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固镇县杨庙中学 233700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开始思考社会、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起始时期,也是开始思考人生、探究人生、选择人生目标、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积极向上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奠定正确处事做人的良好基础。而当代的农村初中生又是一个处在特别环境下成长的特殊群体。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信息时代的冲击都使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理性地分析和把握这些特点,从而寻求促进当代农村初中生品德健康成长的方法和途径。
从去年开始,我有幸和兄弟学校的几位历史老师参加了市级课题《开发地方历史文化,促进农村初中生品德健康成长的研究》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选取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580名农村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结果,分析当代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和成因,继而探讨学校、家长和社会应为当代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的改变和提高做些怎样的努力。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不少现象令人担忧,有些数据甚至触目惊心。我们课题组的同仁们深感责任重大,一致认为应把这些现象公之于众,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以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后继有人。
当代农村初中生在思想品德上显露出与以往任何时期的初中生明显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基本道德意识模糊、思想政治意识多元、价值取向世俗功利、物质意识排他自我、身心素质缺陷严重、自律努力意识不足等。造成当代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如此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转型的影响,又有应试教育的恶果;既有家庭教育的缺憾,还有社会负面的诱惑等。加强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深化教育改革是基础,改革教育形式是关键。
一、当代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现状
1.基本道德意识模糊、思想政治意识多元。
调查发现,大部分青年学生的基本道德意识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向是认同的。但也有不少学生的基本道德意识模糊不清,对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表现冷漠。具体表现有:34.5%的学生对升国旗没感觉或认为是形式主义;22%的学生对公共汽车让座要看情况;44%的学生对坏人坏事不愿说出真情;58.1%的学生都有不爱惜环境卫生乱吐乱扔的行为;41%的学生都有脏话脱口而出的恶习;13.8%的学生认为在公共场所插队属于正常;17.9%的学生在拾到贵重财物时犹豫不决等等。这些现象与我们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也使我们这些有着二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感到迷惘和困惑。更有甚者,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哪个政党执政、走什么道路无所谓,一些学生还主张走美国式的发展道路,甚至觉得现在还讲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极其可笑的”。这与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要求南辕北辙,思想政治意识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2.价值取向世俗功利、物质意识排他自我。
调查表明,当代中学生大部分有理想抱负,有独立意识,但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思想意识唯物质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来设计人生和衡量人生价值的意识严重,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具体表现是:11%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而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仅占4.6%;25%的学生对加入共青团的目的说不清;43.8%的学生认为要有一定的资产,那可以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28%的学生的偶像是有钱有权者或娱乐明星;18%的学生虽有理想,但没有计划,跟着感觉走;22%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顺其自然;20.5%的学生不知道毕业后做什么,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当代中学生有强烈的自立意识,他们希望有一个较好的物质基础,以保障拥有富足而安定的生活,但寄希望于劳动和拼搏获得基础的比例太小;他们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但面对残酷的竞争现实,随遇而安,跟着感觉走的比例又太大。当代中学生把丰厚的收入和尊贵的地位当作择业的重要标准,把自我意识和物质享受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功利心态和物质自我十分明显。
3.身心素质缺陷严重、自律努力意识不足。
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对其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格是否健全、承受挫折能力是否坚强、能否正常进行人际交往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调查表明,当代中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有一定基础,适应力也有所增强。但在很多问题上的表现令人担忧。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严重缺失,缺乏最基本的自我努力和自我约束意识。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使,“受不了”;有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和自己过不去,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总是郁郁寡欢,高兴不起来;有的学生对生活对学习没有信心;更有甚者,坦言因承受不了学习的重压、父母的严管而“想过自杀”。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当代农村初中生思想品德现状成因的分析
1.社会转型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新旧观念的冲突、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体制的转变,让人应接不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一个多变的时代,思想的冲突、矛盾的碰撞、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都对当代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从而形成农村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特有的思想状态。
调查表明,当代中学生在政治倾向上主流是向上的,他们拥护改革开放,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但同时,转型也给人们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这些因素使他们感到困惑,感到彷徨,感到愤怒,同时也滋生了偏激心理。
2.应试教育的恶果。
当前学校教育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应该说,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对这一代中学生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正处于转轨时期,“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成绩被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奉为真经,主管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然是学生文化课考试的成绩。加之社会与家长的认识没有根本转变,对孩子的评价依然是考试的分数。这就使得学校和教师不得不拼命抓学生的学习,至于思想上的困惑、感情上的挫折则视而不见,对他们思想上的消极倾向、不恰当的言行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结果导致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越堆越多。
3.家庭教育的缺憾。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产生较深的影响。所以不同的家庭对子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在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自尊心强、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强的自觉性、聪明伶俐、有是非鉴别的能力。因为父母处世公平合理,有错误也公开承认;讲道理,对子女注重方法。而放任型家庭的孩子显得有个性,但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又不接受指导,自我为中心,爱乱说乱动,思维不着边际。因此我们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当代中学生不少都是独子独女,在家受到父母及祖辈们的百般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家长来说,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是小问题,加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成才理念,对子女的品德培养和心理引导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孩子变得自私、自大,又极为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由于大部分的父母都常年外出打工,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及时的心理沟通严重缺失,很多孩子放任自流,我行我素,要么脆弱不堪,要么桀骜不驯。家庭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4.社会负面的诱惑。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种社会现象蜂拥而至,以至于出现许许多多的不良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组织形式严重偏离和对立,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破坏性极大。青少年一旦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很容易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这些不良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它以新鲜奇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吻合青少年的好奇心,在他们中间形成共鸣,且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网络应有尽有。由于中学生知识水平有限,社会阅历不足,对不良社会现象缺乏分辨与自控的能力,以至于一些青年学生误入歧途;而不良社会信息的传播,导致传统价值失去威信,家庭和学校教育前功尽弃,往往误导一些青少年走向邪路。
三、改变和提高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是改变和提高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前提。
所谓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指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把握、教育方法的选定要立足于教育主体的要求,体现时代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代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要用发展的态度对待自己,教育思维、观念和方法要随学生思想品德变化的新情况而改变。其次,教育观念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平等性的原则。当代中学生平等意识极强,他们再也不愿跟着老师的教鞭走,他们渴求理解与尊重,希望与老师平等对话。如果教师还是居高临下,事事权威,非但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的反感和对立。
2.深化教育改革是改变和提高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轻视了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养成,产生了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当前,深化教育改革,首先就是要克服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的模式,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改善和监理教育质量评估体制等。相信只要各方面同心同德,就一定能促使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改变和提高。
3.改革教育形式是改变和提高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对中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勿庸置疑,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在中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养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出现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观点把握轻觉悟提高的倾向。一方面,学生可以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说得头头是道;另一方面,他们照样信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无疑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极大讽刺。另外,由于中考政治学科的分值比例较小,使得一些学校视政治为副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不愿尽力学习,教师不能倾能而教。这都使得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深化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摆正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位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构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探索方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觉悟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在学生品德养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会要建立起实施中学德育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交叉的德育体系和教育网络,以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总之,作为世纪的宠儿,这一代中学生既有先天的优势,也有后天的不足。对此,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必杞人忧天。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伏下身来,全面把握,深入分析,就一定能够处变不惊,信心满怀,彻底改变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中的不良倾向,全面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素质,担负起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论文作者:桑琼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9月总第2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学生论文; 中学生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当代论文; 初中生论文; 意识论文; 社会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9月总第2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