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形象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主流论文,形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当今中国处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今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过去的封闭状态走向日益开放。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形象客观需要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当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形象存在诸多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状况,迫切需要进行调整。
一、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形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范畴依然比较僵化,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发生的新的变化
基本范畴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细胞,对建构理论形态以及政治社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许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中国公民所接受与认同,反映出对待社会现象日益理性化。因此意识形态宣传企图再用过去的陈旧的基本范畴来解释和说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其效果可想而知。但当今意识形态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发生的新的变化,对基本范畴的调整、创新与关注不够,敏感性不强。主流意识形态中仍然充斥着带有浓厚的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基本范畴。如“运动”、“战役”、“阵地”等等。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巨大变迁关注、跟踪、阐释不够,仍然称“中国是两大阶级、一个阶层”,反映出对待社会生活简单化处理的态度,仍未能拿出令广大民众接受的阶级阶层分析理论。对于那些沿用多年的范畴未能给予时代性的回答,如“集体主义”、“无私奉献”、“两类矛盾”、“政治”、“共产主义理想”、“人民政府”等。不对诸如此类的范畴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回答,势必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
(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内容,对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缺少有新的说服力的解释或说明
一是表现在仍然固守过去的教科书内容,不敢触雷区、碰敏感点。面对当前中国存在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如传统“左派”、“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理论准备与应对不够。迄今为止,还没有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问题、剥削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为什么“垂而不死”等问题作出令群众信服的解释。而阐释主流意识形态的文章对重大问题避而不谈,即使谈也是牵强附会。一些同志写文章并不是针对问题,而是去寻找上级精神,文章的量虽然达到了“天罗地网”的效果,但并没有赢得读者。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内容挖掘不够,无形中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效果。
二是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依然残留着封建思想余毒。在宣传中弥漫着些许封建思想。如我们的宣传媒体经常出现诸如“为民作主”、“父母官”、“为民请命”等话语。一些地方通过宣传英雄人物、特别是逝去的地方官楷模来弘扬社会正气是必要的,但在宣传时又往往突出了个人因素。如报道某地方深为民众爱戴的干部不幸去世,送葬时万人空巷。将一个地方发展维系在某一个领导人身上,无形助长了民众的“清官情结”,与当今倡导的“先进文化”相悖。
(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形象,依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
一是理论宣传过程中存在庸俗化、片面化、教条化倾向。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了“万金油”,哪里管用就贴到哪里,使本来非常严肃的理论变成一种日常工作生活的口头禅。
二是意识形态宣传的语言生硬呆板,缺乏亲和力。不少宣传口号式、标语式的空话、套话、大话比较多。有些理论文章长篇大论,缺乏针对性、可读性,要么言之无物,要么烦琐冗杂。有些党报党刊的办报办刊风格、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单调呆板,缺乏清新风格和清新空气,不仅群众不爱看,而且不少领导干部也很少看,结果只能靠行政命令搞强行摊派订阅。在一些地方出现一些宣传标语与口号,其特点是语言生硬,态度蛮横,遣词用句多有威胁之意,严重损害了国家与政府的公共形象,伤害了民众感情。
三是舆论引导和监督存在严重缺陷,缺乏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的足够勇气与精神。马克思曾经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1]舆论宣传是向民众宣传与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长期以来,中国的舆论一直是依附于政府与执政党,显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即服务于政治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政治权力高度控制了舆论宣传的内容,并决定了舆论的经济来源。在内容与方式上,舆论宣传的一元化特征十分突出,信息来源单一,一种意见,一种声音,或者说是一言堂,内容比较片面,重正面信息,以正面消息为主,负面消息常常有意或无意地被忽视、漠视,事实的全貌常常难以得到全面的反映;报道题材基本上以硬性为主,软性为辅。中国大众媒体一直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以负面报道为辅的方针。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在长期执行的过程中发生了偏差,从以正面为主到只报道正面的事情,以负面报道为辅最后变成了没有负面报道。对于社会敏感问题、民众关心的问题,意识形态宣传部门总是习惯于堵、卡、瞒、压,而不善于引导。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而言,在社会阶层间由于利益整合机制的相对缺失而导致关系紧张状态时,更需要舆论的引导与疏导,给民众提供利益表达、情绪宣泄与释放的渠道。一味地对舆论的卡压只能导致社会长期处于潜在的高度紧张状态,而一旦偶然性事件发生,极易导致矛盾的激化。
二、原因分析
(一)党的意识形态宣传的核心理念基本停留在“领导党”的意识上,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依然简单化为一元化领导
核心理念在意识形态宣传理念中处于主导地位,指引着意识形态宣传的思路与实践。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党,也是执政党,但也不单纯是领导党或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集领导党与执政党于一身。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优势所在。长期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宣传的核心理念基本停留在“领导党”的意识上,党领导的基本方式是“一元化”领导,在突出和加强党的领导的过程中,不适当地把各种权力集中于党,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反映在党对意识形态宣传的领导方面,依然强调用党的指导思想教育人民,统一思想,党管一切,认为党什么事情都管才能体现党的领导,要求社会只能有一种思想意识,用一种格局、一种模式要求一切具体的思想意识,而没有从执政党的执政方式角度,更多地思考如何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升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水平,使之能契合党的意识形态的最低要求。其严重后果是宣传上的一个声音,一个渠道,教条主义盛行,意识形态基本范畴与内容僵化,严重脱离群众,削弱了意识形态在民众中的形象。
(二)从机制上讲,未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宣传工作管理机制
媒体是党的喉舌,要传播党的声音,服从党的需要。但媒体是按照企业管理,按市场化运作的,也愿意关注市场需要、社会需要、公众的需求与接受度。但长期以来,我们并未很好地处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形式、内容的大众化问题,似乎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必然是板着面孔的严肃说教与灌输,而一旦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成为大众化则似乎是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地位与作用,不自觉将二者对立起来,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大众化的“两张皮”的关系。
(三)从认识上,解放思想没有真正到位,求稳怕乱的思想根深蒂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发挥党的宣传工作创造力的决定因素。有些宣传思想工作者对解放思想还停留在口头上和一般的宣传上。在内容、形式、手段、机制等方面没有或很少有创新和改进。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回避就尽量回避,避之不及,则拖延、敷衍了事。对守土有责认识存在偏颇,求稳怕乱。怕工作中出现问题,怕负责任。从根子上看,原因在于没有真正解决好党、政府与群众利益位置孰高孰低的问题。
(四)深入基层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
党的意识形态宣传的形象陈旧与宣传主体的工作方法有密切关系。群众路线是我党根本的工作路线,调查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是决策者们审时度势、多谋善断、实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当前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宣传工作者轻视调查研究有很大关系。有人认为,宣传工作是奉令行事,无须调研;有人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无须直接到群众中去调研,只须通过一个电话、一个电子邮件就可以了解到基层的情况;也有人认为,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知识丰富,更无须调研。还有的人是懒得调研,因而导致宣传工作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主观与客观相分离。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立
(一)树立“领导党”与“执政党”并重的宣传核心理念
“领导”外延比“执政”更广。是不同的概念。领导是一定社会性的组织、动员、引领,是为确定和实现目标而影响群体活动的作用过程。它是一种组织模式行为,其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是与社会、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关系,“领导”所体现的是一种“伦理正义”。而“执政”主要是反映国家政权归属关系的概念。一个政党的“执政”,指经过宪法程序执掌国家公共权力,其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是党和国家、党与他党的关系。“执政”体现的是“法理正义”。作为领导党,党同人民的关系是“掌权”和“授权”的关系,其执政作用覆盖公共权力方面。单纯从领导党的地位来开展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然是“一元化”的领导和“舆论一律”,而如果同时从执政党的地位来思考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则不仅应该考虑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且应该考虑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党对于意识形态的宣传应该做到“抓大放小”,具体说来,管住干部,管住导向,管住资产,管住重大事项,其他的通过执政来实现,也就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来规范。另外,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协调、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这是执政党区别于领导党在历史任务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维护人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都要从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多做顺民心、谋民利、得民心的事情,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主流意识形态要重塑形象,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宣传理念,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我们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宣传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真正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同时我们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也必须坚持群众标准,宣传效果、形象的好坏,必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为标准,只有这样,我们的形象才会真正美起来。
(三)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范畴与话语进行调整
意识形态必须通过一定的话语系统表现出来。以特有的名词概念、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用以解释、传播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一定的意识形态形成以后,必然会在社会上形成相应的话语系统,即一套特有的名词概念、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等,用以解释、传播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在当前中国,必须摒除纯粹为革命战争服务而已经不适合指导现实生活的旧范畴和话语。在基本范畴和话语系统上,将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适”范畴和话语中国化和具体化,赋予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和语言以新的内涵。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和语言要反映时代特征,语言要朴实无华,切忌大话、空话和言不由衷的假话、套话、废话。如我们习以为常的“人民政府”概念,似乎各级政府都天然是“人民”的政府,其实,人民政府并非是由人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事实上仍然是少数人代表民众行使公共权力,这就客观上存在政府的特殊利益问题,存在着如何处理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的矛盾问题,因此,不如用“责任政府”替代“人民政府”则更能凸显政府的亲和形象。又如“老百姓”这个词常为我们不少领导人、媒体报道所使用,实际上“老百姓”概念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既然大家都在使用它,也就不自觉地为大家所接受,出现集体无意识的现象。要清除封建社会遗毒,必须从基本范畴入手,将“老百姓”替换为“群众”、“公民”,更能显现现代化特征。又如,“两类矛盾”的范畴,又很难概括今天的各种矛盾,不如用“社会矛盾”取代,等等。
(四)媒体的宣传报道要注意多样性和层次性,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要及时、准确
主流意识形态要强化党务政务信息是“财富”不是“包袱”的观念。改进政务报道不能简单地着眼于减少篇幅和版面,而要考虑怎样按照新闻规律适量、得当地报道;应该对会议和领导人活动进行分级,按照重要性和与群众生活的相关度确定不同的报道规模和方式;新闻报道要着眼于会议和活动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改变一味按职务高低确定版面和篇幅的做法;要找出会议的新闻点,善于运用领导讲话中有新闻性的个性化语言,要善于发掘有震撼力的场景、场面;要注意报道的活化、细化、具体化,生动活泼,力戒流水账式的报道;要从会议新闻、领导同志活动报道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结合点去报道。
典型宣传要可亲、可敬、可信,避免模式化和高大全;要多从平民视角着手,突出个性色彩,“有缺点的典型更真实”。典型报道要分层次,应根据典型影响力大小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分别组织不同类型的媒体,在不同范围内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推广。典型宣传要有时代特色,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时代精神相符合;要重视对新时期典型的内涵和特点的挖掘,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英雄模范;要强化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典型的宣传,要满足受众致富、成才、求知的欲望。
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报刊、电视媒体,如党报党刊以及互联网组织讨论,开展对话,进行及时引导。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要加强“第一时间”,及时、准确,用客观公正、翔实的报道先发制人,引导舆论。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透明、迅捷的信息服务,弘扬社会正气,提升凝聚力。
主流媒体充当的不仅仅是政府的“代言人”的角色,还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上达的主要渠道,因此,主流媒体向上要摒弃“报喜不报忧”的作风,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领导负责;主流媒体要做到“三贴近”,充分满足群众的知情需求,进一步反映群众心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信息量、贴近性,对群众负责。
(五)训练和培育一支既掌握科学理论又具有宣传艺术的宣传员队伍
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荟萃人才,广纳贤才。在队伍建设上,要强化学习培训,注重锻炼使用,增强战斗力。理论宣传工作要实现与时俱进,必须充分重视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理论宣传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突出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是要以政治坚定、思想敏锐、功底扎实为基本要求,抽调工作骨干,着力建立一支分布各系统、各行业,素质较高、动态稳定的理论宣传工作队伍。
二是要特别重视加强理论宣传骨干的学习培训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及时掌握理论工作的新动态、新趋势和新成果,夯实理论功底,培养辩证思维,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开展理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实际。建立符合实际的衡量宣传工作成效的指标体系,使之尽可能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三是着手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理论宣传队伍工作效益的制度规范。结合中央重要精神的学习贯彻和各阶段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推进,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理论宣讲活动。通过健全的工作制度和有效的活动载体,把理论宣传队伍组织起来,用活起来。