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宜
东莞市中堂镇潢涌小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 要: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生责任心启蒙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基于此,文章将家校共育作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路径
所谓的责任心,具体指的就是个人对于他人、自己、家庭、集体,甚至是国家与社会肩负责任的情感与认识,同时也是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并承担责任、积极履行义务的一种自觉性表现。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责任心培养存在直接联系,所以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的合力作用,不断增强小学生责任意识。
小学生责任心研究
一、 小学生责任心
(一) 小学生责任心并不仅仅高度统一了对责任的认知与采取的行为,同样也体现了小学生作为个体的道德品质。一般情况下,责任心涵盖三种不同内容,具体表现为对自己、他人与社会负责[1]。其中,对自己负责就是对个体的学习、生命健康以及生活等负责。而对他人负责,指的就是对教师、同学、客人和家长等负责。对社会负责集中表现在对生态环境、学校、社区等负责。另外,小学生责任心在自制力、果断性以及自觉性等多个方面同样具有能动性特征。
小学生责任心问题阐释
(二) 近年来,小学生责任心培养效果始终差强人意,对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年龄偏小,在思维、感知、意志以及情感等多个方面都尚未成熟,只有伴随年龄增长才能够实现稳定发展。而在小学生成长期间,更渴望获得自我尊重与他人尊重,道德情感也由此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就会对责任心培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家校共育在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的重要性表现
二、 家庭教育是对小学生责任意识进行培养的另一渠道,教育并不仅局限在学校教育方面,也不能仅依赖家长,而是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教育目标。所谓的家校共育,具体指的就是教育者和家长形成合作关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承担必要的责任,集中表现在互相交流、参与决策、志愿服务以及社区合作等多个方面,而这同样也是组成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部分。从广义角度分析,家校共育就是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学校一切有可能的互动性行为。在我国,家校共育则包括了对于学生产生影响最大的社会结构,即家庭与学校,并在两者合力作用下,针对学生实施教育,以保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获得家庭的大力支持,在家庭教育中获取学校的帮助与指导[2]。
对小学生品质与责任心的培养,学校与家庭都是关键的场所。在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责任心加以培养,要求教师给予高度重视,一旦小学生行为与道德边界偏离,教师就要及时实施教育与疏导。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培养孩子责任意识方面的作用十分关键。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过于溺爱,严重影响了责任心培养的效果。为此,在小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性格与责任心形成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合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学生责任心培养效果的增强。在实践方面,要求家长与教师有效沟通和交流,对小学生的情况形成深入了解,特别是在小学生行为有问题的情况下,必须要借助家校沟通的合力,及时纠正问题,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路径
三、 通过以上对小学生责任意识以及培养效果的分析,了解到家校共育在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所以,要想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就应当高度重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采用培养路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强化合作意识
(一) 小学生家长有权利也有义务使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家长作为孩子监护人,也应对学校教育工作和计划形成深入了解,掌握学校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方法,所以家长也有权参与到学校教育当中。特别是在培养小学生责任心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觑,是小学生个体在社会化发展中的教育重点。而家校共育指的就是教师与家长在互相配合的基础上,确保达成公式开展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家校共育要求教师与家长正确认知合作教育的目的,并非是满足个人利益需求,而是要全面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促进其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家校共育也不应仅强调学习成绩,而是要系统化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确保其成为德才兼备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3]。
然而,孩子家庭生活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认知并不全面与正确,直接影响了责任心培养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应当组织开展专家讲座,以细节和小事为出发点,对培养责任心的方法进行详细地讲解,确保家长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能力不断增强。
发挥以身作则作用
(二) 不管是家长亦或是教师,其言行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其模仿的对象。在家校共育基础上对小学生责任意识进行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严格要求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并承担家务劳动。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必须要发挥榜样作用,具备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孩子同样具有责任意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求学生主动承担班级的职责并履行义务,对学生关心集体的责任感进行培养。同样,教师也必须要以身作则,以个人责任心为榜样,使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只有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才能够使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全面培养。
注重细节
(三)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过程中,也必须要以日常生活小事为重点。责任意识的培养要求有实际活动为背景,使小学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获得教育并得到锻炼,使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对班集体给予必要的关心,并为班级发展做出贡献。在学校教育中,应要求小学生主动承担细小事务,并对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进行培养。可以通过班级常规评比机制的创建,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其中,以“班级小主人管理”为核心思想,制定岗位责任制,对学生岗位责任进行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对班级内部卫生区域进行划分,保证任务落实到小组,责任落实到个人,即便是一小块玻璃也需要有专人负责[4]。另外,还要在各小组中选任卫生委员,相互交换并抽查其他小组的负责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记录,每周都要进行评比。如果小组的值日情况良好,教师则会发放学习用品以兹奖励,如果小组值日情况不理想,则要接受惩罚。通过评比、惩罚、建立和再评比的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卫生习惯,保证班级环境卫生且井然有序。因为课堂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教学细节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在道德认识启蒙与道德情感激发的基础上,养成道德习惯。在课堂活动的作用下,学生责任感得到培养,也使其言行一致且知情统一。
家庭是孩成长和发育的主要场所。因孩子待在家中的时间远远超过学校与户外时间,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责任感培养方面的作用也十分关键。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关注孩子所做的事情,积极指导,以使其成长为具有较强责任感的社会人才。家长可以让孩子担任家庭主任,主动转变传统思想,应给予孩子必要的权利,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家庭决策当中,并对孩子提出的有价值意见进行借鉴,加以鼓励与表扬。另外,也要要求学生自我服务,使其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特别是在玩具整理方面,一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负责打扫自己房间,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切实感受到个人的责任感与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成长道路中,社会、学校与家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校和家庭,只有发挥两者合力,才能够不断增强小学生责任意识水平。不管是教师亦或是家长,都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责任心加以培养,确保小学生责任感不断增强,主动承担责任且有担当。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家校共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小学生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塑造良好人格,为社会发展与建设做出必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桂英,周菁.唤醒责任意识,让学生勇于担当--增强流动人口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研究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5(15):173-174.
[2] 张元仕.以科研为引领助力学校德育工作——迎宾小学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行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7(3):56.
[3] 徐彦辉.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42):81.
[4] 王园.农村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体验式教育研究 ——在情景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J].发现(教育版),2017(10):38.
论文作者:郭爱宜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小学生论文; 责任心论文; 责任意识论文; 家长论文; 学校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孩子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