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本科学历小学语文教师的策略研究

关于培养本科学历小学语文教师的策略研究

康海玲[1]2002年在《关于培养本科学历小学语文教师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改革发展的步伐。社会的发展对小学的师资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学历小学师资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更是顺应世界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然而,这项工作在我国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因此,本文旨在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问题进行追问,提出把一支合格优秀的本科程度的复合型小学语文教师带入新世纪的理想。但是,透视当前高师的办学模式与培养策略,我们不难发现,现实的忧虑是深重的,高师无论是从生源的选择、师德的培养,还是课程的设置,基本功的训练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的重点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笔者认为,高师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从改革招生制度、重视德育、把握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拓宽课程设置、实施通才教育、提高大学教师素质、加强教育研究训练、深化高师与小学的伙伴关系等八个层面进行探讨,试图建构一种较新的培养策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希望通过这种讨论使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关注高师的办学,惟其如此,我们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才不会变成一张空头支票。

陈威[2]2013年在《“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实践取向”是小学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必然的和合理的价值导向选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变革的呼唤与回应,更是小学教师专业性内在发展、小学教师教育现实发展的期待与诉求。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以实践取向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价值导向,主张立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质,秉持“实践”的信念,将“实践”放在小学教师培养的核心价值地位,以“实践”为导向,通过“实践”的途径和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具有实践品格的“反思型”的未来小学教师,以此建构独立的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本文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对国内已有的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关于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并透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概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可能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实践”是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教育变革的共同指向,研究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契合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和小学教师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第一章阐释“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内蕴。对实践、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取向做了基本的释义,从理解教育本质的实践性、认识教师的专业性、领悟情境学习的基本理论视界对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明确“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性、澄明“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的实质,强调“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未来小学教师以“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品质。本章为全文研究奠定基础,是全文研究的立足点。第二章探讨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在制约性。一方面阐述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观点,通过访谈调查归纳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现实诉求,并着重基于小学儿童的特征与教育、小学教育与小学教师对于儿童成长的独特价值、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构建合理的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凝练基于“儿童发展”的小学教师专业特质,提出儿童发展及对小学教师教育的诉求是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状况,探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本章提供了观照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谐发展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信念和思路。第叁章阐述“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主要着眼于现代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教师(学习)知识的理论,从中挖掘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实践元素,并获得体现课程设置中的实践要义的启示。本章使研究获得了理论与思想的根基与导引。第四章论述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认为课程设置应有国际视野,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经验;我国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本研究进行课程设置的规范化依据;而面向小学教育实践,满足小学教育实践层面的现实需要,是本研究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本章是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第五章分析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对12所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分析的基础上,检视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适切性调查的个案分析,深入探讨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六章建构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本章提出了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设计了课程目标,描绘了建构的基本思路、结构样态和结构模式特征,论述了课程实施的路径。强调建构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特色和综合性特征、体现儿童为本的价值导向、力求实现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融合。本文认为,“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是当前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实践取向”以及“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才能真正在职前小学教师教育中实现理念与方法的超越,培养符合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小学教师专业性的“反思性实践者”。

牛得草[3]2016年在《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以开封市顺河区的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水平,探究其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策略,为以后学校发展和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对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地区和其它学科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解读,结合开封市顺河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的教学能力为主线,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编制问卷,并对开封市顺河区的财政东街小学、理事厅东街小学等十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实施调查,结果发现:顺河区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发展不高,其中技术素养维度发展最好,计划与准备和组织与管理维度相对有较好发展,学习与发展维度有一定的发展,评价与诊断维度能力发展最弱;不同年龄、教龄、学历和职称的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为了验证问卷调研结果的真实性,深入样本学校——开封市某师范附属小学的语文课堂进行现场观察,结果发现: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知识的能力有限、信息化教学设计意识较低、对课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等问题,验证了该区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不高的这一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区小学语文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对样本学校的教师作了深入访谈,结果发现:现有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情况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信息技术理论素养较低、培训方式的选择不合理、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和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根据该区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及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当地小学语文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叁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具体包括:搭建以社交软件为依托的区域型教育资源库、优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校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氛围。

毕胜航[4]2014年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及其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学生观的影响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对学生夹杂着许多错误认识,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小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有着比学校教育的其他阶段都重要的影响,在这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传递知识、启迪思想以及学生的发展中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观的认识是否正确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曰后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教师的学生观研究和论述,大多是从宏观导向和理论建构方面进行,思想辩证的研究居多,实证研究较少,虽然对一定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有所建构,但与学科教师相结合的教师学生观这类实际的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所以本文将在过去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展开分析。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研究主要从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教师访谈这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教师的学生观已有文献进行分类与整理;接着把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此后深入到学校进行非参与式课堂观察并随机对教师进行访谈调查,目的是找出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现状及影响学生观现状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前文的调查分析,探索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转变策略。在本研究围绕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现状展开,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现状进行分析,全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首先,通过研究缘起来说明研究本课题的原因,然后定义核心概念,明确研究意义,其次是对现有的研究通过整理、述评以及分析形成文献综述,最后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这叁个方面进行表述,使本研究在一个清晰的思路中展开。第二部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意义。主要从新学生观的产生是时代与教育本身规律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关键叁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叁部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现状。(1)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现状分析。对200名小学语文教师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同时参与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得到总体情况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观的总体认识较好,个体差异不明显。与相关变量的分析: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学校类型、职后培训次数方面都存在显着的差异,在不同任教年级的教师中不存在显着差异。(2)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影响因素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确定:第一,内在因素:包括小学语文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第二,外在因素:主要从职称、学校类型及职后培训角度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转变策略。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者提出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转变策略:(一)根据教师的性别特点,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二)结合教师的年龄特征,引导教师客观认识学生;(叁)增加不同教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转变;(四)改善教师职称的评价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手段;(五)针对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不同学历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培训;(六)增加教师培训次数,开展针对性培训内容;(七)督促学校配合,转变办学理念;第五部分:结束语。通过对研究的结果总结,提出研究的结论,找出研究不足,以期为学生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纹纹[5]2018年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教学是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学习方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非常有效的、有效的、无效的、负效的合作学习现象。因此研究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是有意义,学生可以加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加强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与水平、促进学生积极的社交;教师可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高阅读教学能力与水平、增强师生情感。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者是理论研究和对经验的总结,如何有效性在课堂中具体实施、操作的文献较少。其次,从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的结果以及合作学习的评价、反思与改进五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观察记录表。为了得到可靠的数据,在A学校、B学校和C学校进行调查研究。第叁,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五个问题:一是理念不深入。二是合作学习的内容不明确。叁是合作学习的过程不完善。四是合作学习的结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合作学习的评价、反思有待进一步改进。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理念、内容、过程、结果以及评价、反思与改进五个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二是教师的合作学习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的结果以及合作学习的评价、反思与改进有显着的差异。叁是性别对学生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合作学习的评价、反思与改进有影响;学历对教师合作学习的理念有影响,教龄对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有影响,教师的性别、教龄和职称对合作学习的结果以及合作学习的评价、反思与改进有影响。四是教师和学生有较强的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理念,但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最后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模式和启示。

徐小五[6]2016年在《叁所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中,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达到了一定层次,许多地方高校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建立了自己的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自的培养方案。各校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培养过程等内容。因为《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小学师资培养应当专业化,并且国外较高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给我们以启示,这些都需要我们完善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方案。本文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和调查法,通过搜集文献资料,梳理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了解我国本科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历程,并分析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现状,再通过叁所地方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比较与分析,得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与《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提出完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建议。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是论述问题的提出、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因国内纵向比与国外横向比较的结果以及国内外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本科小学教师培养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标准》颁布后,我们可以《标准》为依据去完善本科小学师资职前培养。第二章我国小学师资职前培养的发展过程。本章通过历史梳理,了解到我国小学师资职前培养经历了中等师范、专科层次及本科以上层次的培养过程。在每个阶段,本文都论述了其发展的历史概述、及培养方案的情况,包括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实践等,重点论述了本科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概述及培养方案现状。第叁章新时期小学师资职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通过第二章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本科小学师资职前培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向现代化转型、学历层次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和专业性不断增强,但是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如实现量到质的飞跃、核心素养的养成、及遵循《标准》培养教师。因为《标准》是本文的一个核心论点,所以本章重点论述了《标准》颁布后对本科小学师资职前培养方案的新要求。第四章叁所地方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通过A、B、C叁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文本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叁所学校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的年限、课程设置及培养过程都存在一些随意性,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之间也有些差距,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培养方案专业化的阻碍因素。第五章完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通过第四章的分析结果,我们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一些改善和实施建议,首先是遵循《标准》去完善培养方案,其次是根据完善建议提出一些调整建议,最后就是每所学校在遵循《标准》的同时也应该发挥自己的特色。通过以上几个章节,我对叁所地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尤其是从《标准》这个角度来论述问题、解决问题,是本文的创新所在,这对丰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的理论成果有一定意义,同时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也具有一些借鉴意义。

朴方旭[7]2011年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调查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潮流与趋势,教师专业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中的核心成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从国内外教师专业知识研究成果看,研究更多停留在应然层面,即教师专业知识是什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而研究教师专业知识的实然样态则相对较少,对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更鲜有人问津。鉴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诉求,本研究立足于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理论之上,以小学语文教师为例,通过实践调查,来发现、分析、研究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问题。在研究内容上,全文由引言、基础理论、实践调查、问题分析、策略研究和结语六大部分组成。首先,引言主要包含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过程与方法;其次,根据国内外有关知识、教师专业知识的内涵、分类、取向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分析我国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实情,初步构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结构,在奠定本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为实践调查设定调查的维度;再次,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的吉林省G县为个案,实施问卷、访谈调查,并呈现调查结果;第四,努力探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所在;第五,本研究为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最后,从整体上,归纳总结,进行深刻的研究反思。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叁种方法。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分析,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形成研究思路,为本研究提供夯实的基础理论。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专业知识水平测查和知识困惑及解决策略叁个维度的调查,专业知识水平测查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四方面;访谈法主要针对问卷调查的不足,从一线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课堂教学的反馈、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在研究结果上,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整体状况表现的不理想,从外部整体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观念、知识获取方式、知识的供需关系、知识发展趋势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在专业知识内部,也存在着理论知识不重视、语文知识不扎实、课程知识不理解和教学实效不理想等具体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从国家、学校、教师叁个层面分别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以供借鉴与参考,希望为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尽绵薄之力。

王越[8]2014年在《从认知到方法—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学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已逐渐成为自己教学实践的研究者,而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也成为当今时代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的教学研究中,教师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而教师对研究的认知则直接影响了具体研究行为的实施。所以,研究以小学教师研究的认知与方法为切入点对小学教师所做的研究展开探讨和调查,试图探清小学教师内隐研究观念的差别与不足,让尽可能多的普通教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做自己的研究,以反思、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研究的调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编制小学教师研究情况的调查问卷,利用问卷调查法探究小学教师研究的认知差异及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展现小学教师问题及方法应用的现状,考察教师的研究素养。二是对小学教师在期刊杂志中发表的文章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描述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呈现各种方法的应用概况。研究调查结果如下:研究编制的教师研究现状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教师研究的认知维度包括研究价值认识、研究动机、研究知识及方法、研究观念判断、研究评价认识。在影响小学教师研究的个人背景上,分别从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师范院校毕业、职称和任教学科来进行差异分析。在问题与方法意识方面:多数小学教师对于关联性问题更为感兴趣;在识别可研究问题,对研究课题关键词的划分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小学教师的表现较差,这也体现出小学教师对这类知识的缺乏。在对小学教师在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小学教师的研究主题多与教学相关,在各科教学的研究中,以语文和数学科目的研究最多;文章以定性研究为主,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小学教师研究的一大特点;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分别是小学教师最常使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结合调查结果,提出提高小学教师研究现状的对策与建议:认知为基础,提高研究认可度;方法为手段,挖掘研究深度;通力合作,保证研究持久性。

穆田云[9]2017年在《上海市小学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情绪能力”包括五项核心技能,即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当今,教育界的许多学者都在关注这些核心技能,大量研究也证明了“社会-情绪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社会-情绪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美国CASEL组织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本国国情,采取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尝试对上海市小学教师的“社会-情绪能力”进行研究,研究步骤如下:首先,编制调查上海市小学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问卷。采用心理测量学的相关技术来编制问卷,最终确定为包含17个项目的《社会-情绪能力问卷》(正式版),其中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五个维度。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可以作为调查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有效调查工具。其次,以上海市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社会-情绪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研究。最后,调查结果表明:(1)上海市小学教师的“社会-情绪能力”总体水平偏上。其中教师的“负责任的决策能力”整体最好,“自我认知能力”相对最差。(2)上海市小学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在学校、学历、学科和教龄间存在差异:从总体水平上来看,b校、d校、f校、e校的小学教师“社会-情绪能力”显着优于a校的小学教师“社会-情绪能力”;具有本科学历的上海市小学教师显着优于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显着优于小学语文教师,小学其他科目教师显着优于小学语文和英语教师。不同教龄的小学教师仅在“负责任的决策能力”维度上达到显着差异。(3)总结:上海市小学教师的“社会-情绪能力”总体水平较好,但在具体能力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符合本研究的假设;而在选定的八项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有四项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性,而在余下的学校、学历、学科、教龄四项中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赵志明[10]2006年在《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的到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改革发展的步伐。社会的发展对小学体育师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演绎法,归纳和总结等研究方法,分析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审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和探索新形势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目的在于探索较合理的小学本科学历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形成新的人才素质结构,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促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高。文章提出了本科层次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小学教育对新师资素质的要求来确定,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将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与职前教育的现实结合起来,提出适当的、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要处理好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之间及学科类、教育类课程的内部关系。正确理解课程学术水准与要求,依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要求。借鉴国外小学教育的先进经验,建构一种较合理的小学本科学历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关于培养本科学历小学语文教师的策略研究[D]. 康海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02

[2]. “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陈威.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 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牛得草. 河南大学. 2016

[4].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及其转变研究[D]. 毕胜航. 西南大学. 2014

[5].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 王纹纹.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6]. 叁所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D]. 徐小五.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7].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调查研究[D]. 朴方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8]. 从认知到方法—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研究[D]. 王越. 江南大学. 2014

[9]. 上海市小学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 穆田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10]. 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D]. 赵志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关于培养本科学历小学语文教师的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