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 广东 佛山 528500)
【摘要】目的:探究青年女性乳腺良性肿物手术中乳晕边缘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的72例青年女性良性肿瘤患者,抽签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肿瘤原位切口,观察组实施经乳晕边缘切口,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护理满意度及瘢痕宽度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的对比(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瘢痕宽度不足2mm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8.1%VS86.6%),(P<0.05)。结论:青年女性乳腺良性肿物手术中乳晕边缘切口的临床效果显著,切口较隐蔽、瘢痕较小,满足美学观念,患者乐于接受。
【关键词】乳晕边缘切口;青年女性;乳腺良性肿物;手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099-02
乳腺良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现阶段,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伴随人们生活水平与审美意识的初步提升,女性对乳腺手术后外形与瘢痕具有较高的要求[1]。本研究探究了青年女性乳腺良性肿物手术中乳晕边缘切口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72例青年女性良性肿瘤患者,均来自于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这一期间,抽签分为2组,对照组36例患者中,年龄17~34岁,平均(23.9±1.4)岁;肿瘤与乳晕边缘距离10~100mm,平均(42.2±8.1)mm。观察组36例患者中,年龄18~32岁,平均(23.4±1.1)岁;肿瘤与乳晕边缘距离15~98mm,平均(41.8±4.6)mm。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观察组:手术前进行乳房肿块体表定位,利用静脉复合麻醉,按照肿块所象限选择乳晕边缘弧形切口,长度为乳晕周长的25~33%,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顺着腺体表面分离肿块,利用拉钩辅助与血管钳钳夹附近腺体等方式将肿块充分暴露,将肿块位置确定后,利用放射状的方式使乳腺组织充分切开,顺着肿块包膜将肿块切除;术中肿块及时冰冻,对创面充分止血后,采用可吸收线将腺体创面进行缝合。
对照组:肿块表面实施传统放射状或弧形的切口,利用常规的方式将肿瘤切除。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护理满意度以及瘢痕宽度情况进行对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利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对比
两组术中出血量的对比(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如表1。
3.讨论
乳房外科手术一般都会留下一定的皮肤瘢痕,对女性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肿瘤原位切口切除术由于将皮肤纹理切断,术后纤维瘢痕产生较显著,在乳房手术部位留下显著的瘢痕,和传统手术切口对比,乳晕边缘切口能够获得较美观的手术效果,乳房的轮廓线包括乳晕边缘与乳房下皱襞,其是乳房手术最好的切口选择[2-3]。乳晕区皮肤存在暗红色色素沉着的现象,同时,存在结节状的皮脂腺,使瘢痕很容易隐藏,进而实现较好的美观效果[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肿瘤原位切口相比,经乳晕边缘切口的手术时间较长,认为是乳晕边缘切口需要将腺体表面组织分离到肿块位置,在操作方面有一定难度,使手术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但对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与感染率没有造成影响,只要严格根据无菌操作标准,术中运用电凝创面进行止血,术后予以加压包扎,对乳晕边缘切口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影响。因为女性乳房乳晕部位的皮肤具有较好活性,腺体活动度较大,因此,乳晕边缘手术切口能够将乳房四个象限的肿瘤都切除。本研究还显示:经乳晕边缘切口的瘢痕宽度不足2mm所占比例与满意度明显高于肿瘤原位切口。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青年女性乳腺良性肿物手术中乳晕边缘切口的临床效果显著,切口较隐蔽、瘢痕较小,满足美学观念,患者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王庆利.乳晕切口手术治疗乳房轻度下垂并乳腺良性肿物[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4,23(15):1232-1235.
[2]柴小郁.乳晕旁单切口行乳腺多发良性肿块切除术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1):97-98.
[3]张翀,樊小伟.乳晕环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40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5):371-372.
[4]黄晓平.乳晕旁切口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1):93-94.
论文作者:梁佳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切口论文; 瘢痕论文; 肿块论文; 手术论文; 乳腺论文; 边缘论文; 女性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