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优化原则_最优化论文

论社会优化原则_最优化论文

社会最优化原理初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优化论文,原理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门新兴科学的创立,无不具有广阔的社会基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充分的现实依据以及远大的发展前景。社会最优化原理作为一门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边缘交叉新兴科学,更有其独特的内外在规定性。

一、社会最优化理论的提出

人类千百万年的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社会乃至人生最优化的历史。每一个稍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人都不难发现,在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中,在事物的普遍联系、自己运动、自我完善、永恒发展的各个过程和层面,到处都涌动着“最优化”的潜流:无机界的“合规律性”的吸引、排斥与变化,生物界的生存竞争、自然选择、“合目的性”的遗传与变异,人类社会形态的自觉不自觉的依次跃升与更替,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大价值效益取向与最高效能原则的确立、贯彻与实施,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健康协调有序高效加速度,整个宇宙的无休止的上升运动等等,它们对于自身的本质规定及其存在、发展和完善,无不具有一定的最优化意义,无不与一定的最优化内容相联系。事物的这种内在规定尽管就其表现形式、外化过程和实际结果来看,未必完全合乎最优化的要求,未必时时处处与最优化相吻合,甚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在某些方面与最优化相去甚远乃至背道而驰;但是,它们却毫无例外地受制于自身最优化内外在规律的支配,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最优化的进程、特点和要求。事物的非最优化状态,并非出自它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是由事物特定的非自主性、被动性、弱势性等因素造成的:它主要来源于事物内在因素的紊乱无序、相互抵触,要么根基于外在因素强加给它的异己力量的冲击或外在因素最优化对内在因素最优化的胜利。事物的非最优化状态尽管相对于事物的由发生、发展转入消亡的具体有限过程带有确定的必然性,但相对于它的永恒运动、无限发展,却又是随机偶然的。它不过是更大尺度上的最优化在某些方面的曲折迂回运动或多元化、转轨化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因而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社会由旧质到新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自身最优化的规定性不断展开、升华的过程,就是社会自身无限趋向于最优化的过程。所谓历史“合力”的结果、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质上都是作为人格化的社会整体在既定条件下的最优化规律的显现,都是社会运行中各因素最大价值效益取向交互作用的结果。

客观世界的最优化潜流对社会发展的大小正负效用,为社会乃至人生最优化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然而,人类社会就其整体发展状况进程而言,由于其内外在条件的复杂多样性,尤其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失误,至今却远未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优化高度。它一直在血与火、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破坏与建设、黑暗与光明、专制与民主、失败与成功的各种矛盾交织冲突中艰难地运行。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不仅“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而且“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下同)第3卷第323、 107、111页。)。摆在人类面前的严酷社会现实是:除了有限的文明成果一定的最优化因素之外,便是不应有的目标模式紊乱、道路失误、要素组织不佳、部门行业失调、利益分配不公、资源浪费、功效低下、决策管理不善、革命建设不力,以及此起彼伏的征战、无休止的时隐时现的军备竞赛、突出的民族矛盾、各种形式的国家争端、阶级对立、利益冲突、国家本位、地区割据、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整体失控等等。

人们不禁要问:人类社会究竟怎样才能克服自身的弊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最优化要求,全面实现最优化?怎样才能保证人类社会以最优质态、最佳量度、最良序化,在最佳目标引导和最优模式驱动下,沿着最优道路,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空、信息投入消耗,最小的社会风险,最快的发展速度,取得最大的社会价值效益?对于这样一系列至关重大的社会课题,正在跨入21世纪的人们不能不做出历史性的回答。

“社会最优化原理”就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在社会全方位的呼唤声中应运而生的。

二、社会最优化原理的内在规定

毛泽东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注:《毛泽东选集》第1版第1卷第284页。 )社会最优化原理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立足本国改革与建设国情,兼顾世界变革与发展走向,背靠历史,面向未来,运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横断科学研究成果尤其是最新研究成果和本原理形成的独特理论方法,结合古今中外典型文献资料,对人类社会进行多层次、多向位、动态化最佳设计规划、最优建构调控,以及系统化最优整合的边缘交叉新兴科学。

社会最优化原理的基本宗旨是,力图通过人类最先进的认知途径和现代化的操作方略,最大限度地求得社会的最优质态、最佳量度、最良序化、最小风险、最少消耗、最大效益、最高速度、全面腾飞。其实质是,运用最优化方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空、信息投入消耗,获得最大社会价值效益。它大致包括三层涵义:一是运用最优化方法,以最少的投入消耗获得等量的价值效益,以等量的投入消耗获得最大的价值效益,以相对最少的投入消耗获得相对最大的价值效益;二是在现有条件许可的限度内获得最大价值效益,在没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的情况下获得最大价值效益;三是在要素增殖效益、功能极值效益、资源配置效益、结构优化效益、投入产出效益、关系整合效益、规模集团效益、动态运作效益、风险损益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获得系统最大价值效益,在要素与结构、功能与价值、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静态与动态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求得整体最大价值效益。

社会最优化原理的内容大致包括九个方面:一是社会最优化的参照系统;二是社会目标、模式的最佳设计、确立与修正;三是社会道路的最优规划、实践与调控;四是社会基本要素与组织形态的最佳建构;五是社会部门行业与利益集团的最佳建构;六是社会资源的最优开发与利用;七是社会动力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的最优调控;八是社会决策与管理和革命与建设的最优规划;九是社会整体的最优化。这九个方面构成总分分总、条块结合、相互联系、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系统整体。其中社会最优化的参照系统,是社会最优化的认知与实践前提。它通过对社会的由来、存续、发展与优化,以及对社会的质态与最优化走向、社会最优化与人类最大价值效益的辩证统一的高度概括,为社会最优化提供了系统而又深刻的参照依据。社会目标、模式的最佳设计、确立与修正,是社会最优化原理主体内容的逻辑开端和其他构成部分的统帅归向。它要求根据社会最大价值效益原则,在社会最优化认知与实践前提的基础上,运用多层次、多样化的最优化方法,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和确立起社会最佳目标、模式(高低适度、绩效最佳、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科技领先、文化发达、体制完善、整体跃升的社会目标、模式),并对其随机调优、修正。社会道路的最优规划与实践、调控,是实现社会最佳目标、模式必不可少的根本保证。它要求在社会最佳目标、模式确立之后,按照社会最佳目标、模式规定,采取最优化方法,在现有和理想化应有的一系列社会道路中规划出社会最优道路(以最佳目标为导向、最优模式为起点、最少投入消耗为准则、最小风险为保障、最短运行路线为途径、最高前进速度为准绳、最大价值效益为宗旨的社会道路),制订出社会最佳实践、调控原则和方略,并随机付诸实施。社会基本要素与组织形态的最佳建构、社会部门行业与利益集团的最佳建构、社会资源的最优开发与利用、社会动力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的最优调控、社会决策与管理和革命与建设的最优规划,则是对社会目标、模式最佳设计、确立与修正以及社会道路最优规划、实践与调控的不同角度多种层次的具体展开和深化。社会整体的最优化自然是按照社会整体价值效益最大化要求,运用系统要素结构层次的序变质变功能增殖原理和其他相应的最优化原则与方法,在更高层次上对社会最优化各部分内容的最佳序度质态整合与进一步升华。社会最优化原理特别是其各项设计、规划、建构、调控及其系统整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整体价值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以此发展变化为转移。

社会最优化原理所涉及的方法主要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社会学方法、管理学方法、优选法方法、运筹学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系统论方法,以及本原理所形成的独特方法等。其具体方法主要为目标模式设计、确立与修正方法,道路规划、实践与调控方法,基本要素与组织形态建构方法,部门行业与利益集团建构方法,资源开发与利用方法,运行机制调控方法,决策与管理和革命与建设方法,社会整体的最优化方法等。这些方法既贯穿运用于社会最优化原理内容的各个向位层面,融入于社会最优化实践的过程之中,又彼此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社会最优化原理除所采用自身特定的方法之外,自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人类曾经运用过并且还在继续使用的某些传统的非最优化方法:如经验方法、实证方法、统计方法、定性方法、模糊方法、假说方法、未来学方法等,但这些非最优化方法始终是为最大限度地求取社会认知和实践的最优化服务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最优化属性,转化为特殊的最优化方法,成为社会最优化方法的逻辑补充。某些伟人大家说得好:“如果不能得到准确的数字,就应标出近似的、推测的、预计的数字”(注: 见《列宁全集》第1版第33卷第12页。),这“虽然还不足以给出绝对可靠的结果,但毕竟是对研究工作者最有用而又最实际的一种帮助”(注:著名控制论专家艾什比语,转引自《人生的决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社会最优化原理特点十分鲜明,它既是社会最优化的基本理论体系,又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边缘交叉新兴科学。

与社会最优化原理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学、管理学、优选法、运筹学和系统论。社会最优化原理同这些学科相比,既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又有严格的质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侧重于对社会主体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形态的构成及其规律的宏观的质的研究;社会最优化原理不仅对社会的要素构成及其规律进行总体的质的分析,而且还要深入到社会中微观领域作出量的最优化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于社会认识与实践仅具有一般的理论指导作用,社会最优化原理则具有具体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学的基本特点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对社区、社团、社会角色互动关系及其群体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分析,从而揭示出社会要素、结构、层次、功能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社会学虽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普适性,但它既缺乏深层的哲学意蕴,又极少涉及最优化方法。社会最优化原理不仅囊括社会学的一系列研究对象,而且还从哲学高度注入最优化的方法论内容。管理学作为研究人、财、物、时空、信息乃至社会组织的控制、调配和操作方式方法的科学,虽然要借助于最优化的某些理论补充发展自身,但就其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却往往局限于行为主体和财务物资管理领域,很少涉及社会整体;社会最优化原理不仅涵盖人、财、物、时空、信息的最优化管理,而且立足于社会整体的最佳设计、规划、建构与调控。优选法、运筹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军事作战、生产管理和经济建设活动,它侧重于系统分析及其最优化的精确的定量描述;社会最优化原理尽管离不开优选法、运筹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框架的支持,但它以社会整体为研究主体,它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出于现当代优选法、运筹学的研究范围;同时,它尽管在对社会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作出定量化研究和描述,但它又不要求像优选法、运筹学那样必须给出严格的数据,它允许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是由社会联系的“中介性”、社会自身的极端复杂性和人类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的局限性以及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低层次性多重因素规定的。系统论尤其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协同学理论在内的广义系统论,作为具有哲学普遍意义的新兴横断科学,它虽然贯穿着大量整体最优化思想,但由于其创立者多属于数理医工学科,因而它的理论与实际应用多限于自然科学和人体科学的部分领域,并且它自身还存在大量的理论缺憾、不足和争议,存在着一系列尚待进一步证明的理论命题,它远未达到人们所期望的完善程度;至于社会系统论研究,尽管较一般系统论研究更贴近社会本身,但它至今却一直停留在社会系统的哲学探讨层面,根本达不到社会最优化的高度。社会最优化原理不仅广泛汲取了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而且力求使社会的各个层面、所有环节和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上全方位最优化。

显而易见,社会最优化原理在诸多相关学科中居于不可取代的特殊位置。

三、社会最优化的现实可能性

社会最优化原理作为一门崭新的科学,它的理论的系统建构与实践有没有深厚的客观基础和充分的现实依据,或曰能不能变成现实呢?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又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十分肯定的,令人惊叹鼓舞的:它不仅有着深广的宇宙背景、多元的哲理依据,而且有着丰厚的思想文化积淀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实践以及未来社会的诱人导向。

1.社会最优化的深广的宇宙背景

首先,宏观天体从星体爆炸成星云再由星云聚合为新的星体,每一次形式上的循环、内容上的更新,对于恒星的发展,实际上都是一种优化,都使星体跃升到一个新的更高质态层级。中观天体中的行星围绕恒星运转的一定比例的向心力、离心力及其交互作用所形成的运行轨迹,微观物质形态中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一定比例的向心力、离心力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运行路线,对于各自双方的存在和发展,亦都具有一定的最优化意义。因为它们一旦改变这些规定,就意味着两种力量的比例失衡,行星就会被吸入恒星或脱离恒星,核外电子就会被吸进原子核或远离原子核,从而使原来意义上的星体、原子发生质变而不复存在。

其次,生物界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对于生物的存在和发展,均表现出最优化的趋向。大量事实表明,不仅“拥有某种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利于生存斗争的个别特质的个体,都最有希望达到成熟和繁殖”(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版(下同)第3卷第323、107、111页。),而且植物对于水、肥、空气、阳光按照自身特点的竞争方式,以及“某些植物用来捕捉和吞噬落在它们身上的昆虫的那些器官”对自身的“合目的”的生存和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下同)第3卷第323、107、111页。),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的获取方式,动物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结构、不同保护色、不同生活习性等,对于它们的生存和发展无不具有一定的最优化意义。以动物为例,企鹅由陆地生活改为水中生活,就导致翅膀徒具形式,飞行功能退化,脚蹼强健有力,游泳功能大增;“雨蛙和食叶昆虫(多)是绿色的,沙漠中的动物(多)是沙黄色的,两极的动物主要是雪白色的……。这些动物正是由于那些颜色才能合目的地适应它们所生存的环境,而且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变得更少被它们的敌人看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下同)第3卷第323、107、 111页。)至于动物的生活习性,则更带有明显的最优化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动物在遇到天敌时总是结合自身功能特点以最有利于自身的方式保护自身;而它们在捕食猎获动物对象时,又总是以最高速度最敏捷的动作沿最适合自身奔跑的最短路线趋向目标。生物的这种最优化功能以至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惊叹不已,竞相效法,建立起大量仿生系统工程。

再次,在人类社会中,不仅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依次更替跃升和人类认知与实践的最大价值效益取向及其方式方法具有一定最优化的内在规定性,而且连人体的某些结构、生理、心理机能也符合最优化的要求。人体科学研究发现,通常,人的面部上下以眉宇中间为最佳分界点,上身长度以脖颈下端为最佳分界点;肩至手掌心以肘关节为最佳分界点;肩至臀部以剑突为最佳分界点;胯部至脚跟以膝盖为最佳分界点;上肢和下肢以神阙穴(肚脐眼)为最佳分界点……。这些最佳分界点所涉及的长度大数与总长度的比值均等于或近似于0.618。 人体的两肩与上身长的比值,人每天15小时左右的清醒时间与昼夜24小时的比值, 9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与15小时左右的清醒时间的比值, 也近乎0.618;体力智力的最佳作业环境温度22.8℃是人体温度37℃的0.618倍;1年中的体力智力作业最佳月份7月底8月初也是1年12个月的0.618倍。同时,人“当心情愉快时脑电波测得β波谱(亦)正处在黄金分割位置(0.618最佳位置)”,并且内分泌增多(注:分别参见《学术界》1992年第1期《黄金律是事物变化中的最佳点》一文, 《文摘报》1997年4月10日第4版,《宇宙全息统一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而0.618这一比值,恰恰正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应用并且至今仍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最优化方法分数法(黄金分割法)的实质和核心。

此外,整个宇宙不仅其各具体要素具有最优化的内在规定和永恒能动性,而且其系统整体组合蕴含着最优化的无限巨大的动能势能。宇宙全息统一论表明:不仅宇宙各要素及其整体时时全息,处处全息,所谓“全息不全”的质态差异是由事物的信息结合方式、显化程度的差异造成的,科学的任务就在于认识和按照人类利益需要改造其结合方式、显化程度;而且“全息着的宇宙”所呈现出的“异常复杂的结构”是“按最简单的规律构造起来的,即是对同一信息的不断复制,遵循着最经济的原则”(注:分别参见《学术界》1992年第1 期《黄金律是事物变化中的最佳点》一文,《文摘报》1997年4月10日第4版,《宇宙全息统一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如果说“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6页,第3卷第65页。);那么, 这种从前没有看到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痕迹的“东西”,并且是对人类最有意义的“东西”,恰恰是寓于整个宇宙以及宇宙各界及其各个过程的“最优化”内容、规律。

2.社会最优化的多元的哲理依据

首先,客观事物的质量度序“关节点”与人类的最大价值效益取向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关系,为社会最优化尤其是社会目标、模式的最佳设计、确立与修正提供了客观基础。事物的质量度序关节点尤其是与人类利益相关的事物的质量度序关节点,对于人类的最大价值效益取向,事实上存在着彼此相对应的最优质态、最佳量度、最良序化、最佳关节点关系。这无疑为社会最优化尤其是社会目标、模式的最佳设计、确立与修正造就了深刻的哲学依据。

其次,现实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因果联系的多样性与人类选择、设计、规划、建构、调控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思维经济性、行为科学化的一致,为社会最优化特别是社会道路的最优规划、实践与调控准备了逻辑前提。事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其联系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同一事物可以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发展方向;在不同条件下,它可以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人类社会发展的因果联系也不例外,同一社会形态可以有诸多迥然不同的发展趋向;在不同条件下它可以导致不同的社会发展结局。而在诸多社会发展趋向结局中总有一种对于人类需要是最佳的。同时,人不同于一般动物,人是万物之灵。人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合规律、合目的地最科学有效地改造世界、创造世界。这便构成了人对社会最优化尤其是社会道路最优规划、实践与调控的充分的主客观条件。

再次,人类社会最大限度地发展尤其是加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及其必然趋势与人类对自身利益的无止境的追求尤其是变本加厉的追求的相容关系,以及社会的高度系统化与人对社会的控制主导,为社会最优化理论的创立创造了多方面的内外在条件,赋予了无穷无尽的生机活力和日益强化的主动权。事物的发展至少从宏观上讲,不仅永远没有完结,而且“具有无限加大的规模”、“越来越迅速”的趋势(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32页。)。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客观上存在着无限发展并且是加速发展的潜能,存在着永恒并且是最大限度地加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及其必然趋势与人类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当然也是如此。社会与人的最大价值效益的获取,实质上不过是人类社会最大限度地加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及其必然趋势与人类对自身利益的无止境的变本加厉的追求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统一,是自然与社会、社会性与人性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与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体化,是各种相关发展因素的阶段性与永恒性的高度一致。同时,社会作为以人为主体的高度有机化的系统,必然受到人的主体性的全方位的决定和制约。人对社会的这种主体规定性决定了人对社会系统包括社会要素、结构、层次、功能、序变、质变具有至高无上的控制主导作用,人类能够造成整个社会永恒的并且是不断升华的最优质态、最佳量度、最良序化态势。

3.社会最优化的丰厚的思想文化积淀

人类古今中外形成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社会最优化理论的建构与完善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在我国,从2000多年以前周代思想家尹吉甫等人的“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社会发展法则猜探,到春秋时代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宽猛相济”、礼刑并用、“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的“中庸”社会建设构想,再到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力,货能畅其流”的建国兴邦宏图大略(注:分别参见《诗经·大雅·蒸民》、《尚书·周书·周官》;《论语·尧曰·卫灵公·为政》、《中庸》;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在西方,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的理想国设计,到亚里士多德的“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使人人尽其所能而得以过着幸福的生活的“中道”治国理民规划,再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如果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看,可以看作它是实现一个自然的潜在的计划,为此目标而提出一部政治的宪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这部宪法的内含和形式都是完善的”(注:《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3、193、214页,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97页, 《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33页。)社会最优化思想的绝妙说明, 以及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社会发展理论,无不包孕着社会最优化真理的“颗粒”,闪耀着社会最优化理想的光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后继者虽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最优化概念,但他们却从不同视角、层面、揭示、预测甚至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最优化的某些重大课题。早在100多年以前, 马克思就极其深刻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48、272、223、21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列宁强调:“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社会主义应该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注:见《列宁选集》第1版第3卷第571页。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则明确提出:“各项工作都要进行经济效果比较,从中选出花钱少、收效大的最优方案”;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我们要有的“一条坚定不移的、贯彻始终的政治路线”,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注:转引自《现代化建设与科学决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8、249页。)。不仅如此, 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防“左”反右思想、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主张,以及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的观点、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速度效益至上的价值取向等,对于社会最优化原理的创立,亦提供了丰富而又珍贵的思想素材。可见,社会最优化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而且是马克思主义自觉不自觉地十分关注的社会课题。至于现当代中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横断科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学、管理学、优选法、运筹学、系统论等,其中的某些内容方法甚至可以直接移植、嫁接、吸收到社会最优化的理论体系之中,作为社会最优化原理的有机构成部分。

4.社会最优化的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实践作为前后相继、不断拓展的过程,是一个承先启后、逐步跃升、加速发展的过程。这自然是由社会发展阶段的序贯性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累积效应,以及人类实践手段的日趋完善、实践深度广度的爆发式飞跃拓展造成的。人类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极为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原始社会我国古代典籍所记述的“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以及“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民主平等、各尽所能、平均分配的社会建构,奴隶社会拓荒性的人类文明建设,封建社会民族文化、区域自治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人权、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博爱、个性解放运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社会主义社会所取得的革命与建设的巨大成就,相对于它脱胎出来的那个前社会母体,无疑都是一大历史性进步,因而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社会最优化的实践内容,并且这种实践内容越来越丰富化、深刻化、扩大化。

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人类彻底解放、个人全面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全面而又彻底地最优化的社会,因而它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最优化导向魅力。它将以无与伦比的巨大吸引力,诱导着人类社会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飞速发展,牵动着人类社会整体最高速度最大效益地向前运行。

四、社会最优化的综览与展望

综观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社会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自己运动、自我完善、永恒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最大限度地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人类对社会全方位的主体能动性和认识与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活动。它在远古时代孕育,在文明时代开始萌芽,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至少在宏观上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方面获得质的长足发展,在当代哲学、社会学、管理学、优选法、运筹学、系统论、未来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中微观方面的量的方法论升华,在社会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得以感悟、确证、检验、丰富和完善,在今天则开始逐步进入成熟阶段。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各个向位,始终贯穿着被人们常常意识不到的最优化红线。如果说人类对社会的认知、改造和驾驭的方法,大致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包含着最优化内容的经验方法、实证方法、理性方法、系统方法阶段;那么,现在则开始逐步跃升到完善的最优化方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看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上,无论社会最优化的理论,还是社会最优化的实践,都远未达到如前所述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所许可的最优化高度,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缺憾和失误。

可以预见,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最优化理论的逐步建立与完善,随着人类最优化实践的日益扩展和深化,随着全面而又彻底最优化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逐步到来,社会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必将产生巨大突破,跃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如果说以往人类千百万年的文明史是一部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社会乃至人生最优化的历史;那么,在社会主义时代的今天,社会最优化必定充满新的希望和勃勃生机与活力,人类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按照人类最美好的意愿自觉而又极其有效地奔向社会乃至人生全方位最优化的光辉灿烂的未来。这将是人类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升腾,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标签:;  ;  ;  

论社会优化原则_最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