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张明星

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张明星

莱阳市中医医院影像科 山东莱阳 265200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50例急腹症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CT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诊断图像。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B超检查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病理检查和临床诊治确诊其中23例患者为阑尾炎(15.11%)、17例为胆囊炎/胆石症(11.63%)、17例为泌尿系结石(11.63%)、15例为肠梗阻(10.47%),其中肠套叠9例、肠道肿瘤伴肠扭转以及结肠癌肠道狭窄各4例、肠粘连2例、13例为胰腺炎(9.30%),其中水肿型9例、出血坏死型3例、过敏性紫癜1例,其余82例为其他疾病。而CT检查结果显示,13例为阑尾炎、9例为胆囊炎/胆石症、9例为泌尿系统结石、9例为肠梗阻、8例胰腺炎、34例为其余疾病。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7.67%,仅出现2例误诊(其中胆囊炎与泌尿系统结石各1例),误诊率为2.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腹症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重建影像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诊断准确率较高,因而可以在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诊断治疗中加以推广。

关键词: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急腹症;影像诊断

引言

近几年的临床数据显示,急腹症患者的发病率逐渐增长,急腹症其实质是指患者的腹腔、盆腔以及腹膜后的组织、脏器出现异常的病理变化现象,导致患者出现以腹部病变为主要的临床病症以及体征,且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其中有急性阑尾炎、或是溃疡病急性穿孔疾病等。在临床上,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肠梗阻、腹部出血等情况,不仅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极大,对患者的生活也有着极大的影响。若是不能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以及治疗,患者的病情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对急腹症患者进行诊断,主要的方法包括病理检查、临床诊治以及使用多层螺旋 C T 进行检查[1]。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主要是对多排螺旋C T 重建技术应用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对急腹症的诊断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材料

抽取的来我院诊治的150例急腹症患者均排除了腹部受伤者、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意识障碍者及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92例,女性58例;年龄22-52岁,平均36岁;既往存在腹部隐痛急性发作者11例;剧痛97例、钝痛者27例、绞痛者23例、胀痛者3例;伴有恶心呕吐者68例、腹泻者27例、高热者55例。

1.2仪器

采用Siemens16层螺旋CT仪、Siemens双源CT扫描机。CT扫描参数设定为120kv,250mA-300mA,扫描层厚、层距均为8mm,重建层厚设置为1.25mm。

1.3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腹部多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薄层后处理,并对患者的检查影响结果进行薄层CT重建处理[2]。在进行检查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病情发展情况,若是临床对患者的病情初步怀疑是结石、或是炎症等,需要对患者进行平扫,若是临床对患者的病情初步怀疑为血管栓塞、腹部肿瘤或是主动脉瘤等,需要对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若是临床对患者的病情初步怀疑为消化道问题的患者,在进行扫描检查前,需要患者在接受检查前服用造影剂。进行检查前,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避免检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导患者以仰卧位接受扫描检查,需要对患者的全腹部进行平扫、以及增强扫描[3]。其中124例临床怀疑为炎症、结石的患者仅采用全腹部平扫,16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瘤、血管栓塞的患者在全腹部平扫后给予增强扫描,10例临床怀疑为消化道占位的患者在扫描前给予口服造影剂后扫描;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上臂上举过头;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300mA,层厚和层距为5mm,薄层后处理层厚设置为0.625mm;增强扫描的患者采用碘海醇(300mgI/ml)作为对比剂,应用高压注射器自右肘静脉注入,注射剂量70-85ml,注射速率3-4.5ml/s,在注入对比剂后25s扫描获取动脉期图像,50-60s扫描获取门静脉期图像;将所有数据均传输至影像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并作出诊断[4]。

1.4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 CT 影像诊断结果,与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多排螺旋 CT 重建影像结果的诊断准确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50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为:阑尾炎32例、泌尿系结石27例、胆囊炎21例(其中胆石症17例)、胰腺炎12例(漏诊2例)、肠梗阻11例(其中肿瘤致肠道狭窄5例、肠套叠3例、肠扭转2例、肠粘连1例,漏诊1例)、肿瘤11例、腹主动脉瘤8例、胃肠道穿孔8例、肝肾囊肿破裂4例(漏诊2例)、腹膜后纤维化3例(漏诊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漏诊1例)、脾梗塞2例、回盲部结核1例、未查明原因者8例。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对急腹症诊断的准确率为94.7%。

3讨论

急腹症的病因很多,致使其临床类型也较多,但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都是以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为主。以往临床对于急腹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问诊、体检及实验室检查,虽然能够对多数急腹症的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但是无法明确病变的部位及程度,无法为临床医师制定全面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足够的依据[5]。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B超、X线、CT检查等逐渐被应用于急腹症的诊断中,并得到了临床的认可。X线检查对于患者腹内膈下游离气体的检出率较高,有助于明确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但是X线检查具有局限性,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均较低,既不能明确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细节,也不能显示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B超检查对于胆囊炎、胆囊结石及宫外孕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但是B超检查受患者腹壁脂肪及腹腔脏器的影响较大,难以发现较小的病变或者位置较深、较隐蔽的病变,例如胆总管末端结石、输尿管内较小的结石等均难以经B超检查确诊。与X线、B超相比,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的诊断中具有诸多优势,能够给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首先,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具有薄层后处理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一次屏气中)即可完成全腹部的扫描,经过薄层后处理(可至层厚为0.625mm)能够发现腹部的微小病灶;其次,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增强扫描后,能够直观、立体地显示出病变组织及周围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最后,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具有的MIP、MPR功能不仅有助于发现隐蔽部位的微小病变,还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为正确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充分依据。随着近几年医学技术、微电子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逐渐受到临床的认可,并成为临床上对多种疾病进行鉴别以诊断的主要手段,且可以通过对各向同性的扫描、以及后期在工作站对检查图像的处理[7],较常规的CT技术有着极大的进步,可以对影像结果哦进行客观的读取,进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好的诊断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经过多排螺旋CT重建影像诊断后的诊断结果与患者经过病理诊断检查后,其诊断准确率为为98.89%,可以看出对患者进行排螺旋CT重建影像诊断,准确率较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急腹症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重建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以及临床诊断的结果相比,对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对患者无任何副作用,值得在今后对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开华,林立平.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596-597.

[2]朱玉英,刘桂香,孟凡红.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意义[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9).

[3]杨春英.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4(18):196-196.

[4]陈渊明,施武,许燕塔.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意义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5):16-17.

[5]蒋银仙.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用于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4):125-125.

[6]唐益民.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响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23(7):4099-4100.

[7]崔志军,王建中,黄俊华,等.腹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2):293-293.

论文作者:张明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张明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