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楚竹书183号”上海博物馆藏品彝族“诗集”考述_出土文献论文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83;缁衣》引《诗》异文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文论文,博物论文,上海论文,战国论文,缁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3)04-0072-07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所援引的今本《诗经》有关文字,也都赖以保存,这对于比勘传世文献,研究经学史上诸如版本、异文等一系列有关重要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上博简《缁衣》、郭店简《缁衣》、今本《缁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缁衣》)与今本原《诗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诗经》)存在着许多用字方面的差异,为了醒目与理解文义的方便,以下我们把有关的引《诗》按宽式释文列出,在需要解释的异文下面加着重号。另外,因为分析字义与字形时,以汉字的繁体为依据,故行文中的有关字写作繁体。

一、《詩》員:“義型文王,萬邦作孚。”

按,上博简《缁衣》篇中的“詩”(本作从言从止、上下结构)字,与《说文·言部》所著录的“詩”字古文相同;相对应的郭店简《缁衣》中的“詩”字只取“詩”字声符为字,皆作“寺”。“言”与“口”两个字符在古文字构形过程中是可以互换的,故上博简《缁衣》篇中的“詩”字虽然与郭店简、今本《缁衣》用字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

按,上博简《缁衣》篇中的“員”字与郭店简《缁衣》同,今本《缁衣》作“云”。“員”即“云”字。“員与“云”同属于上古匣母文韵,文献用例中通用者颇多。例如:《尚书秦誓》:“日月逾迈,若弗云来。”阮元《校勘记》称:“古本‘云’作‘員’。”孔颖达《正义》:“‘員’即‘云’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周益公曰,唐赋多用‘員来’读《秦誓正义》,知今之‘云’字乃‘員’之省文。”

按,上引诗见于今本原《诗·大雅·文王》篇。《诗·大雅·文王》作:“儀刑文王,萬國作孚。”与今本《缁衣》中的引《诗》完全一致。现将上博简《缁衣》与郭店简《缁衣》、今本原《诗》所存异文考释如下:

按,上博简《缁衣》中的“義”(本作从土从我、上下结构)字,郭店简《缁衣》作从心从我、上下结构,今本原《诗》作“儀”。从字形结构上来看,“儀”的古文字构形与“義”同源。金文《虢弔钟》中的“義”字相似。《说文·人部》:“儀,度也。从人義声。”《说文·羊部》:“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儀”、“義”古代可以通用。《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儀一兮。”郑玄笺:“儀,義也。善人君子,其执義当如一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十五云:《说文》:“檥,榦也。”今经传通用作儀。《尔雅》:“儀,榦也。”《左氏》文六年传:“引之表儀”,儀与表同义。人之立木为表曰儀,人之为民表则亦曰儀。《荀子》:“君者,儀也,儀正则景正。”故此诗“其仪不忒”即曰“正是四国”矣。凡言表儀,言儀式,言儀度,皆儀榦引伸之义。从语音联系上来看,“儀”字从義得声,“義”又从我得声,“儀”与“義”古音同属于歌部,音同义通。可见,上具版本中的“儀”字,虽然构字字符有异,但皆从“我”得声,音同意义通用。

按,上博简《缁衣》中的“型”(本作从土从井从刀,左右结构)字,郭店简《缁衣》作从土从井、上下结构,与古陶()、古玺()中的“型”字构形完全相同,故郭店简《缁衣》整理者将其隶定作“型”。上博简《缁衣》中的“型”字左边字符与郭店简《缁衣》相同,右边又添加一“刀”符,与《中山王鼎》()中的“型”构形相同。“型”字今本《缁衣》作“刑”,当为“型”字初文。《尚书》有关写本“刑”字均写作“型”。《说文·土部》:“型,铸器之法也。从土刑声。”《段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为型。引申为典型。”

上博简《缁衣》中“”(本作从萬从土、上下结构)字,郭店简《缁衣》与今本《缁衣》皆作“萬”,上博简《缁衣》该字的构字是于“萬”字符下又加一“土”符,此字虽然为《说文》所无,但根据上下文意,其用法与“萬”字音义皆通无疑。

上博简《缁衣》中的“邦”字与郭店简《缁衣》相同,今本《缁衣》作“國”。郭店简《老子甲》中有“國中有四大焉”,是知“邦”、“國”二字当时已经通用。《说文·邑部》:“邦,國也。从邑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邦”、“國”异文,也许是因所据版本不同,也许是《诗经》在历代传抄的过程中出现了讹误。

按,上博简《缁衣》中的“作”(本作从乍从又,上下结构)字,今本《缁衣》作“作”。郭店简《缁衣》作“乍”,但郭店简《老子甲·一三》中的“作”字写法、用法与上博简《缁衣》相同。“作”与“乍”当是同一个字的繁简两体,此为该种出土材料用字的通例。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作,始也。家大人曰:‘作’之言‘乍’也,乍者,始也。《诗駉·传》曰:‘作,始也。’《书·皋陶谟》曰:‘烝民乃粒,万邦作。’‘作’与‘乃’对文。言烝民乃粒,万邦始治也。《禹贡》曰:‘莱夷作牧。’言莱夷水退,始放牧也。”今见古注常注“作”为“则”,恐不及“始”意义更准确。

上博简《缁衣》中的“”字,郭店简《缁衣》、今本《缁衣》皆作“孚”。从古文字源流来看,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献中的“”与“孚”为同源字。“孚”字的古文字字形如:

二、《詩》員:“静龏尔立,好是正植。”

按,上引诗见于今本原《诗·小雅·小明》篇。《诗·小雅·小明》作:“靖共尔位,好是正直。”与今本《缁衣》中的引《诗》完全一致。现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所存在的异文考释如下:

按,上博简《缁衣》中的“静”字,郭店简《缁衣》作“情”。“靖”、“静”、“情”三字皆从“青”得声,音同义通。就是在郭店简所存其他文献中“情”、“青”、“静”通用的例子亦常见。传世文献中的通用例如:《韩诗外传》引《诗·小雅·小明》“靖共尔位”作“静恭尔位”,《春秋繁露·祭义》引作“静共尔位”。《毛传》:“靖,谋也。”

按,上博简《缁衣》中的“龏”字,郭店简《缁衣》与今本《缁衣》都作“共”字。《十三经注疏》等文献皆以为“共”字此处用作“恭”字。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一中作过如下解释:“共”、“恭”古通用。“靖共尔位”,《韩诗外传》引《诗》作“静恭尔位”。《巧言》诗“匪其止共”,《韩诗外传》作“匪其止恭”。出土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等材料多见“龏”字,高鸿缙《颂器考释》以为:“恭字初原作龏,从廾龍声,后廾变为共,故有龚字,音义不别。秦以后有恭字,从心共声,音义仍同。”《说文·心部》:“恭,肃也。从心共声。”

按,上博简《缁衣》中的“立”原形字与郭店简《缁衣》中的“立”基本相同,上博简《缁衣》写作,郭店简《缁衣》于形下又添加“一”符,此为该种出土文字写法的常见例。今本《缁衣》作“位”字。《说文·立部》:“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说文·人部》:“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从人、立。”“立”字的古文字字形演变序列如下:《包山楚简》。可见,“立”为“位”字之古文。

上博简《缁衣》中的“好”(本作从丑从女,左右结构)字,郭店简《缁衣》与今本《缁衣》写作“好”。“好”字本从女符,而在古文字中,女符与母符、每符常常混用,而母符的写法接近丑符,所以,女符与丑符互为异体,而意义仍旧,字书里从女、母、丑等字符的结构都有记录反映。

按,上博简《缁衣》中的“是”与今本《缁衣》同,郭店简《缁衣》作“氏”。“是”、“氏”古音同(上古同属禅母支韵,中古同属禅母纸韵),文献中的通用例颇多。《墨子·天志下》:“氏大国之君。”俞樾在《诸子平议》中作如下解释:“氏当读为是。《礼记·曲礼篇》:‘是职方。’郑注曰:‘是或为氏。’《仪礼·觐礼篇》:‘大史是右。’注曰:‘古文是为氏也’,《周官·射人》《注》引作‘大史氏右。’然则是、氏古通用。”《说文·是部》:“是,直也。从日、正。,籀文是从古文正。”又《说文·正部》:“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

按,上博简《缁衣》中的“正”字,郭店简《缁衣》作“贞”,今本《缁衣》作“正”。“正”与“贞”古代常通用,见于文献者如:《大戴礼·主言》:“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上言“贞”而下言“正”。又“贞”训为“正”亦文献中之常见。《尚书·洪范》:“曰贞,曰悔。”郑玄《注》:“贞,正也。”《易·系辞下》:“贞胜者也。”王弼《注》:“贞者正也。”故“贞”为“正”之同音借用字。

按,上博简《缁衣》中的“植”与郭店简《缁衣》同,今本《缁衣》作“直”。《说文·部》:“直,正見也。从从十从目。——,古文直。”《说文》所录古文“直”正与上博简《缁衣》、郭店简《缁衣》的“植”字原形相同:从木直声,上下结构。“植”为“直”同音借用字。《诗·小雅·小明》“好是正直”,其中”是”、“正、”“直”三字为同义连用,皆“公正坦率”的意思。

三、《詩》員:“淑人君子,丌義不弋。”

按,上引诗见于今本原《诗》《曹风·鸤鸠》篇,《诗·曹风·鸤鸠》作:“淑人君子,其儀不忒。”与今本《缁衣》中的引《诗》完全一致。现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所存在的异文考释如下:

上博简《缁衣》中的“淑”(本作从弔从口、上下结构)字,与郭店简《缁衣》同。今本《缁衣》作“淑”字。出土文献中的从弔从口、上下结构字,为《说文》所无,但由其“弔”来看,与我们目前见到古文字中的某些“叔”字字形是相近的。比如,金文中的“弔”写作(《吊尊》)、(《吊簋》);《侯马盟书》中的“叔”写作。上具古文有时“弔”与“叔”两种隶定共存,如金文形体(《寡子卣》),就隶定为“淑”字。可见,出土文献中的从弔从口、上下结构字与“弔”、“淑”、“叔”因形近在古代往往通用。《诗·小雅·节南山》:“不弔昊天,不宜空我师。”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不弔昊天’,《传》:‘弔,至也。’《笺》‘至,犹善也。不善乎昊天。愬之也’。…瑞辰按:弔有善义。《汉书·五行志》载哀公十六年《左传》‘昊天不弔’,应邵注曰:‘昊天不善于鲁。’郑仲师注《周礼·大祝》引《左传》作:‘昊天不淑’,淑亦善也。”“弔人”即“淑人”,就是“善人”,所以与“君子”并称。

上博简《缁衣》中的“君”字下有合文符号“一”,即“君子”之合文。郭店简《缁衣》与今本《缁衣》此处作“君子”。

上博简《缁衣》中的“丌”字,郭店简《缁衣》与今本《缁衣》作“其”,从上博简《缁衣》与郭店简《缁衣》该字的原形来看,前者写作“”,后者写作“”,后者只是在声符“丌”的基础上再添加一指示符号,因而,我们认为郭店简《缁衣》此处隶作“亓”更忠实于文字原貌。不过,“丌”、“亓”、“其”古代通用。《包山楚简》中“丌”字写作,《郭店简》中“其”字写作“”。《集韵·之韵》:“其,古作丌、亓。”《墨子·公孟》:“是犹命人葆,而去亓冠也。”孙诒让《诂》:“亓,毕本作丌……,丌即其字,以意改。王引之云,古其字亦有作丌者。”

上博简《缁衣》中的“弋”字与郭店简《缁衣》同,今本《缁衣》作“忒”。“弋”字是“忒”字的声符,楚简文多用声符替代本字,例不多举。

四、《大雅》员:“上帝板板,下民卒癉。”

按,上博简《缁衣》“雅”字与郭店简《缁衣》相同,原字皆写作从曰从止从页,该字即“夏”字古文。《大雅》即《大夏》。从古文字源流来看,《伯夏父鼎》、《鄂君启舟节》、《古玺》等出土文献中的“夏”字与上博简《缁衣》中的“雅”字同形。《说文·攵部》:“夏,中國之人也。从攵从頁从臼。”“夏”与“雅”古音相近而义通。

按,上引诗见于今本原《诗》《大雅·板》篇,《诗·大雅·板》作:“上帝板板,下民卒昇。”上博简《缁衣》整理者根据郭店简《缁衣》将缺佚的部分补作:“下民卒担。”今本《缁衣》引《诗》作“上帝板板,下民卒”。上博简《缁衣》中的“板”字下有重文符号,此处郭店简《缁衣》和今本《礼记·缁衣》作“上帝板板”。出土文献和传世文本的主要异文在于“”、“担”和“”字。

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五中作过如下解释:“下民卒癉”,《传》:“癉,病也。”《释文》:“癉,本又作僤,沈本作。”瑞辰按:卒者,悴之省借。《说文》:“悴,也。读与瘁同。瘁、癉皆病也。《韩诗外传》引《诗》正作“下民卒癉”。《说文》:“癉,劳病也。”“疸,黄病也。”二字音同而义别。盖疸字之或体。《礼·缁衣》引《诗》作亶,本亦作。《尔雅》:“,病也。”作癉者正字,亶、僤皆假借字。按郭店简《缁衣》引文作“担”,“疸”字的声符也是“旦”,两字相通。同样,从古音联系来看,“担”亦是“癉”的假借字。

五、《小雅》曰:“匪其止共,隹王之功。”

按,上博简《缁衣》此处引《诗》只存“隹王之功”,根据郭店简《缁衣》可以推断此处所引今本原《诗》为《小雅·巧言》篇,《诗·小雅·巧言》作:“匪其止共,维王之邛。”今本《缁衣》作:《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郭店简《缁衣》作:《少雅》员:“非其止之共,唯王。”出土文献和传世文本的主要异文在于“隹”、“唯”、“惟”和“维”字,以及“邛”、“功”和“”字。

“隹”、“唯”、“惟”和“维”字古代音近通用,《六书故·动物三》:“隹,钟鼎文皆借此为惟字。”周伯琦《六书正言·支脂之韵》:“隹,又借作发语辞,隶作惟、维,同。”楚竹书中的“隹”还用作“谁”。“隹”与“谁”古代因形音近也通用。“谁”字《梁鼎》写作,《睡虎秦简》写作。“隹”字《何尊》写作,从口和从言符的字通用。从语音联系来看,“谁”、“隹”上古都属于微韵字,因音近而通用。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对“邛”等字作了如下解释:“匪其止共,维王之邛。”《笺》:“邛,病也。小人好为谗谄,既不共其职事,又为王作病。”瑞辰按:《释文》:“共,音恭,本又作恭。”《韩诗外传》引《诗》正作“匪其止恭”。止、共二字平列,与《诗》言靖共、敬恭、虔共,句法正同。《荀子·不苟篇》曰:“见由则恭而止。”杨倞注:“止,礼也。”止共为止而恭,犹荀子言“恭而止”也。《诗》言长乱之时,群臣非其止恭,适足为王病耳。《礼记》郑注:言“臣不止于恭敬”,失之。按,从字形结构上来看,“邛”、“功”和“”都是以工为声符。从古音联系来看,“邛”、“功”和“”音同义别。作邛者正字,《尔雅·释诂一》:“邛,劳也。”《广韵·钟韵》:“邛,病也。”《诗·小雅·小旻》篇:“我视谋犹,亦空之邛。”《毛传》:“邛,病也。”由此可见,“功”和“”皆为“邛”的假借字。另外,从字数上来看,上博简《缁衣》的“隹王之功”郭店简《缁衣》作:“惟王”,但在上一句多出一“之”字作:“非其止之共”,疑为郭店简《缁衣》写手疏忽所致。

六、《詩》員:‘隹秉或成,不自为正,卒勞百眚。’

按,上引诗见于今本原《诗》《小雅·节南山》篇,《诗·小雅·节南山》作:“谁秉國成,不自为政,卒勞百姓。”郭店简《缁衣》作:“《寺》員:住秉成,不自为贞,卒百眚。”今本《缁衣》与上具三个版本的引《诗》差别较大,作:“詩》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國成,不自为正,卒勞百姓。’自“昔吾”以下至“谁”以上诸字均不见于出土文献文本,也不见于今本原《诗》。陆德明《经典释文》与孔颖达《毛诗正义》均认为多出的为《毛诗》所无,故为逸诗。今以两种出土文献文本证之,陆氏、孔氏的推断正确无疑。另外,“能”字也是衍文。下面再就四个版本的引《诗》异文作分析。

《说文·囗部》:“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段玉裁注:“《邑部》曰‘邦者,國也。’盖或、國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復制國字。”郭店简《缁衣》中的“國”字写作从 从或构造,音义与“或”、“國”无别,此乃古文用字通例。根据郭店简《缁衣》与今本《缁衣》,上博简《缁衣》此处缺佚部分可补作:“隹秉或成,不自為正。”

上博简《缁衣》中的“正”字与今本《缁衣》同,郭店简《缁衣》作“贞”,今本原《诗》作“政”。《说文,正部》“正,是也。从止,一以止。”《说文·是部》:“是,直也。从日、正。,籀文是从古文正。”《说文·正部》:“政,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论语》:“政者,正也。”《广雅·释诂一》:“贞,正也。”《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孔传:“贞,正也。”《吕氏春秋·贵信》:“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高诱注:“贞,正也。”

上博简《缁衣》中的“勞”字和郭店简《缁衣》同,作从炏从衣、上下结构。从“勞”字的古文字形体来看,楚竹书中的从炏从衣、上下结构字,即“勞”字。《说文·力部》:“勞,劇也。从力熒省。熒,火燒冂,用力者勞。”金文中的“勞”字有作从心从炏结构者(《中山王鼎》),有作从衣从炏结构者(《镈》),可见,楚竹书中的“勞”字有着较古的来源。

上博简《缁衣》中的“眚”字和郭店简《缁衣》同,“眚”字从生得声,因与“姓”音同通用。

总之,上博简《缁衣》与郭店简《缁衣》虽然出土于不同葬墓,抄手不一,书写风格有异,但所引《诗》篇内容相同,这不应该是偶然的巧合。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诗经》在战国中期就已经广为流传,且不限于口耳相传,而是已有不同的写本。从文献学史的角度说,上博简《缁衣》与郭店简《缁衣》所引《诗经》就属于不同的版本。仅就用字而言,虽然其记录形式有别,但内容却是一致的。

收稿日期:2002-04-26

标签:;  ;  ;  ;  

“战国楚竹书183号”上海博物馆藏品彝族“诗集”考述_出土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