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经济开发区发展成因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开发区论文,成因论文,柯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绍兴柯桥变得是如此的迅速。从1992年9 月开始实施大规模开发建设至今,才三年时间,一座现代化中等城市已初显雏型。其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阶段性成果,就在于始终把握了特定条件下做好了发展文章。回顾柯桥经济开发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给予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一、现实基础与内在优势
柯桥经济开发区的产生固然有其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但更在于它自身所已经具备的条件。
首先是轻纺市场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强烈的开发冲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绍兴县开始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时期,其重要标志即是以轻纺行业为主的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步入80年代中后期,绍兴县在柯桥这个人口、产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最先找到了解决全县轻纺产品产销矛盾的最佳途径——建立了柯桥轻纺市场。轻纺市场的建立,推动了绍兴县轻纺产业的长足发展;同时,轻纺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轻纺市场的成长。“轻纺市场”的名称之前先是冠以“柯桥”,继而是“绍兴”,至1992年6月改称为“中国轻纺城”; 市场的建筑面积最初是3000多平方米,至1992年初达6万平方米;市场年成交额最初是2000 多万元,至1992年达16.6亿元,跃居全国十大专业市场第二位。
轻纺市场的迅速发展得力于绍兴县扎实的轻纺工业基础,又得力于它与其他轻纺市场所争得的时间差。而在轻纺市场形成若干年以后,随着各地轻纺市场的蜂起和轻纺技术的更换升级,市场本身的优势已经开始不再成为决定经营者们去留的唯一的或首要的选择,这就导致中国轻纺城处于这样一个两难境地:中国轻纺城如不继续发展,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如欲继续发展,就会因为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严重不全而被捆住手脚。从这个意义上说,柯桥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实施,其首要的和最直接的驱动来自于中国轻纺城。在从发展乡镇工业到建立轻纺市场进而到实施城市开发的链条中,市场的强烈发展需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果链。当然,发展是广义的,既有市场外延的拓展,更有市场内涵的深化。
除了中国轻纺城,柯桥至少还有以下两个不易被取代的内在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位于浙江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沿萧甬铁路、公路、运河两侧城镇一级发展轴”上的柯桥,向被视为重点发展城镇,随着杭甬高速公路和西面20公里处杭州国际机场的兴建,更使其成为杭甬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而从绍兴县区域经济看,作为全县经济“大哥大”的柯桥正处于西部发达地区之中心,以它为中心、半径10公里范围内的乡镇集中了绍兴县70%的经济总量。以柯桥辐射周边乡镇,可谓之以点带面;以周边的经济发展促进柯桥,可谓之众星拱月,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柯桥都处于发展全县经济的中心地位。二是颇具特色、相对集中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江南水乡名镇和千年历史古镇,这里的山、水、石、桥、酒乃至于乌篷船、乌毡帽和古式民宅等等,无不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无不蕴含着毋庸置疑的开发潜质。
二、正确决策与协调开发
在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中,天时、地利是基础,人和是关键。在客观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如何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并努力营造高效的运作机制,是发展的关键。
绍兴县委、县府作出对柯桥实施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战略决策,正是基于对县内外情况、对柯桥的重要地位及中国轻纺城的发展走势的全面分析。绍兴县的经济要始终保持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必须固本强基,建立一个经济辐射中心,为此,必须优先发展柯桥。在客观条件基本许可的情况下,及时的政府行为可以弥补某些先天的不足。而政府决策的正确性主要体现在如何把握开发的“切入点”和开发方向上。柯桥的开发依托于柯桥镇及其发达的工商业经济基础,而其最直接的切入点乃是为中国轻纺城配套的三产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开发的终极目标绝非至此,“兴商建市,兴市建城”,建设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这既包含了一定的理想成分,更是基于深厚的现实基础,由工业化到城市化,这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柯桥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以轻纺为特色,以工商和旅游为主要发展内容,并注重水乡风光建设,这可谓抓住了柯桥开发的本质。一个开发区唯有注重自身的特色开发,才有生命力,柯桥经济开发区从特色中来,又通过开发建设使自身特色获得发展和强化。
三年来, 绍兴县委县府领导积极开展了开发建设的协调工作, 从1992年9月的开发建设大动员到1994年4月的“双十工程”大庆典,从港越新都合资项目的洽谈到轻纺大桥基础工程的建设,从柯西工业小区的启动到现代教育园区的开发……协调工作几乎贯穿于开发区所有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重要活动,贯穿于三年开发的全过程。正是这种灵敏协调的到位,才使开发区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政策,赢得了全县上下的支持和参与,从而实现了开发区的大踏步前进。
三、多轮驱动与有效管理
柯桥经济开发区之所以被称为一片热土、一方宝地,就在于它从投入建设起,就有一大批项目进区,从而形成开发建设的多轮驱动的局面:一是以轻纺大桥、纬一路、纬二路、104 国道轻纺城段辅道工程等为代表的轻纺市场基础配套工程,二是以鱼得水大酒店、金桥大厦、轻纺城大酒店、鸿汛商都等为代表的旅馆、餐饮、娱乐三产设施,三是以轻纺城北市场、西市场、服装市场、坯布市场等为代表的市场群体,四是以自来水厂、汽车站、火车站、学校、医院、电视铁塔、邮电大楼等为代表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五是以“中国绍兴酒城”等为代表的柯西工业小区开发项目,六是以港越新都、滨河新村、蓝宝石公寓等为代表的生活小区建设,……上述项目投资额达38亿元,建设在时间进程上互有交叉,在空间布点上彼此呼应,由此铺陈出一个全方位、大跨度、立体式的开发建设场景。
在开发区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的同时,作为城市骨架和城市生活神经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则奋力先行。在开发区,再也没有比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能激起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了。5个亿的投入, 产出的是3.76平方公里开发启动区道路、桥涵、路灯、绿化等地面设施和给水、排水、排污、电力、邮电等地下管网的全面配套,是6.5 公里城市中心大道的南北对接、104国道拓宽、轻纺城北环线的通车、 小马路和滨河路等老镇改造工程的全面实施……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于1994 年8 月启动的柯西工业小区建设、 于1995年4 月启动的绍兴县高级中学和浙大职教中心两校建设在开发区的意义非同寻常。前者作为全县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既对加大工业在开发区的比重、增强城市开发的后劲发挥重要作用,更对实现全县工业“大高外优”的发展战略,实现全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后者作为建设轻纺城现代教育园区的龙头,既是实现开发区教育高品位的两大硬件设施,更是建设教育强县的两个奠基工程。
在全面建设的同时,还须强化管理,而进行开发区城市管理是个新课题。经过三年的努力,开发区已经打开了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一是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通过建管并重,堵疏结合,使管理服从于发展,服务于建设,以体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治而有序;二是管理内容全面,不仅包括规划管理、建筑市场管理和房地产市场的管理,还包括了市政、市容、环卫、道路交通、治安、工商以及文化、卫生、物价等管理;三是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和柯桥镇政府与城建、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在责权利一致、分工负责明确、工作协同配合、综合整治的原则下,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同时成立由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由县季副书记任总指挥、由开发区管季会常务副主任任副总指挥的开发区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制订城市管理的有关政策,协调和督促处理重大问题。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为促进开发建设的良性循环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四、形象工程与轰动效应
柯桥经济开发区把自身形象的塑造贯穿于整个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实施开发建设的三年正是开发区的形象从基本模糊到逐渐清晰的三年,是开发区从一片田野到现代化城市初显雏型的三年。
形象工程的硬件是注重项目建设中的高水准、高品位。柯桥经济开发区要在一个集镇的基础上跳跃式地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它必须摈弃江南水乡古镇的小家子气,而要与其预定的发展目标相匹配,在宏观的规划控制和微观的项目建设中都要切实把握一个“度”。在这个思路指引下,开发区有了最具现代气息的轻纺大桥,有了省内县级电视台中最高的电视发射铁塔,有了45米宽的城市中心大道和管径1000MM的自来水厂,有了中型汽车站和铁路二等客运站,有了省内一流、投资1个亿的高级中学和职教中心,有了18 层高的星级涉外宾馆和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北市场建筑群……更为可贵、最有说服力的是,上述建设项目仅在三年时间里建成,都已一一成为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了。
形象工程的软件是在搞好“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的同时,进行接连不断、真正体现全面开放原则的对外宣传招商攻势,通过《投资指南》、《招商项目》、《开发区有关政策汇编》等宣传资料,通过海内外的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通过开发区挂牌和“双十工程”等大型庆典活动,通过外出招商和开展经贸洽谈、接待领导视察,把开发区连同绍兴县精心包装、竭力推销出去,形成轰动效应,产生连锁反映,使中外客商在听、看、想的过程中感知开发区,参与开发建设。
三年的开发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对于建设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大目标来说,还只是一个前进中的驿站,今后的开发之路正长,开发区还须更加努力,朝着既定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