符合两点:基于语境的最好教学法和有价值的教学法。他认为教学法的使用需要基于教师的信念和对教学特殊情境的理解[4]。Allwright从教师发展的角度阐发了“后方法”教学的思想[3]。Kumaravadivelu最先将“后方法”和外语教学相结合,他在1994年首次提出了“后方法”这一概念。刚开始他只是提出了“后方法状态”,直到2001年,他将“后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提出,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对“后方法”教育理论进行了阐述[5][6]。
线阵声学段内张力则关系到系固在段内的水听器的安全保障性能及其工作稳定性。因此,准确对线阵声学段内张力进行估计和预报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们可能会误以为“后方法”时代就是没有教学法的时代,其实“后方法”不是选择一种方法,而是方法的选择性,是要求教师基于具体的教学情境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交际教学法之反思
外语能力的获得和母语能力的习得有所不同,从客观条件上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母语能力的获得依赖于一个天然的先天条件,而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很难有这样的先天条件;其次,个体母语语言能力的获得与心理的发展同步,而外语的学习则不可能有这种“语言—心理”同构的条件;再次,母语的习得与婴儿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发展是同步的,而外语学习不具备这种条件;最后,母语的学习从口语开始,是在较长时期的人格塑造中习得的,而外语学习不可能仅通过交际便获得语言能力[10]。从以上特征来看,外语学习的机制、过程与母语习得有本质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应认识到我国外语学习环境的特殊性,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1.对交际教学法的误解
Thompson于1996年指出了关于交际教学法的四大误解:交际教学法就是不教语法;交际教学法就是只教口语;交际教学法就是组织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等;交际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过高[7]。人们之所以会对交际教学法产生误解,一方面是由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交际教学法的研究发展较快,“以至在做法上已远离初衷(尽管当时的原则没有被根本改变)”[7]。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广大外语教学研究者及外语教师对交际教学法的理论认识不够全面,导致产生误解。
式(8)中:ξ1>0,ξ2>0 ,ξ3>0。通过对ξ1、ξ2、ξ3恰当选取,新的扩张状态观测器(8)能估计出系统(7)的所有状态变量x1(t),x2(t)及x3(t),即
交际教学法有其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及适用范围,我国部分教育实践者并未充分考虑到国内具体的外语教学环境及学习环境,因而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相关仪器、试剂均购自美国ABI公司,低温离心机 Beckman J-6BABI;7900型荧光定量PCR仪等仪器;Buffer A试剂;Buffer B试剂;饱和酚;NaCl;异丙醇等试剂。
2.交际教学法运用的困境
然而,我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许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外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而,随着人们对交际教学法认识的不断全面与深入,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上述误解终会得以消除。
(1)忽视了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
Chang和Beaumont认为,教师对教学法的取舍主要有两方面的冲突:一方面体现在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交际教学法的应用与亚洲教学环境下采用它时的实际困难之间的冲突[8]。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方法的选用首先应符合我国的具体教学环境。
RANSAC算法于1981年由Fischler和Bolles率先提出,其本质是带有自适应去除干扰能力的最小二乘法。RANSAC算法能够从异常的噪声点中提取有效的空间圆弧数学模型[13-17]。
②班级规模影响使用效果。作为课堂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班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日本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小学班级规模以不超过20人为宜。与20人以上相比,20人以下班级的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的机会更多,学生的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9]。然而,大规模班级,甚至是超大规模班级在我国的学校中仍然普遍存在。
[15] Martha Finnemore and Kathryn Sikkink, “International Norm Dynam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2, No. 4 (Winter 1998), pp. 887-917.
③“考试导向”的评价方式制约交际教学法的实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倡导下,我国英语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然而英语学习的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始终主导着中小学的英语课堂。即使进入高校,英语在很多情况下仍然具有决定考生“生死”的“绝对话语权”。此外,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考核很难在考试中落实,也在无形中束缚着交际教学法的运用。
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交往行为,正是凭借着交际能力,有效的交往和沟通才得以实现。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以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交际教学法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交际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交际式的课堂模式为学生创设了大量应用语言的情境,促进了外语习得;最后,交际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了和谐、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11]。
交际教学法自传入我国以来一直备受推崇,但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交际教学法始终是外语教学的主流方法,其影响已“远远超出这一教学方法本身”。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教育技术等方法范畴之外的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在不断地兴起和发展,“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观正慢慢被大众所接受,某种教学法独占英语课堂的时代将成为过去。
①文化教育差异导致的困境。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不敢随意发言和提出质疑,主动参与交际的意识不强。交际教学法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提倡师生、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交流,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个体差异性。由于文化教育中的差异性,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外语课堂中的运用必然会存在一定困难。
三、“后方法”视角下的外语交际教学法及其启示
“后方法”理论强调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特殊性,是对外语交际教学法等其他方法的超越和发展。同时,“后方法”的理论视角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法带来了思考与启示。
1.立足“后方法”视角的交际教学法
(2)忽视了非母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陆徵祥在圣彼得堡工作期间,结识了比利时天主教女子培德·博婓,并娶她为妻,他称他们俩人的结合是心与神的交融。陆徵祥在其夫人去世后辞去了瑞士公使的职务,于1927年进入天主教本笃会圣安德鲁隐修院,易名天士比德。他在成为修士之后,学习拉丁文和神学,之后成为神父、晋升为司铎并在1945年被罗马教廷封为圣安德鲁修道院荣誉院长。1949年病逝,葬于圣安德鲁修道院。
交际教学法倡导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去培养其交际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激发的交际愿望。然而,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所创设的语言交际环境“并非是真实交际本身,这种交际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准交际”[10]。如何将“准交际”变为学生的真实交际,也是交际教学法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虽然交际教学法将逐渐由“其他变体取代”,但人们不是将之完全否定或摒弃,而是从新的视角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际教学法。“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并非是对交际教学法的排斥,而是对各种方法的发展、延伸和超越。
2.“后方法”视角下的教学启示
(1)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经过长期实践与探索,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已取得很大成绩。由于我国外语教师对交际教学法理论缺乏系统性研究,他们常常是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交际教学,这难免会造成对交际教学法的误用。此外,交际教学法之所以在国内外具有巨大影响力,不仅是因为其理论观点复杂、内容丰富,同时还因为它善于吸纳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因而,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交际教学法。
Kumaravadivelu提出,所有的教育都是地方性的,忽视地方性的迫切需要就是忽视生活经验,而教师是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去了解使用什么教材和方法使之能符合地方学习的文化[4]。“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就是说教师的角色使其能够更好地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教师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选择”,教师被赋予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权,有了更多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后方法”强调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课堂上,教学方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境和学生发展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探索、改造,甚至是创新。
(2)结合实际,强调具体情境
从外语教学法的演变历程中我们得知,无论多么有效的教学法,如果不符合特定的教学情境,都难以实现其预期的效果,更不用说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服务。Stephen Bax非常强调外语教学的具体情境,他认为外语教学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具体情境,其次才是教学方法,而交际教学法却并未对具体情境给予足够的重视[12]。方法时代教学模式的普适性有限,难以满足广大学生、教师及不同环境的需求,而“后方法”教学理念强调外语教学的具体情境,认为应该依据教学发生的具体环境实施教学。
交际教学法的规模和影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但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境也各有不同。我国的英语教学应摆脱“方法中心论”的束缚,结合我国学习和教学的实际环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学习内容及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境为出发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
(3)继承发展,超越单一的“方法”
六是交易量下降及履约季价格上扬。八区域碳市场在2017履约年度配额现货二级市场交易总量约为71832. 数据整理自各区域碳市场的交易所。万吨,较2016履约年度(7542万吨)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部分金融机构离场。交易时间分布方面,2018年5-8月的交易量占整个履约年交易总量的57%,突显出履约需求仍是市场交易的主要动力。另一面,上海、湖北、北京碳市场在履约期交易价格大幅上扬,打破/逼近各自的历史最高价格,分别达到44元/吨、31元/吨、71元/吨;且这些市场的交易价格在履约截止日前的1-2个月持续维持在高位,这反应出上述市场收紧配额分配的作用。
从最终的施工效果来分析,重锤击实处理之后,路基的承载性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路基沉降的问题也得到了控制。在该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入使用的多年时间内,并未出现路基明显沉降的问题,且路面的平整性非常高,行驶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因为该工程地处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存在大量的湿陷性黄土的路基形式,在填筑施工完成之后,要检查排水防护工程是否满足了工程的要求,从而可以确保其施工工程的路基稳定性达到了要求。
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的不断创新,各学科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为适应时代的需求,继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法体系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然而,以某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法主导英语课堂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从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每当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法争论激烈的关键阶段,教学法专家便会采用折中方式,即取长补短,把互有分歧的方法融合使用。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折中的态度并不能真正解决教师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困境。因而笔者认为,“后方法”教学时代将成为我国外语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后方法”时代的到来不仅为交际教学法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我国教学法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后方法”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教学的具体情境,尝试超越“方法”的桎梏,使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池利,周婷.国内外语交际教学法研究三十五年(1980~2015)回顾与评述[J].英语教师,2016,16(13).
[2]王立,李丽霞.我国外语交际教学法研究十年[J].教学与管理,2011(15).
[3]程晓堂.外语教学方法与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4]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5]B.Kumaravadivelu.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28(1).
[6]张晓宇.后方法视域下初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7]Geoff Thompson.有关交际法的若干误解[J].刘精忠,译.国外外语教学,1996(04).
[8]黄卫军.论中国语言教学环境下的交际教学法 [J].教育与职业,2007(02).
[9]王英斌.班级规模该多大[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02).
[10]韩彩英.关于交际法适用性的分析[J].外语界,1999(02).
[11]刘乃美,张舍茹.对交际教学法的重新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4).
[12]Stephen Bax.The end of CLT:a context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J].Elt Journal,2003(57).
[作者: 楚慧杰(1982-),女,河南驻马店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生;乔蕊(1993-),女,陕西咸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
标签:后方法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交际教学法论文; 具体情境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