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流公益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发展模式分析_共同配送论文

日本物流共同化的发展演变及发展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日本论文,模式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59.29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23/j.cnki.issn.1000-355x.2015.04.008

      [文章编号]1000-355X(2015)04-0077-10

      1956年10月,日本生产性本部派遣“流通技术专门视察团”访美,从美国引进了现代物流理论。经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日本的物流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产业应用创新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当今世界,日本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可以说是极为先进,并且具有代表性,其推出了很多具有超前性、引领性和创新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的成果,在全球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引导作用。而物流共同化,尤其是同行业货主企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的发展模式,更是日本在物流领域的一大重要创新成果。实践证明,物流共同化是解决物流发展瓶颈,解决城市物流交通、环境问题,实现物流合理化的有效模式。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在应用实践方面,都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物流共同化理论的研究综述

      (一)物流共同化的内涵

      对于物流共同化,日本物流系统协会做出了如下阐述:“所谓物流共同化,就是在复数的企业之间,共同构建一个企业间共同物流系统,并将各企业的物流业务委托于这个系统之中的物流运作方式。参加物流共同化的企业,既有属于竞争关系的同行业企业,也有类似于制造商和批发商那种建立在交易关系基础上的复数企业间的共同化。其主要发展形态有多种,诸如同行业企业间的共同化,非同行业企业间的共同化,水平型共同化,垂直型共同化等。”

      (二)研究综述

      物流共同化作为发源于日本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其主要的研究成果也多集中于日本。早期的物流共同化的研究,主要以同行业企业间的共同运输、共同配送领域的研究为主。1973年,矢泽秀雄首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对同行业企业间的共同配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共同配送存在两个方向性特征,即垂直的共同化和水平的共同化。另外,他还强调共同配送所面对的主要课题是“企业领导者的经营意识的保守性”和“物流共同化推进主体的职能以及合理的运费负担体系的设定”,[1]这也是现在已知最早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物流共同化进行研究的学术文献。此后,中田信哉于1975年对共同配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明确指出共同配送作为物流行业新战略的重要性。[2]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0世纪80年代,物流共同化的领域进一步延伸,从早期的共同配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石田宏之指出,共同配送是解决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二律背反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手段。[3]并强调在实现共同配送的前提条件当中,“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设定”和“管理机构职能设置”两个条件,对物流共同化的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在管理体制上,既要设置共同物流系统的运营职能机构,更重要的是,还要设置能够促进所有参加企业之间协作关系的管理机构。[4]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关于物流共同化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的领域和范围,由早期的运输、配送等个别环节的共同化,向物流系统的共同化,即向如何构筑企业间物流共同化系统的方向发展。津久井英喜以日本物流共同化的代表性企业——Planet物流为研究对象,指出在实现物流共同化的过程当中,以行业增值网(VAN)为基础的行业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5]同时,他还提出共同物流系统必然向“环境循环型”物流系统的方向进化,强调了物流共同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6]1994年,河西健次和津久井英喜对如何构筑物流共同化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物流共同化实践应用的方法和模式,对推动物流共同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

      阿保荣司将物流共同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结合Luhmann的社会系统论的主要观点,从绿色物流、自我参照系统、共同物流3个角度对共同物流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自我参照的类型有3种,即要素的自我参照、过程的自我参照、系统的自我参照。指出共同物流之所以优于自营物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高度的系统化,即由多种复杂要素构成的、完善的共同物流系统,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自我再生的功能,而这正是物流共同化的重要成功要素。[8]对于物流共同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将其归结为没有合格的核心企业做领导者、参加成员间的企业机密安全隐患及难以设定公平的费用分担和利益分享机制。[9]

      芝田稔子将物流共同化的失败原因,根据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的不同,细分为两类。在物流共同化的准备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参加企业之间意见的不一致、对企业信息泄露的担心和没有领导企业带头。而在物流共同化的实施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费用分担机制问题、标准化的不彻底以及可能存在的运营成本上升。[10]

      文献分析的结果显示,关于日本物流共同化的研究,呈现出由功能模式研究向系统理论研究、由经济效益研究向社会效应研究发展的趋势。其中,关于同行业企业间水平型物流共同化模式的研究,一直是物流共同化研究的重点领域。这是由于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物流配送的效率和效益之间的矛盾,也是实现物流合理化的有效途径。因此,针对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的发展路径和应用模式进行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物流共同化在日本的发展演变

      物流共同化在日本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早在江户时代,就出现了服装店业主之间的共同运输。当然,这与现代物流意义上的共同运输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可将其视为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物流共同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从重视企业间协作的经营风土的角度来看,是有其先天的企业文化基础作为支撑的。而现代物流意义上的物流共同化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山王运输开始实施,以混载的形式出现的。历经半个世纪多的发展,日本的物流共同化发展模式已经日臻成熟。从其历史演变轨迹来看,物流共同化在日本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1.物流共同化的形成期(20世纪50年代末期~20世纪70年代前期)——以个别物流功能的共同化为主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开始复苏。随着连锁经营、便利店、超级市场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出现,日本的流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诸如“流通革命”、“流通系统化”等新的经营理念。在这种环境下,通过在物流领域中开展共同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供应能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物流共同化作为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措施,受到了企业的重视。而在宏观环境方面,为了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日本政府首先提出了物流团地(即物流园区)这一模式,开始了大规模的物流团地的规划建设。这一时期,物流共同化的表现形态主要以个别物流功能的共同化为主,主要集中在共同运输、共同配送及共同仓储等领域。

      2.物流共同化的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个别物流功能的共同化向物流系统的共同化方向的转变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商业连锁配送模式的发展以及快递业的兴起,给日本的城市交通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此外,环境问题、节能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实现“物流合理化”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课题。物流共同化的发展模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相对于传统上多针对于供应方的物流共同化,也出现了主要为提高进货方的进货作业效率而推进的“共同进货物流系统”,该系统主要应用于繁华商业街的共同进货作业,包括共同装卸作业平台、共同搬运作业平台和共同保管作业平台等子系统。并且,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也开始被引入共同配送系统中,在配送订单处理、车辆运行管理和运费计算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JIT模式被引入物流配送业务中,日本的零售业末端的物流配送,出现了“多品种、少量、多批次化”的发展趋势。以“7-11”之类的连锁便利店为例,其生鲜食品、低温冷藏商品的配送频率,甚至达到了1天3个批次之多。以至于物流产业界发出了“物流服务质量过度化”的质疑。

      同时,从当时世界物流的发展阶段来看,正是物流系统概念开始受到重视的时期。所以,如何解决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构建企业间的共同物流系统成为物流共同化的主要课题。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物流共同化进一步向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发展货主企业间、物流企业间以及货主-物流企业间的协作,形成了多种形态的物流共同化发展模式。但无论是哪一种发展模式,都意识到了企业间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物流共同化的核心企业(或领导企业)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确保所有的参加成员对物流共同化形成共同的认识。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物流共同化的表现形态由早期的个别物流功能的共同化向物流系统的共同化发展,并出现了以Planet物流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同行业货主企业间的水平型物流共同化的经典案例。

      3.物流共同化的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物流共同化向行业共同物流基础设施的演进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低迷期,企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很多货主企业都希望能够尽一切可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而这却是自营物流模式很难实现的目标。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的兴起,从物流的角度而言,为了实现《京都协议书》在物流领域的减排义务,解决日益严峻的社会交通与环境问题,物流共同化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因此,日本政府开始从政策方面大力推动物流共同化的发展。1997年,日本内阁为了实现物流体系的效率化,减少因物流活动而带来的环境公害问题,公布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在其中明确强调大力鼓励共同配送和物流据点集约,以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同时,企业间的物流共同化也发展至新高度,即物流共同化从功能合作模式向战略合作模式发展,企业间不仅在物流层面进行合作,在企业经营战略领域也出现了合作的倾向。通过物流共同化,推进合作企业间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并使之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行业领域,使原本企业间物流共同化的平台设施,向行业共同物流平台(或行业共同物流基础设施)的方向进化。

      从上述物流共同化在日本的发展历程来看,物流共同化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

      首先,从日本的物流运输结构上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公路运输在物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开始急剧上升,目前占据了日本全国物流货运量的90%以上,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物流共同化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受到了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重视。其次,市场环境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的需求,迫使企业开始重新构筑企业间共同物流系统,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满足多品种、少量、多批次的物流配送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经济形势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出现,货主企业不得不将有限的经营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领域中,愿意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出去,或者与其他企业共同协作开展物流业务。再次,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物流共同化所面临的信息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即使是中小型企业,也能够引进并应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消除了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障碍,使得不同企业间物流信息系统的整合、信息技术规格的标准化成为可能。最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物流共同化的发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多种形式的行政支援体制,尤其是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间的物流共同化的支援力度,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共同物流模式,这对日本物流共同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日本物流共同化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还可以发现物流共同化有着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各个阶段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也有明显的差异。既有较初级的个别物流功能层面的共同化(如共同配送、共同仓储等),也有较高水准的企业间物流系统的共同化(即构建企业间共同物流系统),其最高级的形态为物流战略同盟指向型的物流共同化体系。因此,对于物流共同化,可根据上述发展水平的不同,将其分为3个层次,即个别物流功能层面上的共同化,企业间的共同物流系统,直至涉及企业战略层面的行业共同物流平台。

      三、物流共同化的发展模式

      2007年,日本物流学会在日本物流系统协会的支持下,为调查研究日本的物流共同化发展实态,进行了科研立项,成立了以津久井英喜为主持人的科研项目团队,①并在2007-2008年间,对日本现有(截至2007年5月)237个物流共同化运营组织[11]中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物流共同化运营组织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整理以及对日本物流共同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物流共同化的发展模式可以根据推动主体的不同,分为货主企业主导型、物流企业主导型和行政主导型3种模式。其中,行政主导型物流共同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物流团地模式。而物流企业主导型的物流共同化,则主要表现为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间或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物流团地模式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共同化模式,在很多国家也十分普遍,而货主企业间(这里主要指同行业货主企业之间)的物流共同化则相对比较少见。因此,有必要针对货主企业间的物流共同化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这主要是由于同行业企业间,在货物(产品)特性、流通渠道、物流需求(如运输、仓储条件、包装规格)等多方面都存在高度一致性或相似性,所以在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方面也最为突出。

      在上述分类基础上,根据货主企业间的行业性属性(即同行业与非同行业的差异性)和方向性属性(根据企业在供应链上所处位置及交易关系中地位的不同,可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的区别,可以将货主企业间物流共同化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细分为非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非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和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4种模式。②

      1.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

      主要指生产、经营相同或同类的产品(或商品),企业之间在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物流共同化,因为在供应链上所处的位置也相同(如同为生产商或者同为零售商),所以被称为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代表性的案例有日本Planet物流、日本唱片中心等,作为个别案例也出现过诸如日立和三菱、丰田和本田在局部地域或环节开展共同配送的案例。

      2.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

      属于相同行业,彼此之间存在供求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物流共同化,主要目的是确保物流的合理化、效率化,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反应速度,形成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属于典型的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的表现形式。

      3.非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

      不属于相同行业,但产业特性相同,并在供应链上处于相同位置的企业之间的物流共同化。其特点是合作企业间没有任何竞争或交易关系。一般来讲,相互利用对方回程车辆进行运输,以避免回程空载的案例比较多,比如玻璃制造商旭硝子与调味品制造商味之素之间的物流共同化。

      4.非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

      既不属于相同行业,同时在供应链上所处位置也不相同、且没有交易关系的企业间的物流共同化模式。这种模式的物流共同化,发生的概率较低,比如造纸企业井出纸业和日用品批发商野村商事之间的物流共同化就属于这种模式。

      四、物流共同化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物流共同化发展模式的比较

      在前述4种物流共同化运作模式中,非同行业物流共同化模式中的货主企业间,虽然不存在竞争或利益关系,也易于展开合作,但是物流共同化效果较低,合作的层次也较低(多以回程搭载对方货物为主),因此其社会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比较小。

      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即近年来流行的供应链管理指向型的共同化模式,成功案例最多。但由于其垂直一体化的特性,在经济效益方面虽然效果显著,但其应对因物流活动而产生的环境、交通等社会问题方面的应对效果相对较差。

      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的模式,由于产品(或商品)性质的相似性以及流通渠道的相同性的特征,可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够促进行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推进行业物流标准化的发展。因此,日本政府对于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进行扶植,现在已经发展得极为成熟。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种模式相对比较少见。尤其在我国,物流共同化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无论从物流理论的创新角度上,还是在实践方面,均有极为重要的研究和发展价值。

      (二)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的成功原因分析

      通过对物流共同化的研究文献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模式较其他3种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综合效果最好。对于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可将其总结为以下5点。

      1.设置高度化的运营组织机构。高度化的运营组织结构(例如共同投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企业如Planet物流),不仅会对保证相关参加企业的合作关系起到重要作用,也能够提供多种高附加价值的物流服务产品(比如物流信息服务、形成行业物流基础设施的附加利益等)。还可以通过这种共同投资物流资产的模式,使相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某种程度的战略联盟关系,并带来竞争上的优势。

      例如,Planet物流是由日本日化行业巨头狮王公司牵头,联合S.T.化学、Sunstar、资生堂等10余家日化行业企业,合资成立的股份制公司。这些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为对抗行业另一巨头花王为控制批发渠道采用的“贩社制”模式,强化对中间批发商的支援力度,成立行业VAN运营公司Planet,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Planet物流公司。其服务产品覆盖所有的物流功能领域,除了传统的配送、存储服务外,还可提供诸如物流信息、流通加工、逆向物流的回收与无害化废弃处理等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产品。现已成为日本日化行业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网络覆盖日本全国,建有7个区域物流据点,并在物流信息技术规格、物流包装标识规范、作业规范以及物流传票格式等多方面实现了标准化。

      2.树立明确的物流共同化理念,并基于此,确定物流共同化事业的合作目标及组织架构。这其中,一是需要设定一个被所有成员认同接受的组织理念和合作目标;二是需要注意这个组织理念或合作目标应该具有弹性,对不同经营文化、经济实力的企业,应具备充分的兼容性。

      以Planet物流为例,在成立之初,便确立了“物流系统共同,市场竞争店头”(原文为:システムは共同で、競争は店頭で)的组织理念,并本着“整体最优”的观点,为制造商、批发商和物流服务商提供支持。同时,还根据参加成员企业间不同的实际情况,在共同化的领域和范围等多方面,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

      3.以强有力的核心企业作为物流共同化的领导者,并且在物流共同化的运作过程中,领导者具备协调与促进参加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的能力。

      在Planet物流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核心领导企业的狮王,在整个物流共同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1988年8月1日Planet物流成立至今为止的9任社长中,其中出身狮王的就有8人,可见狮王在该物流共同化的推进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领导作用。获得领导权的狮王,将物流共同化事业视为推进行业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十分注意维护与其他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消除其他成员的不安,甚至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控股比例,确保董事会结构的稳定,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所有企业的信任与支持。

      4.确立透明化的运营原则以及促进参加成员间信任关系的多层次沟通机制。通过确立透明化的运营原则,确保了所有参加成员的共同利益不受侵害。通过设置多种层次的参加成员间的对话交流机制,从基层、中层、高层等各个层面,全方位促进合作成员间的信赖关系。

      根据日本物流学会的调查,很多物流共同化事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透明化的运营原则及多层次的沟通机制。而Planet物流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共同理念的指导原则下,通过确立“共存共荣、排除利己主义、保障公平、促进合理化、保守机密及资源相互活用”等6项运营原则,并在组织结构和运作规范等多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了合作企业间在物流领域的利益冲突。同时,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参加成员的高级领导层、中间管理层和现场作业层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彼此间的信任合作关系。

      5.积极加强环境问题的应对能力。物流共同化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运作效率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有效减少因物流活动而造成的交通、环境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物流共同化的运营组织形态越是高度化,实现共同化的领域也越大,从而对环境问题的应对能力也会越强。2005年Planet物流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与传统的单独物流运作模式相比较,通过物流共同化,可以实现车辆行驶里程减少41.6%,运行车辆数量减少27%,

排放量降低35.1%的节能减排效果,实现了高度的环境问题应对效果。

      五、物流共同化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共同化的成效分析

      从总体来看,日本物流企业之间、货主企业之间的个别领域的物流共同化已经较为普遍。不同的物流共同化发展模式,在物流运作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果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成效差异主要体现在共同化的领域、物流服务质量、物流成本和社会环境问题的应对效果等方面。

      1.共同化的领域

      在4种主要的物流共同化模式中,非同行业水平型及垂直型物流共同化的模式,由于企业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共同化的案例较多。但由于非同行业的差异性,使这些企业在物流业务环节上,可以合作的领域很少,多局限于共同运输、共同保管等传统物流领域。而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和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的模式,基本可以在所有的物流功能领域中进行合作,共同化的领域最广。尤其是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模式,更可以通过构建行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推进行业物流标准化,进一步拓展物流共同化的领域。

      2.物流服务质量

      同行业物流共同化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物流增值服务产品。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模式在服务的响应速度、库存控制、定制化物流服务等方面都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模式,作为行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在物流信息数据处理、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服务优势更为突出。由于非同行业物流共同化模式合作领域的局限性,导致物流服务产品功能单一、附加价值少,相对同行业物流共同化模式而言,服务质量较低。

      3.物流成本方面

      非同行业物流共同化模式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主要体现在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功能成本方面。而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模式,除了可降低这些基本物流功能的运作成本外,还可以降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整体库存成本,并使其效果直接反映到产品价格上,形成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模式,可以使上述的效果进一步横向延伸,对降低整个行业的物流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社会环境问题的应对效果

      在解决因物流活动而引起的交通堵塞、尾气排放等社会环境问题的应对效果上,非同行业物流共同化模式的成效主要反映在运输领域中,通过提高车辆利用率,减少单程空载等不合理运输。而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由于其物流活动贯穿供应链,由上游至下游的原材料供应物流、生产物流、流通物流和逆向物流,它的环境应对效果较非同行业物流共同化模式,有了极大的提升。在这方面,作用最明显则是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模式,横向一体化的特点,可以使整个行业物流通过高度的共同化和标准化,在节能减排、减低社会交通压力方面的效果最为突出。

      通过对上述共同化领域、服务质量、物流成本以及社会环境问题的应对效果等4个方面的成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非同行业物流共同化模式的成效,远远低于同行业物流共同化模式。而在同行业物流共同化模式中,垂直型共同化模式在纵向一体化的相关成效方面,体现出来的效果十分突出。但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对行业物流整体发展在这4个方面的综合表现而言,显然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模式的成效最为显著。

      (二)阻碍物流共同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过战后半个世纪多的发展,日本的物流共同化虽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发展成果,但也存在很多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1.陈旧的商业习惯阻碍了物流共同化的发展。从日本的商业习惯来看,物流交易以“店着制”为主流,即由供货方承担主要的物流义务。因此,很多零售企业对于物流共同化的关注度较低,对供应商之间的物流共同化,态度比较淡漠,不愿意积极提供支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买卖双方交易关系的主导权,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不少零售商利用自己在交易关系当中的优势地位,经常向供应商提出许多额外的物流服务要求。同时,在物流业务上,还有很多的零售企业将物流服务视同为采购商品所附带的“无偿的服务”。这种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导致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物流作业成本,并阻碍了物流共同化的步伐。

      2.企业领导者的经营意识需及时转换。很多企业领导者对与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在物流领域实现共同化尚存一些顾虑。一方面,出于担心即使建立了物流共同化的合作机制,也不能提供理想的物流服务,甚至有可能降低原有的物流服务质量的心理,仍然拘泥于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另一方面,担心本企业的一些经营机密(如库存量、出货量等信息)被竞争对手发现并利用,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受损失。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很多企业领导者对物流共同化持消极态度。

      3.行政支持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虽然从1992年开始,日本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流通业务统合化及效率化的法律”,对中小型货主企业之间物流共同化事业予以行政上的支持。但自该法实施以来,被正式认定的事例只有区区20件,并且整个申请认定的周期极为漫长、准入门槛设定得也比较高,导致该法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作为该法的补充和完善,2005年10月,日本政府在前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务统合化及效率化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申请的资格范围,降低了认证的难度,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高附加价值的物流服务产品仍然很少,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物流服务项目中。现阶段的物流共同化的服务领域仍以传统的配送、仓储领域的共同化为主,能够提供高附加价值物流服务产品的较少。但很多参加物流共同化的货主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物流服务产品,希望能够获得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物流服务。但实际上,能够提供这种较高层次物流服务的物流共同化企业并不多。

      5.物流标准化、统一化的问题。参加物流共同化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之间,在经济实力、物流信息能力、物流服务要求水准等多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成为阻碍物流共同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针对上述问题,在硬件、软件等多方面实现标准化、统一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日本物流共同化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物流共同化的发展经历了“基本功能的共同化—企业间共同物流系统—行业物流基础设施”这3个阶段。我国目前刚刚开始进入第一个阶段,即基本功能的共同化(共同配送)的阶段,在个别城市和行业中已经出现了共同配送的模式,今后的发展路线应该为企业间物流系统的共同化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的国家体制、市场环境及社会需求等特殊因素的作用,在部分地区或部分行业中存在着直接发展至行业物流基础设施阶段的可能性。

      对于当前日益严峻的城市物流配送环境而言,物流共同化是未来我国物流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是实现物流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解决城市环境和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同行业水平型的物流共同化模式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的效果取决于是否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外部机制来保障物流共同化的顺利发展,并促进企业间的协作和信任关系。从日本的发展经验上看,在物流共同化的推进过程中,资金和技术问题已经成为相对次要的问题;如何解决参加物流共同化的企业间的风险与利益分担,并促进合作成员间的信赖关系则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起一个能够促进彼此间有效合作的机制框架。

      另外,对于我国的物流基础理论研究而言,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建立起我国在物流共同化方面的理论体系,对于提高我国物流基础理论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物流共同化是解决我国物流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大力倡导的未来物流发展模式之一。但是由于我国的物流研究起步较晚,尤其在该领域尚处于空白,因此,对物流共同化理论进行开拓性的研究,不但可以填补这一空白、丰富我国的物流理论研究,还可以为我国未来物流共同化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操作建议。

      ①作者当时作为科研团队的主要参与者,全程参与了该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在参与调研的过程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博士课题,以自己承担的调查企业为对象展开了同步研究。

      ②本文所强调的行业性属性,源于日语中“业种”一词,原指零售业的行业种类,即按照所经营商品的种类进行分类,并将此关系延伸至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即以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为标准进行划分。在方向属性上,则根据企业间在供应链上的关系的不同,将属于纵向上游和下游之间的企业关系称为垂直型,而将横向的完全处于相同位置(如制造商与制造商间,零售商与零售商间)的企业关系称为水平型。

标签:;  

日本物流公益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发展模式分析_共同配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